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外贸强国战略分析
2017-03-11马晓燕
马晓燕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经济系,山西 太原 030031)
经济视野
全球化背景下外贸强国战略分析
马晓燕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经济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当前世界贸易呈现出一种集物流、互联网、金融体系等多种要素在内的新形态。在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后,我国对外贸易在经济新常态时期,经过国内产业优化已趋于成熟,应选择并采用合适的策略和路径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伟大复兴。
全球化背景;外贸强国战略;历史脉络浅析;构建建议
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1978-2001年、2001-2014年、2015年至今。第一阶段属于市场经济构建战略下的对外贸易阶段,其中变化较多;第二阶段进入了世界市场,WTO的加入令中国在短短十几年之间,经济体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其战略具体体现在“中国制造”四个字上,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多元渠道,开拓了诸多路径;第三阶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对外贸易总额相对下滑,但是整体上在思维、技术、全球战略及计划之下,对外贸易基本上趋于成熟,并且正在通过对外贸易手段,发挥中国的经济功能与影响。
一、对外贸易战略的历史脉络浅析
第一阶段,在1978-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因西方社会的打压与贸易保护在世界贸易市场中份额相对较低。因国内自身的物资与技术需求,进口相对较多,此时的战略基本上以“进口替代出口”为导向,但二者依然处于紧密结合状态。在该战略导向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增强竞争能力、提高比较优势的方法是引进外资、鼓励出口;出口基本上以初级产品居多,进口多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产品为主。该阶段可以再细分为1979-1992年和1992-2001年两个阶段,因为前一个阶段有明显的静态贸易利益特征,通常归为国家统治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时期,具体表现如极端进口向中性战略的转移发展;其目标设置在于依靠出口创汇,其政策导向是“奖出限入”。操作方面包括对外资企业商品内销的限制、出口退税,并且从外汇留成、来料与进料加工、商品基地、信贷扩大、分类管理、国有贸易、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引进等多个渠道实施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从1992年到2001年的阶段则发生了巨大转变,动态化的贸易利益基本上代替了原来的静态化贸易利益取向,而且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下的保护贸易战略。此时的任务是交涉,并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直到2001年加入WTO。从该阶段的战略部署可以明确观察到多种战略并行的特征,比如,大经贸战略、走出去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等。
第二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此时也应该承认国际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所发挥的后续效应。国外一些媒体与经济学家将中国在21世纪头十年的表现称之为“疯狂的中国经济”时期,但从对外贸易额度的疯狂增长与持续性的贸易顺差,也使中国产品向世界市场出口受到了诸多阻碍。该阶段的战略非常明确,即出口为导向,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无孔不入。由于代价较大,目前国内已经因这种以10年快速发展产生100年经济效果的成就,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甚至一些经济学家用“阴谋论”解释中国加入WTO这十多年来的发展,认为是西方国家设下的圈套,但在认识到这种危机之后,我国也逐渐开启了新一轮的治理,并且正确认识到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初级产品加工、代工并不属于真正的制造业;再如,目前的制造业发展正在转向高、精、尖的产品;同时,当前战略部署上“互联网+”的新思维,正在不断推动企业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由于对外贸易因国际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市场中,各国正在抢占先机向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方向发展,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法国与日本的工业升级换代等,中国借助这种潮流,正在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工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令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由传统出口逐渐向高端行业发展。比如,当前电子行业的诸多企业在出口中的份额日益增长;以国有企业为主线的高铁、客机,以及民营企业的基建项目也正在向外输出,其出口的多样性逐渐向物质型、服务型并行发展;我国实施的“一路一带”“亚投行”“全球电力工业互联网”等新战略,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的明证。因此,第二阶段的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复杂,而且由单一化的对外贸易战略构建,演变为诸要素并行推进的新型对外贸易战略。由此,令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 (可以由第三阶段的效果进行追溯式的说明)。
第三阶段,自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在这种基本态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取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是在对外贸易的战略构建中,运用了经济理念和技术理念,实施“互利互惠”战略。其基本出发点是基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以大国的姿态,重新确立全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并借助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企业转型、产业优化等多种措施齐头并进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由数量化转移到品质化方向。对外贸易的宗旨除了根本利益之外,更增添了对于主导权、经营模式、可持续贸易等方面的考量,尤其是在海、陆、空方面实施了以“5G”技术为依托,全面推进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大战略,国内也开展了百年大计的城市群建设,如“长三角”“港珠澳”的城市群发展就是这种明显的趋势与发展战略部署,属于百年大计的构建;而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千年大计,旨在打造像硅谷、旧金山等之类的新型工业区,以此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技术化转型等。所以,从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构建来看,它已经涉及国家发展、制造业升级、多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全球化分布等多项措施的“资源优化配置”,国内与国际之间发生了深刻的互动。其未来的战略实践必然是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也将为世界的全球化贸易创造出新的生机。
二、全球背景下的外贸强国战略构建建议
以下从科学实施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国内产业优化、分清对外贸易的主次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科学实施资源整合
我国对外贸易额近年出现了下滑,但这种下滑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力不够,而恰恰是我国正在谋求对外贸易的品质化发展。从原因来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工业竞赛”,以所谓的智能工业为其基本标志,我国也在这种潮流下实施了“互联网+工业”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主要是我国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已经失去比较优势与竞争能力。当前正处于过渡阶段,处于对外贸易由原来的“数量级”向未来的“质量级”转变的过程。
笔者建议在这个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对外贸易相关诸要素与条件的具体分析,从而提升资源的整合效果,为其进一步转型带来促进因子。比如,当前资源整合可以集中在三大方面,分别是技术人才方面的教育资源、生产方面的企业资源、交通方面的物流资源,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将教育、企业、物联网进行对接、融合。比如,校企联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与技术人才选拔,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再如,基于信息技术或互联网的物流网络体系的全面连接,就可以通过对国内互联网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中的平台扶持力度与物联网络的运输速度,共同促进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从对外贸易的内容出发,使各大企业快速实施“智能化转型”,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生产到销售方面的“4+1”闭环建设能力,等等。
2.全面推进国内产业优化
国内产业的优化升级与转型,要加强投资环境的营建,如通过金融监管、金融制度改革等盘活中小企业,使其可以在现阶段获得全面发展,并借助民营企业的活跃度,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不愿意实施优化升级的重要阻碍来自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过程中的成本投入较大,以及对于全球贸易市场前景的悲观。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对企业宣传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各项政策,说明其在世界市场中的比较优势与可靠依托,并在各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积极发展可持续性的产业,通过财政补贴、贷款门槛调整、民间信贷规范、“互联网+企业”政策扶持与牵引等,全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转型,以此构建起可持续推进的新格局,从而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化、品质化发展。
3.采用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在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是“满足国内需求,扩展自有产品输出”。但在经济学直接从政治经济学独立出来之后,其快速的专业化与研究课题日益与现实贸易中的商业运营模式相一致。因此,当前对外贸易重点还应该分清楚对外贸易的主次,并利用这种主次之分,尽可能以主引领次,完成对外贸易对于市场的有效占有。比如,现阶段世界各国最缺少的是能源,因此,当前就可以因势利导输出能源。有人疑问我国属于能源短缺国,如何输出能源?确实我国的能源在近年来工业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遭到了巨大的损耗,但事实上,我国在电力能源与电力基建能力和能源技术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借助我国目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可以大批量地输出我国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并借助这种基础性的电力能源、电力技术、电力基建能力,先实现能源输出,然后再进一步赢取更大的对外贸易市场。而且目前的数据表明,我国已有83个沿线国家的电力相关设备与产业输出,所以,完成电力工业互联网是我国实现全球贸易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功绩。
三、结语
当前世界范围内,中国谋求伟大复兴的意图已经在国内外有明确认知。从实践层面看,对外贸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不可估量。尤其是在国内经济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物质相对丰富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全球化的贸易来实现,而真正意义上的能源需求也必然要通过对外贸易这个渠道加以落实。所以,从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责任与贡献来看,中国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要积极参与到世界贸易市场之内,发挥其比较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起可持续的贸易往来,最终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双赢。
〔1〕康增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J〕.开放导报,2016,(6):43-46.
〔2〕杨鹏,吴崇宇.劳动力成本上涨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展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95.
〔3〕杨晶晶,周小梦.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4,(11):78-84.
〔4〕赵虎林.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6,(3):20-23,49.
F740.4
A
1672-5646(2017)05-0001-03
马晓燕(1982-),女,山西原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责任编辑 煜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