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特征的研究
2017-03-11韦红雁
韦红雁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11)
后殖民文学其实涵盖了“后殖民地文学”和“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学”。 通过分析这些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折射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扩张和衰败的过程,分析其帝国意识的延续和流变 ,并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经典作品中塑造的“他者”形象,为帝国神话的合理性、鼓吹帝国秩序、强调服从白人殖民者的思想提供文学依据。
一 作者的多元文化背景
后殖民主义,宏观来讲,包含了大量作家与主题。然而,后殖民主义作家却有着共同的多元文化背景与移民经历,这些经历使他们在习俗、宗教及语言上与殖民文化相背离或相一致。他们都受着两种文化的影响。这些殖民时期的作家致力于找到这样一种语言,它能用来描述他们自己文化与语言的性质。肤色。语言及整个文化机制已经被边缘化、收到歧视和偏见。对许多后殖民主义作家来说,写作的目的在于找到他们双重身份与双重意识的协调,调节前殖民者之间、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这些作者脱离了自己的文化,被放逐到另一种新的环境中,直他们会接或文化上地发现自己处于痛苦脱离的旧文化与完全陌生的新文化之间。通常,他不得不经常移民。他的出生地、生长地与工作的地方都不同。这些不同的地方使他融入新的环境中,同时以前的文化也不会被遗忘。因此,移民社区能更形象地说明后殖民主义作家,他们受到西方世界的教育并且也会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来源。加勒比作家拥有最复杂的文化背景。加勒比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十分多元文化的,因为包含了非洲与印度文化。加勒比岛最早的移民者是非洲黑奴。18世纪后,随着英国侵占印度,大量印度人来到加勒比地区。非洲文化、印度文化及西方文化组成了特殊的加勒比文化,其特点是多元性。这些作家再次被被驱逐到像加拿大、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
文化驱逐不仅是一种空间驱逐,它更是一种心理驱逐。当一个人意识到他被置于不同的文化中时,它就不得不接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他的宗教、信仰、与语言都逐渐远离他时,他就开始经历这种心理驱逐。因此,这种被驱逐的状态意味着身份与文化的融合。殖民主义作家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徘徊,也在文化边界跨越。譬如,英国华裔作家韩素音,她生于中国,随后在1949年有了英国国籍,她逝世在瑞典。她的一生都受制于两种对立的方向中,中国与逃离中国的方向。对许多后殖民主义作家来说,的确如此。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出生于孟买的一个穆斯林家庭,现在住在美国。然而,诸多作家像 巴拉蒂·慕克吉反对被钉上外籍作家的标签。她曾说:“我完全认为自己是一个美国作家,那也是我的大战争:要知道,我作为作家的根不在存在,如果它们在,在印度作家之间,但我却是美国一种新的先驱。”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她,她也无法否认自己多元文化背景,并且她也在挣扎着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
由于被主动或被动地排除在这种背景之外,后殖民主义作家作品中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驱逐感。理查德·赖特的自传《黑人男孩》也是如此。该作品写了非裔美国黑人男孩理查德的生活。他历经艰辛,这对他的背景也是十分典型的。他在周围的世界努力生活,比如他的家人、街区和学校,他也与贫苦、饥饿、黑人和白人做斗争。理查德从下就缺少食物、缺少爱、缺少安全感和别人的理解。他自认为是一个家庭、社会甚至同龄人中的旁观者。他曾说:“我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而,和他们在一起时,我却觉得距离他们十万八千里。我远离他们的世界太久了以至于我不能成为其中一部分了。”莱特所面对的环境也被其他后殖民主义者遇到了。心理上,他们切断了根源,也缺少安全感与稳定感。他们的灵魂渴望被接纳,渴望归属感。他们总在过着有力的生活,也极度缺爱,缺少固定的身份。
二 后殖民主义话语
后殖民主义小说中,与正统英国殖民不同的“他人”倾向去除他的本族语言。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母语的遗失。由于殖民语言成为官方语言,人们就不再重视地方语言,殖民地人们被强迫或已经喜欢使用殖民者的语言,这就导致了本土文学与语言的消失。在加勒比、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所有正式官方文件都用官方语言——英语发布。剥夺母语的痛苦的确伤害了后殖民主义作家,尤其是当他们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印度出生的女作家安妮 塔德赛用乌尔都语在《抚养权》描述了失落与悲剧。主人公戴维尼是个过度好奇的教授。他喜欢乌尔都诗,偶然机会她遇到了乌尔都著名诗人努尔。由于朋友的建议,戴维尼买了个二手相机。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努尔的生活确实一团糟。努尔不愿接受采访,他指着令人惋惜的诗集,解释说乌尔都语只是依据一具埋葬的僵尸罢了。最终,当戴维尼回到家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什么也没记录下来。更糟的是,他由于采访而身负债务。病态的诗人、采访的失败及戴维尼的窘境都象征了印度语的衰落。
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被剥夺了说话的可能性。在《帝国反写的典范——阿契贝笔下的白人》,奇努阿·阿切贝指出孔诺德笔下的黑人就像蚂蚁中的蜂群,住在野蛮世界里的动物。他们能发出声音,却没有语言。当第一个西方作家掠夺时,孔诺德在其小说中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通过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马丁,黑人确实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他们也只能不清晰地说几个音节。然而,正是成长在西方文明社会下的马丁,而非作者,被剥夺了言语的权利。简·里斯的《海藻无边》也遭受了这种语言剥夺,起初,安托瓦内特遇到了她将来的丈夫。然后,他们相遇并结婚了。最终,安托瓦内特被其丈夫监禁了。安托瓦内特的经历表明了压迫与剥夺的。安托瓦内特没有平等的言论自由、歇斯底里、语言剥夺、身份文化,一切都屈服于殖民的男性社会。
剥夺民族语言标志着文化侵略与渗透。对于个人来说,言语权利意味着他的身份、地位和思想。对于国家来说,言语权利意味着文化、文明、生存权、共存权及与其他民族平等交流的权利。从沉默的乌尔都诗人可以看出印度文明在多年的殖民下失去了其曾经的繁荣。在《黑暗之心》中,费仲被描述成危险的沉默黑人之只荒地,非洲变成了一个没有文明、没有语言、受制于西方殖民者的的野蛮之地。没有人听从安托瓦内特,他也注定要经历难以改变的侵占、遗弃的命运。想她一样的女性也遭受着贵族和殖民的双重压迫。总之,民族语言的剥夺标志着本土文化的毁灭。
整体来看,后殖民主义文学表明了在殖民冲突时期语言的复杂性与本土元学的重建。大部分后殖民主义作家都有着多元文化背景,他们也收到西方或美国更高水平的教育并能有用英语写作。同时,由于受到本土语言的影响,他们用英译描述自己民族的风土历史。他们使用的而英语表达包含了他们本土语言的表达,如词语、句子、韵律及语言风格。后殖民主义小说处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分裂中,也是其妥协的产物。
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描述边缘民族的文化现象,试图揭示殖民时期、后殖民时期社会构成、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语言进化表明了民族政治的命运,经济与文化。后殖民主义作家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其母语在殖民时期的衰落与重组。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小说致力于揭露不平等的文化交流。本土人们的民族交流是完全处于本土语言被剥夺的情况下的,它随着殖民的进程衰落到消失。另一方面,洋泾浜英语是宗族语言与本土语言的混合形式,它说明了语言的重组。非洲、亚洲及加勒比地区有各种各样的英语,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指加勒比地区的英语。它从法语、西班牙语及加勒比本土语言借来,并在词汇与书写方面加工了多元文化特征。克里奥尔语在词汇、发音及语法上都与标准英语英语所不同。后殖民主义作家正是借助语言的方式,重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文化。因为语言作为一种普通印象,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国家的文化。
三 文本语篇与典型文本
作为一种反对话策略,后殖民主义作家对典型作品作出反应,并挑战了殖民地区人民与文化的原型。
奇努阿·阿切贝在其文章中评论《黑暗之心》:“非洲印象:帝国反写的典范——阿契贝笔下的白人”。《黑暗之心》把非洲描绘成“另一个世界”,欧洲的对立面,并且其文明、在这样的土地上,胜利的野兽人嘲弄着充满自负的头脑与优雅。因此,奇努阿·阿切贝作为一个《黑暗之心》反语篇,他详述了聪明的伊博文明及它如何在西方的入侵下没落。文学通过运用史诗作为材料,致力于历史贡献与国家与人民的集体记忆。所以,它是集体记忆的产物与生产者。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把重点放在殖民历史如何改变旧社会与殖民地区文化上。因此,殖民时期社会变迁成了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中心:后殖民主义文学如何代表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时期是如何改变旧社会的?这些文学作品代表是如何改变旧的本土社会的?对于上述问题,《分崩离析》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
《分崩离析》是关于变化的故事。奇努阿·阿切贝诚实地描述了伊博社会在殖民前的情况。当伊博人民面对西方社会是否能被接受的问题时,焦虑就不会变得紧张了。不同的人们对前景的观点及变化的情况的态度不同,这些由他们个人信仰及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伊博人民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反对改变,并一种是急于改变。譬如,即使这些新的西方生活模式会毁了他们原本的生活,如耕作方式、建筑、烹饪及收获,许多村庄仍对新的技术和基督教很满意。其他像欧康寇的村民觉得他们自己传统的灭亡是很痛苦的,他们也认为接受侵略者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是很丢脸的。
四 结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扩张和衰败历史过程中,通过分析著名英国作家的作品,能了解其中帝国意识的延续和流变,这些文本中因循的帝国话语以及欧洲中心、西方先进,白人优越的帝国意识,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这种思想的流变和不同的体现形式来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在经典文本中塑造的“他者”的形象。在帝国语境的建构中,为了证明帝国神话的合理性,作家们塑造了东方的劣等民族的形象,证明白种人认为他们赋有天生的优越性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鼓吹帝国秩序、强调服从白人殖民者的思想贯穿于英国文学中。
[1] 艾勒克·博艾默.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72.
[2] 岳峰.20世纪英国作家非洲题材小说中的殖民话语[J].河南社会科学.2012(08).
[3] 孙妮.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2).
[4] 雷艳妮.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视角[J]. 外国文学研究.2003(04).
[5] 李昌银.霸权与颠覆——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殖民话语研究[J]. 金田.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