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2017-03-11郑闽
郑闽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郑闽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的频发地,特殊的网络环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迫在眉睫。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开展的目标。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队伍、方法和制度的创新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成果。
高校网络舆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聚集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在高校网络舆情频发的境域下对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坚持教育理念、队伍、方法和制度的创新。
1 基于网络舆情,创新教育理念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自媒体的快速崛起,网络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乃至全民生活的必需品。网络让世界变成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囊中物,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亦知天下事。网络舆情,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心中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新时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基于网络舆情,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是自媒体时代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现状,要贯彻落实“精思政”的“以人为本,精致培养”理念,则必须以大学生为中心,探究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精心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在探究和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从网络舆情环境中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价值取向,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精致培养。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精思政”要精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舆情。一个学生的个体舆情状态,经过网络的催化反应、聚焦放大,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等不良反应的事例,近些年也是屡见不鲜。任何一个简单的舆情都有成为风暴中心的可能,任何一个学生的舆情,也有可能成为烧毁森林的火苗。因而“精思政”即要重视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也要尊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主体位置,即监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也专注大学生个体舆情的处理和引导,这便是 “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理念的创新和实践,从微观出发,看到每一位学生个体的舆情,从个体舆情开始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整个学校,通过“精思政”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进程,将是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创新方向。
2 着眼网络舆情,创新队伍建设
开放队伍选拔、多元队伍结构、优化队伍建设是引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舆情传播的重要力量。当下网络微平台已经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最能吸引高校大学生关注、最能真实反映高校大学生心声和思想的互动性虚拟平台。然而对于网络微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对于大部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素不相识或者略有耳闻,针对这种现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网络舆情下的“精思政”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舆情却是他们生存的精神食粮。习总书记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确保这支队伍后续有人、源源不断”。
着眼网络舆情,创新队伍建设,要坚持“开拓视野、关注特长、抓好思想”三个原则。一是开阔视野关注各方面人才。在网络舆情的环境中,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专家,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护航者。就像航母在海上航行时,不仅有航母本体,还有驱逐舰、护卫舰甚至还有核潜艇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也亦如此,真正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参与其中,需要计算机人才处理网络舆情中的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管理人才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的安排、需要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做好平台风格的引领等,因此在队伍选拔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开拓视野,尽可能的吸纳有用的人才。二是关注特长,增强队伍综合实力。在网路舆情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选拔时,要重点关注特长人才,着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尖刀部队,为后续的队伍建设和壮大,树立目标和正面典型。选拔在专业或其它方面的有特长的人才,做好培养工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综合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建设优质园丁队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有思想、听指挥、敢作为、能作为的队伍。在创新队伍建设中,开拓人才选拔视野是重点,关注人才特长是手段,抓好思想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是关键,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也是需要随着环境的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在实践中磨练的,因此,创新队伍建设,要抓好思想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队伍后续有人。
3 立足网络舆情,创新教育方法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能力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动力。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传播的瞬时性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爆炸性扩散的特性,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快速扩散的特点,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成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重要课题。
一要主动出击,引领舆论风潮。传统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使得传统媒体在主动出击,引导舆论走向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校要把握网络舆情对当下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有目的地发挥校园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的建设。高校要发挥官方微平台权威性、即时性、广泛性、联通性的优势,根据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要求,及时发布学校最新管理政策、最新新闻动态、最新活动动员、最新话题讨论、最新微视频等内容,在主动引导选择、进程发展控制、结果合理可控中转移高校网络舆情的负焦点。
二要即时处理热点,控制事态发展。虽然大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观点态度在大部分时候的影响力有限,往往也只表现出个体性,但是经过网络微平台的发布,个体性问题就被赋予了社会性,从而极易造成复杂或是失控的群体激化效应。依据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第一时间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第一时间回应大学生网民的关切,才能及时、有效处理解决舆情事件引发的条件。即时网络热点回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水平的外化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秉承不推脱、不失语、不激动的原则下,实事求是、判定真伪,表明态度、彰显姿态、客观务实。
三要上下联动,化虚为实。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更多的时候需要组织策划活动、人力财力的投入、物质载体支的撑等。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既离不开网络上及时回应的处理,也离不开现实中学校管理的改善、实际措施的推行和办学理念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的民主办学、科学管理、社会声誉等方面都起到了改革倒逼、瞭望监测、桥梁纽带、修复平衡的积极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秉持开放的心态,谨慎的眼光,在积极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形成高校、学生、社会的良性互动。
4 探究网络舆情,创新教育制度
自古“无规矩不成方圆”,新的网络舆情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办法。强化教育队伍制度建设是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构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必须要从“精”字入手,精心完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各个方面。依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的有关各个高校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各高校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高校发展大局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的水平。要把握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个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预案,统筹协调网上、网下工作安排,形成全面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即时处理的有效力量。要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定期研究分析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的发布、报送以及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制度的建设。要建立网上与网下“精思政”互联互促的思想观念,高校应从做好虚拟与现实的对应转换,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吸纳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等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员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形成以学院党委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学工处、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等各部门协调参与的工作机制。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察小组和高校网络舆情疏导小组,把队伍建设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创新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实践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广大师生参与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张发林.高校网络舆情价值功用及应对能力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35-36.
[3]王莹,于钦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55-157.
[4]孙伟.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5(2):73-75.
[5]崔永鹏,边志贤.全媒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引导策略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82-85.
G206
A
2096-4110(2017)03(b)-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