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枪杆子里出政权
——记黎族粉枪与黎族琼崖革命史

2017-03-11吴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琼崖白沙黎族

吴慧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海口 570000)

枪杆子里出政权
——记黎族粉枪与黎族琼崖革命史

吴慧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海口 570000)

黎族同胞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与琼崖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革命武装孤岛奋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在此过程中,黎族同胞们多使用平时生活中的生产生活用具如三叉戟、铁刀、木弓和粉枪开展武装斗争,而粉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武器。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粉枪的概念、粉枪与黎族民俗的关系,进一步展示黎族同胞在琼崖抗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粉枪;黎族;琼崖革命

1 黎族粉枪

粉枪,黎族土话,实际上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前装式枪,主要由汉区输入,一般长约1.45 m,火药收藏在水牛角里,铜火帽则藏在特制的小骨管里。这种小骨管是用近乎圈筒形约4~5 cm长的骨筒制成,其底部用薄铜片封住,骨管用缀有玻璃珠的链子拴在腰带上或挂在脖子上。粉枪常以碎锅片、铁丸和砂石等入弹,虽然射程不远,但一射百发,杀伤面很大。粉枪于近代传入黎族地区,据清代光绪《崖州志·黎防一·黎情》卷十三记载:“向时兵器,专尚弓矢,今已久废。改用火枪,家置一杆,有力者或备数杆。每以数牛易一枪,或药一桶。多从岭门、薄沙及海口流入。”民国以后,粉枪的流入数量更多,谢彬在《云南游记》中说:“黎峒小者有枪数十杆至数百杆,大峒则多至千余杆,总计全琼黎峒所存之大急枪不下万杆。”

随着粉枪在海南岛上的普及,黎族同胞开始将粉枪作为猎食和自身防卫的武器,上山下山随身携带。每逢“三月三”传统佳节,黎族村寨都要进行粉枪射击比赛,宰牛杀猪,汇聚一堂,用口吹牛和猪的膀胱,使它涨至气球一般大,然后系在树枝上。参加这项活动的青年男子扛着粉枪,成群结队,在空旷的场上排成一字队形,先对天空鸣枪,然后站在一定距离(25 m、30 m、40 m、50 m不等)轮流瞄准靶子进行单丸射击,打中者给予奖赏。有的地方在村头以贴红纸为目标,在距离几十米处站立比赛枪法,射手们举枪转体180°急射,俗称“打红”,含有驱逐邪气,象征迎吉祥的意思。此外,粉枪射击也是男女青年相互接近的好机会,女青年可乘此机会挑选自己满意的枪法好的意中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粉枪的收缴,黎族粉枪射击活动已停办多年,粉枪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至20世纪20~40年代,铁矛、三叉戟、铁刀、木弓、木弩以及粉枪不再是黎族家庭中狩猎捕食的重要生产生活工具,而是成为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重要武器。其中粉枪作为老百姓家中主要的热兵器,是早期琼崖革命中群众武装的一项重要标志。

2 黎族在土地革命时期

20世纪20年代,黎族群众饱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富有抗暴精神的黎族人民曾为生存而进行过多次悲壮斗争,却因无正确领导而以失败告终。

1925年春,在广州读书和参加农讲所学习的海南黎族共产党员们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其中一员黄振士回到陵水县后,立即改组国民党陵水县党部,亲自任县党部书记,公开进行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工作;同时,秘密地培养先进青年加入共产党,于1927年7月建立了中共陵水县委。这期间黄振士十分注意组织农民武装,通过统战工作动员和争取了七乡桐的王昭夷、坡村的吴中育、马岭的黄传仁、花从的符家元等十名黎族桐主,带着各自的地方武装,建立统一的农民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有了武装力量后,陵水县委领导贫苦的黎族汉族农民反对地主豪神,掀起声势浩大的三打陵水县城的斗争高潮,并于1927年8月2旧创造了海南岛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一一陵水县苏维埃政府。这是黄振士同志,也是黎族人民,思想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次农民运动为后来的“白沙起义”、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当年参与陵水县苏维埃政权建立的人员大部分为黎族同胞,领导者黄振士也出身于陵水当地黎族峒长家庭。琼崖苏维埃政权能率先在陵水诞生,与黄振士在黎族中的特殊身份,以及号召拥有较强武装力量的十多名黎族峒主,带领各自武装队伍加入革命行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黎族在抗日战争时期

1942年日寇侵占海南后,国民党琼崖当局在五指山区横征暴敛,奸淫烧杀,对黎、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黎族人民为了反抗迫害、争取生存,1943年,白沙县红毛炯黎族上层代表人物王国兴、王玉锦等,联络四方黎酮,各乡义军在首领王国兴等率领下,手持粉枪、弓箭、大刀、木刀、棍棒等,向敌人发起英勇的攻击,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quot;白沙起义quot;。由于没有党的领导,又缺乏战斗经验,再加上内部出现叛变投敌,起义遭受严重挫折。次年起义军找到了党领导的琼崖纵队寻求帮助,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坚决支持并给予黎族同胞支援,派遣支队进入白沙开展军事斗争。随后成立了以黎族起义战士为主的白保乐(白沙、保亭、乐东)人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重回五指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琼崖纵队开辟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白沙革命根据地。

黎族白沙起义,是黎族人民在首领王国兴的带领下,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特别是在受挫后主动寻找共产党寻求帮助的一次少数民族的武装斗争,是琼崖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伟大壮举。这对于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海南的抗日战争和之后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黎族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岛十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有八个分布在琼中的红毛、白沙的阜龙、定安的母瑞山等黎族地区。当地的黎族同胞艰苦奋战,顽强抵挡住了日伪一波又一波的扫荡和围剿,保卫了根据地,有力的支持了琼崖抗日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 黎族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中共琼崖特委从琼崖斗争实际出发创建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结束了琼崖革命斗争长期没有稳固的山区根据地的历史。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成后,中共琼崖特委将白沙、保亭、乐东等县划为民族自治县,通过减租减息、反霸除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斗争让农民自己做主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着手加强建设。在这过程中,黎族人民积极支持并踊跃参军,仅1948年就有2000多黎苗青年加入琼崖纵队,抗战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黎族战士勇敢善战,在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有60名战士被评为功臣模范。来自海南保亭的黎族战士陈理文还被评为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是海南岛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战士。

1950年为配合渡海大军解放琼崖,海南岛人民团结一致,积极组织物资和兵力,特别是黎族地区更是大力支持,仅乐东黎族就筹备了1万3千多担粮食和大量的猪、牛,组织了6万多人的民工运输队,乐东县仲强区乡(今志仲区)要求参军的黎族青年就达800多人。《东北日报》报道说:“部队刚到达和舍市,远在几十里以外的黎胞,连夜准备了猪、牛、鸡、香蕉、花生等慰劳解放军,并自动集合了二百多民工赶到合舍市为我军抬伤员,扛弹药。沿途黎胞都把房子扫得干干净净,等候大军来住。妇女自动地设茶水站,组织缝纫队……”。

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得以迅速完成,离不开琼崖纵队的英勇斗争,同时也与黎族同胞的无条件支持,五指山等多个根据地的大后方保障休戚相关。黎族人民在物资极度匮乏、设施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扛起铁刀、粉枪等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坚定不移的投入到琼崖革命斗争中,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与各族人民一同创造了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为琼崖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廖石泉 姜永兴.黎族人民现代革命斗争史略[J].广西民族研究,1991(3):54-59.

[2]邢关英.黎族人民与五指山区中心革命根据地[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6):24-28.

[3]张一平,程晓华.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历史卷海南抗日战争史稿[M].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D231

A

2096-4110(2017)03(a)-0019-02

猜你喜欢

琼崖白沙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白沙水库
白沙涧
白沙水库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叶挺独立团”跨海征琼崖——忆海南岛战役中的第127师
忆琼崖纵队迎接配合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
血战琼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