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启示

2017-03-11◎夏

辽宁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陶行知社区资源

◎夏 婧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启示

◎夏 婧

目前,我国多地开展了“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以期建立起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达到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我国“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社区学校共建”认识不足,学校中心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双方资源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学校系统相对封闭,社区难以参与学校的运行。针对以上问题,将“社会即学校”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共建活动,明确“社校”合作关系;要加大学校资源开放力度,挖掘社区特色资源;要鼓励社区参与学校运行。

社会即学校;社区学校共建;启示

学校和社区有着许多联系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两者的沟通与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多地开展了“社区学校共建”活动,这正是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社区为学校提供发展动力,学校与社区互相沟通、双向参与,使社区在推进自身的发展与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上赢得了学校的支持与参与,同时又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合作。然而,在二者的沟通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社会即学校”思想进行解读,从而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思路。

一、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内涵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社会即学校”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即以社会为学校。陶行知把没有生活的教育、学校和书本称为“死教育”“死学校”和“死书本”,他认为学校里面的东西太旧太少,学校是一只“鸟笼”,学生是笼中“鸟”。因此,需要彻底跨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沟通结合,把“鸟儿”放飞到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样才能成为适应自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另外,“课堂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在“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的认识下,陶行知鼓励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

(二)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仅要“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而且要“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陶行知主张对传统学校进行改造,要根据社会发展之所需,动员社会广大群众,在社会中创办新型学校,将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强调:“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这种学校与社会的互相渗透,就是“自然而然地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

“社会即学校”延伸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批判了传统学校与社会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将社会作为学校,从而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工具和环境大大增加,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于门外的广大劳苦大众受到教育,体现了普及群众教育的思想。我国日益兴起的“社区学校共建”活动正体现了“社会即学校”这一思想。但是随着共建的开展,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社区学校共建”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区学校共建”认识不足,学校中心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促成学校与社区的共建,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认同、合作、互利关系,是终身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对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校正在开展社区学校共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成效仍然较低。大部分中小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意义仍未取得充分的共识。

另外,双方对共建活动的合作关系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学校看来,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是共建活动的主体,社区只是共建活动的补充;在社区看来,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事情,社区只是协助学校教学。这种学校中心的观念导致学校忽视社区在共建中的作用,社区缺乏对学校出谋划策的主动性,因而,双方支持、参与共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双方资源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在社区方面,社区居民多样性的文化生活需求,要求学校对社区开放的资源也是多样的。目前,不少学校对社区进行资源开放,但是大多数学校将开放学校资源当作上级交代的任务来完成,缺乏主动性。而且仅向社区开放教室、运动场和体育馆等一般性设施,对于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知识性资源的开放程度较低。大部分学校对社区的资源开放以硬件资源为主,软资源的开放虽已重视,但实施力度仍然不够。

仅有少数学校会定期为居民提供文化咨询服务和专题讲座,而且开办的各种教育活动也极少邀请居民参加。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在共建活动中,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彼此需求的认识,使得学校与社区沟通合作的成效较低。

在学校方面,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需要实践来获得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校社区共建中,社区作为“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实践,以社区为背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与社区共建合作中,开展的内容主要以德育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的形式也大多沿袭了以前的模式,仍然是在学校的时间由学校负责,在社区的时间由社区负责。学校认为社区不懂教育,组织学生实践的质量不高,社区感觉缺乏组织策划学生活动的理论和经验,二者没有就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三)学校系统相对封闭,社区难以参与学校的运行

在以往的教育行政和城市基层管理体系中,学校与社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其关系的发生来自于一些事务上的必要联系,除此之外,各自是封闭独立的。如今,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与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开始对社区开放,但大多集中在对学校资源的开放,很少涉及学校的管理、教学与课程开发等方面。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等特征,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也表现出制度化的特点,加之学校自身以“教育内行人”自居,而社区只能算是“教育外行人”,因此将社区的参与看作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三、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共建活动,明确“社校”合作关系

在“社区学校共建”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共建活动,明确“社校”合作关系。“社会即学校”,就是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强调社会与学校的天然联系,学校应该是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社会是全民学习的社会。

1.学校方面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介绍国外经验、举办专家讲座、开展社区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来加强校领导对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社区与学校互动关系方面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关系与意义。

其次,提高教师在社区教育理论方面的认识,挖掘教师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感受,加强其实践方面的反思,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参与共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促使其不断探索更有效、更合理的共建方式。

再次,通过学校和社区展开的共建活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的社区生活意识,加强学生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社区。

2.社区方面

应加强居委会干部、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教育理论的学习,明确教育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通过加强社校双方对共建活动理论的认识,明确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关系与意义,从而建立起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思想基础,推进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良性发展。

(二)加大学校资源开放力度,挖掘社区特色资源

1.建设学校共同体

陶行知强调学校应该成为共同生活的、开放的场所,主张建设学校共同体。在其创办的晓庄学院里,这种学校共同体随处可见。校舍公开,供全体村民使用,村里的信用合作社、农产物展览会、村民武术会、村民结婚的礼堂和赛会的会场,都可以借用学校的校舍场地。晓庄学校对农民开放,不仅方便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将学校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的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学校应该加大学校资源的开放力度。除了开放教室、运动场等简单的资源外,还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在周末、节假日开放多媒体教室、图书馆、体育馆、舞蹈室、礼堂、食堂等资源。这样既能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满足社区的多样化需求,使社区与学校关系更加密切。

除了要加大开放学校的硬件资源外,软资源的开放也是不容忽视的。晓庄学校除了对村民开放教舍,还经常组织师生走进农村,帮助农民干农活,给农民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亲密交流。在社区学校共建中,学校应定期派遣学校优秀教师走进社区,为社区举行各种文化、科技、健康、法制等带有本土特色的专题讲座,并开展各种咨询服务。

2.挖掘社区资源

在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的同时,社区也应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陶行知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是读书写字、坐而论道、教学分家,这是死的教育。为实现真正的教育,必须做到“社会即学校”,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生活,让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

社区应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精心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本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等,丰富学生知识,增进学生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带领学生走访本地企业、银行、诊所、餐馆、商场、农场等场所,提高他们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运作与形式的认识,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社会和生活,这既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鼓励社区参与学校运行

1.参与学校教学

“社会即学校”是对“学校”这一概念的扩展与延伸,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将学校与社会、自然有益结合,变一切地方为学习之场所,将所有人看作是可向之学习的人。陶行知认为,农民、木匠、裁缝、蚕妇等七十二行之人都可作为老师教我们以知识,授我们以技能。

如今,社区内有着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劳模、优秀离退休干部或知识经验丰富的人群,鼓励他们担任学校的部分教学工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活资源充实课程内容,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与社会实际的了解,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2.参与学校管理

陶行知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主张开门办学,这意味着学校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陶行知乐于接受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批评与建议,重视他们对学校教学与管理的监督与反馈。在“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学校也应鼓励社区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应该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将部分学校管理自主权下放到社区,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共同商讨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改善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建立学校董事会,由社区干部、学校校长、离退休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组成,选举有威望的人士担任董事长,形成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桥梁,并且对外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对外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解决办学的实际困难。这些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加快实现学校对社区开放教育决策的进程,做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张晶晶.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149-151.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47.

[4]符登霞.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70.

夏婧,湖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陶行知社区资源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社区大作战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陶行知教育名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