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

2017-03-11刘艺洋

决策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新媒体

刘艺洋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变广、交往平台多元、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從而也影响和改变了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为更好地适应这些新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大力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不断创新完善理念,提升工作效果,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网络思政发展规律,寻找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途径,增强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现实的教育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变广、交往平台多元、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载体,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在大学生尚未完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加以塑造与锻炼,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有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因此,把握新形势,善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就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相关性影响

新媒体现在已经成为社会思想交融、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人们通过这一载体来表达内心诉求、实现交往沟通,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手段。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较为前卫、文化需求旺盛、信息摄取量大的一个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的话语体系里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也是新媒体重点涉及和关注的群体。因此,新媒体是大学生得到知识信息、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平台,它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并以其特有的文化语境重新影响和建立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和价值评判的标准。

(一)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

第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传递方式从传统“点对点”的传递向“点对面”“面对面”传递的方式转变,从单一性向多元化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转变。第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化,从之前传统获取信息的看书、读报、看电视等变为通过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第三,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由老师单方面讲课为主的灌输式被动接受和获取信息为主要模式,现在则转为由学生主动地搜索获取有效知识。但是,大学生在面对这一便捷又没有约束就能获取很多信息渠道的大背景下,由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尚未完善,甄别信息的能力较弱,因而极易受到网络上不良讯息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二)交往平台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以前人们互相联系一般以面对面或者是书信、电话的形式交流,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圈。现在通过网络的有效连接,使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渠道就能轻易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便捷的交流。其次,由于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这样的信息沟通方式可以使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让他们尽情地交流。再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不必要真实的当面交流,减少了紧张、压力等直接情绪影响,既有助于保护隐私,又便于个人更好地表达思想,也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大学生对新媒体过多的依恋,失去了很多与同伴、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容易导致其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三)学习方式多样性

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和便利是新媒体的特点,它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只能以书刊和教师面对面教授为主要方式来获取知识的传统教育学习方式。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料,实时了解多学科、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正因为网络的便捷和多样,使得部分大学生因不能分配和利用好网络资源,将大量时间用于浏览娱乐信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性路径研究

(一)强化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第一,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同理想核心,以夯实中国梦信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和培育中国精神为核心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新媒体领域所占的比重,弘扬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第二,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率先垂范,完善自身品行修养,树立良好的榜样,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反思网络思政教育,强化教育引导。第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特性,抢先成为“网络思想领袖”,在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将学生引入到相关讨论中,让大学生们在享受网络思想带来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文化的同时,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大学生自身对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摒弃错误迂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生活观念。通过增设的论坛、线上线下的主题教育专栏等多样的互动形式,增强大学生了解和领会教育者把党和国家的教育内涵、思想引领以及价值取向传达给自身的意图,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硬性灌输、听话式教育等传统的教育方法减弱了,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强化着大学生对信息检索、思想交互的便捷性的感受。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每一个在新媒体场域的人都享有同等地位的话语权,这就使传统的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对个别学生谈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见效。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使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往往把网络当作单纯的工具来看待,期望在自己可控的网络平台上开展教育引导,没有处理好教育主体(教育工作者)和客体(大学生)的关系,对立面突出。

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是在加强新媒体建设时,应结合高校特色,注重新媒体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在网络上开设除丰富多彩、设计合理精美的文化宣传版块外,还应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服务、信息交流等版块,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力。二是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征文的优秀稿件进行评选,引领校园正能量,将这些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三是应结合自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特点,比如学科、专业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网络基础环境、学生队伍建设情况等,制定比较可行的新媒体建设方案。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尤其要把学科优势转化为内容资源,让专家学者成为新媒体建设尖兵,形成新媒体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课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筹规划工作思想与工作内容,又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工作形式,在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的特点下,不断更新自己获取新信息的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认识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这支队伍可以由树状多层次来实现交流互动,一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牵头,成立新媒体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全校新媒体平台,组成网络思政教育的核心层;二是由校级相关部门如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以学生工作干部、专兼结合理论教师等,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主要运行管理学校下属部门和院系层面的新媒体平台,同时应与学校党团组织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课程充分结合;三是以其他教工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层,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搭建“学校—部门一院系—个人”树状多层次交流互动平台,加强优质媒体资源的在线共享,加强与师生、学生家长和校友的有效联动,推动校园媒体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积极去适应、融入当今学生的实际生活,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同时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这样才能在新型话语体系中响亮发声,让党和国家的教育内涵、思想引领以及价值取向真正地在学生中产生共鸣,站稳网络思政教育高地,占据新媒体意识形态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過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2004,(10).

[3]聂立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5).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新媒体
浅析新时期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途径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