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慕课(MOOC)的影响和未来
2017-03-11谢新文
谢新文
九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浅谈慕课(MOOC)的影响和未来
谢新文
九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慕课(MOOC)教学研究的经历和实践,概述了慕课(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慕课(MOOC);地方院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其本意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1]。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来的。2011年秋,慕课(MOOC)在美国迅速崛起,并对当前高教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美国《纽约时报》发文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MOOC)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并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笔者是来地方二本院校的高校教师,最早接触慕课(MOOC)是在2013年1月份的一次多媒体教学研修班上。首次接触慕课(MOOC),笔者就发现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自2013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着慕课(MOOC)教学改革的新动态,在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等国内外著名慕课(MOOC)平台上选修了大量的优质慕课(MOOC),积累相关经验,自己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小慕课(MOOC)作品。2014年,笔者还配合学校做了3个教学班级的慕课(MOOC)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教学改革。结合笔者的经历和实践,说说对慕课(MOOC)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
1、慕课(MOOC)教学模式的利弊:
慕课(MOOC)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慕课(MOOC)是对理想课堂的呈现”[2],慕课(MOOC)摆脱了传统课堂受空间、时间和表现形式的限制,可以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知识点,能最大化的把知识点讲得清楚透彻、而且形象直观,这是慕课(MOOC)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一特点。(2)慕课(MOOC)内容的碎片化和精品化摆脱了传统课堂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更灵活,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3)慕课(MOOC)的授课形式很像老师一对一的进行授课,更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4)授课录像的发布便于保存和回放,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5)慕课(MOOC)授课平台对于学习者的大数据采集和记录、更有利于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了解和评分。(6)大规模的网上交流和互动有可能导致现实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疏离[3]。(7)如果是远距离的网络授课,一旦学生产生懈怠现象,教师无法实现强有力的干预,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失离。
2、慕课(MOOC)的影响
慕课(MOOC)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很好的发挥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极有可能作为教育全球化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模式[4]。而慕课(MOOC)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和贡献作用可能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受人口众多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限制,授课班级人数太多,无法像美国等发达教育那样采用小班授课,但慕课(MOOC)的诞生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慕课(MOOC)的发展趋势
既然慕课(MOOC)有这么强大的优势,势必在将来带来一场教育革命。这也是地方高校老师最担心的问题,慕课(MOOC)推广开来后,是不是大家饭碗不保呢。笔者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目前慕课(MOOC)的发展和现状,表明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首先,不同学校培养目标不一样,所以对课程知识点体系需求不同。其次,不同学校的学生层次也不一样,地方类院校学生自学能力、自律力要弱于重点类院校,会有很多学生对权威、名牌高校的慕课(MOOC)课程感兴趣,但不一定都能坚持学完的。而笔者认为地方院校的高校教师应紧跟慕课(MOOC)教育改革浪潮,利用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服务于课程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投身于慕课(MOOC)教学改革洪流中。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2]顾俊.借力“慕课(MOOC)”,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7-19.
[3]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4]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5]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1-15.
1.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微课教学模式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九江学院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频电子线路》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
谢新文(1981-),男,湖南安仁人,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九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兴趣研究方向: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慕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