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出发 问题导向 思索探究
——语文整合教学中的专题性学习探微
2017-03-11朱冬夏
朱冬夏
(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师: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头去看看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师:同学们,这便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意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师: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再次翻阅王君老师的整合教学实录片断,依然被他的课堂教学所感动与折服。王君老师是重庆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从王老师对《陋室铭》和《爱莲说》整合教学的课堂实录中,让我们看到了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理解,更看出了其对教材的深刻把握。王老师通过整合诗文,在第二课时中紧扣诗文关键词让学生去感受人物心灵的律动及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为学生构建了一场没有时空距离的饕餮盛宴。王老师通过三个主要问题贯穿课堂:即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周敦颐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紧紧相扣,王老师又要求学生们紧扣诗文的关键词来回答,这问题导向的整合性教学从文本出发又回归文本,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诗文的理解,更是对古人人格品质的新品鉴。王老师构建的刘禹锡心灵探微的主题不仅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人格,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立言立行的人格脊梁。
语文教材以主题组元的方式编选文本,将归属同一主题的所有篇目纳为一个单元。每一单元的主题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教师在把握单元教学时按主题、层次与顺序进行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这样的单元主题式教学通过教学整合合乎专题性学习的特点。
1 语文专题性学习意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专题”的解释是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是指围绕某个主题并把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一系列知识、问题有机组织在一起的材料或内容。语文专题性学习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语文专题性学习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2 语文专题性学习的特质
2.1 以问题为中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的“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值得肯定。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以问题引导为主,通过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强调在学习中产生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问题的提出环节,不仅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还可以是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这种互动过程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完成问题的提出。
2.2 倡导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专题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课堂、自然、社会中获取资源,以问题为引领,以任务作驱动,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
3 语文整合教学中的专题性学习
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性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整合相关专题的文章,挖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引导学生将教材当作研究对象进行学习探讨,这种探讨既可以以单篇课文的文本研究为主,也可以是教材中不同课文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围绕自然景物来选题,以“哲理”为主题。这些课文包括散文(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诗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等,古今中外兼而有之。此单元除第19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为旧版保留文章,对应旧版第一单元第4课,其他三课为新增文章。从内容上看,有的文章借看花幡然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有的用“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寄托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的志向;有的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展现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课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在山川溪泉中,在花草树木间,皆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味道。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关注其文化艺术外,还应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思考与认识。
文本研究还可以是课文拓展研究,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文本比较研究。教师可以引入背景介绍、文学史知识、文学创作规律、文学欣赏、比较阅读等方面的内容,把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研究引向深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研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学原著、作家创作谈、文学评价、文学史、文学常识等课外读物,努力将课文内容向纵向和横向拓展。
4 专题性学习的设计建构
专题性学习不会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学生能力、发挥个性特长,还能启迪创造发明、全面提高素养。语文专题性学习的过程要结合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认识语文与客观世界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课题研究与学习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形成一定的物化成果,能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故而在语文专题性学习中应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4.1 问题情境阶段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筛选问题,教师从中引导。语文专题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所要筛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研究目标,应该是从“有疑”处挖掘。如苏教版语文《诚实与信任》这一课,该课所在的第六单元中是以“诚信”为主题的。当课上有学生对课文故事产生疑问:“生活中能有像‘我’这么傻的人吗?”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围绕“到底有没有这种人?”“为什么有此疑问”“为了诚信,我们该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探讨,在问题的筛选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把握学生的“好奇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会分工合作,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确立主题,拟出研究方案。
4.2 实践体验、表达交流阶段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个人或小组对实践、体验所得的初步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和整理加工,研究的结果,提倡用学生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从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诵读、表演、画图、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课本剧、开辨论会、报告会、编写小报等形式表达、展示成果。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应该得到了充分尊重,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4.3 归纳整理、巩固成果阶段
专题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在交流结束后,要求个人或小组将活动的成果归纳整理,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研究结论,将研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这一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品质和人文素养,又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思维等素养。
在专题性学习中,主要是教师引导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去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里的实践和活动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故而把专题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和“社会调查”是对其实践性理解得过于狭隘、过于片面造成的。
[1]王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段[J].语文建设,2008(6):25-31.
[2]李云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J].学周刊,2014(1):113-114.
[3]楼伟强.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整合的思考[J].华章,2016(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