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理论创新性*

2017-03-11王文慧

理论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建设文化

王文慧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9)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理论创新性*

王文慧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9)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主要体现在马魂、中体和西用三个维度,其理论要旨是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把三者有机融合。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以全新的视角梳理了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文化的党性与人民性、政治立场与自由创作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难题,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极具理论创新性 ,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并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治国理政和谋划发展战略的中心。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这个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新世纪、新时期我党对文化建设和发展思路的不断追求和探索。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并且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上升到“文化立国”的战略高度,这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路径。习近平的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全方位的布局,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提出的针对性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立足点。在我国,不仅经济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文化等建设也要如此。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以此建设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

(一)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告别贫穷,解决温饱,富裕起来之后的中国民众越来越热切地期待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呈现出深层次、多方面和高要求的特点。而我们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还远不能满足民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文化工作者虽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深刻反映并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时代标志的伟大历史变革的佳篇力作凤毛麟角,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创作方面重数量、轻质量,高度和深度不够,千篇一律、抄袭模仿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与文化传播的扩大化使主导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思潮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文化传播也越来越扩大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等多种各不相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共同作用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的多元化也反映在价值领域中,表现为价值多元化,进而使主流价值观即主导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如一些西方国家抛出“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等观念,试图依据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以此为借口来颠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领导权,进而以资本主义文化取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领导地位。因此,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背景下促进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的有机融合,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一元前提下的多元实现形式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

(三)文化的自信度、整体实力、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薄弱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底蕴和不朽价值,但与这种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我国民众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度却相对偏低,与此同时,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际上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仍未改变。长期以来,由于很多复杂因素,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严重,低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散布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全盘西化。同时由于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宣传媒体和话语体系,因而文化的整体实力及宣传力度都相对薄弱,这使得西方主流媒体难以客观、公正地看待当代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甚至会出现对中国国家和政府形象的矮化、丑化甚至妖魔化的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深化,国际社会越来越想了解中国的民族特性、风俗习惯与历史传承,但我们在这方面的宣传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远远不能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了解,也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承载着深沉的历史使命,凝聚了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追求和探索,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其总的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力图把三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以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

习近平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最终带领人民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一百多年前,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当今国际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快速发展和调整时期,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锋、交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愈加复杂微妙,在国家文化安全维护任务更加艰巨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否则人民将逐渐丧失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将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国家甚至都有灭亡的危险。因此,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上,我们都不能放弃这面旗帜。而要更好地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必须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如果没有这样的政党,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将无法把握,国家的统一团结将无法实现,当然也就谈不上走向富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且一直以来也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和组织的双重保障,能否坚持党的领导,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及各项事业的未来前途和发展命运。与此同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好的文化产品不仅要讲市场性,更要讲人民性。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拥有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对此,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当然也是发扬中国精神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必须加快构建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而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心理支撑和整合能力。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所具有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想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就必须认真研究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而培育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精神,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探寻并继承中华民族那历久弥新、极其宝贵的精神世界,积极继承和充分弘扬我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我们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有十三亿中华优秀儿女的浩然之气和磅礴之力,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养分。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广袤的国土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舞台,广大的人民就是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有这个自信,每一个中国人也都应该有这个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事实雄辩地证明,背叛自己的民族文化或者抛弃自己历史传统的民族不会有生存的可能,更谈不上发展,而且还可能以悲剧收场。

(三)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重视并利用新兴媒体,提高国际话语权

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不能关起门来进行,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也必须放眼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这种开放性除了表现为向传统优秀文化开放之外,还有就是向世界文明开放。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因为“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身体力行,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积极倡导不同国度之间要交流互鉴,求同存异,表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开放的气度、胸怀和自信。

习近平强调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并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国际话语权。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社会交流过程中,一个没有国际话语权的国家是谈不上拥有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利用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国际话语传播中的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优化网络宣传方式、把建构对我国有利的网络平台和阵地作为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任务。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和传播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把集中体现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审美追求于一体的当代中国文化新成果有效传播出去,我们要让世界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改革开放中的和发展中的中国”,而且是能够“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性

习近平立足于我国传统和当代国情、世情,放眼世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梳理了文化建设中的多种关系,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难题,极具理论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文化之力丰富与传播意识形态,重新思考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都进行了精准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有机地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注入了新鲜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当然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的前提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因为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要想建设并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高度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就必须坚持这种指导地位的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领导权。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问题,即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我国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既能保证意识形态引领,又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国本土文化建设,进而充分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一直以来都是我党要面对的难题之一。众所周知,通常以一定的观念和政策等思想体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因而往往难以获取大众发自内心的自愿认同从而获取最稳定的存在方式并发挥最大的效用,而文化则主要是以自发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通常以社会习俗和风尚表现出来,是一种内化认同。因此,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文化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态度并进而成为社会心理的存在形式,才能真正扎根于国民性之中。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党在文化建设方面虽曾提出“双百方针”,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这个方针最终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了当时所有工作的准绳,这个主导方向不仅使中国经济几乎陷于停滞,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重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成了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内容支撑的空洞的政治话语和口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意识形态引领和文化主导工作方面没有跟紧和很好地落实,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有所弱化,不少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度降低,缺少文化自信,而对西方文化却盲目崇拜。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毫不动摇的前提下,提出要借助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力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这既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又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同时还能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较好地解决了关于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难题。

(二)以文艺工作为切入点,再解文化的党性与人民性、政治立场与自由创作的关系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政治导向和自由创作的统一,一直是我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宗旨。但一个时期以来,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针对当前文艺工作中的这些新问题,联系文艺工作中的新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这充分说明了文艺事业与党和人民事业的紧密相连和不可分割性,即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文化生活和事业的主体。因此,文化建设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主体,将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理想与普通群众的个人理想、信念和追求结合起来,提高百姓幸福指数。与此同时,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重要政治前提,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对社会主义文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要充分重视起来,领会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并认真贯彻和执行,进而把握并引领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守土有责,坚决杜绝有害的文艺作品的传播。但如何在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与政治领导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从而做到既能坚持政治领导方向,又能保证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民主性和文艺创作的自由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谈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又针对当下的实际,谈了如何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倡导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各级党委要充分尊重每个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自由,积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尤其是伴随着各种新现象所带来的新的文艺形态,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总之,党和文艺的根本宗旨均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以具体的文艺工作为切入点再度阐释文化建设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期以来文艺创作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为解决好文艺工作的自由创作与坚持政治立场的关系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三)准确定位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理性地审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西文化开始发生激烈碰撞。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遭遇重重危机。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偏差,更多的时候是批判和否定,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情绪曾一度蔓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首先准确定位并强调了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价值,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不朽之魂和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之源。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在坚持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习近平还指出每个民族都应该积极借鉴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即“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毋庸置疑,如何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国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由于民族特性、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同时又以各种不同方式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发生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在与世界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既要时刻警惕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又要谨慎防止崇洋媚外的拿来主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棘手的难题。对此,习近平强调: “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位和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根本问题上,习近平做出了很多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创新论断,这些新论断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审视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价值及其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从根本上纠正了民众以往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情绪,从而全面提升了民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与自信心。为了将这些新理念、新观点更好地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伟大计划,并就此工程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释,从而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扬既体现在理念设计层面,又落实在实践层面,极具匠心。

(四)提出“两创方针”,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强调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延续中华血脉的前提和基础上,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如前所述,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定位并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价值,即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但他同时也非常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科学地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那些好的和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御并彻底克服不好的和负面的东西,去糟粕,取精华,既不能采取全盘抛弃的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绝对拿来主义态度,既要反对割根断脉、也要警惕保守僵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继承性是创新性的基础,创新性是继承基础上的扬弃, 因此,“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系,经历着从诞生到成长、历经衰败、再到重组的漫长过程。它生长在一个社会的现实和发展之上,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逐渐变化,创新的可能性也就寓于这种变化之中。因此,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两创方针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创新性关系的最高设计,它指导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新形势下在提炼、总结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核心理念的同时,要不断打造新概念,提升新理念,再把这些新概念和新理念有机地注入传统文化理念之中,使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加有效地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五)站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高度,以史鉴今诠释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毋庸置疑,能否正确处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促进并形成先进、全面而科学的价值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意义。习近平以史鉴今,站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高度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通过回顾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盛况,习近平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可见,文化的多元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不容小觑,它体现了人们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文化的这种多样性看成是洪水猛兽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大敌,而应辨清良莠、分别对待。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所谓“主文化”,即是指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大力倡导的文化,在社会所有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它具有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和正常运转的功能,同时对社会的根本性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亚文化”,一般是指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是相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文化而言的,由于其中大部分是人民的多样性需求的反映,因而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色彩;而“反文化”则主要是指背离主文化的落后的、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文化*李旭辉、郭国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一点思考》,《学术论坛》2015年第11期。。面对当前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我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以史鉴今告诫我们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包容多样性,同时又坚决不能姑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反动言论,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一元前提下的多元实现形式,从而破解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难题,极具匠心之思,创新之维。

(六)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辩证地阐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早在浙江主政时期,习近平就全面深入地思考了文化产业与文化公益性事业的关系问题。因此,“浙江率先于全国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传统‘文化事业’发展模式中剥离出来,并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原则”*陈立旭:《习近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观察与思考》2016年第4期。,开启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创新模式,为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他在各种讲话中多次强调:在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

一般说来,文化建设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主要是指“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人民日报》2004年5月11日。,它强调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意识形态属性,具有公益性质,带来的是社会效益;而文化产业往往是指“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人民日报》2004年5月11日。,不同于文化事业,它主要强调的是文化的物质特征与经济属性,具有经营性质,带来的是经济效益,二者相互依托,统一于任何文化的建设实践中。文化事业决定着文化的方向和性质,因此,它对文化产业具有导向作用;文化产业反过来又在物质经济上支撑着文化事业,它决定着文化价值引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文化实现其教化功能的重要途径,为文化事业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并没有进行公益性质与经营性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笼统的文化事业几乎成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的取向,必然对这种文化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亟需指导思想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最新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过程中,既要重视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即“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但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前者要让位于后者并服从于后者,可以说,这是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深层问题和矛盾的的基本遵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理念的深化和拓展。

[责任编辑:魏 磊]

*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项项目“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发展及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16JD710001)、辽宁省社科规划一般委托项目“论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三个维度——马魂、中体、西用”(项目编号:L16WTB027)、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意识形态战略思想研究”(项目编号:L15AKS006)的阶段性成果。

D616

A

1002-3909(2017)04-0016-08

* [作者简介]王文慧,女,法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当代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