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清为质:昭显世子在清与朝鲜关系中的活动探析

2017-03-11王臻

关键词:世子人质沈阳

王臻

入清为质:昭显世子在清与朝鲜关系中的活动探析

王臻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清朝发动征伐朝鲜的“丙子之役”,打败朝鲜使其成为臣属国。出于割裂朝鲜与明朝关系以及培植亲清势力的考虑,清廷要求朝鲜派昭显世子等到沈阳为人质。昭显世子在为质期间极力维护朝鲜利益,但由于清曾对其进行利诱而被国人疑有亲清倾向,回国后即被害死。昭显世子入清为质的前后过程,揭示出清朝与朝鲜封贡关系最初确立阶段,双方政治外交发展的实态。

昭显世子;质子;清朝;朝鲜;关系

在清朝与朝鲜关系的发展史上,清初朝鲜昭显世子到清为人质之举,是彼时两国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对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①郭强等:《昭显世子入质期间在协调中朝关系中的作用》,《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12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赵兴元等:《皇太极与昭显世子的关系》,《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13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石少颖:《从“郑雷卿案”看沈馆朝鲜陪臣的抗清活动》,《韩国研究论丛》(第2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玄花:《沈馆宗藩外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但仍存在不足,如对清朝要求派出人质及归还人质的原因尚不够深入,对昭显世子等人质的作用与清朝羁縻朝鲜质子的目的缺乏分析,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利用有局限性等。《朝鲜王朝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修正史以及私家著述《沈馆录》《昭显沈阳日记》等文献史料,都有助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而揭示昭显世子为质前后的真相,又可反映出朝鲜与清朝关系的实情。

一、“丙子之役”及昭显世子赴清

朝鲜因在“萨尔浒之战”中曾经援助明朝,而深受后金政权敌视。由于力量尚弱,努尔哈赤才未对朝鲜用兵。皇太极即位后积蓄力量,于后金天聪元年(1627)发动“丁卯之役”,打败朝鲜,双方结成了“兄弟之国”②赵翼:《浦渚先生集》卷34,“行状”,见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刊:《韩国文集丛刊》(第85册),景仁文化社,1990年版,第616页。。朝鲜虽被击败,但其经济发展高于女真,文化上又因“以礼仪闻天下,称之以小中华”③《朝鲜仁祖实录》卷32,十四年二月丙申,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1986年版。,故而仍然鄙视女真人及其建立的政权。而对于明王朝,朝鲜君臣始终忠贞无贰,所谓:“我国之于天朝,义虽君臣,恩犹父子,其不可背义而忘恩也”④《尊周汇编》(草本),纪年第一,仁祖朝一,卷1,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本,第39、91页。。在如何处理与明朝及后金关系的问题上,朝鲜虽然迫于后金军事压力不得不与之交往,但仍然视明朝为上国,信守明朝为君、后金为兄的外交原则,即“事大交邻,各有其道。今和贵国者,所以交邻也;事皇朝者,所以事大也。斯二者,并行而不相悖耳”⑤《尊周汇编》(草本),纪年第一,仁祖朝一,卷1,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本,第39、91页。。朝鲜依然与明朝保持传统的封贡关系,在外交活动中尊重明朝而轻视后金,因而皇太极决定彻底征服朝鲜。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太宗皇太极亲自率领清军攻入朝鲜,迫使朝鲜臣服,使朝鲜正式成为清朝的“属国”⑥李廷龟:《月沙先生集》卷21,“呈文”,见《韩国文集丛刊》(第69册),景仁文化社,1990年版,第467页。。

清崇德二年(朝鲜仁祖十五年,1637)正月,按《南汉山城条约》,朝鲜国王应“以长子并再令一子为质,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①郑昌顺等:《同文汇考》(第2册),珪庭出版社影印,1980年版,第1488页。。二月初八日,清朝九王(多尔衮)领兵撤回时,朝鲜“王世子(李溰)及嫔宫、凤林大君(李淏)及夫人西行”②《朝鲜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二月戊寅。,赴清朝盛京城为质。

清朝之所以要求朝鲜派出世子等为人质,应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其一,尽管清朝依靠武力战胜了朝鲜,但朝鲜仍然心系明朝,奉明朝为正朔,声称“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③《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3,天聪七年二月甲申,中华书局,1985年版。,“事大”明朝不动摇。有鉴于此,为了防范限制朝鲜与明朝的联合,清朝欲以人质来要挟朝鲜统治者,迫使朝鲜王廷就范。

其二,清廷欲培植亲清势力。“仁祖反正”后的国王李倧,是坚定的亲明斥清(后金)派,他曾声称:“小邦事大之诚,天地鬼神实所监临”④金尚宪:《朝天录》,见林基中辑:《燕行录全集》卷13,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皇太极再次发动战争,就是想彻底解除朝鲜亲明、联明关系。但此时仁祖国王仍然健在,因而皇太极便威胁说“万一尔有不虞,朕立质子嗣位”⑤《朝鲜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正月戊辰。,说明清朝已有在朝鲜扶持新国王的打算。

二、为质期间的昭显世子

昭显世子等住在盛京(今沈阳)德胜门内,时称朝鲜世子馆,简称沈馆。⑥沈阳在明朝时称为“沈阳中卫”,努尔哈赤时期称为“沈阳”,皇太极于1634年改沈阳为“盛京”,朝鲜却坚持使用“沈阳”名称,将世子居住的地方称为“沈馆”,写的日记为“《沈阳日记》”,这应该也是朝鲜亲近明朝、抵制清朝的一种反应。清朝限制沈馆内的朝鲜世子及其他人质的自由活动,尤其是对世子与两类人的接触控制较严:一是严禁世子私自会见前来沈阳的朝鲜使臣,即朝鲜使臣到沈阳时不可前去拜谒世子,必须经由清帝皇太极的同意方可见面,所谓:“凡出入往来时,宰臣等严禁戒饬”⑦《沈阳状启》,朝鲜仁祖十五年四月十三日,见《清初史料丛刊》(第11种),辽宁大学历史系,1983年版,第13页。;二是严禁朝鲜世子与清朝诸王、文臣武将等的私下交往,即他们之间的会面也必须征得皇太极的首肯,如清朝睿亲王多尔衮曾对要求谋面的朝鲜世子解释说:“所当即请相见,而国法甚严,不得任意,始蒙皇命,敢邀私室云”⑧《沈阳状启》,朝鲜仁祖十五年六月初六日,见《清初史料丛刊》(第11种),第22页。。由此可看出对沈馆管理监控之严密。

尽管昭显世子在行动自由上受到严密限制,但他仍极力维护朝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向清朝纳贡输粮问题。由于清人属渔猎民族,不擅长农耕经济,因而粮食等物品需要朝鲜供给。清崇德四年(朝鲜仁祖十七年,1639),昭显世子等向清朝陈述朝鲜的生产困境,即“至于助粮,则岁恶民饥,计无所出,然当随力以助矣”⑨《朝鲜仁祖实录》卷38,十七年六月壬子。,希望尽可能地减轻本国百姓的经济压力。

第二,关于人口刷还问题。盟约规定,双方应互相刷换逃到对方的人口。清崇德二年,清朝指责朝鲜不遵守约定,未能将逃到朝鲜的人口送还清朝,“初以越江逃还者,一一刷送之约,而今无一人刷来者,是何违约也”⑩《昭显沈阳日记》(一),丁丑五月二十八日乙未,《燕行录全集》卷24,第488页。。针对清朝的诘责,昭显世子等极力申辩,“我国非敢慢忽,经乱未久,人民散落,事多未遑而致也,然当以两将(英俄尔岱、马福塔)之言,更通于本国云云”⑪《沈阳状启》,朝鲜仁祖十五年十月初五日,见《清初史料丛刊》(第11种),第40页。。

第三,关于朝鲜边民私自越境采挖人参问题。由于两国边境土地接壤,免不了有朝鲜边民越境挖参。清崇德六年(朝鲜仁祖十九年,1641),清朝官员范文程曾与沈馆人员交涉此事,指出:“今此北道人六十余名越境冒采,为我人所捉”。昭显世子对此做出说明,称本国法令严禁边民犯越,但难以做到绝对控制:“无知小民冒死犯禁,此非我国家之所知,虽甚严禁,未如之何矣”,并解释这些边民实在是“迫于饥寒,利于贩买,冒死犯禁”⑫,请求清朝方面能够宽容他们。

第四,关于征调朝鲜军队参战问题。在双方签订的条约中,有一条是朝鲜要派兵援助清军作战。清崇德二年,清廷要求朝鲜派军队参与对明战争,“尔可发船五十只,水兵枪炮弓箭俱宜自备”①《朝鲜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二月壬申。。对此,昭显世子以朝鲜国力衰弱、人口减少为由,极力推脱此事,“我国非不尽心调发,而经乱之后,散亡之卒调集未易,终至如此,极为惶恐……至言戊午年送兵之事,此则与今时不同,戊午年则国家完全之日,调兵似易,今则才经大乱之际,人民尽散,何得与往时比以论之乎?”②《沈阳状启》,朝鲜仁祖十六年九月初八日,见《清初史料丛刊》(第11种),第92页。不愿出兵相助的更深层原因是,朝鲜方面从心理上不愿背叛长期尊奉的明王朝,故昭显世子对清朝的要求多方搪塞和推诿,而这引起清朝很大愤怒,“皇帝心甚不快”③《沈阳状启》,朝鲜仁祖十八年七月二十日,见《清初史料丛刊》(第11种),第194页。。

从上可以看出,昭显世子等虽为人质,但却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着传递信息和“弥隙”关系的作用,所以沈馆名为质子馆,“实际上则充当了清鲜两国初期交涉之媒介机构”④转引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清朝为培养亲清派,彻底清除朝鲜与明朝的封贡关系,对昭显世子等人采取了拉拢、亲厚措施。表现在:

其一,清朝视昭显世子等人为朝鲜王朝的全权代表。清太宗对朝鲜的旨意,大多通过沈馆转报朝鲜国王,清朝举行庆典、祭奠、朝会等大型活动时,常常邀请“世子(李溰)大君(李淏)同参”⑤《沈阳状启》,朝鲜仁祖十六年正月初七日,见《清初史料丛刊》(第11种),第47页。,甚至专门设宴邀请,以此体现清廷对他们的重视。

其二,清朝不断赐予财物。当昭显世子等初入沈馆居住时,皇太极命人送去各种生活必需品“银梳四、银贴匙二、银杯台具二、象箸二、书沙贴匙二十、书沙梳二、书沙甫儿六、书沙种子二、高足床二、食床一、平床一、交椅一、沐浴笼一”⑥《昭显沈阳日记》(一),丁丑五月十六日癸未,见《燕行录全集》卷24,第482页。。在清军对明作战取得胜利时,“赐朝鲜国王李倧长子李溰银二百两、蟒缎一、素缎九,次子李淏银二百两、蟒缎一、素缎五”⑦《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6,崇德四年四月壬子。,此举明显具有炫耀战功并借机威慑的意味。

其三,清太宗特意尊崇朝鲜质子等的政治地位,这可以从清朝专门规定迎送朝鲜国王诸子的仪式方面体现出来。“凡国王子来朝,一宴于凤凰城,再宴于东京,又宴于盛京。送归时,亦照此行。凡往来,每程给羊一只,鹅二只、鸡二只,其从官及跟随人役悉如常例。若世子至盛京,或自盛京往,则多罗贝勒迎送,其余诸子,则礼部承政以下等官迎送。若其子往来东京,则礼部参政迎送。往来凤凰城,则礼部理事官迎送。”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0,崇德五年闰正月甲申。由此说明,清朝对朝鲜世子等以礼相待,远非单纯的人质地位可比。

此外,还从最初的禁止人质出境,变成后来允许适时回国省亲。如清崇德二年十二月,朝鲜仁祖国王派遣左议政崔鸣吉奏请清太宗,称朝鲜二质子已经入清半年有余,非常想念,恳请清太宗允许二质子归国省亲,所谓:“自经兵祸,国内空虚,闻征兵之命,疑惧逃徙。及上候未宁,仁列王后再期迫近,请还世子、大君”⑨朴容文:《增补文献备考》卷 174,[补]交聘考(五),本期中国交聘(二),东国文化社,1974年版。。对此,清太宗并未批准,理由是:“今既言君臣犹父子,两国犹一家,而复有返国之请者,又似仍在异国也”⑩郑昌顺等,《同文汇考》(第2册),第1513-1514页。,认为没有回去的必要。到了崇德五年(朝鲜仁祖十八年,1640)正月,朝鲜议政府大臣以仁祖国王病情加重为名,请求清太宗特许昭显世子归国省亲。清太宗态度完全逆转,言称朝鲜世子“自当任意往来,必无久留之理”⑪宣若海:《沈馆录》卷2,见《辽海丛书》(第8集),第2784页。。但同时又指出,以前禁止回国省亲,主要是由于朝鲜反复无常,不守信用,如朝鲜不及时刷还女真人及逃亡到朝鲜之辽东人,对于征调总是拖延等,加之最近又违背盟约,擅修南汉平壤,蓄积粮草。故虽然允许昭显世子回国省亲,但要求朝鲜将世子之子即国王之孙送到清朝作为交换,“俟世子归省病势而来,其在此之子,亦令还国”⑫转引张存武、叶泉宏编:《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1619—1643年),国史馆印行,2000年版,第393页。。清太宗对此诡称为:“欲令诸子互相往来,共敦亲睦耳”⑬《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0,崇德五年正月甲子。。

朝鲜仁祖国王马上复信,首先对清太宗允许世子回国探望表示感谢,接着对清太宗指责之事一一做出解释。尤其是以朝鲜王孙交换世子作为人质一事,仁祖国王提出,由于其孙年仅五岁,身体孱弱,必须“徐行歇滞,阅月方达”,因此“交替之期,其势自迟”,因此要求放宽期限“不计相见之早晚”①张存武、叶泉宏编:《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第390-391页。。了解到如此情况,清太宗才不再强求。

在昭显世子归国之前,清太宗特意设宴款待,并赠送财物。清崇德五年六月,当昭显世子从朝鲜回到清朝时,清太宗又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命承政满达尔汉迎之,赐宴于五里亭”②《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2,崇德五年六月戊辰。。当月,清太宗还派朝鲜国王次子凤林大君李淏回国省亲,“召进宫赐宴,并赐雕鞍马匹、貂裘等物”;十一月,当李淏回来“复命”时,清太宗同样派大臣迎接,“遣礼部大臣迎至凤凰城,宴之”③《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2、卷53,崇德五年六月癸酉、十一月戊戌。,以示礼遇。

总之,昭显世子等虽为人质,但在纳贡输粮、人口刷还、边境犯越、调发军队等具体问题上,也尽可能地维护了本国利益。而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清王朝,滞留、笼络朝鲜人质,主要目的是解除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并意欲扶立亲清的朝鲜新王。

三、昭显世子归国及命运

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成为顺治皇帝,多尔衮摄政,掌握实际权力。清崇德九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明朝灭亡。为拉拢朝鲜,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安抚朝鲜仁祖国王,赐予物品以示怀柔。朝鲜国王认识到,明朝大势已去,便奉清朝为正朔,启用清朝年号,即“祭文及祝帖,不书清国年号,虽出于不忍之心,似涉于欺瞒神祗。自明年,并令直书”④《朝鲜仁祖实录》卷44,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寅。。明朝灭亡,朝鲜改朔清朝,清廷基本解除了对朝鲜的防范、质疑之忧。于是清顺治二年(朝鲜仁祖二十三年,1645)正月,清朝专门咨告朝鲜,允许昭显世子等质子归国。由此,历时8年的质子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清朝放归人质,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明朝灭亡,以人质来防范朝鲜与明朝的联合已无必要。攻破山海关后,清兵势如破竹,迅速定鼎天下,明朝复国无望,朝鲜已不再可能对明朝抱有幻想,清朝也无需再对朝鲜保持戒备,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再滞留朝鲜人质。正如多尔衮所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相替往来,三公六卿质子及李敬舆、崔鸣吉、金尚宪等,亦于世子之行,并皆率还。”⑤《朝鲜仁祖实录》卷45,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此举对改善清与朝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朝鲜右议政徐景雨所谓:“世子东还,出于望外,祖宗神灵默佑而然,国家之庆,宁有大于此乎!”⑥《朝鲜仁祖实录》卷45,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

二是,清朝欲扶持昭显世子回国建立亲清王朝。正如前述,朝鲜仁祖国王极力排斥清朝,为此清朝对朝鲜王廷多有不满——“尔有不讳,则朕立尔质子嗣位”⑦《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3,崇德二年正月戊辰。;而昭显世子居住沈馆的8年间,清朝有意采取设宴、以礼相待等优遇世子的措施,旨在培养世子对清朝的好感,清王廷相信世子归国后的朝鲜会亲近清王朝。

对于清朝这一打算,朝鲜也有充分认识,因而以仁祖国王为首的朝鲜王廷对昭显世子等早就怀有戒备之心。尽管世子为质8年期间极力维护朝鲜利益,不过仁祖还是认为世子有越权之举,心有不快。而世子“既久居沈阳,一听清人所为”的惟清朝之命是听的行为,更令仁祖不满,认为世子不学无术,每日沉湎于享乐之中:“出入于田猎、戎马之间,所亲狎者皆武夫、厮卒。专废讲学,惟事货利,且以土木之役、狗马之玩为事,贻讥敌国”,“大失人望”。⑧《朝鲜仁祖实录》卷46,二十三年四月戊寅。仁祖国王的疑虑,不无根据。为质期间,昭显世子与多尔衮过从甚密。“九王(多尔衮)等请世子于其家,行饯宴”⑨《朝鲜仁祖实录》卷40,十八年二月己巳。,为此还一度引起清太宗怀疑,担心多尔衮培植个人势力,只不过没有确凿证据而作罢。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后,即马上派世子归国,这不免令朝鲜仁祖国王更生疑虑,“九王年少刚愎,其意何可测也?……予不能无疑焉”⑩《朝鲜仁祖实录》卷44,二十一年十月辛未。。仁祖国王认为,清朝可能要扶植昭显世子取代自己。

昭显世子回国不久,“卒于昌庆宫之欢庆殿”⑪《朝鲜仁祖实录》卷46,二十三年六月辛酉。。至于死因,史书记载是暴病而亡,“世子东还未几,得疾数日而死”,但同时记载有中毒之状,“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以玄慏覆其半面,傍人不能辨,其色有类中毒之人”,但究竟死于何因,“外人莫有知者,上亦不之知也”。①《朝鲜仁祖实录》卷46,二十三年六月戊寅。由此昭显世子的死因成为千古一谜。

联系朝鲜王廷当时的情况来看,昭显世子被人害死,成为宫廷内部斗争牺牲品的可能性极大。长期以来,朝鲜王朝内部党争激烈,有倾向清朝和排斥清朝的不同党派,各政治集团为了自身政治权益诉求互相倾轧。鉴于昭显世子深受清王廷影响,属于亲清派,而那些排清派担心昭显世子继承王位后对他们不利,因而在昭显世子的去世一事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仁祖国王显然脱不了干系,甚至此事是受其指使,理由有三:其一,上文曾述及仁祖国王对昭显世子极其不满,故有可能欲废除其世子地位,乃至默许将其毒死。其二,昭显世子死后,仁祖国王清除了其随从人员。昭显世子从清朝回国时,曾带回一些意在帮助其进行改革的人员,如李邦诏、张三畏、刘仲林、谷丰登、窦文芳等,但世子死后,仁祖国王却遣返了这些人,“以为不必留置此辈,遂付清使之行以还之”②《朝鲜仁祖实录》卷46,二十三年七月辛未。,意在彻底消除昭显世子的亲清倾向。其三,昭显世子的嫔妃也未能幸免,“废昭显世子嫔姜氏,赐死于故第,收其教命竹册、印、章服焚之”③《朝鲜仁祖实录》卷47,二十四年三月壬戌。,这说明对昭显世子已经恩断义绝。

昭显世子死后,凤林大君李淏成为世子。虽然同样曾为人质,但李淏对清朝并无好感。他一直念念不忘清朝对朝鲜的军事打击,因而从心底里仇恨满洲人。即使在清为质期间,他也有意识地联络那些反清的明朝遗老,与之交往甚密,放归朝鲜时,还将这些人员也一并带回,他们是王以文、杨福吉、郑先甲、黄功等④转引张玉兴:《明末清初“九义士”评议》,《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清顺治六年(朝鲜仁祖二十七年,1649)五月,李淏继位,是为孝宗国王。即位后他“以恢复明朝天下为己任,处心积虑地准备‘北伐雪耻’,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⑤刁书仁:《从“北伐论”到“北学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他去世后,显宗李元(李淏之子)也欲继续反清,但清朝统治越来越稳固,并对朝鲜采取了诸多优遇措施。至清康熙时,朝鲜已无力也无意“反清复明”了,转而“事大”于清,中朝传统政治秩序又步入正常的封贡关系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朝鲜昭显世子的为质生活,反映出朝鲜、清朝以及晚明三方关系的变化:朝鲜被清朝打败,无奈派出人质;清朝欲以人质压制朝鲜的向明心理,并为培养亲清政府做准备;朝鲜虽屈服于清朝的军事威压,但从感情上仍倾向明朝,以明朝为尊,抵制清朝。直到明朝彻底灭亡,清朝康熙年间,与朝鲜最终确立稳定而典型的封贡关系,朝鲜才回到诚信奉清的轨道上来。

Abstract:The QingDynastylaunched the “Bingzi battle”that conquered Korea,and made it a vassal state.In order for the separation of Korea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close forces to the Qing Dynasty,the Qing government asked Korea to send Zhao-Xian Prince as hostage to Shenyang.During his hostage,Zhao-Xian Prince tried to gain some advantage for Korea.However,he was killed shortly after his return to Korea because of his pro-Qing suspect.The process of Zhao-Xian Prince's hostage in the Qing Dynasty reveals the real situation ofboth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development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Korea.

Key words:Zhao-Xian Prince;hostage;the QingDynasty;Korea;relationship

Hostage to the Qing Dynasty:Zhaoxian Pri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Korea

WANGZhe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K249

A

1674-3210(2017)03-0046-05

2017-06-06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ZS027);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项目(AKS-2016-R42)。

王臻(1969—),男,山东诸城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古代中朝关系史。

猜你喜欢

世子人质沈阳
颠倒黑白的世子华
解救人质
韩国电影《思悼》的叙事特色分析
张献忠“江口沉银”考古又有新发现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双人脱困
《思悼》:一曲迟到的挽歌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