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新型全球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03-11荣长海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全球化命运

荣长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进新型全球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荣长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年。回顾这40年,当我们埋头推进市场经济、顺应经济全球化时,是否还能铭记初心,始终不忘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概念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的由来及其实质

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从冷战结束后才流行起来。这是指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研究。如果讲经济全球化作为历史事实从何开始,学界和政界的观点五花八门,有从工业革命算起的,更有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算的,但无论多少种算法,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进行扩张和延伸为具体表现。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时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现象,因为资本的本性是对外扩张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这方面的明确论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经济全球化,它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各国推进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经济全球化这一特定现象。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极为重要的论述不仅在西方被忽视,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必须加以彻底改变。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经济全球化,才能对今天世界上出现的逆全球化(或民粹主义)和新型全球化有一个科学的判断,从而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转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者要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路,作出自己明确的回答:无论经济全球化功效如何,它在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化及在相对落后的民族国家的再版化,最大的受益者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旦这个趋势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就会采取逆全球化政策,用民粹主义寻求支持率,其实质还是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为一己私利服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高效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以此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使资本主义观念和制度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事实的另一个说法,就是现代化浪潮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在此前的历史过程中,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多少受惠于这个过程,以至于没有人去深入思考这个过程的本质属性。站在中国现在发展阶段的立场上,我们在事实上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的情况下,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问题。

现在有人提出了新型全球化的概念,本文非常赞同这一提法,并认为这个“新”字主要体现在由谁来推动及其出发点的区别上。如果说此前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推动的话,那么,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逆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由社会主义中国发起并力推的经济全球化可以视为新型全球化,其出发点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点[2]。在这个大前提下,改变旧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达成新的国际治理体系,必将对未来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走向,更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而逐步形成世界市场,在这个整体性世界市场作用下,全世界都将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其发源地达到成熟阶段,在其基本矛盾的基础性作用和无产阶级各种斗争的现实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将自然地由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相应地,各国资本主义先后达到成熟状态而使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实现。这个设想是哲学思维的产物,世界历史发展从其逻辑上或方向上也必然是这样的。只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制度(由列宁开始而将其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称呼但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仍被称为本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平行的市场即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受到了限制。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发达的地区建立起来的,或者说,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物质基础上并未达到高于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状态,使得资本主义市场在世界经济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以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加以概括,而马克思主义者们则没有予以及时的科学的描述和判断。

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和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其初衷是为了联合社会主义国家并借助世界范围内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力量,逐步壮大自身之后而取代资本主义市场,进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设想没有完全实现的可能,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应当也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判断,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或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之前,人为地阻止它甚至消灭它的尝试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里,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对内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向资本主义市场开放进而自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直至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实现接轨这样的对策。这种状况在形式上已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但在根本上或实质上看,它其实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思路的。只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者未能给予及时的科学说明,反而任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和政客用经济全球化概念加以概括和描述,以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以为是地宣告社会主义国家已达到“历史的终结”,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人们一时也产生了深深的迷惘,少数人还极端地认为可以接受资本主义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世界环境下提出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而且仅仅是经济手段的论断,使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壮大自身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成为现实可能。或者说,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可以建立起来,并且应当而且可以通过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有效发展壮大自己。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功,当然不是资本主义世界所期望的结果。相反,西方世界一开始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就可以使中国完全资本主义化,没想到中国共产党集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和东方智慧于一身,不仅巧妙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而且形成了引领至少推进新型全球化的强大实力。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这一现实进行分析,其意义之大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为过。

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自由人联合体

按照邓小平的设想,社会主义在中国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和成功,将会最终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必由之路。如何经过这样的过程使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①,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个要”,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从根本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提法,实际上是指出了如何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状态延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坚定地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逻辑,寄希望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起来推翻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广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形成统一战线,从而实现世界大同。但是,资本主义因其仍然具有自身发展的张力而顽强地延续下来,以致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测资本主义灭亡的具体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逐步胜利来证明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大思路。邓小平认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后“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这个思路不仅是非常符合中国现实的,也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因为从逻辑上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无论达到何种状态,它终究还是一国社会主义的胜利②,而且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通过输出革命的方式达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出一条现实的道路和有效的形式,才能使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设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提法,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世界上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许多区域性组织本身就叫共同体,在国内也有称作共同体的各种社会组织。这些共同体最明显的共性就是有共同利益存在。二是“人类命运”,这个概念是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特点而提出来的,各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异,但由于同一个地球上的许多挑战对所有国家和人民都是一样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这就形成了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诉求,人类命运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形成共同体才能解决。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在当代具有客观需求,但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必须有目的、有动力、有步骤地加以切实推动,可以通过形成多边对话机制、有效的国际组织等等方式逐步达到。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概念至今这个有限的时间段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都加以直接引用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内容还是性质甚至形式都有着质性差别。从前者到后者自然需要多种过渡形式,但实现这个转变的条件则是非常清晰的,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类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制度和自然条件下,都认同类似于地球村的概念,从整体上考虑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将逐步达成共识;二是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利益共同体,如果在那里能严格按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那就在事实上进入了实现人类共同治理的操作阶段;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成功,这个成功不仅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必由之路,而且中国有雄厚的实力扎实推进各种共同体的发展,直至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那时我们就可以说,人类完全具备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条件。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最初的提法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则使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

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人民日报,2017-10-2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225.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全球化命运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命运的更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