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南图符壮歌揭秘

2017-03-11何正廷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广南壮歌壮族

何正廷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广南图符壮歌揭秘

何正廷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编者语:本期学报发表两篇特稿,何正廷先生的《广南图符壮歌揭秘》和许六军先生的《留住乡音,共圆坡芽陇端梦——坡芽歌书传承路上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缘于这样的想法: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使命之一,服务地方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文山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参与云南壮剧、富宁坡芽歌书、广南图符壮歌和地母文化、西畴太阳鸟母文化、砚山“棒棒灯”舞、马关阿峨农民版画等地方民族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是这所边疆高校应尽的责任。蜚声海内外的坡芽歌书是富宁县乃至文山州一张精致的文化名片,已进入文化自觉自信的传承发展轨道。许六军先生是云南壮剧研究专家,一直参与坡芽歌书的挖掘整理,这里发表许先生的文章,以飨读者之余,还想说明的是,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是艰辛的,文化的传承创新很不容易,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何正廷先生是资深壮学研究专家,带领文山学院的团队参与了广南图符壮歌的挖掘整理全过程,在广南图符壮歌整理完成之际发表何先生的这篇论文,是希望能够吸引和启发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项文化工程中来,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广南图符壮歌,助推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

“广南图符壮歌”由1 000多个图纹符号组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百越后裔中用图符记录数量最多、内涵深邃而又最为丰富的民歌,堪称我国壮族的《诗经》;其图符即壮族先民称做“司莱”的图画文字,可与华夏族群古老的甲骨文、氐羌族群古老的东巴文相提并论;其歌词还能用多种曲调吟唱,又可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相媲美。它是中国壮族从古至今世代传承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广南壮族;图符民歌;司莱;歌圩

广南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也是云南壮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壮族人数达34.3万人,占云南壮族总人口的28.18 %。“广南图符壮歌”即滇东南以广南为中心区的壮族用图纹符号记录的民歌,主要流行于八宝河、西洋江、驮娘江等右江上游的弄驴、里乍、乐共、板蚌及普千等壮族村寨中,壮族沙人支系的方言叫做:“莱吩勐道”。“莱”,壮语图纹符号或图画文字的意思,壮族经诗中经常提及其先民在远古时代的文字叫“司莱”;“吩”,壮语沙支系方言诗歌的意思,可以吟诵,也可以歌唱;“勐”在壮傣语里的意思为地方或国家,如“勐仲(元江)”“勐泐(西双版纳)”“勐交(越南)”“勐老(老挝)”“勐泰(泰国)”等;“道”或“勐道”是元、明、清时期壮语称呼滇东南以广南府为中心的壮族地区,亦叫“德勐道”,汉文古籍多译写作 “特磨道”或“特莫道”。

“勐道”在汉晋时代为句町方国,中央朝廷在此置句町县,先隶属于牂牁郡,后改属兴古郡,实行郡县与方国并存的制度。句町属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与世居广西的骆越同类。据《汉书》记载:句町国君毋波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6年)率部附汉,公元前86 -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间)又奉调“率其邑君长人民”参加平息西南地区的反叛,结果“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为维护西汉中央王朝的统治立了大功,因此被汉昭帝册封为句町王,该王国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了滇东南、桂西和越北地区,其历史经过两汉、三国、两晋直至南北朝的梁时,与郡县并立了613年,比滇国长500多年,比大理国早1 000多年。据此,身为百越后裔的我国壮族同胞都把云南广南至广西南宁一带的右江流域视为安身立命的腹心区域及自己的精神家园[1]。

经我们多年调查研究后发现,广南及其周边地区用图纹符号记录并至今还在活态传承的壮族诗歌达数千首,现已初步整理的就有1 618首,这应当是百越后裔中用图符记录数量最多、内涵深邃而又最为丰富的民歌,它的内容既有《诗经》《楚辞》等我国中原地区经典诗歌的韵味,又有《玛纳斯》《格萨尔》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诗歌的特点,堪称我国壮族的《诗经》;其图纹符号可与华夏族群古老的甲骨文、氐羌族群活态传承的东巴文相提并论;其独特的歌唱曲调及传承方式,又可与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相媲美。应该说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特别厚重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极为稀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其奥秘与珍贵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百越后裔中用图符记录数量最多、内涵深邃而又最为丰富的民歌,堪称我国壮族的《诗经》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开创了汉族文学史的先河。全书共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即十五国风,为中原各地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郑樵在其《通志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三种。朱熹《诗集传》云: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2]这种手法被人们认为是我国诗歌艺术技巧的经典。

壮族是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土著,属古越人的后裔,“歌圩”是其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明朝人邝露《赤雅》载:“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3]刘锡蕃《岭表纪蛮》则说:壮人“无论男女,皆认为唱歌为人生之首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择偶的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4]壮家人逢事必唱,无处不歌,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造就了壮族人民发达的诗性思维。他们用歌来阐释天地、书写历史、传播文化、交流经验、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从广南图符壮歌的内容看,其大类就有古歌、月令歌、猜歌、赞歌、夸歌、情歌、婚礼歌、入赘歌、亲家歌、育儿歌、道德歌和祝寿歌等十二种,涵盖了壮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

已经收集整理的1 618首壮歌,多由五言律诗组成,讲求押韵对仗,韵律十分严密,尤以首尾韵、尾腰韵和尾韵最具特色。歌中也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可谓是壮族文学的精髓。如诗歌赞美壮乡清泉的洁净甘美时说:“咱到泉赞泉,/赞甘泉好饮。/赞泉可沐浴,/官洗官脸白,/妹饮脸红润,/官喝能管事,/王饮管四方”;又如诗歌夸奖壮族村寨的优美亮丽时说:“人人都在夸,/大家都说好,/此处占龙脉,/大门迎朝阳。/屋后万年青,/门前千年花,/田间凤花红,/青山环四周,/绿水把村绕。/屋脊有翘角,/咱家盖筒瓦,/屋高十八掰,/咱家好舒适,/哪儿都凉快,/哪儿都敞亮。/映到城门上,/以为是闪电,/映到城门下,/以为是天亮。”再如诗歌夸奖主人家的富有时讲:“母家富又富,/拿米花喂鸡,/拿碎银捂火,/家底赛寨人。” 诗歌在用比兴手法描述青年男女相思相恋时更是情真意切。如姑娘唱道:“因为太想哥,/指尖淤紫血,/血指擦柱脚,/不敢告双亲,/爹妈疑闯鬼,/父母怕中邪,/拿头帕卜卦,/依然无结果,/原是害相思。”小伙子则对答讲:“实在想妹多,/昏死在石上。/昏死得八天;/入林伐棺木,/父母哭伤心,/爹妈哭凄惨;/含泪做棺材,/挖坑来下葬,/想妹我复活。” 如此精妙的情歌,堪称壮族民歌中的爱情绝唱。

在我国著名的诗歌中,除《诗经》外,还有藏、蒙古等等民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久负盛名的文化瑰宝。将广南图符壮歌与之相比,它既有《诗经》等中原地区经典诗歌的韵味,又有《玛纳斯》《格萨尔》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诗歌的特点,说它是我国壮族的《诗经》,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二、它是百越族群中迄今仅存的一种最为古老的图画文字,可与华夏族群古老的甲骨文、氐羌族群古老的东巴文相提并论

相传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曾经采用过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画图记事的方法,华夏民族如此,蒙古、契丹、苗瑶等民族如此,壮傣民族也不例外。《庄子》载:在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人们靠结绳来记事;司马迁《史记》中说:由于天长日久,结绳、刻木记事难以辨认,且因出错,使得黄帝在与炎帝的议和中失利,黄帝的史官仓颉因此才开始创造文字;《隋书》《宋史》等古籍中也有壮族先民“刻木以为符契”或“刻木为契”的载录,元朝人李京《云南志略》则说“金齿百夷,记识无文字,刻木为约。”《广南府志》还讲:“广南在元明虽入版图,未设学校,犹结绳刻木之陋也。”[5]

大家都公认:使用文字记事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系统,它同时还有标识、提示、记事、凭借、艺术的功能,既弥补了语言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又给语言带来新的表达因素,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一般认为文字分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种类型。我国汉族的文字是从刻在甲骨上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发展而来的,开始用于记录占卜及与占卜有关的事情和卜辞,其后按“六书”的规则逐步完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古人云:“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是讲象形是一种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形声则细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与全字的字义有关,声旁与全字的读音有关,此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约占汉字的七成多;转注是统一字首或同意相受的方法,如“考”和“老”;假借是“依声托事”的方法,如“令”和“长”等等。从字源学讲,象形、指事是“造字法”,会意、形声则是“组字法”[6]。

我国至今保留和传承象形文字的民族还有纳西族,其东巴文也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它应该是氐羌族群遗存的一种古老文字;据壮族经诗记载,其祖先也曾创造和使用过一种叫做“司莱”的图画文字,那么作为百越族群后裔的壮族还有没有保留和传承这种文字呢?富宁“坡芽歌书”和“广南图符壮歌”的发现,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

壮族先民在步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也采用图画形式来表示某一物或记录某一事,其后即被摩公(壮族宗教人士)刻在牛肋骨上,作为历算与占卜的工具,壮语称为“甲巴克”。“甲”,壮语片的意思;“巴克”为刻度。在“甲巴克”上有30个刻度、24条横纹,分三层,正反两面均有图符。刻度用来推算日子,正月启寅,从第一刻度开始数,二月启卯,从第二刻度开始数,按六十甲子依此类推,即可推出一年中任何一日应在的刻度;图符则表示所占时间对农时栽种、起房盖屋以及婚丧、出行、社交、战争等是吉是凶,并刻有预示吉凶祸福的鸡卜卦象。如以桌子图符表示吉利;以棺材图符表示凶险;以害虫图符表示有灾;以植株无根表示失收;以植株健壮表示丰收;以弓箭图符表示狩猎最佳;以鱼鹰图符表示打渔将有收获;以干栏上层加一直表示平安良好、加两直表示顺利吉祥、加三直预示家运亨通,而干栏下层加一二三直则分别表示牲畜或财富的多少,还以干栏房屋内有棺材表示家有丧事等等。这些图符虽然还没有标音的功能,但已经有了以形表意的作用。

广南图符壮歌的图符,与2006年在富宁发现的《坡芽歌书》的图符相同,但广南图符壮歌有1 618个图符,而《坡芽歌书》的图符只有81个,可以说这只是露头部分,其主体部分则在广南。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将《坡芽歌书》称之为“文字之芽”,国内许多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也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一种文字”,“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字符”。尚“处在文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用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的话讲,即“用一个字作为提示性引导词,引出没有写出来的一句话、一段话”,这种引导字符的产生,便是“原始文字、不成熟、不完整的文字体系共同的现象”;用《坡芽歌书》与纳西族的东巴文比较,它的“形态更原始”[7]。从“广南图符壮歌”的图纹符号看,它既有“象形”“指事”等造字法的特点,也有“会意”“形声”等组字法的雏形。而且它还证明了壮族地区保留和传承的图符壮歌,并非是一种文化的“孤岛”现象。

其实,图符壮歌不仅广南有,富宁有,从广南到南宁的整个右江流域都曾经有过。清朝人谢钟龄、朱秀纂写的《横州志》就载:当地壮族“少男少女皆舞采巾,歌以择配,歌意所合者,男遣女扁担一条,镌歌数首,间以金綵花卉而以漆,女赠男以绣囊锦带诸物悉手制者,约为夫妇……女至夫家,其夫击女背者三,女即用夫所赠扁担汲水,担置瓮中,旋回母家,岁一往夫家助耕,作阅数载,始归夫偕老焉。”[8]横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郊的横县,此处说的“歌以择配”及在扁担上“镌歌数首”的情况,恰恰是广南八宝镇里乍村壮族图符民歌情况的再现。

三、广南图符壮歌均可吟唱,其独特的歌词曲调及传承方式,可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相媲美

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在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及音乐形态特征。《侗族大歌》是贵州省黎平县侗族通过多声部合音演唱的一种民歌,被誉为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天籁之音。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复调音乐的历史先河,也纠正了所谓“欧洲音乐是最为优秀”的错误观点,并澄清了“中国民歌只有单声部”的偏见。2003年初黎平县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共同签订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协议书》,并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经过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代表审议并批准,列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壮族“自幼习歌”,以好歌善唱著称,是一个歌伴人生的民族,广南用图符记录下来的1618首民歌均可用壮语吟诵和歌唱。壮语具有中心成分在前的鲜明特点,这一语言特点与壮族诗歌浓郁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相结合,即构成该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广南图符壮歌不仅可以用双声部或多声部合音演唱,而且曲调很多,不同题材的民歌,其音阶、调式、旋律也各有不同:有嘹亮高亢的,有委婉细腻或简朴流畅的,还有真假嗓混合唱的,其中又有八宝调、西洋调、广南调、普千调等等,其音调跌宕起伏,奥妙感人,特别悦耳动听。在壮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剧曲调又有“侬阿妮”“乖哥来”“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依嗬嗨”“西隆”“枝板”等数种,还可以用铜鼓、铜锣、铜钹、铜铃、板鼓、花腰鼓(蜂鼓)、鱼鼓、木鱼、牛角号、木巴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三弦、唢呐、竹笛等乐器伴奏,这些均不比侗族大歌逊色。

四、广南图符壮歌是壮族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某种角度看,一个民族之所以有别于其它民族,追根溯源无疑是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因此人们都在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008年在昆明成功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更是强调:“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发展而言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的多元传承和创造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和智慧源泉”。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倍受冲击,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了民族文化研究中特别重要的课题。

广南图符壮歌是壮族“歌圩”文化的产物,具有民间文学、图纹符号、音乐艺术等特点,又有文字的功能,这一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带有深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可谓是壮族独有的音像杰作。

“歌圩”,壮语称作“斡圩芳”,意即“赶欢乐街”,因“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唱合竞日”,犹如唱歌的集市,后来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歌圩”,并写诗赞道:“岁岁歌圩四月中,欢聚白叟与黄童。”[9]云南壮乡的歌圩很多,广南的花街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它使得壮乡的诗歌文化蔚然成风、生机勃勃、经久不衰。歌圩源于古代自由恋爱、自由择偶的习俗。恋爱婚姻永远是民歌不朽的主题,也是人们最喜欢传唱的内容,尤其是青年男女,每逢花街时节,姑娘们都要精心制作送给情郎的布鞋、鞋垫或土布衣服等礼物;小伙子们则要选购头帕、银镯、项链等信物,准备送给自己的意中人;赶花街时,青年男女们便会穿最新最美的衣服,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于山椒水湄之间的大青树下或鲜花丛中,互相邀约对歌,比试才智、增进了解、倾诉心声、倚歌择偶、交谊结缘。壮族情歌的特点是感情细腻缠绵,没有太多礼法限制,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情趣。

“入赘歌”是广南图符壮歌中反映壮族婚俗的一个部分,歌中讲的多是儿女亲情、夫妻恩爱,而不屑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这说明壮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性别之间的平等权利。如女方在歌中唱道:“父母怜儿多,/要幺妹守家。/不舍儿出嫁,/在父母身边,/伴父母一生,/养爹妈终老”“若得哥上门,/若哥来入赘,/愿相伴到死,/愿搂脖到老,/愿铺床等哥,/妹一生无悔”“若哥来入赘,/到妹家上门。/婚宴妹自备,/银钱妹自掏,/唢呐妹自请,/鸡鸭妹自买,/不让哥多虑,/不让哥操心”“同划船下河,/同拿叉打渔,/ 父母心欢喜……出门脚跟脚,/回家步跟步;/妹做早晚饭,/哥在床上歇。”男方在歌中则唱道:“哪村有池塘?/哪寨有河流?/还剩女招婿?/剩妹要入赘?/哥愿去上门,/哥愿当赘婿。/当赘婿终身,/勤苦谋生计,/卖力养老人,/养老又送终”“若哥来入赘,/洗脚哥拿鞋,/吃饭哥端碗;/发乱哥帮梳,/头脏哥帮洗,/衣破哥帮缝,/衣旧哥帮换;/生病找摩公,/遭灾做法事。/不叫妹后悔,/不让妹操劳。”入赘后他还十分自豪地讲:“间苗玉米长,/移栽稻禾高。/做赘婿也值,/能种肥洼地,/得种河边田。/身在大树下,/度日有何难?/在阳台抽烟,/火塘旁喝酒。/来去由自己,/家事老人理。”

有人把图符壮歌称为“爱情密码”;也有人说它是壮族的“百科全书”,毫无疑问,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从其图符构成的形式看,它反映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稻作农耕社会;从其表述的内容看,则又有生产生活知识、人生哲理和处世经验,还有对自然、生命、物种等类根源的探索。因此我们说它涵盖了壮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广南及其周边地区壮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民俗信仰以及文字发展演变等问题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广南图符壮歌以追根溯源的方式凸显出壮族人民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他们敬畏天地、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对家乡的山水林田、城镇村寨、父老乡亲都充满了诚挚的爱;他们尤其关注的是珍爱生命、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薪火相继;他们还特别强调必须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必须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团结互助、耕读为本、与人为善、谦让讲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可以说,就是这一切铸就了该民族文化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生命衍生序列中最深远、最核心的基因,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重要的精神支柱,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同时又是文化的世纪,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认为:“文化遗产是国家走向未来的坚强基石,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是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5年1月19至21日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时还讲:“云南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现在,许多省、市、自治区都在结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云南地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而广南又位于珠江(西江)上游,一直是华南入滇再到东南亚和南亚陆路交通的枢纽,我们更应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紧跟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广南图符壮歌这一神奇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使广南的文化旅游产业更具特色,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在广南打造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旅游黄金段,为地方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服务,为构建美丽壮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1] 何正廷.句町国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 诗经[EB/OL].[2016-10-28].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

[3] 蓝鸿恩.赤雅考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25.

[4] 刘锡蕃.岭表纪蛮.歌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5] 李熙龄.广南府志[M].杨磊,等.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59.

[6] 六书[EB/OL].[2016-10-28].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

[7] 刘冰山.中国壮族坡芽歌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 转引自覃兆福,陈慕贞.壮族历代史料荟萃[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

[9]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导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2.

(责任编辑 王光斌)

The Secret of Icon Folk Songs of Guangnan Zhuang People

HE Zhengting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Icon folk songs of Guangnan Zhuang consist of one thousand icons and are considered the one found among Baiyue descendants with most abstract and colorful icons in connotation and numbers and can be called Shijing. The icons are called Silai comparable with the Oracle of Huaxia people and Dongba characters of Diqiang people. Its lyrics can be sung with various tunes comparable with Dong Songs in the list of intangible nonmaterial heritages. It is an encyclopedia passed on by Zhuang people and precious culture heritage with important academic and application values.

Guangnan Zhuang; Icon folk songs; Silai; folk song fair

J643.574

A

1674 - 9200(2017)01 - 0001 - 05

2016 - 11 - 02

何正廷,男,壮族,云南西畴人,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壮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山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理论和民族史志研究。

猜你喜欢

广南壮歌壮族
长安壮歌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抗疫壮歌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广南蒜头果发展现状与保护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LED灯在湖北大广南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