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017-03-11周俊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学生思维能力文本

周俊峰

(平邑县平邑街道中心校,山东平邑 273300)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思维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感性思维却非常活跃,因此在学习中对于具象化、生动化的知识的捕捉和理解更加有效。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文字或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思维能力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完成知识的积累,更能够实现思维的启发与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并不明显,更多教师依然习惯于利用文本的逻辑性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而不是独立思考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应该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出发,在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制定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深挖文本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简单来讲就是能够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其“短板”,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文本材料,还是创作表达,教师和学生更注重的都是感性思维,而习惯将逻辑思维排除在表达之外。如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强调创作灵感,让学生在灵感迸发的时候进行即兴创作。这样的指导会让一些学生陷入思考的误区,认为感性是创作与表达的主要方式。其实不然,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无论是在日常表达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逻辑都是最基本的要素,缺乏逻辑的语言、文字只会让听众、读者不知所云。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本材料,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进行训练,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维实现从“感性-理性”的过渡,在优美的文字中理解作者深刻的写作情感,而这对于学生的日常交流以及文字表达都是非常有益的。

2.2 善于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实现对问提的思考,能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迁移,能够实现对知识合理组合与综合等。小学生的思维灵动、活跃,想象力丰富,常常能够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出多个有趣的创意。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习惯中,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灵活思考的尊重,使得小学生在得不到鼓励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灵活思考的兴趣;或者一些学生的思考过程太过天马行空,导致其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善于结合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迁移、总结。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文章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在文本阅读中,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同一主题,实现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迁移,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对表达技巧的比较,举一反三,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2.3 鼓励创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必备素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忽视与抑制已经成为其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得到的只有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而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以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核心,也是当前教育中最关键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中,教师应该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为学生的创新思考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让其创新观点、创意想法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与宽容,让其体会到创新表达、创新探索的乐趣。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写作模式上进行创新,利用别出心裁的体裁,实现对自我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在观点上进行创新,能够别出心裁地对千篇一律的主题提出不同见解;在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以探索文字表达更多的可能性。而这无论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还是其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2.4 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解决问题是探索的过程,是检验能力的过程,而提出问题的过程则是发现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问题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并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则在参考答案的框架下进行机械思考、回答。这种单一的交流过程,使得学生失去了质疑的机会与质疑的勇气,因此,对于学习内容也就越来越缺乏好奇心,甚至将知识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这种缺乏起伏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对学生的质疑报以宽容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根据自己的思索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5 注重知识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思维的系统性就是能够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与总结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生活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应该从生活化理念出发,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为学生提供语言应用的机会,并在应用中实现对知识的归纳。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然中动植物的生活轨迹,并参照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方式,在理解文字表达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写作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描写自然界的趣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实现对文本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反思,并在写作中完成总结与归纳的思考过程。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完成学科知识的传递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而在知识传授中让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根本。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促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敢于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教学条件、丰富的课程资源,设计教学策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实现其思维能力发展。

[1]张健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19):62-63.

[2]邱晓静,张玉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33.

[3]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26):86.

猜你喜欢

中学生思维能力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