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整体文化生态研究

2017-03-11黄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夏布浏阳技艺

黄准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

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整体文化生态研究

黄准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

本文主要结合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及其启示,从手工技艺、生产生活、销售经营、文化变迁、传承断层、政府扶持六个方面分析了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动态文化生态系统,呈现出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有机整体,以实现其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浏阳夏布织造技艺;文化生态

1 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启示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一是基于对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文化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协调的手段和途径,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二是基于对文化概念的认识。随着对文化自身的认识逐渐清晰,人们将文化视为一个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范围广阔、内容庞杂的系统,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态性,被称作文化生态系统,其中的每一种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生物链的文化链[1]。

在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整体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中,结合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和共生性。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技艺本身,而应该整体地考虑其根植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消费状况等众多文化因子,系统地去剖析与之关联的文化因子及其变量。二是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与开放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生态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一个开放系统。传统夏布文化的发展传承也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客观实体。浏阳夏布的发展几经兴衰起落,直到今天仍在发展传承之路上艰难前行,只有认知这种动态性和开放特性,厘清这其中的变化因子并顺势适应其变化,才能让夏布文化在协调平衡中稳定发展。

2 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动态文化生态系统

2.1 手工技艺,自然天成

一项古老的手艺历经时间的沉淀,实现技艺的稳定和合理,必定有着背后对地域生态的极强适应性。夏布织造是一项手工的劳动,手是直接生产的肢体。这项手工的生产劳动,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手工劳动留有手的“温度”和“亲切”,经过常年反复的劳作,手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娴熟的手艺表达出细腻的质感。二是手工劳动过程是讲究“人-物”之间和谐的,从原料、材料到工具,都取自天然、手工制作。织工们就地取材制作的工具,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和谐状态。三是手工劳动尊崇自然规律,耐得住时间的无声,不紧不慢。作为夏布主产地之一的浏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有浏阳河流经而过,为夏布的织造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气候条件。

2.2 生产生活,和谐顺物

浏阳夏布的织作场所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这个空间是一个特殊的生产与生活同在的空间,因而夏布的生产是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妇女们编织夏布的时间有不稳定性,她们一边编织夏布,一边闲扯家常,寓工作于娱乐,整个过程身心愉悦,踏实而平静。在夏布织造的劳动中,根据劳动内容的特殊性,对男、女、老、少,有着不同的分工。需要耗费长时间体力和精力的织机操作环节由中壮年人来担任,而相对轻松的挽芋子、线团的工作则由妇女和老人来完成,边劳作还能聚在一起闲聊。量力的分工,劳动中的闲话家常和娱乐创作,促使夏布织造技艺在劳作中呈现出“心手、人际、生产与生活”间的和谐状态。

2.3 销售经营,里应外合

浏阳夏布久负盛名,有国内和国外两个销售市场,国内主要销往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大连等地,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南亚等国家。浏阳夏布形成商品交易后,生产与经营形式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互为依存,互为兴衰。浏阳县经营夏布行业者称夏布庄,是专门收购、贩卖夏布的商铺,外省也常有客商来收购夏布外销,清末民初,来自汉口,长沙经营夏布的行庄多达三、四十家,每天可收夏布一百多担(每担40匹)。[《浏阳县志 卷八 贸易》浏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这些专营、兼营的夏布行庄的收购和加工运输,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使浏阳夏布的品种不断丰富,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浏阳夏布的繁荣发展。

2.4 生活变迁,传承断代

随着中国社会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从而动摇了夏布织造文化赖以生存、传承的根基。传统夏布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织工数量减少且老龄化现象严重,绝大部分的青壮年也开始走下织机选择外出务工创收,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为年轻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机会和选择自由,加上夏布织造工资低、耗时长,很多年轻人也愿耗费精力来学习这项技艺。上世纪80年代,浏阳高坪乡是个远近闻名的夏布专业村,全村有90%的人都以做夏布为业,从事夏布生产的农户达千余人,而今,许多村民放弃了老本行,干起了其他行当。只有零散的几户村民还在苦苦支撑,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2.5 订单锐减,销售断层

浏阳夏布的销售历来就有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大量的棉纱、棉布、化纤的出现,迫使国内夏布的需求量越来越小,大部分产品只能依赖出口订单来提升收益。对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必定有着潜在的经济风险和不稳定性。如果在国外订单发生变化的同时、又没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做后盾,那么必将导致浏阳夏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低,再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国外的生产订单随之转移,企业的订单就会锐减,给原本就奄奄一息的夏布生产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目前,浏阳高平镇,只剩下仅有的5家夏布厂,产量低,利润微薄,依靠着少量的订单维持,往日的辉煌已一去不返。

2.6 政府扶持,平台搭建

在当下,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自发传承已经比较困难了。因此,政府作为保护主体,则应当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从夏布织造技艺的保护来说,政府一方面应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实际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来支持夏布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营造良好的工艺文化氛围,传播和打造夏布生活理念,提升夏布的产品附加值,发挥设计专家、夏布传承人和广大民众的优势,整体推进。成立于2012年的浏阳文化产业园,是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文化产业为线索的新兴开放园区,园区引入了“浏阳心之夏”夏布品牌进驻,并设立了“浏阳夏布文化展示中心”,能在招商引资、产品研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展示推广等方面,为传统夏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系统的、完善的服务。园区对夏布文化关注,也标志着政府在夏布文化传承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 结语

夏布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浏阳特定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其他制度习俗紧密相连的。由自然资源、劳动工具、生活生产空间、文化语义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传统夏布织造技艺有机整体应得到整体维护,以期实现其多样化共存共生,并通过开发利用使其获得更新再生,最终使其在协调状态下传承下去并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2]浏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浏阳县志·卷八·贸易[Z].

[3]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4]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

G03

A

2096-4110(2017)03(a)-0123-02

[课题来源]本文为 “201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湖南浏阳夏布织造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15B24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夏布浏阳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绿叶(浏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夏布遇上扎染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浏阳蒸菜:一直不变的是小碗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