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11牟景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六盘水山地

牟景秀

(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

近年来,贵州省着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紧随全省步伐,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依托亚高原山地气候、绿色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概况

近年来,六盘水市围绕构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充分发挥山地、自然、山水、气候、民族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地运动、冬季滑雪、康体养生、农旅文融合等山地旅游新业态。

(一)自然资源环境优势

1 山地资源丰富。六盘水处于云贵高原斜坡的一、二级台地上,有高原、山地、盆地、峡谷、台地等多种地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平均海拔在1400-1900m之间,海拔1400m以上的山峰共1020座。境内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最大的天坑花嘎天坑、世界最深的竖井白玉洞,为山地特色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山地资源。

2 生态环境优越。六盘水境内生态良好,市中心城区被108座山头环抱,森林覆盖率达到45.4%,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13090个/cm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以上,是一个生态大氧吧。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700余种,有“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等美誉。

3 气候资源独特。六盘水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4℃,夏季平均气温19.7℃,平均日照1300-1500小时,全年凉爽舒适级以上时间为223天以上,拥有稀缺的“19℃夏天”气候资源。2005年8月,经中国气象专家评审,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授予六盘水市“中国凉都”的称号,是中国第一个以气候特征为依据命名的城市。

(二)社会人文环境优势

1 旅游资源多样。六盘水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多种少数民族构成的文化原生性、独特性,又具有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同时还具有自然风光的奇特性,让山地运动、康体养生新业态落地生根。

2 交通区位优势。六盘水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与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300-500公里内,是国家规划的66个节点城市之一,“四省立交桥”地位更加突出。六六高速、水盘高速、杭瑞高速、镇胜高速和内环快线、机场快线形成了“四高两快”的立体交通大格局,沪昆高铁的建成通车宣布六盘水进入高铁时代,为发展山地旅游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

3 人文底蕴厚重。全市已发掘距今26万多年的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期的“六枝桃花洞人”和距今8万多年的“水城硝灰洞人”古人类化石;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7项;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音乐歌唱、舞蹈乐器、服饰刺绣、工艺美术资源独具特色、底蕴深厚。

(三)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1 多样性和复合性。六盘水市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美学价值丰富,汇聚了山地、丘陵、盆地、峡谷、河流、溶洞、暗河、峰丛、天坑、瀑布、湿地、温泉等丰富的山地形态,提供了登山、探洞、攀岩、蹦极、滑翔伞、马拉松、山地自行车、汽车拉力、摩托车越野、徒步、露营、骑游、拓展训练等多姿多彩的山地旅游形态。

2 独特性和唯一性。全市山峦众多,沟壑纵横,资源独特,独一无二,乌蒙大地缝的长度、切割深度、险度在世界罕见;花戛天坑溶斗口部面积35.49×104m2居全国首位;“中国凉都”夏季平均气温19.7℃,是国内首个以气候特点命名的城市;亚洲第一座民俗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亚洲最高的金盆天生桥、中国纬度最低的高山滑雪场、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等都是六盘水独一无二的山地旅游资源。

3 原生性和脆弱性。六盘水市丰富多彩的山地资源和自然资源交叉存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设施立体复合,独特的气候特征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自然景观、古生物群、地质遗迹、传统民族的原生形态保存良好,展现出自然资源的原生性和脆弱性。

二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发展现状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以立体交通格局形成为契机,加快推进山地旅游发展步伐,全市旅游业呈现出成长快、特色强、势头好的良好局面。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0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2.1%;旅游总收入124.65亿元,同比增长68.9%,全省排名第一。2016年,六盘水在建旅游项目340余个,新增旅游住宿单位178家、客房11236间、床位28279张,旅游步道216公里、旅游标识419块、停车场26个7.85万平方米、旅游厕所70余座、旅游车辆108辆,建成国家级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

(一)精品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六盘水市“无中生有”推出了一系列以山地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为主体的旅游产品。2016年,全市纳入省100个景区建设名录的野玉海、牂牁江、乌蒙大草原、韭菜坪、哒啦仙谷、娘娘山、妥乐古银杏、廻龙溪、郎岱古镇等9个景区,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8亿元。

(二)山地户外运动蓬勃发展。六盘水市连续举办马拉松、滑翔伞、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山地摩托车、露营等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成功打造了“凉都消夏文化节”这张响亮的名片。依托老王山国家多梯度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六盘水野玉海耐力性项目高原训练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多梯度训练基地和高原山地训练基地。

(三)传统民族活动炙手可热。六盘水市不断推广彝族鞭陀、舞草龙、达体舞、观音秋千,布依族砸石头、母猪棋,苗族花棍舞、铃铛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健身、休闲、度假、观光与传统民族活动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高山冰雪运动享誉南国。六盘水市积极拓展旅游新消费领域,将自然“冷资源”变为旅游“热资源”,成功打造了“3+2”(玉舍、梅花山、云海乐园3家滑雪场;廻龙溪、刘官胜境2家温泉)的冬季旅游产品组合拳。2015—2016年,全市三个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9.14万人次,滑雪项目总收入3420万元。

六盘水市旅游总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增比进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但山地旅游起步晚、基数低、总量小,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仍是全省倒数第一,总量十分弱小,难以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发展。

三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十三五”时期是六盘水以山地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强劲发力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山地农业、山地旅游”的“两山”优势,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以山地旅游为龙头,拉动第三产业优化发展。

(一)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山地旅游精品

一是提质升级重点旅游景区。加快推进野玉海、牂牁江、乌蒙大草原、梅花山等重点旅游景区深度开发,投资建设一批新的山地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多样性旅游需求。二是大力开发山地户外旅游项目。加快开发一批民族体育、户外运动、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山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多角度、多形态、多维度欣赏山地风景,将六盘水市打造成为山地户外运动之城。三是打造一批山地文化旅游精品。深度挖掘六盘水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和消夏文化精髓,融入白酒酿造技艺、茶叶生产加工、民族服饰刺绣、传统造纸工艺等特色文化元素,加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山地文化旅游。四是构建“健康旅游”新格局。要立足气候资源优势,叠加文化、体育、竞赛、全民健身等要素,融入低碳绿色休闲养生理念,举办系列国际体育赛事、户外健身运动和竞赛表演活动,大力发展山地体育旅游。

(二)全面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提升山地旅游吸引力

一是借力宣传推介。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重要作用,瞄准国内和本省两个主体旅游市场,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关键平台,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宣传合力,让六盘水山地旅游风行天下。二是积极走出去。要积极参与省内外宣传推介、国际旅游大会、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等,推介六盘水市山地旅游风光、特色美食、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将兄弟市州、邻近省市、火炉城市、沿海游客吸引到六盘水来。三是主动引进来。要邀请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媒体记者、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影视剧组深入六盘水市采风创作,提高六盘水市山地旅游的美誉度。

(三)扎实抓好精品线路打造,开拓山地旅游市场

一是整合推出跨区域精品路线。依托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重点旅游景区,整合周边成熟旅游客源市场,策划推出一批沿贵广、沪昆高铁和月照机场延伸至邻近5省市的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二是开发设计养生度假精品路线。深挖六盘水市凉爽气候和冰雪资源,重点瞄准邻近火炉城市、沿海城市游客市场,精心包装一批跨文化的清凉避暑、高山滑雪、温泉养生、康体养老、绿色呼吸、户外运动旅游路线。三是规划特色赛事旅游路线。创新山地旅游观光体验方式,通过户外运动、健康养生、订购采摘、工艺制作、民俗体验、歌舞表演、趣味劳动等方式,将国际马拉松赛、音乐节、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活动纳入山地旅游线路规划,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

(四)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满意旅游

一是促进旅游服务规范化。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推动旅游行业安全检查、服务监督、卫生治理常态化,提升游客旅游道路交通、旅游市场价格、环境卫生满意度,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二是促进旅游服务品牌化。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旅行社、导游、饭店、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行业典型,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项目策划、智慧旅游专业人才,提升山地旅游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促进旅游服务智能化。大力实施“互联网+旅游”,尽快实现景点门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汽车租赁等在线预定和电子支付。四是促进山地旅游设施完善化。重点打通旅游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由其要完善景区至高速公路的断头路、景区之间至交通站点的连接线,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让旅客游得方便、游得放心、游得顺心。

[1] 李如海,《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机制探索》,《理论与当代》2016年01期.

[2] 韩永健,《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以韭菜坪为例》,《安徽农学通报》2017 年06期.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六盘水山地
山地草甸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My Room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六盘水
山地之旅
六盘水二题
山地之美——雨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