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眼神
2017-03-11李政涛
李政涛
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相遇,或者说,苏霍姆林斯基最初得以进入我的教育世界,不是因为他的头衔、著述和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使我想起曾经在电影《辛亥革命》中饰演孙中山的演员赵文瑄。为了演好这个历史人物,赵文瑄反复揣摩孙中山何以成为孙中山的神韵之所在,那就是他的眼神,一种融合了温暖和坚定的眼神……为了拥有这种眼神,在电影世界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赵文瑄对着镜子反复演练模仿,直到这种温暖和坚定,弥漫、渗透在他的眼神里……
这体现了一个电影演员的敬业精神,然而,他毕竟是在表演……我见到的一张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则是一个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照片中的他,与一个学生相对而视,他的目光真诚、自然,散发着只有真正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内心的教师的目光中,才会有的光芒,它并不耀眼,却有着温暖的坚定,温和的执着和温柔的力量……这是只有教育者才会拥有的眼神,它具有教育的力量,混合了父爱的慈祥与严厉,母爱的柔和与坚毅。这样的眼神,或许在不同的教育者那里,会有更加丰富细微的具体表现,但无一例外地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倾听的姿态——异常专注的倾听,内含着无限的关注与期待……
作为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教育倾听艺术的思想者与践行者。在漫长、艰难而又辉煌的教育生涯中,“倾听”始终是他关注的话题。在他那里,一个好教师,应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教师的倾听意识、能力与习惯,往往是在师生间的谈话中进行,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精神交往,内含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诚恳相见、开诚布公,甚至肝胆相照。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也为了让谈话内容使学生心情激动,打动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向所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通过集体的力量影响个人。
教師需要把自身作为一个好朋友与好参谋加入到与学生的集体谈话中,这不仅是教育过程的一条规律,在我看来,也是教育倾听过程中的一条法则。正是在集体中的交互谈话与倾听之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志向、兴趣和爱好交织在一起。教育者对其中的某一方面触及得愈轻微、愈细心、愈慎重,受教育者因为这种触及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就愈坚定,产生的信念和希望就愈强烈,就会更加敏感地接受集体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微妙且不乏灵巧的教育影响,产生的重要前提,是使学生把心中的任何秘密告诉教师,并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正是这一前提,使师生之间的交谈与倾听,充满了精神上的亲切感和敏锐感。
第二条建议,儿童的本性需要教师善于做一名“倾听者”。
学生为什么愿意把秘密告诉教师?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展现了一种愿意倾听、认真倾听的姿态,并且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对方作为倾听者的存在,由此敞开了自己的心门。这种倾听的姿态,就类似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眼神,它是打开学生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先要成为好的观察者。他建议教师:“要仔细观察儿童生活,认真思考他们的表现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注意他们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这样你就会发现,孩子在本质上具有向你敞开心灵、倾吐自己感情和思想的精神要求。但是,你必须懂得:只有你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真诚地敞开心灵。”所谓的“管束”和“制服”,都是教师以压制代替倾听为前提,其代价不仅是教师失去对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会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就应当是一个能够懂得和察觉青少年思想和情感脉搏的人。“如果教师走到少年身旁询问:‘喂,你在想些什么,请谈谈吧?——这样做是会把学生给推开的。只有那种能与学生思想和感情一致,共同关心社会利益并与其休戚相关、苦乐与共的人才能成为少年的导师。只有当我和学生感受同样的思想和感情的时候,当我能够把自己心灵的一部分灌注到学生心灵中去的时候,我的心和学生的心达到了彼此了解。精神上的一致就表现在从自己的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愿望与理想。如果我能够把自己心灵中的东西倾注到学生的心灵中去,那么学生就会来向我讨教并要求帮助,就会来向我倾吐褒扬。”
学生的倾吐,需要从教师的倾听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还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季娜和柯利亚就成了我的朋友。和他们交上朋友以后,我了解了奇妙的少年世界中的很多东西。我懂得了,如果你能小心、细致而又温存地去轻轻触及少年的心,如果你能珍重他心中的隐秘,那么,这颗少年的心就会向你敞开。我愈是关心我的朋友们的欢乐和痛苦,他们就愈能信任地向我倾吐自己的秘密,并经常找我帮他们出主意。但必须善于替少年保守秘密,不要对他们的秘密表示出过分的兴趣,不要去过分探究他们的心灵。如果你要把少年的心‘翻出来,去追究连他自己都羞于承认的东西,去干预他身上具有深刻个性的一切方面——这些做法都是缺乏教育素养的明显表现。这会在少年和教导员之间筑起一堵高墙。如果少年向你这个教导员倾吐的秘密愈多,而你愈有办法保守这些秘密,那么,你在你学生敏感的心弦上就能弹奏得愈自如,你的学生对你懂得人情这一点也就会表示出无限的信任,同时他也会更强烈地渴望成为你心目中的好学生。”
第三条建议,培养用心灵倾听和感觉学生的能力。
看来,要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进而在学生敏感的心弦上弹奏得自如,的确需要教师的观察与倾听的艺术。这是完善教师教育技巧的重要方面,其中的内核就是教师需要培养自我用心灵来倾听和感觉学生的能力,它意味着“要去努力洞悉人们话语里反映情感的潜台词。言语像眼睛一样,是心灵的镜子。我学会了在学生的话语中体会出种种最细腻的情感色彩:抑郁、惊恐、忧愁、孤独感、痛苦、懊丧、不满、不安。萨什科家里有时会发生争吵。我已经能够根据萨什科话语中的细枝末节猜度出他家里现在的情况。这个男孩子有时候讲述一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使他激动万分,我就以此来确定:他现在是高兴呢还是惊恐不安,也就是说,他家里现在是和平和宁静呢,还是与此相反,他的母亲正处于绝望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倾听艺术家”,他对萨什科话语的倾听,是一个典型案例,展现了他独特、高超的倾听能力。在这里,所谓“高超”,不是一个虚飘、虚浮因而虚空的话语,支撑它的依据是“细腻”,从学生简单的一句话里,听出了“抑郁、惊恐、忧愁、孤独感、痛苦、懊丧、不满、不安”,这是何等细腻的耳朵,何等敏锐的心灵……
这样的心灵,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心灵,他因此一定会拥有苏霍姆林斯基似的专注、温暖和坚定的眼神,它的背后,是一双倾听学生的心灵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