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7-03-11郭广银王月清
郭广银,王月清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89;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郭广银,王月清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89;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追求,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再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终极关切始终不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一脉相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要求,也是贯穿“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目的、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获得感和幸福感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理解和庄严承诺。
“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勾画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时,首次提出了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这一重要思想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的价值立场和终极关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要求,也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一根红线,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01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带领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获得人民信任、拥护和支持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的政治哲学和行为准则。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环境条件、形势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一根本原则是始终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时期,从发动工人罢工到促进国民革命,从五卅风暴到北伐战争,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八年全面抗战,直到建立新中国,始终聚焦中国人民长远利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凝炼为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命题。从党的七大开始,我们党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了党章的总纲,七大通过的党章还提出明确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对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渴求,作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实现人民福祉。进入21世纪之后,先是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随后胡锦涛同志又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融化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在发展中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高扬“人民至上”的旗帜,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治国理念,申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申明“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追求,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再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终极关切始终不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一脉相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和法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时代要求和时代课题。我们认为,与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诉求相比,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诉求相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意识、现实针对性和实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是:其一,更加着眼全球化的背景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全局,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切;其二,更加理性地面对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机遇和“三期叠加”的现实背景,以坚定的改革发展思维体现了对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关切;其三,更加深情地以务实的精神、实践的态度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在扶贫、就业、食品安全、医疗、教育、文化等诸方面贴近百姓民生,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切;其四,更加深刻地从不忘初心、坚定信仰、敬畏人民的高度,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结合中国文化中的“尚大同”、“均贫富”的理念,关注民心所向、国运所系,体现了对党和人民“鱼水关系”的关切。
二、“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01页。。我们认为,在转型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的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以人民为中心”,其思想视野、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这就是:以改革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将“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发展”作为契合出发点和关注落脚点的根本任务。由此,“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便具体化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01页。。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凸显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统一,回答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明晰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纠正种种偏向、扫除种种障碍、突破种种壁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具体而言,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推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与“发展为了人民”紧密相连。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与“发展依靠人民”紧密相连。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来谋划思路、制定举措。
改革开放成效的评判与“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紧密相连。要推进共享发展的理念,首先需把打造共享发展的环境作为基本前提。在宏观方面,要全面深化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从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使共享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在微观方面,要构建共享发展的政策与法规支持体系,搭建共享发展的平台。其次需实现发展机会共享。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机会共享是衡量市场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尺,关系到发展成果分配是否公平的根本问题,因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的初心、改革发展的依靠、改革发展的落脚点,都坚持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时代内涵更加丰富的同时,实践品格也有了进一步提升。“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延伸为“靠什么”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也直面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以“发展”为主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获得了实践落实,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和依靠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发展的成果属于谁?当然是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目的、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情怀和知行合一的品格,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获得感和幸福感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切理解和庄严承诺。
三、“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就改革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尊重人民的意愿,了解人民的诉求,聚焦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凝聚人民的力量,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尊重人民的合理要求,努力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
就改革发展的评价机制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就改革发展的结果成效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家园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调整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让人民公平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页。。
就改革发展的实践环节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为载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具体说来就是:其一,创新发展关乎人民的创造活力,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以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更好更多的发展成果造福于人民;其二,协调发展关乎人民的利益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让全体人民在协调平衡中携手并进;其三,绿色发展关乎人民的生存质量,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全体人民共建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绿色家园;其四,开放发展关乎民族的整体利益,要以开放发展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胸襟面对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增进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全球规则的制定、全球治理的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其五,共享发展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产党人的本怀初心和庄严承诺,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和实现,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关乎治国理政的全局性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指向是:使“中国梦”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的整体支撑,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保障人民权益的制度安排,使全面从严治党成为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要着重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尊重和维护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发展的成效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和真实判断中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信心、增强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总之,改革发展的主动力是人民,改革发展的评判者是人民,改革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发展的布局、进程和环节也关乎人民。我们坚信,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领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裴传永]
A8
A
1002-3909(2017)04-0004-04
* [作者简介]郭广银,女,管理学博士,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王月清,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科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伦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