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融背景下的高校党史内容更新机制刍议

2017-03-11于学强吴芝君张子成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学科

于学强吴芝君张子成

学科交融背景下的高校党史内容更新机制刍议

于学强吴芝君张子成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党史内容更新应立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同时还要体现客观性。党史内容更新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党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党史资源,从政党政治规律的视角考量党史发展,更加全面地评判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高校党史教育应着眼于党史特点与大学生的实际,在推进党史内容更新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共党史;课程;内容

高等教育专业细化往往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中共党史》具有政治性与历史性特点,自然应响应这一精神进行内容更新。党史内容更新应立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同时还要体现客观性。党史内容更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党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党史资源,从政党政治规律的视角考量党史发展,更加全面地评判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

一、高校《中共党史》内容更新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共党史》内容更新定位与学科发展的深化研究

对于定位而言,邢贲思(1992)认为,应当把党史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承担资政育人的功能;郭德宏(2006)认为,党史尽管理论性很强,但它终先是一门历史;张静如(2005)认为,党史学的根本属性是历史学,而它的特点不仅是政治性强,而且理论性也强;王顺生(2010)结合党史学位点的讨论指出,中共党史又有同传统史学不同的特点、特性,即它又是一门党性、政治性极强的科学,需要更好地处理政治和学术、历史和现实、研究和宣传的关系,更好地坚持党性与科学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就学科发展而言,目前党史虽置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但很多学者持有不同看法。丁俊萍(2007)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之断想》中总结了四种对党史学科的争议,指出:这一事实本身也说明,党史党建学科就其整体来说,确实很难归属于这几个一级学科中的任何一个学科,而是一个跨多个一级学科的、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重视党史研究成果向党史宣传内容的转化,应注重多学科交融下的党史研究的创新问题。

(二)关于《中共党史》的更新内容与其实现机制的研究

邢贲思(2011)提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党史,认为一部中共党史,90年的党的历史,如果简单地加以概括,也可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田克勤(2010)指出高校党史研究领域应突出五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理、文本与发展史;②中国近现代国情与社会变革研究;③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与理论研究;④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⑤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等。侯且岸(1989)指出党史内容应包括: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历史发展;②党的理论建设史;③党的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史;④党所领导和影响的革命斗争史和经济建设史;⑤党与国内各党派、团体的关系史;⑥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社会历史环境六个方面。周一平(2003)指出应从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言论、历史经验教训、历史发展规律、党史人物、历史器物、以及历史典章制度的角度和范围八个方面研究党史。郭德宏(2003)认为,党史从横的方面可分为全国党史和地方党史两大块,从纵的方面可分为自身发展建设史以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两大块。许多学者从落实更新内容的方法视角提出了具体要求,如郭德宏的《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张静如的《党史研究要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韦磊的《美国中国学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杨凤城的《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规范与方法》、侯松涛的《中共党史研究: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审视》等都表达了这一关注。高等职业院校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史教育铸就信仰之源”受到广泛关注。

(三)西方国家主张历史研究内容更新的有益启示

西方学者提出过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共党史主张,如美籍华裔学者黄宗智(2004)认为只有把党内领导层的斗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才能明白什么是中国革命。美籍华裔学者邹谠也提出:党史也不能是狭义的党史,它事实上是离不开思想史、社会变迁史、经济史等。再说得彻底一点,各个专业各个学科都不能各自为政,而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各国对各自历史内容更新研究的推进也给我们很多启发。如王悠然(2015)指出2012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美国历史科目教学和测试框架,强调讲授历史主题与趋势,而非具体事件和数字;2014年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布决议要求大学理事会以“透明方式重写‘美国历史’科目课程新框架,准确无政治偏倚地反映美国历史”,2015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众议院通过法案取消高中阶段先修大学课程的做法等。这一方面说明历史具有政治性特点,另一方面说明高中与大学历史具有相通性,要求高校进行内容更新。

(四)关于《中共党史》内容更新存在的现实缺憾

目前,高校党史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存在四种片面发展趋向:其一是强调党史的政治性与独立性,而忽略了其全面性与联系性,无形中造成了中共党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及学科的严重脱节,使党史学成了一个封闭型的学科体系。其二是过分热衷于政治问题的研究,忽视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在政治领域中又过分重视成就与经验,而忽略失误与教训,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内容缺憾之感。其三是普遍存在重史料、轻史论,党史论著多集中于对文献的注解,以及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性描述,缺乏问题分析与现实分析。胡绳(1994)认为关心现实问题,关心现实的政治、经济,关心党和国家向前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对于一个党史工作者是必要的。所以,欧阳淑(2013)指出的问题意识淡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成为深化党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四是突出对历史人物的整体定性分析,缺乏分阶段的历史分析,特别是对于党史发展初期有过贡献而后脱党或叛党的人物,未能很好地揭示其变化过程,难以给学生真实之感。比如郭德宏(1988)认为,在坚持对于王明否定评判的同时,也必须肯定王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和宣传作了许多有益工作。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关于党史学的研究有利于推进高校《中共党史》课程内容更新,但党史研究和党史教学有所区别,所谓资政育人功能在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各有侧重。要达到资政目标必须全面了解党的历史,不仅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更要了解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失误和教训;要达到育人目标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尤其是对思想观念比较活跃的大学生而言,正面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二、高校党史内容更新研究的意义

(一)高校党史内容更新研究的理论意义

1.捍卫历史尊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作用,在理论上能够起到捍卫历史、抵制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高校党史针对的是大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高中阶段学习过《中国历史》,而且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且大学宽松的学术环境容易影响他们的三观发展。通过深化党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党史知识,还可以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实际上,近年来在党史界虚无主义确实存在,而且一些领域还相当严重,引起学者的警惕。学者田居俭(2013)就指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重写历史”之名,否定党史、歪曲国史。侯西安(2013)同时指出,近年来,歪曲丑化党史的现象有变本加厉之势,其大者用阴谋史观诠释党史,其小者用造谣污蔑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文世芳(2015)认为,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三次高潮,……从2013年持续至今,历史虚无主义‘野蛮生长’”。捍卫历史尊严,必须加大历史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对党史的综合、宏观视野研究和真实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

2.丰富研究方法,助力研究理念创新。在学科交融背景下打通党史、党建、政治学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利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条件,在广泛借鉴专门史的研究与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呈现党的思想史、制度史,从专题视角深化某些领域的党史知识,正确认识我们的党。一些党史专家越来越注重从更宽泛的视角和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党史,以揭示历史的全貌。如党史权威张静如和王炳林(1999)主张从人类学、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可以采用历史比较法、逆向考察法、系统方法、数量分析法,一级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研究法、纵横比较法、科学假设法、历史跟踪法、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方法等,青年学者侯松涛(2009)认为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对传统党史研究方法的有益的和有效的补充、推进和深化,是对史料的科学调动和理性选择,是跳出历史资料的束缚而作客观性的解读,也是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更客观、更理性的了解、理解与把握。

3.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关注现实力度。在巩固高中阶段《中国历史》内容的基础上,延展和深化党史内容,克服“面向历史、背对现实”弊端,助力中共党史教材建设,引导和锻炼学生以史鉴今的思维,在明确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影响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最终解决以往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等联合发出《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党史教育和学习,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殷茵和许伟(2007)也关注到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指出“通过学习历史,吸取历史中有益的经验,透过历史高瞻远瞩地放眼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高校党史内容更新研究的应用价值

1.解决学科对接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党史教育方面并不对接,研究生教育中拥有党建专业而本科生则没有,通过在党史教育教学中贯彻党建内容,有效地完成本科专业学习内容与研究生专业研究内容的嫁接,以便学生能够更顺畅地进行党建专业的深造。邹谠(1994)指出目前高等学校除了中共党史专业之外,一般都不再开设党史党建课,解决本科与研究生对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为突出,但难度还比较大。所以,高校应把党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中共党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学校作为党史教育、研究、宣传重要阵地作用,促进党史党建学科在本科阶段的成长。同时,只有开设党史课程并更新其内容,才能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历史,提升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解决专业会通问题,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目前,学科专业发展的一个结果是专业交叉性越来越突出,任何一个专业的研究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支持。党史事实上是离不开思想史、社会变迁史、经济史等。……正如刘洪森和李安增(2012)指出的,各个专业各个学科都不能各自为政,而是有其密切联系的。在中共党史的研究中,加强历史文化取向的认识,无疑将拓展研究视角,扩大研究领域,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同时,张文灿(2008)认为它也将激活中共党史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联系,构建新的学术基点,从而走向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学术相连接。可见,促进党史内容的系统化与科学化,通过社科类相近学科的交融,通过打通相关专业,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分析问题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交融的有效推进。

3.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材建设,进一步为执政党赢得青年。大学生是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通过在党史学习中学习党建,通过用政治学理论评判党史,更能全面提升对党的认识,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党的合法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工程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的结合,落实党史教育中的政治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通过党史与党建的结合,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发展进程,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李建明和汪冰(2011)认为,只有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中,联系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将中共党史教育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

三、党史内容更新机制研究的内容方案

(一)研究内容

1.高校中共党史内容更新的必要性研究。一是规避相关课程内容重复的需要。应规避两方面的重复建设:其一是高中《中国历史》中党史部分的内容,其二是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党史部分的内容;二是进一步延展党史内容之需。应伴随新时期党的发展,不断延展内容以克服新阶段党史内容方面的短板与缺憾;三是进一步深化党史内容研究的需要。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将人自身的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与党的建设史统一起来研究。

2.高校中共党史内容更新的可行性研究。一是学科交融发展为多视角丰富高校党史内容提供良好的契机;二是国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以及聊城大学“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利于我们率先开展党史内容更新机制研究;三是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从速度与容量方面为党史内容更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四是高校有效地汇集高等人才为跨学科党史内容更新奠定良好基础,相关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合作,能够为党史内容更新提供人才支持。

3.高校中共党史更新的内容与体系研究。一是针对党史内容传统陈旧、体系单一的情况,从执政党的视角出发,借助专门史的研究方法拓展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史、政治路线形成史、社会利益整合史、自身制度建设史等;二是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与阶段性任务,从90余年的发展整体分析,重新厘定党史的发展阶段与构架体系,大致沿着三个30年划分为革命、建设与改革三大时期,结合关键时点的关键事件开展系统化研究;三是将地方史、党史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使学生由对自己熟悉地方历史的兴趣扩大到对全党历史的兴趣。所以,王尤清(2014)指出将地方史、国史、党史和“纲要”相结合,增强了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高校中共党史更新内容的实施方法研究。一是针对学科交融背景下党史更新的内容应由具备什么样知识结构的主体来完成更新内容的讲授,以便客观全面地呈现更新内容;二是针对更新内容自身的特点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作为载体来讲授这一内容,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三是如何处理党史内容更新部分与传统部分的关系,怎样澄清这一更新属于延展式更新还是替代式更新,如何提升更新的客观性与可信性。

(二)研究方案

1.方案的整体设计思路:改革方案在整体设计思路方面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党史的政治性与历史性相结合,在正确定位党史传播正能量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突出党史内容的全面性、客观性与科学性;二是党史与党建以及多学科知识结合,首先党史应与党建结合,在梳理党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从党建的视角揭示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同时党史作为政治学门类带有历史学特点的课程,还应当与政治学原理与各专门史学知识相结合,与国史结合,将党史的发展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研究与讲授。

2.方案的主体内容设计:改革方案在主体内容设计方面拟全面构建起述、论、评“六二二”比重三结合的内容体系,其中“述”的部分占60%的内容,充分利用历史学知识客观真实地呈现党的发展进程,以体现党史的历史学科属性;“论”的部分占20%的内容,充分利用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在党史与党建结合中突出其政治性,不仅让大学生对于党史知其然,还要其进一步知其所以然;“评”的部分占20%的内容,延展高中党史内容,充分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的视野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3.方案的实现机制设计:改革方案在实现机制方面拟体现传统教授法与现代教授法的结合,一是充分发挥传统讲授法的功能,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可倡导多师共上一堂课,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分析视角与分析见地;二是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方式的功能与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承载量大,可充分开发利用视听效果的优势,可以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势加大党史的宣传力度,比如通过QQ、微信、博客等形势图文并茂,增强党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三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党史资源,通过采访老战士,走访老根据地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与现实,感受历史变迁。

四、党史内容更新机制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方法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党史更新的主体内容。立足党史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立德树人的定位的结合,注重学科交融,凸显党史作为政治学核心课的价值,在党性原则下注重党史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系统性。一方面根据党史发展做好随着时间推移而进行的内容延展性更新;另一方面伴随研究的深入做好每一阶段党史内容的替代性更新。通过内容更新建设,拟使之体现如下两大亮点:一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要求,将党的自身发展史与奋斗史、建设史结合起来,实现有机统一;二是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描述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政治路线形成史、社会利益整合史与自身制度建设史的有机统一。

2.党史内容更新的实现手段。在积极推进党史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转化研究成果,实现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将研究成果付诸教育教学实践,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发挥其育人功能,同时较好地规避党史教授中的随意性,解决好爱党以及如何爱党的问题。通过内容更新的实现手段创新,在方法方面拟体现三大突破:一是研究视角的突破,注意将党史与党建相结合、党史与政治学相结合,将党史与党自身建设,政党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社会史的视角研究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二是研究团队的创新,实现高校、党校与职业院校教研人员的结合;三是教研方法的创新,实现课堂专题讲授与系统讲授结合,一师讲授与多师讲授结合、讲授教育与视听、采访等多种方法结合。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组建中共党史研读主体团队。一是注重吸纳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知识的团队成员,立足于党史吸纳党建、政治学、近代史、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成员,以体现学科渗透与交融;二是立足高校汲取党校与高职院校党史教育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将党校党史部与高职院校思政部的教师吸纳进来,促进团队成员间的良性互动。

2.构建述、论、评一体化体系。一是保持历史的时间逻辑,以革命、建设、改革为线索构建中共党史内容体系;二是结合每一时期的党史讨论党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三是结合党史重大事件,从多学科知识出发品评历史,实现党史政治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四是党史体系构建中将述、论、评结合起来,将党的自身发展史、国家发展史以及各个领域中的专门史融合在一起,体现党史的完整性、系统性。

3.运用多样化的内容传播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团队教师的特长,积极推进传统讲授与现代讲授;二是不断开辟党史实践教学基地,积极联系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学生开展采访、观摩等活动提供条件;三是采购部分影视光碟与影评资料,通过寓党史于观赏的影评、音评活动活化党史知识;四是通过党史内容学科竞赛,抢答赛、辩论赛,进一步巩固党史内容。

总之,高校党史内容更新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回归历史让大学生真正认识过往与现实,以便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心智的成熟,从自身角度而言也具备客观认识和全面分析历史的思维水平。高校党史教育应着眼于党史特点与大学生的实际,在推进党史内容更新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丁俊萍.2007.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之断想[J].党史研究与教学,(6):4-6.

郭德宏.1988.王明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J].党史研究与教学,(5):14-24.

郭德宏.2003.关于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1):91-93.

郭德宏.2006-6-28.目前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OB/EL].http://jds.cass.cn/Item/5158.aspx.

侯且岸.1989.略论党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J].北京党史,(4):39-44.

侯松涛.2009.中共党史研究: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审视[J].党史研究与教学,(1):4-11.

侯西安.2013-6-5(B07).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N].中国社会科学报.

胡绳.1994.胡绳文集(1979-199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33-433.

李建明,汪冰.2011.基于高校党史教育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报,(12):46-47.

刘洪森,李安增.2012.论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历史教学,(1):24-24.

欧阳淞.2013.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借鉴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5):5-15.

田居俭.2013.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19):44-46.

田克勤.2010.高校中共党史学科拓展研究领域的几点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1):84-90.

饶伟新.2004.论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农村的社会矛盾——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史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5): 121-126.

王顺生.2010.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7):25-26.

王尤清.2014.地方史、国史、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J].学理论,(15):223-224.

王悠然.2015-3-6(A03).日美高中历史课新框架再引争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世芳,王瑾.2015-9-25(05).历史虚无主义论争演变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

邢贲思.1992.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几点意见[J].中共党史研究,(1):1-4.

邢贲思.2011.中共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教材——访〈求是〉杂志原总编辑邢贲思研究员[J].马克思主义研究,(7):20-26.

殷茵,许伟.2007.中国高校党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长远发展[J].文教资料,(17):39-41.

张静如.2005.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J].党史研究与教学,(2):4-12.

张静如,王炳林.1999.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党史,(2):5-12.

张文灿.2008.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40-144.

周一平.2003.再论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J].党史研究与教学,(2):63-68.

[美]邹谠.1994.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4-24.

An Analysis of the Updating Mechanism of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scipline Integration

YU Xue-qiang;WU Zhi-jun;ZHANG Zi-cheng
(Liaocheng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cheng 252059,China)

ract:The updating cont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Marxist ideology,and also reflects the objectivity.We need to emancipate the mind,unify the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nature and to dig deeper into the history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e should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from point of law of party politics,to judge the important events and people in a comprehensive way.Education of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im at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s'actuality,which will promote the updating content of history,and at the same time,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ds: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ourse;content

G423.07

A

1671-055X(2017)01-0076-06

10.16595/j.1671-055X.2017.01.017

2015-12-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41949);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BZZJ02);聊城大学教改项目(G201207)。

于学强(1973-),男,山东茌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 yuxueqiang@lcu.edu.cn.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党史上的今天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