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迷惘到自由
——弗洛姆自由观下的《叛逆年代》解读

2017-03-11徐樱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杰里米韦恩弗洛姆

徐樱蕾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从迷惘到自由
——弗洛姆自由观下的《叛逆年代》解读

徐樱蕾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本文以英国20世纪50年代作家约翰·韦恩的著名小说《叛逆年代》(Strike the Father Dead,1962)为研究对象,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为指导,揭示了主人公杰里米从迷惘到自由的心路历程。文章分析了主人公从追求愤怒与叛逆的“消极的自由”到以自发的爱和工作为基础的“积极的自由”转变,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刻的心理学动因,并得出结论:“消极的自由”不能帮助现代人走出迷惘与困顿,只有通过自发的爱与工作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消极的自由”;“积极的自由”;异化;愤怒的青年

1 二战后的英国社会与“愤怒的青年”

约翰·韦恩(John Wain, 1925—1994)是英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的名字与英国战后“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战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战争刚刚结束时,国内弥漫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人们相信英国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社会将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工党于1945年上台执政,宣布了实行一系列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立志建设一个福利国家。人们对英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似乎英国将重新回到维多利亚时期的繁荣与强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英国人民痛苦的意识到他们的国家已不再能重回战前的经济与政治地位。事实上,二战后,英国逐渐沦为欧洲的边缘国家,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已经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国内人们生活极度贫困,民不聊生。英国人民不得不面对这一痛苦的现状,乐观主义已不能粉饰太平。因此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涌现了一批“愤怒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继承了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风格,以“愤怒”为共同的主题,塑造了一些反抗传统教条、反抗社会不公的愤怒青年形象。他们通过对英国下层社会的细致刻画,体现了当时英国青年人的痛苦与挣扎。

约翰·韦恩是英国“愤怒的青年”的杰出代表人物。其第一部小说《每况愈下》(Hurry On Down)于1953发表,受到了广泛好评,这也是他的成名作。随后韦恩相继创作了《生活在现世》(Living in the Present,1955),《竞争者》(The Contenders, 1958);《叛逆年代》等作品。与其他“愤怒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一样,韦恩的小说大多以“愤怒”为主题。但在愤怒之外,韦恩更多的关注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困境,表现他们的迷惘与无助(韩晓聪,2015,75)。《叛逆年代》是韦恩的一部优秀作品,小说表现了青年高中生杰里米从压抑困顿到自由的精神历程。目前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关注较少,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更是无人涉及。通过弗洛姆的自由理论对《叛逆年代》中主人公杰里米的探求自由之路进行解读,可以扩宽研究视野,丰富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文学研究。

2 “消极的自由”及其后果

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虽然在生活中对自由的追求可能被压制,但是它绝不会消失,只会愈演愈烈。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认为,虽然人类已经从中世纪的宗教与制度枷锁中解放了出来,现代人仍然难以摆脱孤独与无力感。中世纪的枷锁虽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但同时也赋予了人们一种安全感。随着外部限制的越来越少,现代人逐渐感到更深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为了抵抗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人采用了极端、非理性的方式,即追求“消极的自由”。但是这种激进的行为并不能帮助人们摆脱孤独,相反,它使现代人陷入了更深的异化与幻灭。

在《叛逆年代》中,杰里米是一个热爱爵士乐的高中生。他的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希腊文大学教授。杰里米从小失去母亲,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长大,压抑的成长环境让他倍感煎熬。当他第一次听到爵士乐时,他就意识到这将会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然而爵士乐在当时并不被人们看作一种艺术,相反,人们认为演奏爵士乐是一件伤风败俗之事。杰里米遭到了父亲的激烈反对,他心中的对旧生活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再也无法压抑。杰里米选择了离家出走,去寻找一片自由之地。但是由于性格的不成熟,杰里米并未找到一条正确的通往自由的道路。他试图通过逃避责任、反抗中产阶级文化教育和违背传统道德来实现自由。

杰里米的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战争,战场上爱德华上校不顾生命危险救了他的命。爱德华上校成为了杰里米父亲的偶像,成为了他的信仰。他认为人应该像爱德华上校一样充满责任感与正义感,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儿子。然而杰里米对这一套责任的论调十分反感,时常感到压抑与痛苦。最终,杰里米一声不响的离开了家。什么责任,什么义务,在杰里米眼中都是痛苦的枷锁。他迫切的想要离开家庭的束缚,纵使从小把他当作亲生孩子的艾莉诺姑妈以泪洗面,对他担心牵挂,杰里米还是毅然决然的跟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彻底决裂。同时,杰里米也拒绝为自己的国家战斗。他偷偷的躲在伦敦,逃避入伍。“我受够了父亲有关于‘尽责、自我牺牲’这类字眼的教育,使我一听到它们就厌烦,就像马儿见了地上被风吹得乱飞的报纸那样避之唯恐不及”(韦恩,2015,118)。责任、义务等枷锁限制了杰里米的自由,杰里米选择通过逃避责任来实现自由的生活。

对于中产阶级文化,杰里米感到厌恶与愤怒。父亲逼迫他专心于学业,而杰里米将心思全部放在了爵士乐上。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对人性和梦想的扼杀。杰里米对英国的教育十分不满。“想想看,一个16岁的孩子,刚刚懂事,生活才开始,却硬要他相信至关重要的是希腊文法,这有多荒唐,多可恶!”对于希腊文老师,杰里米经常在心里咒骂,称之为“老废物”。杰里米恨不得砸掉一切跟中产阶级教育有关的东西。他愤怒的将希腊文法书撕碎,扔进泥水沟,感到一阵快感。杰里米最终逃离了学校,他不堪忍受学校教育的枯燥与荒唐,选择通过逃避反抗中产阶级教育和文化来追寻自由的生活。

逃离了家庭束缚的杰里米也不再在乎传统道德的约束。家庭、婚姻、爱情、忠贞等在中产阶级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杰里米的父亲来说,妻子玛丽是他一生所爱,即使她过早的离世,他仍然没有再婚,一个人将儿子抚养大。然而对于杰里米来说,这些传统道德意味着他无法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他开始挑战传统的道德底线,做出一些疯狂的行为。他混迹酒吧,企图与第一次见面的中年女人露西尔发生男女关系。杰里米也与自己朋友的妻子吉恩发生了一夜情,并不负责任的悄然离去。“我并不爱吉恩,我并不想同她有什么固定关系”。之后,杰里米与戴安娜同居了八年之久。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爱情,在戴安娜找到丈夫之后,他们甚至没有一句道别。这种混乱的男女关系似乎只是杰里米反抗的一种方式,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彻底的自由。

实际上,杰里米的逃避与反抗只是现代人抵抗孤独感与无力感的逃避机制。弗洛姆指出,破坏欲是一种重要的逃避机制,是逃避难以忍受的无力感的一种方式。“生命有它自己的内在动力,他要生长,要得到表达,要生存下去。似乎一旦这种倾向受到阻碍,生命的能量就会分解,就会转化为破坏能”。由于在家庭与学校环境受到了压制,杰里米产生了强大的破坏欲,他企图反抗一切阻碍他生命能量的东西,与过去一刀两断,过上完全自由的生活。然而这种逃避机制并不能带来缓解现代人的孤独与无助,带来真正的自由。相反,杰里米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加速了其余周围人的异化。杰里米不能向任何人袒露心扉,尽管他的爵士乐朋友珀西给他灰暗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明,但是杰里米在珀西面前时常感到自卑。他选择了跟蒂姆厮混,并最终离开了珀西,过上了行尸走肉的生活。“消极的自由”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相反只会加深人们的孤独与无助,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3 “积极的自由”

弗洛姆认为“消极的自由”不能减轻现代人的孤独感,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的自由使一种自由自在发展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只有通过自发的爱与劳动建立起与世界和他们的联系,即追求“积极地自由”,才能过上真正自由的生活,获得幸福感与存在感。

杰里米在伦敦度过了10年行尸走肉的生活。“我像是一块石头一样躺在水底,身上长满了水草。我只知道自己又长了10岁,在内心深处我却沉沉睡着了”。他在一家夜总会弹钢琴糊口,多数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弹什么,生活对于他来说如同一潭死水。看起来他成为了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但实际上杰里米成为了一个生活没有意义的空心人。珀西的出现再次将杰里米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珀西偷偷来到杰里米的夜总会,他有很多话想对老朋友说,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将一切融入在音乐中。他跟杰里米再次同台演奏,这场演出唤回了杰里米心中对朋友的爱和对爵士乐的狂热。他重新活了过来,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在珀西遭遇危险时,杰里米不顾生命危险帮助自己的朋友。珀西帮助杰里米找回了心中缺失已久的爱,只有通过爱与他人和世界相连,一个人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当珀西带着音乐重新打开杰里米的心灵,杰里米才最终明白,“只有音乐,才能再一次把我挽救过来”。他不再为了赚钱而麻木的弹奏音乐,对音乐自发的热爱使他用尽所有热情在弹奏。“为了弹好琴,就是把我的脑袋瓜砸开,我也心甘情愿”。杰里米终于明白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没有音乐的生活如同死去一般,爵士乐对他来说意味着所有。

4 结语

在经历了逃避与叛逆,杰里米最终明白了自由的真正意义。只有自发的爱和工作才能给人幸福感与自由感,实现真正的自由。虽然杰里米与珀西的爵士乐在年轻人中已经不再受到追捧,他们仍然不会放弃爵士乐。就算演奏爵士乐挣不到钱,他们也并不在乎。此时的杰里米已经不再迷惘,不再愤怒,愤怒的青年杰里米最终实现了与生活的和解,也最终通过自发的爱和工作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只有“积极的自由”才能减轻现代人的孤独与无力,带来幸福感与自由感。

[1]Fromm, E. Escape from Freedom[M]. Holt Paperbacks,1994.

[2]Peck, J. & Coyle, M. 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2.

[3]Wain, J. Strike the Father Dead[M]. Penguin Books,1967.

[4]Wain, J. Hurry on Down[M]. Penguin Books,1984.

[5]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6]韩小聪. 愤怒的青年or 彷徨的青年——从“救生员”看约翰·韦恩对青年问题的解读[J]. 三门峡技术学院学报,2015,14 (2):75.

[7]约翰·韦恩.每况愈下[M].吴宣豪,译. 译林出版社,2014.

[8]约翰·韦恩. 叛逆年代[M].刘凯芳,译. 译林出版社,2015.

I561

A

猜你喜欢

杰里米韦恩弗洛姆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不乐多冤
拜伦·韦恩 华尔街预言家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一个价值高出350亿美元的选择
穷困潦倒的苹果公司创始人
“最昂贵错误”的背后
杰里米的白色波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