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设计理念对唐大明宫建筑布局的影响
2017-03-11褚锡星
褚锡星
(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州 313000)
阎立本设计理念对唐大明宫建筑布局的影响
褚锡星
(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州 313000)
大明宫为唐代皇宫建筑,由宰相阎立本主持修建,他凭借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结合传统文化和自然地势,造就了大明宫无可匹敌的建筑规模和视觉震撼,使之成为影响古今的建筑奇迹。
阎立本 大明宫 建筑理念 布局
大明宫为唐代皇宫,建筑规模举世无双,被誉为“千宫之宫”。其设计者为宰相阎立本。阎立本(约601—673),擅长工艺、建筑、书画。其对建筑工程设计十分擅长,才华与书画相比不遑多让。阎立本自幼受家庭熏陶影响,其父阎毗、其兄阎立德皆擅长工艺、建筑,父子三人在初唐时期有着极高声誉。
一、大明宫建造始末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为巩固统治、彰显国力,于634年开始修建皇宫——大明宫。大明宫位于西安北郊龙首塬,初名永安宫,后更名大明宫。恢宏的建筑,凝聚了唐代建筑艺术精华,体现出唐代雄浑国力。在建造之初,唐太宗曾动用11个省的赋税和京城百官一个月俸禄为工程款项,工程动工一年后,太上皇李渊病死,修建工程被迫停止,直到662年唐高宗时期才复建完成。660年,宰相阎立本接到武皇后紧急诏令,命其主持大明宫续建。唐史《两京新记》记载:“大明宫,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京城之东北隅。初,高宗尝患风瘅,以宫内湫湿,屋宇拥蔽,乃于此置宫。”当时武皇后与唐高宗李治住在太极宫,太极宫地势低洼,长安夏季雨水较多,气温酷热潮湿,导致唐高宗身染风湿重疾,遇潮湿闷热天气唐高宗双腿便疼痛难忍。而到地势高阳光强的地方,风湿病痛会得到极大缓解。正因如此,武皇后才决定将处于停工状态的大明宫恢复修建。
阎立本领命后不敢懈怠,遂带领修建技术人员勘察地形,了解宫殿前期建造,经过精心策划准备于662年正式启动大明宫续建工程。在阎立本缜密设计安排下,数万工匠通力合作,使整个工程进展迅速,仅仅一年时间大明宫建设就进入收尾阶段。663年5月,工程尚未竣工,唐高宗和武皇后就从太极宫迁居大明宫,从此大明宫取代太极宫,成为唐朝皇权的中心。
二、大明宫布局
大明宫建筑格局以中国儒家礼制思想为尊,前殿后寝,主轴对称。在中轴线上建有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整个宫殿群承南北长方形,面积达3.2平方公里。在大明宫内,三道宫墙按前朝后庭形式将大明宫划分为三个区域,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含元殿是进入大明宫第一正殿,平面呈凹字形,大殿屋顶极具张力,斗拱硕大威严、气势十足,其硕大的宫殿造型,在当时无出其右,成为当时长安地标建筑,建成后造成“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盛况,很多重大庆典和政治事件都是在这里举行。明清紫禁城的午门造型,就是借鉴唐含元殿宫阙建筑而设计。含元殿北300米处为宣政殿,为皇帝议政所在,规模小于含元殿,其下左右排列中书省、门下省、御史等官署房舍。宣政殿北百米处为紫宸殿,是国家大臣觐见皇帝之处,也被称为“入阁”,是国家内政核心场所,参加者都在五品官职以上。紫宸殿以北是帝王的生活区域,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依地形自由分布亭台阁榭。
三、阎立本设计理念
大明宫设计者阎立本当年曾主持修缮隋朝宫殿九成宫,对宫殿修建设计经验丰富,从大明宫建筑布局能够体会阎立本对宫殿建筑的设计理念。
1.传承传统城郭建筑思想。大明宫建筑群采用宫殿与园林结合,城墙、缭墙环绕的“内城外郭”形制,宫内由南向北共二重隔墙,形成“城中城”格局。阎立本传承城郭建设思想,仍将大明宫设计成前朝后寝格局,使宫廷与园林结合,政治与生活娱乐相容。在大明宫内,中轴线对称布局也是古代都城设计理念,在一定范围内建筑按传统规则整齐排列,营造出庄严之感。大明宫布局完全遵循这一建筑理念,在朝政区以轴对称形式布置建筑。丹凤门、含元殿、宣正殿等建筑在这条道路两侧工整排列,大殿左右各配有左、右金吾仗院,东、西朝堂,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等衙署。统都城设计“旁三门”也得到应用,在大明宫宫墙四周各开三门。南城正中为丹凤门,东侧望仙门,西侧建福门;北侧正中为玄武门。两对应门之间以丹凤门、玄武门为中轴对称。
2.体现等级、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阎立本作为朝中大臣,是皇权坚定的支持者,他的政治思想也融入大明宫设计中。皇宫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等级,大明宫是唐代最高等级的建设工程,建筑造型最能体现皇权至上思想理念。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中对含元殿两侧龙尾道有所描述:“太阶积而三重,因博厚而顺高。”这种高低错落视觉效果,营造出三层逐步升高之势,直至皇权中心紫宸殿,代表了紫宸殿非同一般的地位。程大昌《雍录》曰:“……含元之北为宣政,宣政之北为紫宸,地退北辄又加高,至紫宸则极矣。”含元殿沿袭了高台建筑传统,主殿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高大巍峨、气象森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帝王唯我独尊的思想。大明宫内中轴线上建筑自南向北,由高到低排列依次退之。其他辅助建筑对称分布两旁,布局规整。含元殿地势最高,利用突起的龙首塬为殿基,殿前两侧以曲廊连接翔鸾、栖凤二阁,再配以殿前龙尾道的高低变化,皇权至上的威严被烘托出来。大明宫为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强调利用纵轴陪衬手法,以地形为台基,殿和阙共同组成一组“凹”字形宫殿,在大殿前有殿前广场,使大殿在开阔的广场前面更显高大。
在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精神信仰为人们极力追求。这种思想也融入都城的规划布局,具有“攒天地于方寸”的城市规划理念,以此增加皇帝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为体现皇帝是上天派遣的天子,城市建设与天上星宿要相对应,大明宫建设也遵循这一理念。大明宫宫殿一律坐北朝南子午向排列,帝王坐北为上,群臣坐南为下。大明宫九座城门中南面的丹凤门规格最高,为皇帝出入大明宫的主要通道。其门上建有高大门楼,有着以北为尊、面南治国的寓意。在整个大明宫建筑布局中,众星遍布整个大明宫,拱月格局非常突出,含元殿与翔鸾、栖凤双阙通过飞廊组成“凹”字结构,连同东西两侧裙楼建筑,将含元殿拱卫在中心,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瞻仰视角,中书省、门下省等行政衙署拱卫宣政殿,外郭城拱卫皇城,皇城拱卫宫城,以为天中,以宫城象征北极星,外郭城、皇城、宫城平行排列。皇城外百官衙署环绕,外郭城百姓如环拱群星,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意境。
3.建筑空间处理与利用。阎立本结合以往宫廷大殿设计思路,对大殿内的空间采用移柱法和减柱法处理,重新设计承载重量的木梁构架和飞檐斗拱,显示了阎立本在建筑设计上的高超水平。在大明宫含元殿和麟德殿内,都采用此法扩展大殿内部空间,含元殿坐北朝南阔11间,全殿内有大柱48根,减去中间一列柱子,殿身支撑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在转角处增加擎檐柱以增加承受力,减轻大殿内部承重,增加受力承载。麟德殿造型独一无二,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殿内减去五根柱子,形成进深4间阔11间的格局。麟德殿屋面以“勾连搭”形式三面相连,殿中斗拱层层叠加,错落有序,突兀延伸的屋檐如同巨鸟翅膀高挑上扬,威武霸气。在如此巨大的宫殿建筑中大量使用减柱设计,体现了阎立本主导下唐代宫殿建筑水平。大明宫大殿建在巨石平台上,巨大的木制梁柱与横梁间以叉手相叠加,托起屋顶斗拱,每座大殿都有上千平方米大小,木柱与横梁托起巨大琉璃屋顶,木料间以榫卯相契合牢固结实,体现出极高的木质建筑工艺水平
4.自然地形地貌与人工修筑结合。阎立本精工书画,对地形风物有着独到见解,他结合自然地形进行人工修筑思想体现在大明宫建设上。大明宫建筑在龙首塬,是一片起伏不平的高地,修建布局结合自然地形。人工修筑时依据自然地形进行规划,南部高地修筑成朝政区,北部修建后宫区。在朝政区利用龙首塬自然地差结合人工夯筑,形成递进效果,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后宫中心——太液池分东、西两池,池中人工铺设通道相连,太液池由人工挖掘而成,其土石以供大明宫修建而用。程大昌《雍录》记载:“大明之东有苑,苑有池,龙首渠水自城南,而注入于此,则可见其不在山上也,惟其三面皆低,而大明之基独高……”这样施工,有效解决大明宫建造用土需求,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挖掘建成后的太液池与周围的蓬莱仙山等景观组合,形成中国古代理想的神话世界,达到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
5.女权思想体现。永徽六年(654)十月,武则天专权开始政治生涯。654年至662年大明宫修建八年间,阎立本根据武则天意愿,不断将女权思想融入大明宫建设中。武则天不但把大明宫正门命为丹凤门,皇宫第一大殿设计成飞凤外形,大殿两侧阁楼还以“鸾”、“凤”命名,而以代表雄性的“麟”作为后宫大殿名称。含元殿主殿及裙楼、两条龙尾道共同组成了气势恢宏的五凤楼形制。大殿如莺凤翘首,两侧御道东侧叫翔鸾阁,西侧为栖凤阁,形同凤尾。两阁如双翼舒展,雄伟壮观。在中国神话中,凤是女神的化身,武则天的女权思想浸入,大殿的设计和命名,都显示她力图将传统男尊女卑格局调转,体现了她的女权思想和问鼎最高政治权力的雄心。
大明宫见证了唐代雄起、盛世和衰败,存世269年。唐昭宗二年即896年,军阀李茂率领叛军攻入长安,唐昭宗逃亡,大明宫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一代恢宏巨殿就此泯灭于历史尘埃。大明宫体现了阎立本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非凡成就,他的建筑设计理念造就了大明宫的辉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奇迹。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祁远虎.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梁思成.拙匠随笔[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马德志.唐大明宫含元殿的建筑形制及其源流[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舒生.历代建筑与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6]傅熹年.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探讨[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褚锡星,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及职业教育、建筑文化。
K242
A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