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农生产方式的危机与资本主义的起源

2017-03-11周巍卫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农资本主义矛盾

周巍卫

小农生产方式的危机与资本主义的起源

周巍卫

资本主义的起源主要是小农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程。小农生产体系包含两重原则和两重矛盾:中心原则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小农生产,边缘原则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商品生产;小农对土地日益需求和土地集中垄断化的趋势是主要矛盾,小农生产和商品生产的关系则是次要矛盾。中心—边缘原则的颠倒预示着小农生产体系向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转化。小农生产方式克服危机的不同路径直接影响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差异。在资本主义产生后,小农生产方式不一定通过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克服自身的矛盾;资本主义可以解决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但工业化却不一定意味着这小农矛盾的自然解决。

小农生产方式;中心-边缘原则;资本主义的起源

工业化之下农业生产的未来道路是每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近代以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主要表现为小农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机械化大农业是否是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小农生产是否一定被消灭,小农生产方式如何在大生产时代转型和生存,相关研究和争论迄今并无定论。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首先对小农生产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小农生产的规律,进而追寻小农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途径。本文正是本着这样的理论自觉,从逻辑与历史的双重视角出发,力图对小农生产的内涵、矛盾以及和资本主义起源的关联做出初步辨析。

一、重思小农生产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什么是“小农生产方式”?我们以马克思的论述为参照。马克思指出: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赁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让他养家糊口的限度。因此,这个小农,像小手工业者一样,是一种工人,他和现代无产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还占有自己的劳动资料[1]。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小农”,以及在别处所说的“小生产”,“小农生产方式”都指的是同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小农占有土地、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独立在土地上进行生产。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关于“小农生产方式”,马克思论述最多的是自耕农这种自由的小土地所有权形式,自耕农由于获得完整的私有权,成为小农生产方式中最典型的、也是发展最充分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隶属农民,后者的种类则非常丰富,包括农奴、佃农、依附农、村社小农等形式。私有制的性质也依这些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不同,土地所有者是劳动者就是自耕农生产方式,土地所有者是非劳动者就是地主所有制。在这两种极端形式之间,还存在各种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混合占有的中间状态,如农奴生产、佃农生产、村社小农生产等等。另外,马克思还指出,广义的小农生产方式还包括独立的手工业生产(家庭手工业和行会手工业),以区别于狭义的小农生产方式,即仅指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独立生产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总之,小农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协作为基础的大生产、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奴隶制下的集体劳动,它构成一种单独的生产方式类型[2]。

那么,从历史上看,小农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起源又有什么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讨论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时曾指出:

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当时,尤其是15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小农的招牌后面(用自己双手耕种自己的田地并满足于小康生活的小土地所有者……当时在国民中所占的部分比现在重要得多……至少有16万个土地所有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土地Freehold)[3]。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么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4]。

雇佣劳动的前提和资本的历史条件之一,是自由劳动以及这种自由劳动同货币交换……另一个前提就是自由劳动同实现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可见,首要的是,劳动同他的天然的试验场即土地相脱离,从而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体,以及东方公社为基础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体[5]。

马克思在上述引文中反复提到的“自由的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就是“小农生产方式”(马克思明确使用过这一概念)。所谓资本主义起源,本质上就是从小农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即从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从英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看,小农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按照时代顺序连续出现的两种生产方式,小农生产方式的瓦解、小农和土地的分离是雇佣劳动产生的前提条件。然而,近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类型中,有些国家的小农生产方式并未消亡、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存,如法国;有些国家在进入近代之后,小农生产没有自然而然的灭亡,即使小农内卷化也没有发展资本主义,如中国;有些地区在输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机器后,小农生产依然没有灭亡,甚至在排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美洲殖民地①。理论上讲,小农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前后更替的两种类型,但从各个国家资本主义起源的不同类型可以看出,小农生产和资本生产之间有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关系。因此,应当首先分析小农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及其内在矛盾规律;而后,在探求资本主义起源时,应该追溯小农生产方式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解答不同国家资本主义的起源之谜。

二、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从中外历史上看,古代社会的一般趋势是:小农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小农丧失所有权而只占有使用权;随着矛盾的激化,小农进而与土地使用权分离,只占有自身劳动。这一趋势表现为自耕农佃农化、佃农雇农化、雇农无产化等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逐级下降过程。自耕农虽然暂时获得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统一,却无法克服小规模的弊病,更无法避免分离的必然趋势;佃农只是占有使用权,从而产生了地租和小规模生产的弊端;农奴只是身份不自由的佃农。总而言之,小农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是土地所有权集中和使用权分散之间的矛盾,即小农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加和土地集中垄断的趋势、小农土地依附和地主土地垄断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产生了两个必然结果,一是使用权分散,人口占多数的小农极其分散化的使用小块土地,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阻碍小农生产力发展,我们称之为小农生产力危机;二是土地所有权集中,产生地租,造成了小农生产方式的外在限制,我们称之为小农生产关系危机。

具体而言,一方面,小农生产关系危机在农业社会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所有权的集中和使用权的分散产生地租,进而导致小农和生产资料分离,产生无产化小农,阻碍小农生产力发展,最终诱发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小农生产力危机则表征了更为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即小农生产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经常出现生产的停滞乃至衰落。首先,一般情况下,分散的使用权使小农往往只能占据着一小块土地进行耕作,土地规模甚至不足以充分使用家庭劳动力,这就造成家庭生产单位内始终有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使小农担负极高的生产成本,而产出增加有限,生产效率很低。尤其当所有权和使用权、劳动者和土地持续分离时,小农生产甚至面临衰退的风险。其次,小农生产是一种使用价值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而且他能够生产全部所需要的东西,不用交换就能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小农生产是一种非增长型的糊口经济。

那么在古代农业社会,如何克服或者缓解小农生产的内在危机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可以称作补充型。第一,小农不仅是小块土地的占有者,而且是纺纱、织布机等手工业工具的占有者。农忙之余,小农家庭劳动力从事手工业生产,保证家庭对于衣服的需要,而不用去购买;多余部分可以在市场上换取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形成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系统。当土地生产资料不足时,小农通过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来补充土地产出的不足。明清之际的江南,小农将手工业这一副业作为主业来发展,放弃耕作。第二,小农不仅在手工业中投入劳动力,而且会在更小的土地上投入比以前更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把土地照顾得更好,或者提高复种指数,希望多产粮食。第三,农闲之时,小农往往出去打短工,到富农或者地主家里帮忙以获得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常常以粮食和衣服来支付。第四,小农商品化也是克服或缓解土地危机的有效方式。商品化与家庭纺织、雇工的性质相同,通过投入更多家庭劳动力,弥补土地生产资料的不足,维持生存。除了织布,小农商品化的范围还包括桑蚕、丝绸和商品粮。通过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小农生产了更多用于交换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正如黄宗智所说:“由于小农拥有的土地减少,收入不断下降,所以这些手工业从一开始就成为农户补充收入的手段。当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迫使农业和手工业的收入下降时,两者的结合只能是越来越强。两者只有相互依靠,才能使小农家庭维持生计。这就形成了小农家庭赖以支撑生活的双拐。”[6]87

另一种方式可以称作极端型。即丧失土地的小农因为极端的方式或条件重新恢复对土地的所有和占有,包括农民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等。不论中外,古代社会的农民起义和农民反抗活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耕农生产方式作为小农最理想的生产生活状态,也仅仅能够维持生存。当小农土地所有权的比例降低,甚至连占有权也不能维持时,小农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王朝的统治、打击了贵族的病态欲望,使得小农能够重新恢复到失去土地以前的状态。均田制、天朝田亩制都是这样一种理想。战争必然引起人口的急剧下降,土地荒芜,劳动力不足,国家将土地重新分给农民,或者组织农民开垦荒地。不过,农民战争不是彻底打碎社会结构的革命,而是以战争的形式恢复小农社会结构的正常状态,通过小农重新分得土地的方式,修复小农生产方式的极端状态。战争与和平构成了治乱循环,其根据是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而没有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本质属性。

既然上述两种方式的结果往往是治乱循环,那是否存在根本克服小农矛盾的途径?大部分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意味着小农矛盾的根本解决,17、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大农场的产生就成功克服了小农的矛盾。消灭小农,发展大规模农场,小农转化为工人,小农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不足这一矛盾彻底解决了。当然,这种解决方式是以消灭小农生产方式,把小农个体劳动转变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为前提的。

正是基于以英国为典型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人们往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与小农生产是替代关系,小农生产方式的瓦解,特别是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条件和必然结果。不过,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野来看,上述看法过于绝对了。资本主义可以解决小农矛盾,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出现、就自然而然地解决小农生产方式的矛盾;反过来说,小农自身危机的克服也不一定寻求资本主义的帮助。事实上,在资本主义产生后,小农生产方式不一定通过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克服自身的矛盾;资本主义可以解决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但工业化却不一定意味着小农矛盾的自然解决。工业化和小农生产方式可以并存。

三、小农生产方式的两重原则及其转化

当资本主义尚未产生之时,小农生产体系有克服自身危机的方式:以小农的方式让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重新结合,使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当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又产生了另一种矛盾,即小农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小农等级所有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绝对私有制发展,小农个体劳动方式阻碍了资本雇佣劳动方式,小农生产关系阻碍了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乃至取得统治地位的阶段里,小农生产方式实际上面临双重矛盾: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小农生产方式同资本生产方式的矛盾。人们往往将这两种矛盾看作同一种矛盾,或者将前者看做后者的表现。由此出发,便会得到如下结论:资本主义的产生恰恰就是为了也必然解决小农生产的内在矛盾;而小农内在矛盾的结果也必然发展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将导致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简单化理解和对小农生产方式内在规律的忽视。

我们认为,从历史上看,在小农生产体系之内,存在生产方式的中心原则和边缘原则:中心原则是以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进行使用价值生产,产生上文已经阐明的小农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边缘原则则是以商品贸易为基础进行交换价值生产,其间孕育出了小农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小农主义鼎盛时期,前者是社会主要矛盾,整个社会按照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而发展,交换价值生产也跟随这一规律而变化。后者是社会次要矛盾,虽然边缘原则的生产总是试图侵蚀、取代中心原则的生产,希望以转变生产方式的方法来克服小农危机;但是,小农往往通过重新获得生产资料的方式,而不是转变生产方式的方式来克服矛盾(小农采取转变生产方式来克服矛盾是十七八世纪的事情,也只有英国最为成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小农内在矛盾是一种量的矛盾,小农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总是以小农和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而结束,这种危机的解决并没有改变小农生产方式,而是在维持小农生产方式的前提下不断改良、或者循环。小农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矛盾则是一种质的矛盾,商业资本主义企图实现的不仅是帮助克服小农生产危机,而是彻底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改变生产原则,以交换价值的生产代替使用价值的生产。尽管商业资本主义确实拥有解决小农生产方式的可能性,但却不一定能够实现。从历史上看,量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具有必然性,中国数千年的治乱循环便是证明;而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却具有偶然性,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其实是许多条件的耦合。

当然,小农生产方式两重生产原则之间、双重矛盾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双重矛盾之间性质和力量的变化构成社会形态的延续和转化。两重生产原则的共存构成小农生产方式的延续,两重生产原则的颠倒构成小农生产方式的转化(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小农生产方式量的矛盾维持了很长的历史,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小农社会,欧洲也经历了一千多年。当中心原则和边缘原则的关系发生颠倒,也就是说小农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取代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小农生产方式就发生转化,质的矛盾成为了主导形式,当质的矛盾被克服,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小农主义。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的中心原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生产,小农生产的残余成为边缘原则。当资本主义彻底消灭小农生产,小农生产方式的双重矛盾就全部克服,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心原则和边缘原则的转化?从什么时候开始,交换价值生产与使用价值生产的矛盾取代小农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第二重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呢?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小农生产方式一直按照小农生产规律内部循环,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和经济惯性,小农生产关系凝固为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维持着小农生产的合法性,甚至人们并不知道除了小农生产之外还有其他生产。危机为两类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契机。当小农生产方式处于上升时期,内部矛盾比较缓和,交换价值生产很难构成对小农生产的威胁,此时交换价值生产更多发挥着辅助而非瓦解作用。在小农普遍占有生产资料,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时候,强制推行交换价值生产,侵蚀小农生产,而不顾当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和谐状态,只能使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障碍。只有当小农发生内部危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普遍分离时,交换价值生产才得到了大力发展的可能性。这不是说,小农生产发生内部危机,一定采取交换价值生产——转变生产方式——的方法来克服危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即便小农生产方式的矛盾激化,也是按照小农生产方式来解决危机,而不是以消灭小农来解决危机。但是,两类生产原则的颠倒、两类矛盾力量的转化在小农危机时最有可能发生。当小农生产方式的矛盾激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普遍分离,阻碍生产力发展。小农社会不能立即克服这一矛盾,而是面临剧烈的阶级斗争,往往以战争、疾病、灾荒的形式发生。如果一直被压制的商业贸易在农村公社边缘获得了发展机会,就展现出了强大生产力。当小农生产方式的两类矛盾重合,小农内部矛盾和小农生产、资本生产矛盾同时爆发时,社会转型的时刻就来临了。商品生产原则就有可能被引入小农生产来解决小农危机,一旦通过商品生产原则克服小农危机,农业发展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很难再次回到原来的小农生产方式,进入商品生产时代。这个时候,小农生产方式的两类矛盾开始发生转化,过程必然是很漫长的,复辟也是在所难免,甚至根本得不到国家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支持。但是,商业资本主义已经展现了先进生产力曙光,资本主义摆脱小农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农生产就开始落后于整个时代了。小农社会的生产体系发生颠倒,中心生产原则变成交换价值生产,社会主要矛盾变成小农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次要方面。小农生产方式两重矛盾的力量对比发生颠倒,量的矛盾已经成为次要方面,质的矛盾成为主要方面。无疑,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小农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当然这里所谈的还只是一般抽象模型,要真正解释中心—边缘原则的转化,必须结合典型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

四、小农危机与资本主义起源:英国、法国、中国的比较

随着小农生产方式两重生产原则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心和边缘原则发生了颠倒,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起源过程。由于各个地方小农生产方式的类型不同,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两种生产原则之间的力量对比各不相同。两类生产原则颠倒的方式、时间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资本主义起源的不同类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构成资本主义起源的类型学,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英国、法国和中国为例。

(一)自耕农灭亡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5-18世纪的英国见证了小农生产方式克服自身危机的两种方式: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重新结合的自耕农方式、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主义雇佣农场方式。15-18世纪的英国根据中心生产原则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16世纪。14-15世纪英国经历了严重的小农危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战争、黑死病席卷英国,人口锐减、地价和劳动力上升,农奴制已经无法使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农奴制逐渐衰落,农奴获得解放,逐步发展成为租地佃农和自耕农。15世纪小农危机以农奴制的解体、自耕农和佃农的兴起得以克服。小农危机以小农生产方式类型的转化而得以化解,从农奴生产方式过渡到自耕农生产方式和佃农生产方式。小农生产方式在自身生产体系之内通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更紧密的结合而克服矛盾。英国迎来自耕农时代,小农生产方式又进入了一种稳定的发展时期,新的生产关系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生产方式依然是小农生产体系的中心原则。商品生产虽然依旧是边缘原则,其力量和形式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地的发展、黑奴贸易的进行,商业获得了大发展,市场需求扩大,商品生产跟着发展起来。虽然自耕农生产方式比农奴生产方式更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化解了小农危机,使得农业进入稳定发展期;但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生产彰显了更大、更先进的生产力。于是发生了英国的第一轮圈地运动:为了发展养羊和毛纺织业,大地主、领主大肆剥夺小农土地。资本主义引发了小农生产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并试图用更加彻底的分离消灭小农生产方式。在此过程中,圈地运动遭到了激烈的反对。“1489年亨利七世颁布的第19号法令,禁止拆毁附有20英亩以上土地的农民房屋。亨利八世二十五年颁布的法令,又重申这条法律”[7];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赞扬自耕农的意义,谴责剥夺小农的声音,如“哈里逊在其著作《英国概述》中,描绘了对小农的剥夺给国家造成了多么大的破坏”[7]825。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不小阻力,资本主义的萌芽甚至面临被扼杀的风险。从整个生产体系来看,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获得了空前发展,但小农却依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并没有借助资本主义克服危机。顽固的小农生产方式成功地阻击了资本主义的第一轮圈地运动。

进入17-18世纪,两种生产力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小农生产方式再也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了。来自商品生产的冲击,自耕农生产和佃农生产危机深化,分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此时,资本主义已经从萌芽发展为一种强大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和租地农场这些原始的资本主义形式已经朝着工厂机器生产的方向发展。国家也从圈地运动的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并通过海上霸权、商业战争、殖民贸易、国债制度、财政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大力促进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小农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和小农主义矛盾同时爆发、重合发生(前者由后者引发并深化)。只有当两类矛盾重合发生的时候,才能发生生产方式的转化。资本主义不仅引发了小农危机,而且为危机克服寻找到了替代方案。国家和教会不仅帮助资本主义大地主将小农从土地上,还强迫他们必须成为工人进行劳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所引发的小农危机和阶级矛盾,通过资本主义大农场和将农民转化为工人的形式得以克服。小农生产方式的危机以小农生产方式的灭亡而得以化解。小农生产方式的第一重矛盾得以克服,再经过漫长的斗争,当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小农经济,第二重矛盾也克服了。两类矛盾的重合发生意味着生产方式转化的开始,两类矛盾的同时克服意味着生产方式转化的完成。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成功激化了小农矛盾,小农生产方式危机凸显,小农矛盾是小农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引发的,两种矛盾重合,资本主义最终以消灭小农的方式克服了小农危机,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化,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自耕农回潮和法国资本主义的艰难起步

如果说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以小农灭亡作为必要条件,那么,法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却不以小农生产方式消灭为代价。进入15世纪,法国也是以自耕农建立、农奴制消灭缓和了小农矛盾,迎来了自耕农时代。中心生产原则是小农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只是在边缘发展。小农主义的生产体系和英国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两种生产原则在法国的力量对比。法国自耕农异常顽强。一方面是因为自耕农对于当时生产力的恢复发挥了作用,小农生产方式处于稳定、矛盾缓和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生产发展缓慢。有些学者将这些原因归结为法国贵族。他们不像自己在英国的同行一样,乐意从土地贵族转变为土地资本家和资产阶级,而是热衷于土地带来的权力,极力维护自耕农存在和小农等级秩序,通过不断压榨小农来获得收入。“与18世纪英国的贵族相比,法国贵族主要是靠从农民那里征收税金而生存的”[8]、“法国上层阶级并没有按英国方式向商品化农业转化,相反,我们发现法国的波旁王朝,基本上是一个靠税收来榨取农民而生活的贵族王朝,在农民财产所有权已被剥夺的地方,它的统治逐渐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无论是在革命前或后。”[8]虽然比英国速度慢一些,法国资本主义还是发展起来了,对外殖民贸易、商业战争都促进了雇佣劳动发展。与此同时,小农生产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英国类型的资本主义租地大农场很少在法国建立。大革命之后,情况依然如此,甚至更加保护了自耕农的权利。拿破仑更是在小农拥戴下登上了皇位。

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法国生产体系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生产成为主要生产形式,而自耕农个体劳动沦为边缘生产形式。法国资本主义和小农生产方式长期共存。法国资本主义起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小农生产方式也可以长期存在,资本主义发展和小农生产灭亡不具有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发展不必然以小农灭亡为前提条件。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小农生产方式也不必然转向资本主义以克服自身矛盾。这也否定了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资本主义产生于小农分化的观点。法国资本主义是在小农生产方式保存的情况下产生,边缘原则对于中心原则的取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不是以小农生产方式两重矛盾的重合为前提。资本主义和小农主义矛盾在不触动小农内在矛盾、小农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转变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小农生产方式量的矛盾还在积累,质的矛盾已经开始爆发。自耕农的回潮,让法国资本主义兴起走了一条不同于英国的道路。

英国例子似乎展示了小农灭亡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法国例子证明小农分化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来自边缘生产原则,而这一原则不是从小农分化产生的,小农生产方式本身一直在压制这种边缘生产,小农分化也不必然促进、或者转向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产生是边缘原则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农生产方式的存在的确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无论如何,正如不能肯定小农灭亡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关系一样,也不能过分夸大小农存在对资本主义的阻碍作用。理论上讲,雇佣劳动的产生要求小农和土地的分离。然而法国在小农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发展起了资本主义。说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起源的条件之一,还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因素。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殖民地的原料生产、商品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都能弥补小农的这种阻碍作用,从而不构成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障碍。小农灭亡不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小农存在也不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的起源。法国资本主义落后于英国,不能完全归之于自耕农存在,还有其他方面原因需要探讨。

(三)中国的小农社会和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是成熟的小农社会。按照小农生产方式的分类,属于自耕农生产方式。中心生产原则是自耕农生产方式(包含佃农生产方式),商品生产、手工业作坊等属于边缘存在。中国每一代王朝大致代表了小农生产的一个周期:从小农和生产资料结合,促进生产力发展,到小农和生产资料分离,引发大规模阶级冲突——饥荒和农民战争。新王朝出现预示着小农危机克服,又开始新一轮循环。在周期农业循环中,生产力发展是微乎其微的,农业危机之后,生产力几乎又回到了危机之前状态。古代中国商业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很早就出现,绝不仅仅是明清时期。北方自耕农普遍发展,耕种得力的小农不断扩大土地,发展出了雇用雇农的经营式农场,经营农场采用雇佣劳动方式,不同于小农个体劳动。南方植棉、桑蚕业的发展,使得商品贸易十分发达,甚至在有些地方,家庭手工业已经成为主业,耕地成为副业。南方商品化程度,尤其是商品化生产、交换价值生产水平很高。然而,商品生产作为边缘原则始终没有实现独立发展,小农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假如中国不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当资本生产原则从1840年后不断输入中国后,为何依然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导地位呢?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生产体系跟前一个阶段没有根本变化,小农生产方式依然是中心原则,资本主义萌芽依旧在边缘徘徊。外国资本主义进入,冲击了小农生产体系,商品生产的范围和力量都扩大的了。但是,外国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瓦解小农,反而和小农相互补充。1840年后,家庭手工业逐步发展到了工场手工业程度,商业资本垄断了手工业的过程,家庭手工业被整合到手工工场体系中:原材料初步加工由小农家庭承担,加工品则由工厂进一步加工。很多家庭手工业代替耕地成为主业,小农家庭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但是小农生产方式没有变化,甚至得到加强。事实上,资本主义和小农生产竟然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工业化在城市进行,小农化在乡村加深。外国资本主义进入并没有改变中国小农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只是沿着原来道路加深而已。外国资本主义始终将中国市场看作原料市场和消费市场,而非生产市场。只要小农不妨碍这一目的,资本主义就和小农和平相处。小农生产低成本反而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引入。看似资本主义因素增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增加。中心和边缘的力量对比有所改变,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然而根本结构未变,整个社会还在小农主义的生产体系内。无论是自发产生的资本主义、还是世界市场情况下引入的资本主义,都没有改变小农生产方式,

为何英国能够实现中心和边缘原则的颠倒,而中国却不能呢?大概有三个原因。首先,中国是成熟的小农社会,自耕农历史长达两千年,而英国只有不到五百年的时间。小农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型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发展极慢。小农经济是按照小农规律周期内部循环的非增长型经济。一个循环就是小农危机爆发和克服的过程。古代中国小农循环次数很多,小农生产关系凝固为坚实的制度和社会风俗,小农危机总能以小农重新占有生产资料而化解。西欧不是成熟小农社会,先是农奴生产方式,然后是自耕农生产方式,小农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单薄。一旦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小农危机解决,小农生产方式就发生了转向,采取雇佣劳动形式。而中国则相反,不仅国内发达商品生产难以撼动小农生产规律,甚至国外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输入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中国出现了有资本主义萌芽,无资本主义生产力;有机器、原料和市场,就是没有大范围雇佣劳动。

其次,商业的作用不同。北方经营式农场采用雇佣劳动生产,但生产效率和个体劳动不相上下。小农生产关系的核心原则是剥削地租收入,而非经营土地收入。经营式农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纷纷转向官僚、乡绅和高利贷身份,以获得地租剥削收入,不愿意经营土地。南方商品化程度很高,黄宗智认为这是“小农商品化”:商品化是一种过密型增长,目的是补充小农土地资料缺乏、耕作产出不足的情况,实现自给自足。商品化主要是小农之间余粮和余布交换,非城市和乡村商品交换。商品化不是朝着瓦解小农方向发展,而是作为和耕作同样重要的支柱实现了小农生产方式的完善。“这是小农生产和生存的商品化,而不是萌芽中的资本主义企业。”[6]92当然不能否认,商品化的持续发展也瓦解了小农使用价值生产,但是,小农商品化的辅助作用,远远大于瓦解作用。

最后,国家在小农瓦解、资本主义起源中的消极作用。中国的政府、贵族、官僚和地主深深陷入小农生产关系之中,习惯于地租剥削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这一点跟法国的贵族十分相似,没有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起到足够作用。导致中国商品化始终是小农商品化,雇佣劳动形式始终是富农经营农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积累更加缓慢。中国也存在原始积累,利皮特将其称为“潜在剩余”:“包括从劳动者身上榨取而供统治阶级消费的剩余,现存关系一旦改变,这样的剩余便可能用于生产投资,故称为‘潜在’的剩余。”[9]17根据他的计算,地主的地租剥削约为农业总产量的30%、经济总产值的19%[9]17,这种潜在剩余可以算作小农积累。一方面这些积累没有转化为商品生产,另一方面这些积累的规模不能跟商业战争的资本积累可比。英国雇佣劳动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是政府一手主持来的,主要表现在资本积累方面。商品生产的发展,货币资本、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关键是资本积累程度。必须有充足的货币资本积累,才能转移到产业领域进行机器生产。英国商品化表现为世界市场中的商业战争、海上霸权,资本积累表现为殖民贸易、国家债务制度、财政制度、关税制度。没有国家力量,商品生产无法积累足够的原始资本,就始终停留在工场手工业和租地农场主的原始形式,不能发展到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如马克思所言:“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17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小农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7]861英国贵族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顺利的转化为资本贵族和资产阶级,投资商业和工厂,贵族身份的成功转化无疑是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的关键因素。

从具体转化过程来分析,小农生产方式的双重矛盾重合之时,才能有效过渡到资本主义,即小农内在矛盾激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同时,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获得大力发展,小农本身生产已经成为商品发展障碍。小农矛盾可能是自发产生的,也可能是后者引发的。当两类矛盾重合,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克服生产危机,以消灭小农的方式克服小农危机,典型的资本主义才能真正产生。中国的问题就在于边缘生产原则一直发展缓慢,甚至在帝国主义入侵情况下,依旧发展缓慢。这无疑凸显了在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家、贵族和官僚角色的缺失。没有商业战争、殖民市场、财政关税制度,土地贵族转化为资产阶级的过程十分缓慢。事实上,明清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小农内在矛盾持续发酵,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严重。但是,第二重矛盾一直没有激化,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没有能力去解决小农危机。甚至局部工业发展吸收了多余人口,缓解了小农和生产资料的紧张关系。工场手工业不能实现质变,商品化和工业化就一直拘囿在小农范围内。小农不愿意改变自身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萌芽又没有能力改变。最终,中国自耕农一直很稳定,没有爆发大规模矛盾。稳定发展的、矛盾缓和的自耕农也没有给商品生产提供机会;商品生产虽然部分刺激小农矛盾,由于中心原则的牢固性,导致商业在辅助小农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综观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小农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都面临着如何改造小农的问题,小农生产转化为资本生产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各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小农应该走机械化大农场的道路,还是集体农庄的道路,或是保持小农生产的模式不变?这是现代化道路中引起广泛争论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回顾近代小农危机的内涵、矛盾与规律,探索资本主义在处理小农危机时不同的类型及其成败,正是希望能够为当代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注释:

①“殖民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那里,资本主义制度到处都碰到这样一种生产者的阻碍,这种生产者是自己劳动条件的占有者,靠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变富,而不是使资本家变富……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情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只要劳动者能为自己积累——只要他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就能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876-879.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2.

[2]小农生产和资本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于:建立在是否分工基础上的个体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差异。相关论述参见周巍卫.再论超经济强制——从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出发[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18):146-166.

[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4.

[4]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8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4.

[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The Crisis of Petty Peasant Production and the Origin of Capitalism

ZHOUWeiwei

The history of the origin of capitalism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scale mode of production in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The small-scale production system includes two principles of production and two contradictions:the central principle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use value,and the peripheral principle is the production of exchange value of commodity production.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land of petty peasants and the trend of land monopoly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mmodity production is a secondary contradiction.The reversal of the central-peripheral principle indic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tty peasant productive system to the capitalist productive system.The different ways of overcoming the crisis of small-scale farming have directly affec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sof capitalism.

petty peasant production;the central-peripheral principle;the origin of capitalism

王之刚

F01

A

1003-1502(2017)05-0072-09

周巍卫(1989-),男,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邮编:100871

猜你喜欢

小农资本主义矛盾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