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17-03-11常俊跃

外语与翻译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外语思政

常俊跃

于如航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常俊跃

于如航

大连外国语大学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学生学习本国主流思想政治文化内容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学却成为师生抱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深入探究了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外语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认识存在偏差、教学重点出现错位、教学内容跟生活实际关联度不太紧密、考核有时流于形式、教学班级人数过多、师资队伍存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外语专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外语专业技能课教学相结合的设想,以期在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外语专业教育,问题,策略

1.引言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趋势。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倪光辉2013)。对外语教育而言,外语院系不仅要注重学生外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培养出了解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

但是,外语专业思政课教学却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态度有待改进、教师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外语专业思政课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思政课教学,本研究以东北某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专业教师及思政课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外语专业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2.高校思政课及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思政课在四年制本科共开设四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计14学分252学时(中宣部2005)。思政课是各层次各学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其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国已经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教学问题。马福运、潘颂(2016:74)认为,其原因是国家相关部门、高校、学院、思政课教师在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没有完全想到一起。张爱武(2005:61)认为,思政课教材存在“精”和“管用”不充分、可读性不强、重复现象突出等问题。张春梅(2011:122)认为,学生、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等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莫岳云(2008:40)认为,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育不足且易受外界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崔丹(2012)认为,思政课考核存在轻视质性评价问题,建议建立多元化、长期跟踪的评价体系。针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王云杰和刘翠英(2013)认为高校应从教学主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外语专业教育而言,存在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加快,文化多元发展成为趋势,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育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使他们能够承担对外介绍、传播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责任,在中外各层次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出能承担中外思想政治文化交流重任的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我国当前外语专业对本国思想文化的教育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陈花2013;石志华2013;),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兰军2003),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任萍2010)。由于外语专业学生经常接触国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很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对本国思想政治文化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广泛存在。思政课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本国思想政治文化内容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目前针对于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关注不足。为此,曲亮和张小川(2008:44)主张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向渗透转变、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观点。

3.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重点关注外语专业教育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3.2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东北某高校30名外语专业学生,5名外语专业教师和2名思政课教师。其中,30名外语专业学生均为随机抽取的已经修完四门思政课或正在修读最后一门思政课的高年级学生。5名外语专业教师均为外语技能课授课教师,2名思政课教师均为正在教授外语专业学生思政课的教师。

3.3 研究工具及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采集研究数据。访谈调查于2015年11月开始,历时两个月。本研究对学生和教师都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针对学生的访谈涉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对5名外语专业教师和2名思政课教师的访谈涉及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为保证访谈质量,研究者在访谈开始前对访谈目的进行了充分说明并将访谈问题告知了受访者。在得到许可后,访谈过程中使用了录音设备,所有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后用于研究分析。考虑到受访者的隐私,文中隐去了受访者的姓名。

4.结果与分析

4.1 外语专业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存在偏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不足。学生普遍重视能直接影响他们就业、考研、考级、考证技巧的专业课学习,忽视思想政治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部分同学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访谈中,思政教师反映,学生在上课时不认真听,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学生L说“(这些内容)和考试、就业不是特别相关,面试的时候一般不会问这种(思想政治方面)问题,所以大家没有学专业课那样上心”。学生M说“(思政课)跟外语专业相关性不高,对专业学习帮助不是非常大……”学生N说“感觉政治离我很远,我会控制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所以政治课对我来说帮助有限”。

(2)教学重点出现错位。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授课内容几乎只围绕重点理论和期末考点进行,讲授理论知识缺少与实践结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涉及较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无法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考点内容,有的学生甚至只在老师划重点的时候才去上课。学生I表示,“老师讲课目的性较强,就是针对期末考试考什么内容,划重点,对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涉及的不是那么多。”学生J也反映,“老师一般就是在书上画(要)点,也是为了期末考试做准备”。

(3)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以客观理论陈述形式为主,缺少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大多数理论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教材中又缺少相关的实践内容或案例来辅助说明,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十分枯燥单一,理解起来很困难,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学生A反映:“我认为教材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它都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这是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之一”。学生B反映:“现在的教材编得太正式了,比较严肃,不像高中(政治)教材那样用一些小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没兴趣看”。

(4)课程考核流于形式。调查了解到,思政课成绩普遍采取“出勤+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由于班型较大,出勤率无法保证。关于课堂表现,只要学生做PPT展示或者回答问题教师就给加分,导致学生为争取分数而参与。此外,期末考试有论文和考卷两种方式。大多数同学都反映,论文随便写写就过了,而考试又都是选择题,老师给划过重点,都能过。学生K也反映:“考试的时候比较容易通过,大家考前背一背,老师给划重点,大家考试就过了”。

(5)教学班级人数过多。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由于思政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讲课过程中互动较少,无法实现更好的沟通。学生C反映:“思政课一般都是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一个班都有接近一百人,老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学生会出现上课走神的情况”。

(6)思政教师队伍存在不足。调查还发现,学生认为现有的思政课教师人数过少,老师年龄也相对较大,授课风格单一,与学生沟通有代沟。学生D表示:“学校一共就那么几个老师反复地教这些课,……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都比较单一”。学生E反映:“给我们教这些课的老师年龄都比较大……他们的教学就是比较老式的”。学生F反映:“这些老师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了……我觉得讲课不是特别多样化,我觉得应该吸收更多年轻的血液进来,一些老师也不理解我们90后的想法,我们也不理解老师们的想法”。

4.2 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考虑到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将思政课教学与外语专业技能课教学相结合是改进外语专业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外语技能课课堂,语言技能训练依托思想政治文化内容。可以将思政课教学与外语专业技能课教学结合训练学生的翻译、口语、听力、写作、阅读等技能。例如,以时事政治新闻内容为依托训练外语听力,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主题训练外语口语以反映我国思想政治文化的《中国日报》等内容为材料训练外语阅读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又能完成提高外语技能的目标。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同思政课可以与外语专业的翻译、听力及阅读课相结合,有的学生认为口语课和写作课也可以适当与思政课结合。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大部分教师都对这种结合教学的方式表示认同。例如,思政课教师X建议“外语专业教师可以更注重‘点’,如选取习奥会、习马会、习近平访问欧洲等事件来进行翻译训练,通过笔头口头的练习,增强对‘点’的理解”。英语专业老师认为:“通过学习翻译技巧或者专业领域的词汇知识,可以间接地帮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这有助于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应努力增强对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由于外语专业学生是外国语言的学习者,他们对对象国思想政治文化感兴趣。因此,外语专业思政课教材可适当进行对比学习,关注我国和对象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本国思想政治文化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理解差异。例如,学生R也认为:“思政课应该增加一些外文资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提高外语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借助多媒体、多视角的材料进行教学,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我国主流思想政治观点的认同感”。当然,在外文材料的选取上需要老师严格把关。

第三,思政课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多应用于热点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体现与时俱进并纠正学生认识偏差。从访谈中可以看出,思政课不受学生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其对专业学习帮助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思政教师应该转变思路,摒弃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所学内容对自己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发展是有帮助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重视思政课。针对访谈中大部分学生反映的教学缺乏时代感问题,由于条件限制,做到教材实时更新很难,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多引入一些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内容,以此为依托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语专业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开放,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都有较大的兴趣,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分析国际时事政治新闻,同时用时事内容来辅助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采用与外语技能测试结合的多样化考评方式。鉴于现有的思政课考评方式形式重于内容,导致学生也不重视,笔者建议采用与外语技能课结合的考评方式。在访谈中,外语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均建议,期末考评内容可以由思政课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同时关注学生对所学的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例如,学生S建议,“期末的时候考察平时布置的词汇之类,用英文写一些思政课要掌握的内容。”访谈中学生建议,设定主题后自己查资料,然后做外语PPT发表,最后由两方老师评价。

第五,在教学管理中,应按语种缩小班型组织教学,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行为学研究表明,教师视野的最佳覆盖范围可以达到25至28名学生左右,超过这个范围,教师就会顾此失彼”(鄂艳2005:13)。对外语专业思政课教学而言,可以将思政课按语种缩小班型组织教学。例如访谈中,学生Q认为“以后最好分院系上(思政课),老师讲课可以更好地与专业课结合。”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张春梅(2011:122)认为“大班授课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大班型以至特大班型授课的方式普遍存在,无法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沟通交流、参与讨论和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活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邵龙潭、陈晓晖、马莹华、方玉梅、葛丽君、杨慧民(2011:64)认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好。谢丽娴(2013:111)认为,思政课“小班化”教学能“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双方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意义生成的过程,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六,应建立两类课程教师合作机制,讨论教学进程及内容,编写双语辅助教材。思政课和外语专业技能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在二者结合后,两方面的教师可以建立课题小组讨论教学进度并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和应用结合。教学中有关时事政治或国内外重大主题的部分,可由思政教师与外语专业教师根据每学期教学目标,共同编写辅助双语教材。思政教师W老师认为,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例如一些会议、政治活动等)是在固定时间举行的,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期内即将发生的政治活动等来编写双语教材,这样的辅助教材不仅与时俱进,还能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的同时,促进对外语的学习。

5.结语

本研究关注了外语专业思政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采集数据。研究发现,外语专业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认识存在偏差、教学重点出现错位、教学内容有时脱离生活实际、课程考核流于形式、教学班级人数过多、思政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外语专业思政课可将思政课教学与外语技能课教学相结合,以期加强外语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思想政治内容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陈花,2013,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崔丹,2012,思政课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16):190-191。

鄂艳,2005,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1):12-14。

兰军,2003,对英语专业学生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调查[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马福运、潘颂.201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出路[J],《思想教育研究》,(4):74-77+127。

莫岳云,2008,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18):40-41。

曲亮、张小川,2008,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Z2):44-46。

任萍,2010,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80-84。

倪光辉,201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08-21。

邵龙潭、陈晓晖、马莹华、方玉梅、葛丽君、杨慧民,2011,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1):64-67。

石志华,2013,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30):53-55。

王云洁,刘翠英,2013,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什么样的青年形象代言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战线》(S2):373-374。

谢丽娴,20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探索》(5):110-112。

张爱武,200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刍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0):61-65。

张春梅,2011,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问题因素及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家》(11):122-124+128。

中宣部,200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4):31-35。

H319

A

2095-9648(2017)04-0078-04

(常俊跃: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

于如航: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生)

2017-09-11

通讯地址:116044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大连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