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发展理念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2017-03-11何自力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绿色发展理念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其中之一,这既突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奋斗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开发和改造自然,实现了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形成了物质文明,同时使自然界本身赋有了人化的内涵,表现为既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进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果,形成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充满了机遇和希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不和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面临挑战和灾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刻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迄今为止,人类物质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三个发展阶段,与其相应的生态文明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很小,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人们曾用田园诗来赞美农业文明中安逸恬静的生活方式和原生态生存环境。工业文明阶段,基于大机器生产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人类的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自然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空气、水、土壤等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退化和危机,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严重威胁,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相矛盾的,要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就应该退回到农业文明。这无疑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
事实上,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是否造成生态文明的退化和危机,取决于人们对生态系统内在运动规律的认识,取决于物质生产条件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取决于所实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先期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国家大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制度安排对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大物质财富规模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制度无法有效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克服资本在逐利动机驱使下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掠夺和破坏,这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脱节的重要制度原因。西方工业化道路的深刻教训是:一个仅仅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思想是对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决心的明确表达,既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认识,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工业后发的国家,既面临着努力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强的严峻国情,这一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生态文明面临极其严重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方面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资源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状况越来越严重;大气、土壤、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资源无序过度开发已达到极限,等等。这些状况表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和正在对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资源环境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指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对我国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大逻辑、大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这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党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基本经济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中,大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美丽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其一,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条件,促使各种经济形式将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公有制经济形式与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共同奋斗目标。
其二,高度重视并加强思想观念建设,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奢靡,挥金如土;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地方政府忽视环境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执法机关对污染环境行为视而不见,这些都是生态道德水平不高的表现。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党大力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加强生态观念教育,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从普通民众、企业家到政府机关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其三,制定并施实以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建设和发展的战略。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做实,做出成效,各级政府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统一起来,切实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其四,以转变观念为基础加强制度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推进制度文明建设新思想的指导下,全党和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提供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的责任,不断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供给功能,实施最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真正做到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第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显著。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加快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的建设步伐。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在制度建设加大力度的同时,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力度也空前增强。几年来,一场场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从河北省开始,不到两年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对16个省份的6000余人问责。
第二,生态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良种使用率从51%提高到61%,造林苗木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4895万亩;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到了31.2亿亩和151亿立方米,这些森林资源的年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水生生态得到有力修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第三,水土流失得到有力遏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千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第四,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过去五年,通过大力实施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我国空气质量恶化的态势被遏制,空气质量显著提升。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
第五,碳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金沙江下游在建世界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建设,建成后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量约19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60万吨。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第六,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社会发展方式、绿色文化与科技范式成为潮流。在汽车消费市场上,新能源汽车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全球占比均超过50%。在社会生活中,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等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越来越普及,一个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正在全社会形成。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不仅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更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第七,中国绿色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和赞誉。2015年12月,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中国不仅是达成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坚定的履约国。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制止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系统介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过去五年,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我们必须再接再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以更扎实的工作完成我们党对全中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我们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绿色发展,健全和完善绿色发展方式。首先,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用制度和政策严格规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行为,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建立;其次,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发展;再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确实发挥市场在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大大提高绿色生态财富价值的创造和积累;最后,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加强环境修复工程。首先,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人民喝上干净清洁的水;其次,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切实改善农村和农业环境质量,确保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再次,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营造不能破坏环境和不敢破坏环境的法治氛围;最后,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和保护不力的趋势。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运行质量。首先,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运行质量和稳定性;其次,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牢牢守住环境保护和粮食生产用地的底线;再次,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遏制土地资源浪费,修复土地生态循环系统;最后,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环境修复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推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专门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其次,要努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国土资源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严惩形形色色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国土安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