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大学文化的建构探讨

2017-03-11樊晓彻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精神

樊晓彻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吉林松原 138000)

新时代大学校园应当提供促进文化交流的开放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发挥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传播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校园和谐是大学发展追求的梦想,大学是社会和谐的灯塔,新世纪的大学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是继承发扬并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与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 让生态文化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中,造就校园生态文化的新天地,实现校园文化和谐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 大学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

众所周知,大学是生产知识与思想的主阵地,人们通常称之为“知识库”、“思想库”。近现代以来,大学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甚至成为历次文化革命、文化创新、文化剧变的主要“发源地”。比如,20世纪以来以反思批判工业文明为前提的西方现代生态主义文化思潮。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及生态美学等等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出现,多数是由高等学府里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并建构的。故此,从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上来看,过去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单方面地强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很少会涉及到关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生态主义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传统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较为“单一片面”,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单一片面”成为科技主义者、发展主义者及功利主义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型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伟大力量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一些知名学府的共识。在这一大背景下,各高校也提高了对生态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力度。使大学真正成为传播教育文化的“主阵地”。

二 重建大学精神

在大学文化生态教育建构中,关注大学精神的重建主要是基于大学精神是整个大学文化的核心与支柱,同重建大学精神也是基于目前大学生浮躁心态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的理念,因为大学生精神的滑坡已经成为制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文化生态建构的首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内在的独有的资源,是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支柱。

大学精神为大学所有成员内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精神由一代代莘莘学子共同创造、积淀,并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而来的,反映出这所大学的历史文化沉淀,校园气质,体现出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比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严谨务实”;到哈佛的“与真理为友”等,这些校园精神增强了校园的凝聚力、感召力,延长了大学的生命力,是一所学校之所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立校之本。因此,重建大学精神,让大学生都能受益,并提升自身多元文化素养,达到大学文化教育的生态平衡,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大学人才,帮助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 将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高校来说,要针对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特点,充分将各类专业课程的校园先进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把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教育教学中,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渗透,使大学生都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可以渗透进校园先进文化教育,依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教育规律,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谈心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经济往来、学习成才、政治理想以及择业交友等方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要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四 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

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不应仅仅囿于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拓宽渠道,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地帮助大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真正去了解传统文化之内涵,体验其魅力。高校要高瞻远瞩地地利用民族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一方面,在大学校园物质环境中要真正体现出高品位的民族文化风情,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多设置一些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营造本院独有的文化风格,同时还能传承历史文脉。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校园活动、导师的言传身教、学校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民族文化之内涵,使大学生都能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积淀文化精神。例如,可以考虑以中国传统节日符号作为基点,在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结合当代精神与当代流行的时尚元素,构建一些更加接地气、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接纳并认可传统文化的遗存,在潜移默化中对这些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

五 加强文化体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以宣传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体验,充分借助网络优势进行宣传,比如,让大学生集中观看典型性的电影、影像资料、画册等,促进大家的感性认识。在校园内还要建设中国文化展示馆,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情境还原的方式等让大学生更直观地去接触、去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化沉浸的方法去体验文化的魅力,比如,学习中国艺术、武术,尽量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感受中国的民俗等。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各大院校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让大学生都能在相互交往中感受文化之内涵。

当今,大学面临着很多机遇,同样也面临很多挑战,一所大学想要永葆生机与活力,仅依靠现代高科技的物质手段是不可行的,仅依靠流于形式的校园环境将会寸步难行,一所大学要想长期稳定发展依靠的是深厚的底蕴及其独有的历史文脉。一所学校,人们记住的不单单是其雄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光,让人难忘的是美丽风景背后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精髓。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是一所大学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源。

[1] 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上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68-169.

[2] 韩聪钰,贾利军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2(9):47

[3] 俞雷,刘德鹏.基于生态意识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质的培育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5).

[4] 祝灵君.国外建立社会核心价值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27.

[5] 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与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报,2008(04):31.

[6] 许丽娜.校园文化活动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 [J].才智,2014(1).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