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一个人的狂欢
——卡森·麦卡勒斯生命及其作品分析

2017-03-11向丽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麦卡卡森勒斯

向丽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405)



孤独,一个人的狂欢
——卡森·麦卡勒斯生命及其作品分析

向丽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405)

卡森·麦卡勒斯大部分的创作都是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封闭落后的南方小镇为背景,贯穿孤独和精神隔离的主题,但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一逃脱人类孤独的宿命。卡森通过其人其作展示的是一场以孤独为主题的狂欢,在毫无顾忌的宣泄中,她与想象中的人物合为一体,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的形式。文章结合作者生平,对其主要代表作展开了分析。

卡森·麦卡勒斯;孤独;想象;狂欢

美国当代著名的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以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夜成名。她半个世纪的生命旅程给世人留下一个孑然独行于欧洲大陆的身影,以及多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剧本、诗歌和散文作品。她一生饱尝多劫的情感,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的世界;她有着天才的气质,凭着超人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孜孜追求,怀着超越知识的感悟和超越情感的同情,在艺术上树立了独特的风格。卡森大部分创作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孤寂的南方小镇上演绎着精神隔离的主题,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一逃脱人类孤独的宿命。卡森通过其人其作,展示的是一场以孤独为主题的狂欢,在毫无顾忌的宣泄中,她与想象中的人物合为一体。本文将就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代表作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永不满足的情感需求

卡森在文坛负有盛名,但在众声喧哗、繁艳热闹的背后,遗留给世人的是一个青灯下独自品味人生的背影。对于情感,她有着彻骨的体验和丰富的渴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卡森生长在一个大家庭,有着母亲的宠爱,但她始终未能尽情享受作为一个独立人的舒畅。后来,精神导师塔克夫人的离去、婚姻失败、母亲辞世、手足情感破裂、身体疾患和家庭的变故都让特立独行的她清晰地感受到生命脉动的无可奈何,人生孤独的彻骨痛楚。

卡森从小被母亲视为天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她的自我疏远。她一方面想融入这个社会,另一方面又感觉到自己与集体的格格不入。“那是个精彩的聚会,而我被关在外面。我想爬墙,但是我太小了。我捶打着墙,我一直都知道那里有一个欢乐的聚会,而我却进不去。”[1](P26)

在卡森的人生中除了家人外,她曾经把塔克夫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是卡森的“我的我们”。但正如小说《婚礼的成员》中的弗兰淇不能陪着哥哥和他的新娘去度蜜月一样,塔克夫人离开了卡森,“我的我们”被解散,心也被抽空。日后,卡森在自己创作中都反复表达了一个年轻女子被抛弃的感觉。如她的第一部小说微妙地展示了自己与塔克夫人在精神和身体上的分离。她甚至在作品中明确表示自己被弃后不愿改变不想长大的愿望。“我知道没有办法使自己一生都停留在十三岁上,但却知道我不会让什么东西来真正改变自己,哪怕一点点都不可以——不论那是什么。”[2](P39)

卡森不止对亲情极度渴求,与利夫斯两次失败的婚姻都体现出卡森对爱情的极度不满足。她甚至还主张同性恋,鼓励“三人行”。但是,无论是在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情人之间,卡森都从来没有获得过她想得到的情感。1953年利夫斯自杀,1962年卡森演讲时说“我已经没有什么爱情了”。五年后,卡森孤独离世。她同利夫斯的关系如同与母亲的关系一样,她绝对依赖于对方,但又心生抱怨,有时甚至痛恨将他们拴在一起的这根脐带。[1](P419)在小说中,卡森以近似精神焦虑的状态对“爱—恨—愧疚”之间的情感关系做出反应。正如玛丽·莫瑟尔在给玛丽·塔克的信中所提到,“要满足卡森身体、感情和思想上的需求是一项繁重艰难的任务,因为卡森需要一个团队的人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她那无止境的生命热情并做出反应”。[1](P517)利夫斯曾经说卡森好像蜂后,而他们都是工蜂。事实上,卡森对情感的索取有时也成为他人难以承受的负荷。田纳西·威廉姆斯就认为,“利夫斯最终死于对卡森的强烈的爱。他的爱是一种绝望的孤独。没有她,他成了一个空壳。”[1](P404)

二、通往梦想的想象世界

对于卡森而言,想象比现实要真实很多。“有什么东西是比自己的想象更加熟悉的呢?想象力以悟性来组合记忆,以梦境来排列现实。”[2](P204)她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以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对她而言,“写作就是交流,并且,交流是通往爱的唯一途径——通往爱,通往良知,通往自然,通往上帝,以及通往梦想”。[1](P24)在现实生活中,她常常混淆虚构的想象与现实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她常常睁着那双绿色的大眼睛讲述自己的想象,如此真实地置身其中。毋庸置疑,她宁愿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那个属于她的唯一世界,在那里,她可以将自己置于作品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喜怒哀乐。她喜欢独自一人静静思考,她害羞、孤僻,厌倦与现实中的人交往。然而在其一生中,她又是如此热烈地渴望与他人交往,并依赖于此。

她内心深处时时进行着狂乱的冲突:她渴望从属于一个集体——至少在她愿意时能加入进去——然而她又想跟大众分开,需要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并保持这种感觉。基于此,想象成为拯救卡森的重要工具。

卡森的一生践行着“创作是开花的梦想,生命与创作同行”。在她笔下,那些想象中的人物有了生命,有着缜密的逻辑和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作家、读者、批评家都无法控制,看似荒诞实则真实。

三、异于常人的艺术创作

正如她母亲所预言,卡森是一个天才,在卡森出生的那一天,玛格丽特就邀请大家仔细地观察她的婴儿,好像她是唯一的血管里流动着上帝赐予的岩浆的孩子。[1](P16)卡森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敏感的心灵和纤弱的灵魂。她不仅对文字有着天生的细致感觉,音乐对孤独的卡森而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伴侣,音乐能给卡森带来信心,是她获得掌声的方式。[1](P36)

6岁的卡森,音乐天才就以一种让人费解的方式得到展示,她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令人惊艳。但15岁的她最终选择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在《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卡森坚持说,她其实没有放弃音乐,她的大部分生活是音乐和写作的双重奏,而她深爱的音乐一直是她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P433)她把写作中对形式和结构的出色感受力归功于学习音乐。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有音乐相伴,如《伤心咖啡馆之歌》整个的速度、叙事性的传统、赋格似的结构、最后的音乐尾声——所有这些都非常适合音乐剧的表演。同时,因为长时间学习钢琴的经历,卡森的语言十分典雅,“字里行间有一种罕见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充满感情,翻完全书,就感觉是听完一首优美的钢琴曲。”[3](P1)

作为作家,卡森的成名之路异常顺利。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自此开始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文坛大红大紫。她自幼有着极度渴望成名的期望,把写作当成自己成功的筹码。在她短暂的写作生涯里,她不仅写小说,还曾尝试其他形式的创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如写作精辟的散文、随笔、评论、剧本、诗歌和演讲稿等。20世纪50年代,她改编为戏剧的《婚礼的成员》在百老汇连续上演501场,获得巨大成功。同时,她对音乐、绘画和色彩的超强敏感也使得其文学创作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卡森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度刻画见长,注重对细节的摹写。她怀着超越知识的感悟、超越情感的同情,冷漠而持久地对人类的心灵进行了深入的探查。她对潜藏着的人类心灵秘密有着永恒的直觉。“人之孤独,爱之无能”是她创作的主题,而“孤独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2](P175)

因为创作的独特性,卡森被美国批评家瓦特·爱伦称为“仅次于福克纳的南方最出色作家”;被当代作家戈尔·维多称为“南方最伟大的,最不负众望的作家”。她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曾经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位百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十七位。

四、精神隔绝的创作焦点

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胸膜炎、风湿热、中风、半身不遂、肺炎、心脏病以及一连串的手术轮番摧残着她。她的作品多描写与世隔绝环境中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麦卡勒斯早期的短篇小说《神童》中的12岁的弗朗西斯曾被视为演奏钢琴的神童,但是她却觉得无助,“音节以低沉深广的德意志方式奔涌而出,在她的耳边轰鸣咆哮,继而转为呢喃耳语。在面前旋转、扭曲、放大,再凋零为苍白无力的斑点”。[2](P45)她最终选择了逃离,逃离了包围着她的僵硬、惨白,恰如死亡的琴键。

卡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以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和把握”[4]将“孤独”的主题阐释得淋漓尽致。译者陈笑黎认为,小说“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书中出身贫寒的米克在黑暗中爬上屋顶,寂静中聆听内心声音。小女孩慢慢成长,逐渐变得冷静,直至平淡而麻木,在她身上有着彻骨的孤独。同时,书中两个聋哑人之间不平衡的同性之恋、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都表明每个人都很孤独,但他们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惺惺相惜,相反陷入一个无法预测的寂寞深渊。人终究是孤独的,这就是人生的宿命,正如生死不能自主一样。这是一条阴冷的真理,一个残酷的真相,麦卡勒斯将其描绘得生动而尖锐,描绘得可以容忍,也必须容忍。小说结尾处咖啡店老板比夫瞪着自己柜台玻璃里扭曲变形的脸,“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狭窄的左眼追忆过去,睁大的右眼害怕地凝望着未来——黑暗的、错误的、破灭的未来。他吊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在尖酸的嘲讽和信仰之间。”[4](P342)

《伤心咖啡馆之歌》困于潮湿的空气,人人都在内心深处挣扎,在和被自己深爱之人唾弃的宿命做斗争,在向渴望交流的孤独本能妥协。故事发生在四十年代美国南方一个沉闷、忧郁、与世隔绝的小镇,镇上精明能干的爱密利亚小姐与丈夫马西、罗锅表哥李蒙,三人之间产生了逾越常规的情感纠葛。小说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孤独这一个永恒的人类主题,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让人哀挽“爱之无能、人之孤独”。在卡森看来,爱情中的对等关系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扮演爱者和被爱者两个角色。

在卡森与利夫斯的婚姻处于崩溃边缘时,她出版了《金色眼睛的映像》。小说以1930年代驻扎在美国南方的一支军队为背景,讲述了双性恋者潘德腾上尉,因好色而有魅力的兰顿上校的到来且与其妻——轻佻的利奥诺拉有染,生活被搅扰得翻天覆地的故事。小说中的各色人物虽然人生轨迹不同,无论夫妻之间、情人之间还是主仆之间都无一例外深陷苦涩的孤独感中。麦卡勒斯以罕见的散文体天赋,简洁而富洞察力地讲述她的故事。她“再次显示了一种潜藏着的洞彻人类心灵秘密的永恒的直觉。”[5]这部小说展示的正是其关于人类情感疏离和不可行之爱的标志性主题。

1946年的《婚礼的成员》被认为是卡森最成熟的作品。主人公弗兰淇是个小姑娘,她的梦想就是参加哥哥的婚礼,然后和“我的我们”一起去度蜜月,远走高飞。但是在那个绿色的、疯狂的夏季,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被深锁在各自的内心空间,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交流。“她已经离群很久。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在这世上无所依附。弗兰淇成了一个孤魂野鬼,惶惶然在门与门之间游荡。”[6](P3)婚礼的喜庆凸显的却是与世隔绝的感觉,身处世界中却觉得它实在太遥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参与其中。

经历了二十年的酝酿,1960年卡森完成了长篇小说《没有指针的钟》的写作。小说中无论是“生活变成了没有指针的钟”的药店老板马龙、一心想寻找自己生母的有着蓝眼睛的黑人孤儿舍曼、堂吉诃德般幻想回到南北战争前的老法官、因为信仰被摧毁而自杀的年轻法官约翰尼,还是有意查明父亲真实死因的少年杰斯特,人人自危,他们无法倾诉,因为从来就没有可以倾听的对象。他们只能在自言自语中寻找已经失去的“自我”。而卡森认为要真正成为一个人,就要努力经营“一个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的过程”,[7](P271)这个过程冷暖自知。

在卡森的作品中,封闭落后的南方小镇、畸形的身躯、变态的境遇、爱与被爱的相悖处处可见。无数来自她想象世界的陷入歧途和肢体残缺的人们,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依恋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而她从来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正常。在她眼中,他们的世界是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没有准则、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力量,是异化。残疾则显示了一个人缺乏能力去发展、去奉献、去接受爱,这是一种充满极度痛苦的境地。针对有人批评她笔下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回应道: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是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综上所述,卡森和她想象世界里的人们敢爱敢恨,对待情感从不满足,甚至有些嚣张,吸烟、酗酒、同性恋,种种刺激的感受都设法去体验。喧嚣的现实生活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但是孤独并不等于沉寂与幻灭,相反,它带来的是狂欢的宣泄和颠覆,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的形式,这种毫无顾忌的状态与时空,是与他人产生绝对共鸣的场所。虽然逝者如斯,但卡森和她的人物身上不朽的生命力仍然绵延至今。正如田纳西·威廉姆斯所言“卡森的心经常是孤独的,它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猎手,寻找着那些她可以为之奉献它的人们,但那是一颗明亮的心,它的光彩盖过了它的全部阴影。”[1](P3)

[1]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冯晓明.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卡森·麦卡勒斯.文泽尔.抵押出去的心[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蔡晓玮.没有指针的钟:生命尽头的谢幕之作[N].东方早报,2008-03-19.

[4]卡森·麦卡勒斯.陈笑黎.心是孤独的猎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卡森·麦卡勒斯.陈黎.金色眼睛的映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卡森·麦卡勒斯.周玉军.婚礼的成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卡森·麦卡勒斯.金绍禹.没有指针的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责任编辑:赵 岸

Loneliness,One’s Own Carnival ——Carson McCullers’ Life and Works

XIANG Li-hua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405,China)

Most of Carson McCullers’ works take 1940s southern American towns that were closed and backward as background and loneliness and spiritual isolation as subjects. Although the figures tried to change,no one including the writer ever has escaped from loneliness. Carson presents carnival themed with loneliness through his works. She merges herself with imagined figures to show another form of freedom. Combining with the writer’s life,her masterpieces are analyzed.

Carson McCullers;loneliness;imagination;carnival

2016-03-24

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项目,项目编号:WHSZYB01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专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kyz11。

向丽华(1974-),女,湖南洞口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1004—5856(2017)01—0049—04

I10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13

猜你喜欢

麦卡卡森勒斯
北京酷勒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酷勒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卡森和里夫斯
美国老爸教女儿学投资
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孤独意识
《蝇王》中菲勒斯的否定与消解
创意(二)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