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正向价值观

2017-03-11王莉华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王莉华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222)

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正向价值观

王莉华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222)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所形成的精神支柱指引着人们代代前行。而今中国正处于富国强兵的发展变化中,更需要不忘初心来继承民族文化。然而,当今的少部分大学生呈现出错误价值观,应借助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校教育模式及网络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的正向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正向价值观;错误价值观;融合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是国家精神的载体,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华夏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中国是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人传承并激励着中国发展。在今天这个科技革命时代,成为民族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该让传统文化精神武装自己的灵魂。当今“95后”的大学生78%是独生子女,他们物质上极大富有而精神上却有欠缺,他们是整体价值观比较乐观,但少部分呈现出骄纵、任性和自我观念盛行等特点,他们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与内化。

一、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价值观错误的表现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长期持久的人格工程。价值观发挥着润物细如声的作用,是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的指导理念。95后大学生整体积极向上,能按着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自己的行为,但少分部人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道德的内隐同化欠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代大学生在自我道德标准和修养上缺少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化。个人中心主义抬头,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对集体的归属和集体行为规范的遵守。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于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利益与发展毫不关心。功利主义趋向明显,缺乏对人文价值的关注,过分追求现实效用。

(二)爱国主义流于形式

当今部分学生在信念中认为爱国就是形式,属于虚假的东西,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同时出现时,个人呈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举动,一部分人选择逃避甚至出卖,特别是近几年的高端人才出卖情报事件引人深思。

(三)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缺乏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大,有些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却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往往表现出不肯吃苦、不爱吃苦与不能吃苦,一味回避困难,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总是追求安逸与享乐。

二、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错误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一)“95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形成的独特思维模式

1.经济导向带来的利益驱使

中国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多为1995年后生人,他们出生的时代恰恰是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也是中国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物质的丰富多彩,“95后”的孩子在感受到世界美妙的同时也看到父母整天为了收入四处奔波的场景。市场经济的繁荣与金钱地位的提升在初入世界的孩子内心埋下深深的印象。因此,涉及个人利益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受益,功利主义显现,过分追求实用性与现实性,缺少奉献精神。

2.独自成长带来的高调张扬

“95后”大学生70%以上都是家里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看到的都是家里最好的给自己,过分强调自我的需求,注重自我被重视,愿意展示自己,而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成功应该是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成一切,眼高手低,考上理想大学就可以混毕业证,却不知到了毕业一事无成,呈现很多毕业即“失业”的悲惨局面。还有人大胆创业又狼狈失业,勇敢挑选企业又频频落选。所以,现今的某些大学生在过分强调彰显个性的思潮下误认为“个人主义”才是一切的最高价值。永远强调自我,忽略集体主义,认为墨守成规的遵守集体行为是没有创意的,标新立异的个性展示才是最好的自我。

(二)偏颇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影响

1.传统观念让家长只追求成绩

学习好才有好出路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虽然今天的富强中国倡导素质教育,允许个性发展,但是教育变革时间并不长,学而优则仕的余热依然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很多孩子不是自己学会学习,是家长帮助学习或引导学习,甚至是家庭成就学习。孩子的任务只是学习,对于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利益与国家发展缺少关心,任何事情都是成绩高才会得到家庭的最终认可。所以,从小把自我局限在狭隘的视线范围内,社会责任意识极其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冷淡,人文情怀大大弱化。

2.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弥补教育的矛盾点

改革永远是需要时间与代价。“95后”学生恰好赶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时期,从传统的应试选拔式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百花齐放的时期。很多注重物质利益的家长,认为学习是辅助作用,变相给孩子灌输不用学习的思想,这样给自认为学习是件辛苦事情的孩子偷懒耍滑的机会。本来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的他们,在家长的娇纵与惯养之下,变得更加不懂得珍惜幸福,不愿意付出。素质教育不需要学习,素质教育可以不付出辛苦,在这种意识的怂恿下,让转变期间的孩子面对每天大量的模拟考试而逆反,不爱学习,不能吃苦,不愿吃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价值观传递不到位

1.缺乏强烈社会责任感与浓厚的家国情怀

《礼记·大学》有这样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的品性才能影响到家庭和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国家,天下太平。身与家、家与国乃息息相关的整体,这是一种把国当家的崇高责任意识。有这种意识,才能保障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的凝聚的精髓,“95后”的大学生需要继往开来。

2.儒学思想中的义利观

“义利之辩”可以看作是儒学中经常被探索研究的话题。孔子重视“义”但并没有否定“利”,他看到“利”为众人所需求,“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更重要的是应取之有道,不要因利弃义。孔子认为在仁与义范围内的利益才是正当之利,仁与义是君子终生无时无刻都应遵循的原则,任何利益与之相冲突都应舍弃。同时,孔子主张以求道代替纵欲,反对扩张自己的物质性欲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这种义利观带有明确的辩证色彩,告诫今天的大学生面对任何一次诱惑,要以义去筛选,力求义利平衡,避免功利主义。

3.振兴民族的革命奋斗精神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革命奋斗精神的典范。他大器晚成,孜孜不倦又自强不息。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毕生愿望,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数十载。这种执着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成为儒家学者历代发扬的典范,也凝练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家人格。孟子曾有过这样的阐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所标榜的也正是孔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持续奋斗情怀,正是部分大学生缺少的那种革命传统、优秀的民族奋斗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正向价值观的融合教育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带进校园,走进课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把握住思政课的教育质量是国家的教育要求,也是全国教育工作者教育探索的重心。第一,用中国传统的经典格言与名人典故来充实高校的思政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活泼生动的故事、格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二章“爱国”专题时,可以将岳飞、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大禹治水的不屈不挠精神传述给学生,让学生在现代化的今天聆听中国的爱国内涵。第二:将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结合成模块主题式教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划分出“理想”、“道德”与“孝道”等专题。再学习百家讲坛的讲授风格,真正还原真实的历史原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来引导学生。

2.学校课堂教学应大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课堂所学仍是吸收文化的重要手段。除去思政课的讲授外,其余的任何一门课,任课教师都应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各种不同形式传递给学生。特别是现在的学科,是综合融汇为一体的。文学中有大智慧的哲学,数学中有大胆的应用技巧,化学中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等。教师不单纯讲授科学知识,还要将这种民族文化带入课堂教学。只有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汇聚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内涵,才有经久不息的华夏文明。

3.高校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大学生耳熟能详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却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内化的主题。第一,从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到各班级,要齐心协力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时时处处体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面向全体学生诠释这24个字的内涵与国家提出践行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只有从陌生到熟悉,才会逐步内熟于心,才会有行动转变的可行性。第二,从学校的教育各部门,到招生就业部门,再到一线授课教师要形成一类宣传教育口径,让学生在感受到这24个字的核心内涵基础后再细细咀嚼与接受。第三,从学校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到后勤保障都要逐渐展示践行的成效,学生在校的最好榜样者是教师,只有学校和教师做到位,学生也会学到位。要从行动上发生质的改变,需要身边示范者的榜样作用,而学校的典范作用最为明显。因此,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才能保障引导学生的正向价值观。

4.发挥全社会的网络新媒体的舆论价值

“95后”学生接触网络新媒体的能力与速度是超前的,他们是新型的手机达人。第一,把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用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觉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主动性。制作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网络动漫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网站,通过包括动漫视频、古代伟人典故、励志格言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开展多媒体形式的文化内涵比赛。让学生自行制作文化贺卡,给年轻父母传递节日或者生日祝福,感受现代化“孝道”,传承“家教家风”等。第三,倡导大学生利用现代媒介在文化长河中寻觅宝石。大学生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遨游,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数媒找到中华文化的根,体味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受到文化、国家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对个人的价值观予以扬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7-64.

〔2〕陈婷.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34.

〔3〕〕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4.

〔4〕陈婷,安建平.微时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途径 〔J〕. 人民论坛,2016,(2):183-185.

G641

A

1672-5646(2017)05-0075-03

①本文系沈阳市社科联2017年度研究课题“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王莉华,编号:SYSK2017-23-19。

王莉华(1982-),女,辽宁东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博 瀚)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