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观下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2017-03-11石美莹
石美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0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观下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石美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00)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国家教育部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新理念。核心素养概念是当前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热词之一,它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也是提升教学实践质量的重要渠道。高中历史教育作为人文基础教育,与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观下的历史教学实践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历史教学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相融合,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问题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与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提出了解决措施,其中之一便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在《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将核心素养摆在重要地位是当前国际国内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表现之一,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要在基础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借助各个具体学科来进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教学功能价值的专业性、概括性的阐述,是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炼与融合,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核心素养观下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后迅速席卷了整个教育领域,对中学各学科教学也提出了全新挑战。对于“核心素养”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许多历史教师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缺乏明确界定和系统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课程内容相脱离;教师存在弱化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现象;学生不能适应教师的新方法与新理念。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解
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师仍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甚至不能对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正确区分和理解。在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扮演着历史知识与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者和引导者,所以,这一问题对历史教师与历史教学实践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课程内容相脱离
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象。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并使理论本身无从检验;离开了理论的实践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依托。
但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上述问题。例如,在一次教学交流会上,大庆十四中的杨晓玉教师展示的《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课程令人印象深刻,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素养。杨老师以“王强”这一人物的一生贯穿整节课内容,运用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杨老师的《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课程是非常成功的一节展示课,但唯独在时空观念上不是很明确,当学生出现“时空错乱”现象时没有及时进行指正。如此优秀的课堂尚会出现这类问题,由此可见,大多数普通教师也会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教师存在弱化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现象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在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观念与情怀方面的教授(也就是上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而忽视了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虽然我们学习历史最终是要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但如果没有基础史实作依托,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时,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直接升华本课的主题——感悟理解“五四精神”,而教师实际讲授基础知识与学生实际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对“五四精神”的理解缺少史实基础,单纯靠课本所列和教师的直接讲述。
(四)学生不能适应教师的新方法与新理念
学生与教师同为教学行为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实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来适应理论的发展,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甚至打破自己的教学习惯。如此不仅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迅速适应,学生更是由于对教师新的教学实践方式方法的不适应而难以进入角色。中学生大多为未成年人,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往往要比教师这样的成年人更差一些,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新教学理念的提出同样会使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应。
三、解决办法
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将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观下提升教学实践水平的关键。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两个方面,即教学实践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方面
1.对历史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加深对学科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历史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缺乏明确界定和系统理解的问题,所以应针对这一问题对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与指导,使其加深对学科素养含义的理解与领悟。通过培训与指导,使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都有充分理解,将具体的史实同历史学科素养的各个方面相结合。
2.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
朱汉国、郑林主编的《新编历史教学论》一书中定义到“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具有的素质”,书中指出教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养和身心素养四方面。其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历史教师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文中作者主要从专业知识、史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能力三方面来论述,本文也遵从以上观点。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要丰富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历史教师应自觉阅读专业书刊以及各类相关书籍、网站等,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同时,也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就是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体现,这种能力最直接作用在每一节历史课和每一位学生身上。
(二)学生方面
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与提高。首先学生应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学习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升学习效率。魏华《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感受》一文中指出:“历史学科能力不再是历史教学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而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即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能用历史中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点。当前的教学主张“学生本位”,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应摒弃以往一味听讲的习惯,积极与教师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重要。但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都需要作出改变,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Z].2016.
[2]魏华.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感受[J].文学教育,2016(11).
[3]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刻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
[4]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2016(11).
[5]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学术论坛会议纪要[J].历史教学,2016(11).
[6]于永梅.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科功能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6).
[7]李建辉,熊天信.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欧盟经验与启示[J].湖南中学物理,2016(5).
[8]宋波.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师的困惑与突围[J].辽宁教育,2016(11).
[9]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J].历史教学,2016(9).
[10]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2016(3).
[11]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崔雅平〕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28
2017-02-27
石美莹(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201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历史)研究。
G633.51
A
1008-6714(2017)05-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