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性探析①
2017-03-11胡丽美
胡丽美
(内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人文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性探析①
胡丽美
(内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和欧美模式,它具有扬弃性、人本性、前进性以及曲折性等鲜明的特性。它是一条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以人为本的、曲折中前进的民族复兴之路。研究特色道路的特性,可以为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扬弃性;人本性;曲折性;前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于苏联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相对于拉美模式是稳定发展的,相对于东亚模式是自主发展的,相对于欧美模式是快速发展的”〔1〕。之所以具有以上优势,很大程度在于道路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性。本文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提供参照。
一、扬弃性
“不管是既有的传统,还是原教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经验,都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2〕。的确,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道路探索中的主体能动性,领导人民在扬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扬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
“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东方国家革命后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遗留的两个理论难题。列宁、毛泽东两位导师分别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中国化,解决了东方国家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但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践都未能很好地解决“革命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重新审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在科学定位中国所处的世界格局——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之中的基础上以及在获得对中国自身历史方位、民族性格、根本利益以及发展战略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主动自觉地汲取传统社会主义时期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苏联模式以及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教训,确立了经济驱动社会转型的使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体系的改革开放国策。中国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学习和吸纳资本主义因素,同时也注重用社会主义的价值和制度节制和约束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二)扬弃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是在非常独特的与西方几乎完全不同的国情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并执行自己的现代化任务的”〔3〕,若中国硬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意味着错过世界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提供的比较人道的方式振兴自己的机遇,犯下时代性的历史错误。〔4〕因此,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只能选择一条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同时基于中国自身国情及文化传统(如讲信、修睦、和谐、正义等)的道路。邓小平曾说,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不搞霸权和对外扩张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标准之一。习近平说过:“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5〕特别是近年来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集体提出的“一带一路”“亲诚惠容”等周边外交战略表明,中国开创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体现国际责任与担当的民族复兴之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自觉扬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开创的利用和驾驭 “资本逻辑”的、可持续发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二、人本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开创了对以征服和占有为价值取向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那种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6〕,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把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作为发展尺度的衡量标准,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认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是看“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发展的目的聚焦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需要上,把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三个代表”之一。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把依靠人民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坚持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的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集体把全面深化改革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则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7〕。当前,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彰显,中国正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总之,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从而导致人的“异化”的现代发展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渐展示出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前进性
“道路本身不完全是理论,而是在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道路又不完全是实践,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无限发展的过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确定了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外迎经济全球化挑战,内对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社会存在以及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得失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变化的新背景下,着重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到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认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及总结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的当前,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初步探索和回答了 “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问题。
以上不同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总结,总体上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同时还总体上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了在动态的、曲折的发展中的前进性、稳定性、快速性。
四、曲折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付出各种代价,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的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互动结合的结果。鉴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曲折性、试错性难以避免。
在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的“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重新审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在科学定位中国所处的世界格局——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之中的基础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当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但由于受中国改革发展初始条件及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具体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及相应模式。中国共产党人总体上探索出的是一条带有“初级发展”特征的旧式现代化道路:以脱贫、奔小康为发展目标,以经济建设为发展手段,以土地、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生态环境为可利用的资源。〔9〕这条带有“初级发展”“时空压缩”特征的旧式现代化道路在为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中国很大程度上付出了诸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与人与自我意识关系的失调、效率与公平失衡等各种代价,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环境污染、腐败、失业、贫富分化、社会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信仰淡化等社会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觉适应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国际发展潮流,探索出了对旧式现代化道路进行突破与创新的科学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主张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和谐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经济新常态”等,就是力图通过深化改革和发展逐步消解旧式现代化道路带来的社会消极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改革初期以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标志的旧式现代化道路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消极问题,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为标志的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新式现代化道路正力图消解这些问题。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前进中的曲折。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扬弃性、人本性、前进性以及曲折性等特性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以人为本的、曲折中前进的民族复兴之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性,能为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1〕朱建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论析〔J〕.理论月刊,2013,(12):24-29.
〔2〕邹诗鹏.中国道路与中国实践哲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158-164.
〔3〕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46-59.
〔4〕刘奔.刘奔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97-298.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Z〕.2013-12-26.
〔6〕陈学明.当代语境与人的存在方式——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9):76-88.
〔7〕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Z〕.2013-11-12.
〔8〕蒋文程,刘利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4.
〔9〕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 〔J〕. 中国社会科学,2009,(2):10-19.
D616
A
1672-5646(2017)05-0040-03
①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课题“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负责人:胡丽美,编号:13SZ04。
胡丽美(1972-),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 博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