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皖北地区道教建筑彩绘的修复与保护
2017-03-11梅金莉
梅金莉
(亳州学院 美术系,安徽 亳州 236800)
论皖北地区道教建筑彩绘的修复与保护
梅金莉
(亳州学院 美术系,安徽 亳州 236800)
皖北地区传统道教木结构建筑彩绘风化、损毁程度严重,残色、开裂、剥落,亟待修复。在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归纳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的残损状况,剖析传统道教建筑的形制、布局及构造等基本特征,从彩绘的修复技术层面提出皖北道教建筑彩绘地仗和彩绘油饰的修复方法及修复措施。当前皖北地区道教建筑,尤其彩绘的修复方法和保护措施为中国风或中国元素的传统建筑设计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迪作用。
皖北;道教;建筑;彩绘;修复
战国以前,皖北传统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潮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作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雄伟壮阔的庄子祠,谁不产生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涡水旁的文庙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而这些精美的传统建筑却在时光的雕刻下慢慢褪色、凋敝,珍爱建筑就是珍爱历史、珍爱文化。针对古建筑彩绘的修复,2012年古虹先生在《古建彩绘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提出原真修复和利用现代科技的新材料实现彩绘修复的概念,但对彩绘修复措施不尽详实。为了皖北地区道教建筑彩绘的传承,应当利用施工工艺技术对其进行修缮及保护。
一、道教建筑的传统特征
传统道教建筑是用来祭祀神灵、修炼丹药、传道受教、举行仪式的场所,是道教思想传播的中心,是民众祭拜休憩心灵的圣地,它的建筑构造方式随着时间的演变而兴衰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均采用木构架,与传统民居类似,青砖作墙、石瓦为顶,架设在台基之上,组成三段式单体建筑。内部建筑装饰空间则因道教的需要作灵活处理,重点突出道教羽化登仙的思想,题材广泛意蕴复杂,包括日月风云、山水树石、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并运用雕塑、绘画、书法于建筑之中,构成道教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教标志便是太极八卦图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
(一)建筑形制及布局
皖北地区道教建筑以其规格不同进行分类,其中规格最高的属帝王宫城式,“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一应俱全,整个庙宇由高墙围绕,面阔九间,建在高大威武的重台之上。幢幢飞檐铺设金灿灿的琉璃瓦顶,远眺如绚烂的光圈围绕金殿,殿前建造宽阔宏大的月台并围以石栏,施法祭祀时立于其中,祭奠朝拜者踞于其下,殿前庭院宽阔,可容数百人举行类似朝会的祭典仪式。其次一级属宫观式,其规制较之宫殿式为次,也属皇家支持建造或敕建,其布局、造型较之宫殿式变化较多,增加生活氛围。再一种形制是庭院式,多属规模较小的建筑,便于静修:建造时或居于高峰之巅,予人以神仙境界之感;或依山傍海,感受海风吹拂临波澜壮阔之意;或结合园林规格布置,有山有水,亭榭曲廊俱全,院内清泉曲流,回廊周匝,殿、舫、洞窟错落布列,自然景色格外清幽,富有韵味。
修建选址布点时往往要考虑它的功能,总结下来不外乎三种:静修、祀神、弘道。道教兴起,不少高道如陈撄宁等人无不择名山奇洞作为隐居修真或炼丹之所。境内的黄山、天柱山等都是道教名山,这些地方都是山奇水秀的风水宝地,其间分布着无数的道教宫观。道观建在天柱山脚下,白云缭绕,黛色参天,前有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掩覆,面对开阔的平原,得天独厚。
(二)建筑构造
早期道术之士进山修真炼丹,多栖身于岩洞处,或搭置简陋的茅棚遮风避雨御寒。后世由于道事活动的需要,逐渐兴建起较大规模的祀庙宫观。它们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砖木结构体系,即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重叠数层瓜柱和梁,以形成一组木构架。再在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在柱子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顶安设檩子,以联结构架与承托椽子。然后再椽子上铺望板、望砖或苇箔,再于其上卧瓦。这种构架组成的房子,整体性强,整个屋面全由梁架承托,墙壁只起围护作用,而开间进深亦可随需要更改增减。
皖北地区道教建筑在艺术上有不少异于其他传统建筑之处,别具一格、另出新裁。其造型长于对亭子及牌坊的运用,而传统建筑中除园林外,其他较为严整的建筑群却很少使用。而它往往将亭子这种特殊的造型布列在显要的地位,并在其脊背处精美雕镂,施以华彩,色彩斑斓,以其玲珑俊秀的造型,丰富了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在其中也大量采用壁画,尤以人物造型的绘制为突出,如仙伯、真人、神王、力士等,各个神态各异,顾盼自如,整个气氛和谐静谧,静中有动。又在其后绘制背景,山水与人物相互映衬,使观者有登上顶峰之妙、产生超尘脱俗与自然融合之境。这些内容既是装饰艺术,又是启迪、觉醒人心的手段,富含深厚的哲理。
二、修复原则
单个建筑由最古简陋的胎形,到最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及屋顶部分。[2]皖北地区道教建筑多以木材建筑为主,在风霜雨雪的吹打之下,建筑结构逐渐老化,壁画装饰斑驳脱落,损毁最为严重的当属梁柱、墙壁。对于其的修缮,需要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平凡与淡雅是道士的态度,与宫廷和工匠的传统完全背道而驰。宫室之美,必求艳丽,以巧凿、盛装以动人。可道家的理想是淡泊明志,在平凡中追求趣味,在古朴中寻真实,雅又有素而不俗,是对建筑用材的审慎、对质感、色调的精心鉴赏和品位。[3]所以,在修缮的进程中,要注重保护道教建筑的风格、色彩和整体布局,尽量减少对其的修改,保持原貌,打破建筑专业的象牙塔,使其为大众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吸引人们了解它的文化价值,这样便可提高民众的美感素养,令其价值观与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相契合。
在修缮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原有的建筑结构,既不是单一的增加基础支撑或简单方便的加固,也不能像现代建筑一样无节制地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即使同样是石材也不能采用经过抛光打磨等现代手段加工过后的,应选择与原构件相匹配的材料,砖、石、涂料都应遵循古法烧制和调配,添配的石料应与原有石料的材质规格色泽相同,补配的纹样图案应尊重原有风格、手法,最大限度地恢复道教建筑当时的原貌展现它的历史文化气质表达建筑材料的真实性。修缮时尽量利用旧材,既节约大量资金,又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时代特征。道教建筑的修复是一项繁琐的工程,它拥有独特的工艺技术,修缮时需要经过精心的勾抹,工作人员务必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其施工工序取得原有的工艺技术,进而通过精准科学的手段进行修缮。
三、彩绘修复措施
皖北道教建筑彩绘是建筑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绘俗称“丹青”,它不仅色泽绚丽光滑油润,对建筑起装饰作用,而且彩绘涂层能抗击紫外线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防止动物昆虫的侵蚀,对木结构起保护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可增加建筑物的寿命。传统的彩绘修复,通常是随着建筑的整体大修,或油饰彩绘的维修而进行。由于彩绘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水平,所以应遵循修缮原则,不破坏原始风格不采用现代材料。根据彩绘的损坏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恢复。
(一)油饰色彩修复
建筑彩画经常会发生涂层的污染、龟裂、剥落、开裂翘皮、失去光泽等现象,出现病害的时间短则六个月长则四年,光油病害症状有斑点的形成和斑后的开裂两种,污染物则通常是降尘、烟熏等,其产生原因取决于光油熬制的火候与质量。对于油层的修复一是采用脱油剂将油膜层全部脱掉再加以打磨光滑,而后进行操底油处理,接着对浆灰工序进行涂层,打磨后钻油,攒腻子,刷底油两遍、一遍二道色油、罩光油。二是根据油皮病态情况直接进行打磨工序、垫底油、攒腻子、刷色油、刷二道油、罩光油。
色调的准确决定修复的成功与否,调制大色成为这项修复的重中之重,大色可分为胶调色与油调色两种,[4]故宫修缮经历了最初使用胶调色后改为油调色又改回胶调色的过程,对比两种调色效果,胶调色比油调色更鲜艳饱满,所以在选择之初应谨慎小心。为避免颜色与器皿发生化学反应,调制大色使用瓷盆、瓷碗。由于每种颜料性质不同,调制大色方法亦不同。调制群青忌用胶量过大,否则色彩易呈暗黑色,干燥后色彩亮丽整洁美观具有足够的遮盖力,用手触摸颜色不落色,重叠涂刷不混色。洋绿比重较大易沉淀,调制时需加入少量光油。定粉涂抹后易龟裂,为避免此种现象,当定粉、水胶、清水充分黏结成硬团后用手将其搓成条状浸泡于清水中再捞出加热使用。炭黑比重轻不易与水胶融合,忌入胶量过急过多,入胶时量小而缓慢,边搅拌边使炭黑和胶液粘结成硬团直至全部溶解。色彩调好,便可进行原位修复,或者将脱落彩画层取下保护,并按原样制作小样后,进行复制性绘画。对建筑的日常保护检查是后世使用者、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在规定时间对油饰擦除、对彩画掸除清理,及分不同时节进行定期保养、定向检查维修,可延缓油饰色彩褪色变质的时间。
(二)地仗修复
地仗层在道教建筑油漆彩绘中尤为重要,因年代久远易导致灰皮脱落,应砍去重新制作地仗。但若遇到有灰皮基本完好,只有个别地方损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工方案只需作找补地仗。修补旧地仗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处理过程,它要求施工者既要细心认真地把破损的地仗清除干净,又要保证完好的地仗不受损坏,新旧交接处要砍成圆润的曲线避免折线和死、尖角以便良好的过渡,修整后的线角与线路交圈方正,线脚直顺,棱角整齐,清晰美观。搭接处应采用分层搭接法,每层搭接宽度应在两厘米左右,可使用通灰茬搭接、使麻搭接、压麻灰搭接等方式完成修复工作。
如若建筑彩绘残缺不全黯淡无光,则需采用地仗大修法全部重做。根据道教建筑木构件的不同类别选择采用单披灰地仗或者麻布地仗法,一般来说,连檐、瓦口、椽望、斗拱采用单披灰地仗做法,隔扇、槛窗、楣子等采用麻布地仗。地仗施工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基层处理和表层处理。地仗灰能够附着于木构件的表面是因为地仗灰中油脂向其内部渗透而产生牢固的粘结力,木材顺茬对油脂的吸收能力远低于断茬,首先应在垂直木纹方向掂砍出斧迹,斧刃与木构件之间的斜度为45度左右,深入其中2~3毫米,与此同时,用桡子将表面的标皮、灰渣、泥浆、雨水锈迹等污垢杂物清除干净。[5]由于含水率的变化,构件表面易出现裂纹,则需人为撕缝让地仗灰中大颗粒进入缝隙中。这样基层处理完成,接下来便是表层处理,首先支油浆增加地仗灰与构件表面的衔接,然后捉缝灰将表面补缺、衬平、借圆、找直,披麻包裹整个构件,压麻灰使麻绒与灰充分糅合在一起厚薄一致,最后再上中灰、细灰、轧线,可见其工艺手段之复杂。
四、结语
上文概括了皖北道教建筑的形制、布局和构造传统特征,提出了建筑彩绘的原真修复原则,最后建议古建筑彩绘的油饰色彩和地仗修复的措施。道教吸收杂糅了阴阳五行、儒家学说的思想,是在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宗教,其学术影响源远流长。道教以崇尚自然为核心思想,以淡薄名利为根本义理,尊道贵德清心寡欲,返璞归真无为而治,这些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尤为强烈,它们的建造技术高超艺术精湛,像一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道教文化激发起民族自信心。道教的文明与文化的沉淀,孕育了宗教理念之灵魂,喻示隐忍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除却那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章,更有许多特有的哲理风骚深深凝刻于砖石木瓦之中。道教建筑之美,美在含蓄的内蕴,美在鲜明的色彩,美在博大的气势,美在巧妙的因借,美在灵活的组合。将这些美好的素质发掘出来,加以研究和阐扬,实在是件功在千秋的美差。然而,皖北现存的道教建筑多属明清时期,整体布局早已残缺不全,这样对建筑之美的体会便难以作出论断,它所承载的记忆便难以发掘,这正是道教建筑研究的缺憾。在当代,应立足传统及地域特色进行建筑修缮保护,建立完善的皖北特色建筑学体系,根其源、溯其流、张其实,走因地制宜、灵活多变、风格传统之路。总之,需将这些建筑保护修缮好,让它们以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作用,[6]让其流芳千古代代相传。
[1]王珮云,王伯扬,等.道教建筑:神仙道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中国营造学社,1934.
[3]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5]王时伟.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
责任编辑:思 动
The Colored Paintings in the Taoist Architectures in North of Anhui Province:Repairing and Protecting
MEI Jin-li
(Bozhou College,Bozhou 236800,China)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the colored paintings in the Taoist wood-structured architectures are damaged gravely and need to repair. Based on the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the situation of those damages are exam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atterns,forms,and structures. The repairing plan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wood oil method are proposed. This will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colored painting repair and protection of the Taoist architectures in the north Anhui province or of other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s.
the north Anhui province;Taoism;architecture;colored paintings;repair
2016-05-1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709。
梅金莉(1974-),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写意山水画和古建筑彩绘艺术研究。
1004—5856(2017)01—0119—04
K879;TU-8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