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
——以滨、棣二州为中心的考察

2017-03-11付春梅

兰台世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州时期

付春梅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济南 250358)

宋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
——以滨、棣二州为中心的考察

付春梅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济南 250358)

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在人口、农、工、商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如滨、棣二州的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增长趋势并非像唐代一样出现波折甚至倒退,有宋一代,此二州之人口几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二州的农业在山东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林业、纺织业、制盐业、商业等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发展成就,这些都使得该区域成为了当时山东地区较为富庶之地。

宋代 黄河三角洲 开发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大大河三角洲之一,对其历史及其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我国区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黄河三角洲却是一个有着分歧的概念,因划分标准不同,其涵盖范围也不尽相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不定,致使黄河三角洲的地理范围无法长期固定,进而使得历史时期黄河三角洲的概念莫中所指。本文所研究的黄河三角洲,其地理范围主要涉及学界通常认定的相关经济地理区域,即今山东省的滨州市、东营市的全部以及淄博市的高青县。这一区域界定是由黄河主河道的现行位置决定的,同时该区域也属于古代黄河三角洲范畴之内。

对于古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研究,学界前贤已多有关涉,然相关成果多以专题性研究为主,专门研究某一时代,尤其以宋代黄河三角洲开发情况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却尚未见及。众所周知,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社会趋于稳定。黄河三角洲地区与我国大部分区域相似,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之势。该区域的发展情况是整个山东乃至华北地区,在宋代开发的一个缩影。在宋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二州最为著名,分别为滨州与棣州,今即以此二州为中心,试从人口、农业、工商业等经济发展的主要侧面,探讨黄河三角洲在这一时期的开发状况,以期展现当时该区域发展的真实面貌,增进对宋代黄河三角洲乃至山东地区的认识。相关研究或有不当,敬请方家批评指教。

一、人口的迅猛增长

黄河三角洲的人口,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现以滨、棣二州为例试加说明。在北宋时期,滨州,为上州,领县二,分别为渤海与蒲台,治所在渤海,即今滨州北。据《太平寰宇记》卷六四载,其东西为二百二十里,南北为一百三十八里。棣州,亦为上州,领县三,分别为厌次、商河、阳信。《太平寰宇记》又载,其州境,东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九里。

太平兴国五年(980)至端拱二年(989)间,棣州主户为15685,客户为40493,合计56178[1]1312。这一数字较之唐代中后期元和年间的5447户,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唐代,棣州辖五县,至宋代,棣州较之唐代,其所辖县数却减少了两个。从中不难得见,棣州在宋代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到了宋元丰时期(1078—1085),按《元丰九域志》卷二所载,棣州有主户30580,客户8363,合计38943,较之宋初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应当看到,棣州的主户数却有了成倍的增长,而主户则是在当地的著籍户,客户则是在当地不入籍户,客户似与当下之流动人口相类。故从户籍人口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棣州人,在一百年间,其数量已经翻番。至北宋崇宁元年(1102),《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记载,棣州之户数为39137户。这一数字,指的是当地的著籍户,即主户数。从中也可看出,棣州之人口在北宋时期呈现出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

滨州人口的发展情况与棣州大略相似,在太平兴国五年(980)至端拱二年(989)间,滨州有主户9185户[1]1315,至元丰时期,《元丰九域志》卷二记载,其主户为14612,客户为31721,主户数量增加了近2/3,客户数此前未见记载,而此时达到了三万多户,这一数字较之此前定然有了很大的增长。《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记载,在崇宁年间,滨州的户口数达到了49991户,相对于宋初的9185户,滨州人口增长了六倍左右。

综上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滨、棣二州的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向。

二、农、工、商业的崛起

北宋立国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黄河的治理,农田水利的兴建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而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丰富,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劣势之一即在于黄河的经常泛滥,对当地造成了极大危害。如《宋史》卷六四载,“建隆元年十月,棣州河决。坏厌次、商河二县居民庐舍、田畴”。卷八载,景德五年,“河决棣州”等等。面对黄河水灾,宋朝政府一方面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减免租赋,如《宋史》卷八载,景德四年秋七月,“己丑,诏先蠲滨、棣州水灾田租十之三,今所输七分更除其半”。另一方面,自乾德五年(967)开始,山东各级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征发数万民工,对黄河各段进行有计划的治理。齐、珲、濮、淄、博、棣、滨等沿河诸州行政长官,须亲自兼任本州河堤使,又专置河堤判官一员,巡视黄河水情,监修河堤加固工程。沿河州县还组织当地农民在河堤种植榆柳、桑枣树木,以巩固河堤,防止河水泛滥[2]2257-2258。另外,有时中央政府也主持有关黄河的治理之事。如《宋史》卷九五《河渠志五》载,元丰元年六月,京东路体量安抚黄廉言:“梁山、张泽两泺,十数年来淤淀每岁泥浸近城民田,乞自张泽泺下流浚至滨州,可泄壅滞。”元丰年间黄廉建议疏浚黄河下游至滨州段的河道,得到了皇帝的应允。黄河在宋代经过多次治理、疏浚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其泛滥程度较低,灾害较少,这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宋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还表现在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出现上。这一时期,山东地区除了种植传统的粟、黍、麦、豆外,还开始种植水稻,据《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记载,淳化年间,宋政府诏令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山东地区先在鲁北的博、棣、滨等州试种,获得成功后在京东路推广”[3]194。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当时山东首先试种稻类作物的地区,从中亦可见当时该地区农业在山东地区所处的领先地位。

宋代黄河三角洲的经济林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如苏轼曾在《东坡全集》卷一〇八《王荀龙知棣州制》一文中指出,当时的棣州“桑麻之富,衣被天下”,由此可见,当时棣州桑麻种植之多。而桑树种植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棣州纺织业的发展。《元丰九域志》卷二就记载,棣州能贡绢和絁,而滨州能贡绢[4]72。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记载,棣州年产绢量达到了“二百五十四疋”,而《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九》记载滨州岁能产“绢二百六十二疋”。当时棣州的小绫与兖州的镜花绫、济南的绵绢、淄州的绫絁绢、青州的丝绵、单州的薄缣、密州的絁、潍州的综丝等,是享誉全国的丝织珍品[3]199。除了上述丝品外,棣州、滨州还产大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〇记载,元丰二年(1079)“三司乞下河北路岁市小绫二万匹……又诏滨、棣、德、博州岁织细法大绫五百匹,于岁市绫数除之。”如此可见宋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纺织业的发达程度。

除了纺织业外,黄河三角洲的制盐业也是当时山东乃至全国的重要手工业部门。《山东通史》指出,山东濒临黄海和渤海,渤海沿岸的登州、莱州、滨州、青州、无棣县,以及黄海沿岸的密州是宋元时期山东海盐的重要产地。宋元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较之前代而言,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除了北宋灭亡以及金末动乱所遭受的短期破坏之外,山东盐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稳定的生产格局和较高的产量,成为沿海经济的支柱产业[3]204。在元丰三年(1080)时,滨州的盐业产量已相当高,据《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记载:“滨州场,一岁煮二万一千余石,以给本州及棣、祁州杂支,并京东之青、淄、齐州,若大名、真定府,贝、冀、相、衙、邢、洺、深、赵、沧、磁、德、博、滨、棣、祁、定、保、瀛、莫、雄、霸州,德河、通利、永静、乾宁、定远、保定、广信、永安、安肃军则通商。后滨州分四务,又增州三务,岁课九千一百四十五石,以给一路,而东京之淄、青、齐既通商,乃不复给。”在元丰初年,滨州一年的煮盐量已达到“二万一千余石”,后来滨州场的产盐量又有增加,供应区域也在逐步扩大,于是官方将滨州场一分为四务,以加强管理。

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商业也非常发达。滨、棣二州的商税收入颇高,如《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记载,滨州旧有的在城及安定、蒲台、永和、永丰、招安等大务,每岁可得税额二万六百五十一贯。后来不仅能够收税的地点增多,收税额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如熙宁十年之后,滨州一地能够收税的地点,除了原先的四务继续发挥作用外,又增加了宁河镇、马家庄镇、宁海镇、三汊镇、通宾镇、新安定镇、李则镇、新安定渡、三汊渡、蒲渡、东永和渡、丁宁渡等多地,而且税收的数量也大幅度地攀升,如宁河镇一年的税额就达到“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九贯一百六十五文”,而宁海镇也有“一万二千七十三贯四百八十文”,仅此两处所收商税数额就超过了此前整个滨州商税总数,而滨州所收的商税额,还一度达到了六万八千六百零五贯[5]65-68。

棣州与滨州的情形大略相似,但棣州的商税收入比滨州还要高,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记载,棣州旧有税收场务十一处,分别为在城及商河、阳信县、钦风、归仁、西界、太平、脂角、宽河、新务、七里渡,岁收商税达到“七万三千八百一十二贯”,而熙宁十年(1077)之后,在收税地点和收税额度上也有了很大增加,如仅在城税务,一年的税额就达“二万六千七百六十贯一百四十文”。如此可见,在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商业是何等的发达。

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商业发达,还表现在这一地区在当时成为了各地物资交流的中转站,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〇记载,元丰六年(1083)时,“兴仁府乘氏县豪家傅氏子,岁贩罗绮于棣州”。棣州已成为当时北方的商业中心和贸易的中间地带。

发达的纺织业、制盐业、商业等工商业部门,给滨、棣二州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使得这两州成为了山东乃至整个国家军队建设等经费的重要来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五记载,庆历八年(1048),判大名府贾昌朝言:“朝廷以朔方根本之地,御备契丹,取财用以馈军师者,惟沧、棣、滨、齐最厚。”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曾记载了至和二年(1055)欧阳修对滨、棣等州的评价,其云“滨、棣、德、博与齐州”,“此五州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

总而言之,有宋一代,滨、棣二州取得了长足发展,而滨、棣二州的发展状况无疑是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的缩影。黄河三角洲地区通过北宋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发展,在取得超越前代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使得该区域成为了山东地区较为富庶之地。

三、余论

从以上可见,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在人口、农、工、商业等方面均取得较大幅度的发展,和前代隋唐时期相比,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开发具有持续性。隋唐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表现出抛物线式的增长曲线,其可以在一定时期达到顶峰,但一段时间后又跌入到历史的低谷。如人口的增长情况,以棣州为例来看,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记载,唐开元年间,该州人口为25545户,而至唐代鼎盛时期的天宝初年,一度达到了39150户[6]173,从唐初至天宝初期,唐代人口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但元和以降,该州人口则锐减至5447户[7]496。由前文已知,宋代棣州人口的增长却与唐代不同,这一时期表现出了持续增长的态势。王义康先生曾指出:“古代社会人口与经济相辅相成,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往往具有一致性。”[8]120通过人口的增长情况即可以发现,唐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开发连续性不强,而宋代却与之相反,表现出了持续性的特点。

其二,开发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升。从前文所举宋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所收商税额度可知,在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然由于缺乏隋唐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商税的具体资料,故这一方面孰难比较,但通过有关手工业生产情况,则可发现其中的端倪。如关于绢的产量,前文已述,在宋代棣州的年产绢量有“二百五十四疋”,但通过《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的记载却发现,在唐元和时期,棣州的产绢量仅为“十疋”[7]497,宋代棣州的产绢量竟达到了唐的25倍还多。如此不难得见,入宋之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开发的规模和速度较之此前,有了较大提升。

之所以唐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有如此的差距,似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应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否有直接关联,唐天宝十五年(756)爆发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元气大伤,反观北宋一朝,则少有大的动荡。另一方面,宋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尤其对于黄河的治理非常有效,使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安澜的状态,这对于这一区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唐代虽亦有水利之兴修,但效果不佳,如《朝野佥载》卷四记载,开元六年,“唐先天中,姜师度于长安城中穿渠,绕朝堂坊市,无所不至。……又前开黄河,引水向棣州,费亿兆功,百姓苦其淹渍,又役夫塞河。水泛溢,河口堰破,棣州百姓一概没尽”。姜师度曾经进行过黄河水利工程的建设,但对于棣州而言,不仅没有因之得到实惠,却“苦其淹渍”,而黄河泛滥频发,更导致棣州百姓生命和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总之,唐宋之际,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相差无几,但经济开发结果却大为不同,其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见一斑。

[1]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安作璋.山东通史(宋金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李景涛.宋代商税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王义康.唐河北藩镇时期人口问题试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Song Dynasty ---Based on Study of Binzhou and Dizhou

Fu Chunmei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China)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d great development in population,agriculture,industry and commerce.The population in Binzhou and Dizhou has increased greatly.Unlike the twists and even backwardness in Tang dynasty,the population of the two states in Song dynasty almost showed a constantly growing trend,and the agriculture of the two states was leading in Shandong as forestry,textile industry,salt industry,business etc.all achieved the development beyond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All these made the region become a more affluent area of Shandong at that time.

ong dynasty;Yellow River delta;development

付春梅,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与图书管理。

K244

A

2017-02-28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滨州时期
滨州东瑞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滨州学院插画作品选登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