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军事训练探析

2017-03-11

林区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纲军训国防

吴 江

(西南医科大学 思政部,四川 泸州 646000)

国防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军事训练探析

吴 江

(西南医科大学 思政部,四川 泸州 646000)

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普及型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军事技能训练虽然有多种组织形式,但从提升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军事技能方面看,现行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仍存在许多不足,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切实提高高校军事技能训练的质量。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

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可见,大学生军事训练(以下简称军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落实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军训,高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经历了战前动员、培养预备役军官的专业性军事教育、训练民兵的专业性军事教育等演变和发展,最终将目标定位在了普及型国防教育上[1]。

一、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是国防教育的子系统

(一)以国防教育为核心的军事技能训练法律保障

我国《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中都有关于高校军训工作的相关规定。《兵役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备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国防教育法》第三条对国防教育的目的进行了阐述:“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法》第四十二条则明确规定:“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可见,法律法规的保障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础,军训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培养国防教育行为能力的军事技能训练内容

1985年,我国普通高校军训进入试点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开展,近30多年来,大学国防教育教学大纲进行过多次调整,较大的转折性变化发生在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该大纲及时对普及阶段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规范,并明确规定军事课分为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大纲要求,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和军事技能教学明确列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计算学分。大纲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不少于14天,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2006年该大纲再次修订,2007年9月正式施行。新大纲在训练时间、课时设置上没有变化,主要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如,新大纲在军事技能训练方面包括了五个科目的训练内容,分别为“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2]。由此可见,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观念和军事技能培养时,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而国防行为能力的培养则立足于军事技能训练。

(三)多种类型的军事技能训练组织模式

从1985年高等学校军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有30多年,军事训练组织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总体而言,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硬件方面,如训练场地、训练器材及其他相关保障措施;二是软件方面,即军训教官(施训者)自身的军事素养、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1]。

一般来说,按组织场地可分为三类:一是军营集中训练;二是基地集中训练;三是学校集中训练。按教官来源可分为四类:一是由部队官兵(包括野战部队、武警部队、军事院校)施训;二是学生军训教官管理队伍,以老生带新生施训;三是学校校内的复转退军人及预备役人员施训;四是由本校国防生施训。各种类型的施训方式虽然各有优点,但也都存在不足之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场地和人员保障困难增加,军事技能的组织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有其必然性,所以,高等学校应当在现有的组织形式中,选择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案进行军事技能训练,才能切实保障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从教育教学理念看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不足

(一)无学科依托的国防教育课程所处的建设困境

值得肯定的是近10余年来,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当前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技能训练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有部分学者认为,军事训练仅仅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部分,也有学者呼吁,“对于全国来说,仅有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不够的,从学缘关系上讲,学科是课程的母体,课程建设如果离开学科这个母体,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3]总的来说,不少学者支持设立国防教育学科体系,用学科建设的思路去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课程。

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自我完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学科理论为指导来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定位如何、性质怎样、课程的教学过程怎样、如何界定国防教育在整个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等问题。

军事技能训练是国防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离不开学科的理论引导和支撑。军事技能训练只有在学科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军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可否认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简单化、程式化,只要完成就好,不需在课程组织形式和训练教学过程中多费心力,军训被意象性地简化为只要在高校开学之初,学生在军训后进行阅兵式和分列式的会操表演,就看作是圆满完成,并且将军训视作学生入校后服从组织、培养纪律意识的途径。虽然军训的确具备培养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性的功能和作用,但如果从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对军训本身所具备的课程性质有所忽略,这也是无学科依托下的军事技能训练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必须使高校领导和学生意识到这不是口头上的“大学第一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军事技能训练教学。

(二)实际军训教学内容难以保持和大纲一致的现状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军训教学应该是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提升国防技能的主要途径,从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大纲也可见一斑。

在2007年开始执行的军事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军事训练科目有5项。但在实际军训过程中,训练科目和大纲要保持一致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如军训时间安排紧凑,一般为“2—3周,不少于14天”[2]。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5个科目的教学,难度很大,再加上军训教官的来源不同以及场地条件限制、经费不足、学生安全保障等诸多实施条件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要想在规定时间内,特别对于那些选择在校内进行军训的高校,完成大纲的所有科目难度较大。

调研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军训的施训内容和大纲不一致的情况比较普遍,大部分学校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训练大纲中的一项或几项,极少有高校可以全部完成。一般来说,能够完全按照大纲要求教学的高校,采取的军训主要组织形式是到部队或基地进行训练,可以具备在轻武器射击、单兵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四个科目上的师资及教学保障的相关条件。但也有的高校因部队从事的专业性质不同,并不能完全按照大纲进行。

(三)多元化组织训练模式下军训承载内容的困惑

军训本身是国防教育的平台,其重点在于树立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和国防行为能力。教学大纲中设定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的目标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2]所以,从教学目标上看,军训的主线和重点应当是学生的军事技能培养,而前文中已经阐述过现在军训中教学内容不易完成的现状,但也有不少学者忽视这一状况,将军训内容以队列训练为主、太过单一作为理由,在军训改革建议中将军训视作安全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平台,认为可以丰富军训内容,但有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军训应增加抗震、抗灾、反恐、防暴等基本常识训练,增强自救能力”[4]。还有的学者认为“要增强维护社会治安技能的训练,如自我防卫、反邪教、反传销等”[5]。教学内容根据大纲完成,这是根本的教学规范要求,在完成好规定的教学内容前提下,才能在军训平台上进行其他相关内容的拓展。多元化的军训组织形式,已经使得高校在军训中完成大纲教学内容不是一件易事,再加之军训平台使用的多元化,不得不说这是在军训平台承载内容上的困惑。

三、国防教育视角下提高军事技能训练质量的思考

(一)用国防教育的学科思维加强课程基础建设

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在军事科学条目中提出:“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逐步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教育学”[6]。2000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武炳等主编的《国防教育学》,2007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温暖主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一些论著的相继出版促进了对国防教育学科的逐渐深入研究,对于国防教育概念的定义、内涵、外延,国防教育的学科归属门类等都有了明确认识。用学科建设的思维去认识和加强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的建设,是高屋建瓴地指导课程实施的关键。

国防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与教育学的其他学科不同,有其特殊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国防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其他学科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军事性[3]。所以在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组织、教学目标、实施过程及其他教学活动中都应体现国防教育学科的军事性,这是军事技能训练课程中的显意识文化,潜意识文化则是提高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因此,在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的时段之外,教学活动主要依托于军事理论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

(二)融合式发展思路调整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现行的军事技能训练大纲教学内容丰富,但各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却是在军训集中时间段全部完成难度很大。加之现行大纲也已经实行多年,因此,可以用融合式发展思路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所谓融合式,即将大纲内容原本的分片格局打破,形成多种模块组合形式,如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队列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队列训练与地形学相结合等。简言之,就是要打破目前以单一队列训练为主的军训教学内容,在集中军训阶段完成2—3项组合,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在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选择若干组合方案,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集中军训时间内完成。剩余教学内容在其他学期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修读学分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这样也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组合现有训练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训练效果

从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来看,现有的训练组织中,完成情况最好的是学生集体到部队集中军训,可使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资和技术条件都能得到保障。但多数高校由于驻地军队情况、师资保障、场地保障、自身经费筹措等问题不具备到部队训练的条件,加上各高校军训时间相对集中(几乎都在每年9月份),施训部队要完成这样大的训练任务也会对部队本身的训练和任务造成影响。因此,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所有高校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军训。

1.训练模式的组合优化

可以考虑由高校进行训练模式选择,但每种训练模式实施过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保障都由各级部门进行明确,不足部分由其他模式进行补充。如选择在校内进行军训的高校,在场地、教辅人员、辅导员队伍保障上有优势,若在教官选择上如果由部队来实施,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只需要委托部队教员,但学校要加强驻训部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及时疏导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官如果是由学生组织或由国防生进行,则应该将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军训期间,请部队专业教员或有学科背景的高校教师进行授课,切实保障军训过程不是队列训练等单一性内容。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缩短一些队列训练内容,以便顺利完成模块中的相关技能训练内容。

2.建立长效机制

军队每年都要从大学生中征召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从2009年开始,国家征兵对象也由此前的城乡待业青年转为应届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大学军事技能训练能使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在经过数月短期培训后快速适应部队环境。军训长效机制的建立,既可以巩固既有的军训成果,又能为国防后备役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在军训准备工作和实施中,要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军事技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大纲要求,在训练中改进方法,使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参与训练。在军训结束后,应将不同的国防教育活动纳入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军事技能的热情,持续发挥作用。

(四)创新国防教育平台,增强军事技能训练的辐射效应

高校的国防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同时,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学科的资源基础,也可以为国防教育提供辅助平台。如在高校中创建与国防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国旗护卫队等)、组织军事主题展览、定向越野活动、开设军体拳和大学体育类选修课程等。以学生为军训教官的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军官教导队,定期组织训练并经常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辅助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文、理工和艺术优势,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参与的学生个体逐渐辐射到全校学生中去,增强军事技能训练的辐射效应。

[1]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58.114.

[2]教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2007.

[3]吴温暖,郑宏,谢素蓉.论国防教育学科的创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74—75.

[4]姚念龙,张博,何永淼.“90后”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94.

[5]张建明,高艳靖.当前大学生军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8):72.

[6]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1.

〔责任编辑:崔雅平〕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26

2017-03-06

吴江(1974—),男,湖北宜昌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思想研究。

G641

A

1008-6714(2017)05-0061-03

猜你喜欢

大纲军训国防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