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及解决策略

2017-03-11孙秀义

辽宁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学校

◎孙秀义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及解决策略

◎孙秀义

职业倦怠是影响乡村教师专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乡村教师职业角色的扮演、职业信念的提升、职业投入的程度、职业动机的激发、职业认同的深化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有社会期望、教师的工作负荷、自身适应能力、学生影响等方面。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消解策略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师职业群体中相对普遍的问题,对教师的专职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

一、何为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会引发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厌恶心理,从而出现情绪消极低落、工作被动应付、缺乏积极主动性、心理失衡、牢骚满腹、耐心缺失等问题。除此之外,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乡村教师工作的热情度、满意度、创新精神和幸福指数,也会危害乡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会导致乡村教师的教学品质下降,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热情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前,学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多采用心理分析、心理测量、指标检测、问卷调查等方式,能够在规定的结构性指标维度上对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揭示。但还缺乏扎根实地、走进现场、接近内心、彰显原生价值的研究。毕竟,教师既是生命个体也是社会个体,是深受社会历史文化影响且具有思维认知和情感意义的社会存在者。因此,在相对科学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追踪研究、质化分析的方式探究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及其发生机制则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并能在隐性层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予以呈现。

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其特殊的发生与形成机理。相对于城镇地区,乡村教师在生活环境、工作境遇、职业压力、工作负荷、生源结构、学校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均与城镇地区教师面临的实际状况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因为存在于乡村学校而对乡村教师的专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因其规模“小”并坐落于“乡村”而具有了特殊的教育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可以用复杂理论做出解释。但在实践中,乡村学校的教育复杂性难题却难以得到实质性破解。乡村学校的环境、经费、师资、编制配比、学生人口学差异、家长观念、社区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都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适应和职业投入带来较大的困扰。同时,也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和形成带来了萌发的外部条件。为探究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本人采用跟踪研究的方式,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实地研究,以便阐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内在机理。

二、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

(一)社会赋予乡村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

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地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乡村教师而言,外在要求的不断提高是其获取职业动力、谋求专业发展的潜在能动因素,能够激发乡村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但这也为乡村教师群体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乡村教师群体同其他社会职业群体一样,均面临包括价值观在内的种种职业冲突。而乡村教师作为国家下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又比其他职业群体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的持续加大、先进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等因素,为乡村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成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首要诱因。

(二)乡村学校的教师工作负荷较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既有显性层面的,也有隐形层面的。对于乡村教师而言,乡村学校的结构性缺编令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对于乡村教师群体来说,除法定的每日八小时的工作量以外,课前准备、教学设计、作业批改、学生家访、教育管理、个人进修、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在无形中加剧了乡村教师群体的工作总量,使乡村教师在工作时段内和工作之余均面临重大的职业负荷。由此令乡村教师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进而影响到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指数,使其难以协调各项事务的结构性安排。长此以往,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感日渐衰竭,个体性格慢慢泯灭,并最终转化为对待职业工作的消极应付。因此,某些有益于教育质量提升的设计,在乡村教师群体中也许会无形地转化成负面效应,此现象值得思考。

(三)家长对乡村教师的工作缺乏理解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职业工作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乡村地区学生家长的要求。对于乡村学生的家长而言,由于受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并未接受太多的学校教育。这就引发他们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过高期待。与此同时,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有所差别,很多家长并不能认识到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仍用相对滞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解来审视当下的学校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家长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到学生的成长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在相对激进、功利化的理性支配下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此便会造成乡村教师对自我认识的理解偏差,致使工作行为受阻,工作士气降低。

(四)乡村教师对职业发展存在困惑

教师是一个具有角色多重性特征的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使教师角色具有社会期望的多样性、角色行为的复杂性、角色压力的多重性、角色心理的脆弱性等特征,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在此状况下,乡村教师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学校纪律的维护者,也要充当家长的代理人和学生的监护者。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与多样性决定其角色具有不断转换的特点,以适应乡村学校的教育需求和教师职业的工作要求。这就需要乡村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发展多种能够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学校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然而,教师的职业属性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立足教师的生命属性,教师同样是“人”,是有着自我发展要求和需求的生命个体。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特点会不断引发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导致外部因素对教师发展能力的要求与教师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乡村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此外,乡村教师在专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会在此基础上促使某些乡村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乡村教师倦怠心理的出现,甚至会殃及个体的身心健康。

(五)教师自身家庭经济状况不良

近年来,教师的待遇不断提升,教师的收入明显增多。但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工资待遇的提升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但仍有明显不足。相对于城镇地区的教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四所村小的三十余名乡村教师的家庭中,配偶具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不到七分之一,部分乡村教师自身及其家庭成员仍处于亚健康或带病状态。因此,家庭经济方面的负担和压力成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尽管乡村教师目前的经济待遇不断提高,但作为有一定素质与修养的社会职业群体,他们也渴望过体面的生活,渴望居住温馨的场所,渴望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坚实的主体地位。但从现实层面看,乡村教师的真实处境与教师本该拥有的神圣光环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此便会引发乡村教师对自身职业和教育事业的质疑与困惑,并最终在心理层面转化为职业倦怠的诱因。

三、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基于对上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红丰小学不断结合学校的发展实践和教师的工作实践进行了诸多探索,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学校激励性、导向性与教师自主性相结合的办法,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有效开展了多项工作,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专业理性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和专业理性教育是整体提高学校师资水平、提升学校师资素质、激发学校师资活力、引动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根本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使教师重新认识教育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责的神圣性、教师使命的崇高性。专业理性教育能够引发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使教师真正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培养要求的教育者。在这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县区、市级、省级等多种类型的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方面的培训,在巩固师德建设的同时,在专业和理念方面引导教师专职成长,让教师在理念和观念层面不断更新,重塑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发展观和育人观,在高位层面激发教师的职业进取心和专业进步精神,为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激发内在动力。同时,红丰小学采取了包括校长在内的全员实践,让全体教职工在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实践中取得共同进步。

(二)加强学校的人本管理,为教师的自我调节与发展优化空间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学校教育管理同样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其中,科学性体现在管理的规范性、结构性、秩序性上,艺术性则体现在管理的人本性、关怀性与创造性上。在此方面,红丰小学在践行“生本课堂”的同时,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让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之余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教研活动,创设自身发展的教育空间。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团结能力,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探索与创造都能得到学校全体教师的支持与鼓励。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团结一致、协同进取的文化氛围,为教师的专职发展创造了空间。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之间形成了教育发展共同体和生活互助共同体,在工作关系稳固的基础上建立起亲密的朋友关系,如此能够帮助有困难的教师共克难关,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教育职业的温暖和学校教育组织的关怀,最终成为一名积极的教育工作者,并以此为荣。

(三)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二元统一。毕竟,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时间只有八小时,大多数时间均是在家庭中度过。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在国家要求的教师家访之余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为此,学校组建了家校合作委员会。这不仅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奠定了社区文化基础,也为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家校委员会的成立,使学生家长能够随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亲临学校教育实践第一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能够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困难和需求,能够理解乡村教师的辛劳与不易,逐渐对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给予大力配合,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1]陈丽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6.

[2]胡洪强,刘丽书,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33-237.

[3]董泽芳.社会转型期的教师角色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6):41-47、55.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红丰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业学校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