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空间、性别:都市电影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2017-03-11杨文秀
杨文秀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速度、空间、性别:都市电影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杨文秀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电影肇始于城市,其生产-消费的整个过程必须依托城市文化语境才得以实现。城市本身亦是一个充满了复杂、神秘、矛盾、丰富、多元话语,并指涉着速度、空间、性别、政治、经济、文化、消费等一系列命题的场域。电影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城市自身繁复多元的形象又为电影的生产、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相较于传统的电影美学、艺术阐释,从速度、空间、性别等命题切入,将以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发散视角建构起都市景观与电影之间的动态关系。
速度;空间;性别;都市电影
城市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电影研究中最富有意味的话题之一。城市的动态发展史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踪迹,这使得电影成为想象、呈现、建构城市形象最为生动的载体之一。由于题材、内容、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局限”,中国电影内容的丰富性远远不及城市现实本身的复杂多义。作为社会建构物的城市和电影如何共同昭示改变和转型的特征?身处城市的个体如何应对城市形态(物理空间)及文化形态(心理空间)的改变?性别主体(男性、女性、两性之间)在情感、权力、欲望、消费等层面与变化中的城市产生了怎样的联系?从速度、空间、性别三个维度切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可以避免从抽象的理论、单一的题材角度探讨问题的思维方式,以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发散视角,在“想象”的影像文本与现实文本的比照联系中构建一幅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变迁图景,较为生动地探讨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
1 速度与城市
城市化/现代化无疑与“速度”息息相关。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汤姆林森在其《速度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速度政治”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被用来形容现代性的加速度对城市日常生活乃至观念意识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尽管许多人不断地抱怨生活节奏太快,一些人竭力阻止起来反抗快节奏,但这从来不会(至少现在)转换为一种肯定性的社会哲学,以此在文化想象的中心地带强有力地取代速度。加速度而非减速度始终是文化现代性永恒的支配性主题。”在当代城市,“快速”已经成了“发展”的代名词,快速的空间也往往占据着更为显赫的位置,城市已经习惯以速度来标榜存在,并把身居其中的城市人的生活也塑造为“快速”的。“一张印制好的地图也许在数月之内就不足以表现城市的最新面貌,或根本无法赶上狂飙突进的建筑速度。”
原本只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速度被逐渐异化为一种体现绝对意志、控制的权力话语,并最大限度地植入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生活等各个领域。“快餐文化、快节奏、‘快感’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相当本质性的描述。在这个意义上,速度以及只取正值的加速度已经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物理概念,而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生态、生活、情趣、自然的节奏、生命的意义以及“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重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当马克思形象地预言着资本世界迅捷以极的破坏力量的时候,“速度政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
和“现代性”指涉的内容相似,速度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的理论概念,涉及城市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就像英国社会学家汤姆林森所说的那样,“现代性的法则是不断地加速度而非减速度。”我们的都市建立在越来越快的速度之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建设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写着城市面貌。短短的几十年间,几千年来形成的稳固文化传统和既定文化心态迅速瓦解,伴随着成长记忆的地标和建筑也许在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楼盘或商业街区。速度不但在时间层面抽象地改写了人们感知城市、构建城市的思维和方式,在空间层面则更彻底地改变了人们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2 空间与城市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1974年出版的著作《空间的生产》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把空间看作“死物”的观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将空间描述为“本身不具有任何特性的客观的容器”),将社会空间解读为一种与社会关系彼此紧密互动的能动元素,“(社会)空间与自然场所的鲜明差异表现在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并置:它们更可能是互相介入、互相结合、互相叠加——有时甚至互相抵触与冲撞。”在现代城市,空间与经济、文化、权力、性别等各种社会话语的交融和互动使得空间现象成为考察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在电影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指符号。作为视觉表征的城市建筑、地区风貌首先呈现为多元混杂的空间现实,既有指涉全球化都市文化景观的摩天大厦、休闲广场、大型购物商场、休闲会所,同时也有代表传统文化景观的胡同、四合院、弄堂,更多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呈现出交杂特征的城镇、城乡结合部、“都市里的村庄”。在传统的物理空间之外,还有指涉着现代技术的媒介空间、网络空间、指涉着文化身份的后殖民空间以及指涉商品拜物的消费空间等等。
空间的多元性、可塑性越来越频繁地成为考察城市文化的工具。学者张英进在《多元中国:电影与文化论集》一书第一章“多地性、跨地性:多元中国”中便通过“流动不息的影像”将“处于不同规模的地点、空间和主体联系在一起,同时从本地延伸到全球”,以此考察“中国意象”在当代电影中的发展与变迁。学者陈晓云在《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一书中也涉及了空间问题,主要通过地理空间、媒介空间、跨国空间阐述城市空间错综复杂的文化面貌,并指出“对于城市空间的建构,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构造,也是一种文化构造。”在学者孙绍谊的著作《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一书中,都市空间成为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的性别关系、都市景观、“日常生活的政治”等内容的重要切入点。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如何塑造生活空间并如何赋予空间以意义,被广泛用来阐释电影中城市空间的变迁,这不但涉及到城市的形象、人与城市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突显出由于空间格局改变而造成的文化传统的变革。由文化地理学衍生而来的性别地理学 、微观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在分析性别差异、生存空间以及指涉不同社会阶层的“区隔”空间时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电影的效果不在于将某个地方或某种意义呈现给人们,而是创造了动态的连结关系,这其中数不清的联系赋予每一个地方无数的意义,而电影的作用就是展现这些不同的联系。这恰好与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对于空间和文化关系的论断——“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不谋而合。
3 性别与城市
作为社会的城市在整个历史进程中都是建立在男性和女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正如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意识形态构建的结果,男性、女性以及彼此之间的权力关系同样是社会建构物而非生物事实。“对于我们周围环境的空间结构和当前性质来说,性别建构过程的特征既是其反映,也是其影响因素。性别关系——即性别等级角色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每时每刻我们都身处其中——反映出我们的环境,而与此同时又左右着后者的建构。”性别和空间的互动是性别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城市化本身的复杂多元也为我们从多种角度探讨性别关系提供了依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各层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激变,极大地改写了传统社会的文化构成和价值体系。经历了持续不断地裂变和重组之后的当代城市也必然影响生活其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男性、女性之间以及彼此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男性与女性之间截然对立的主体/客体、看/被看的理论模式已经不足以解释日渐复杂的性别关系。
性别、城市及其相互关系在电影中常常指涉着政治、道德、权力、消费等诸多命题,性别也成为近年来探讨都市文化的一个常见视角。近年兴起的文化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空间研究都涉及了当代城市生活中性别在社会生产中的符号意义。在探讨身体、性取向和城市的关系等问题时,英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格罗茨指出,“城市是(性别化)形体存在的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考察……身体的物质的、性别的、推论性的或表象性的生产方式”,英国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便提出了空间的划分以性别属性为依据这一论断,“将公共领域(生产、政治、理性统计、男性)和居于从属地位的私人领域(家庭消费、情感和女性领域)相分隔……这些组成部分依据这些标记区域规定着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行为规范。”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间隐含着一种微型地理,通过被不同的性别编码而产生意义,以此为关照,城市中存在着通过性别区分的微型地理,工作和空间的划分与性别差异相配合,一切行为符号都在性别所建构的权力关系中被重新编码,日常生活、空间充满了性别特征。
不论是都市电影还是城市文化,仅仅从上述三方面论述是远远不够的,有关电影和城市的构想将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常论常新的话题。另一方面,就城市本身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特性而言,仅仅以电影媒介为研究对象同样不足以描述城市的多面形象。
[1]John Tomlinson.The Culture of Speed[M].London:Sage,2007:1.
[2]张英进.多元中国:电影与文化论集[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美)安德鲁·芬伯格,著.韩连庆,曹观法译.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6]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7](英)约翰·伦尼·肖特.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M].郑娟,梁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彬,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J905
A
2096-4110(2017)03(b)-0045-03
本文系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项目 “转型期中国电影的视觉空间与文化想象”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LZUJBWZ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