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诗十九首》看道家精髓的四重境界

2017-03-10谢佩麟姚晓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道家古诗

谢佩麟 姚晓娟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从《古诗十九首》看道家精髓的四重境界

谢佩麟 姚晓娟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作为五言诗歌创作典范的《古诗十九首》,根植于东汉末年战乱迭起、民生凋零的时代土壤,突出体现了耽于沉思的汉末士子在危机重重、荣枯变幻、世态无常、祸福不定的背景下矛盾而又无奈的踌躇心态。绵邈的情思、悲凉的心境是道家辽阔的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是道家精髓在东汉末年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全面绽放。

古诗十九首;道家;精髓;境界

0 引言

《史记》云:“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作为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两翼之一,传承了数千年。道家以道为根本,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道,主张取法自然,清净无为,见素抱朴,齐物互化。在为人处事上,崇尚“上善若水”“守柔不争”;在求学问道上,提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修身养性上,主张“知足常乐”“少私寡欲”;在治国安邦上,推崇“无为而治”“清净自正”;在与自然相处中,提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论;在发展规律上,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这玄妙深奥的智慧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过如汉朝初年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盛世,也曾在汉武帝执政时期遭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长时间压制。东汉末年社会黑暗,王纲解纽,民生倒悬,游子士人的政治理想、宏图抱负长期受到压迫,无法实现,儒家文化与精神逐步失落,导致游子士人纷纷转身投入道家思想的怀抱,以求得暂时的慰藉与缓解。道家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旨在探讨《古诗十九首》暗合道家精髓的四重境界。

1 纯真朴素之境

《古诗十九首》以简单的题材,反映现实的问题;以朴素的题材,描绘现实的生活。正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这恐怕也是《古诗十九首》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古诗十九首》情感表达真切入理,朴实无华。这又与道家“立身淳厚,不可浇薄;存心实在,不可浮华”之主张不谋而合。其与汉初的文学作品相比,实现了从描写外物到回归本我的转变。正如《老子》所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人们探求诸多外物,最终还是要归根返本,这是道的规律,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因而这一变革使得文章更具有自然之性,更加合乎生命之感。如《行行重行行》中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表现了闺中女子对于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纵然决心守候,可又有几多岁月可堪辜负?只怕时光无情,人生迟暮,落得一个万事皆休的下场。这样的情感表达可算是情理兼备,真实地从人性的角度反映作者自身的内心活动,毫无矫揉造作的违和之感。同样在《青青河畔草》中,作者面对荡子久行不归的状况,直言不讳地发出了“空床独难守”的感慨,此语一出,真可谓石破天惊,“独难守”三个字写尽了作者的内心挣扎。

《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涉江采芙蓉》中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道尽了游子意欲归乡,怎奈路途遥远的悲哀。采撷的芙蓉,想送给遥远的她,可是二人却又天各一方。纵然同心,可却难在一起,只怕是客居他乡,忧伤终老。同心描写了二人情感的亲密无间,是虚拟之笔。“离居”表达了二人分居两地,是现实之笔。一虚一实,相互比较,更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念人之情。而在《驱车上东门》里,作者最后感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样的言论正是从虚幻回归现实的一种领悟,人生苦短,不可抗拒,想要求得仙丹灵药以望长生却又多为丹药所欺骗。既然如此又何不畅饮美酒,身披华服,享乐当下?简单的四句话,却道出了不简单的人生反思,这样的表现手法蕴含了“大道至简”的道家智慧,其语言朴素易懂,简洁明了,但所表述的情感却厚重真切,阐明的道理则精妙深奥。正如《老子》所言:“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正因为语言真朴,所以才能表达出难以穷极的可能,正因为语言精练,所以才会有悠远深长的意境。

2 委曲婉转之境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冠冕”,在抒情方面有别具一格之风。将款款深情以委婉的手法默默倾诉,将绵绵情意用曲折的方式娓娓道来,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诗歌的温柔敦厚的审美追求。与道家所推崇“曲则全,枉则直”的思想如出一辙,以曲得全,以枉求直,故其能有无限缠绵、含蓄不尽的美感。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开篇直入主题的作品,多数采用起兴的手法,以典型事件、典型物象通过写景叙事作为诗歌的发端,而后转入极为自然的抒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终有水到渠成之功。如《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或是《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以及《青青陵上柏》中的“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等,都是采用了比兴的开篇手法。在句式上多用反复重叠,加深语气感情,为诗歌全文格调奠基。这种反复重叠的形式正是道家“天地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思想的鲜明体现。

《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的诗歌都采用了抒情委婉、叙事曲折的笔法,这样的风格同样也与道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老子》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美从来都不是全部展现,直观暴露在观众面前的。中国人擅长留白的布局,使美直观表现一半,含蓄留藏一半。半遮半掩,半隐半现。感情上的表达也不例外。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如果仅仅是追求一吐为快,全盘托出则显得过于浅薄,不够深沉,反而含蓄用笔,曲婉抒情,通过峰回路转的过程,变幻万千的心境,以部分展现全局,以无形体会有形,以有限感知无限。这样的感情又怎能不令人倍觉深沉细腻?如《青青陵上柏》中的“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作者为了凸显人生短促,不直言而论,先表历经沧桑更显生机之陵上柏,和饱经冲刷岿然不动的涧中石,再言能长且久者的天地。最后令人感到人生如远行之客一般匆匆而去。这重重铺垫,种种对比,都是为了彰显生命之短促,短短数语写尽了悲凉之意。如《冉冉孤生竹》中的“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以及“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作者先将自己和未婚夫喻为菟丝和女萝,以菟丝生长的时节暗示未婚夫将在合适的日子迎娶自己,尽显期盼之情。而后作者自比含苞待放的蕙兰花,盼望夫君尽早采撷,否则岁月无情,终将枯萎。提醒未婚夫莫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这其中的担忧之情、幽怨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委婉动人。正如清末诗学批评家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称:“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取其婉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则无不尽。”

3 物我合一之境

《庄子·齐物论》中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我合一”即衍生于此。庄子认为生与死、善与恶、是与非等世间万物相生相对,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在根本上并无差别,又何必区别彼我。圣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根本上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对立,使人们再无贵贱之分、祸福之别,从而达到顺其自然之境。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笔法使作者与作品完美融合,物我难辨,不分彼此。于景于物中饱含人的情思、意志;于人于情中体现物的意象、本质;不拘泥于笔下物之所限,不固执于心中情之所叙。使情中自是有物,令物中自是有情。直至超越心灵,物我两忘,达到“和光同尘,浑然一体”的至高之境。《古诗十九首》则正是借用物我互化的笔法达到超凡脱俗、清新自然、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如《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此诗的妙处在于情、景、物的三位一体完美融合,真正地做到景中含情、物中表情、以物衬情、以景诉情。全诗开篇便能从弯曲高耸的城墙体会到一种险固冷峻之感,旋风骤起,笼罩大地,这样的力量是何其强大?看了又会让人有怎样的悲凉之感?一句“秋草萋已绿”更是将这种情感更加深化,秋草本该枯黄稀疏,可却是仍显翠绿繁茂,本应是一幅死气沉沉之景,却又有生机勃勃之象。看似矛盾的背后,实则是正言反说,以生机盎然反显凄凉萧索。一句“四时更变化”的随意感慨,给人以平缓自然之感。仿佛四季轮转,更迭变换是那么舒适宁静,令人亲切。可是随即的“岁暮一何速”却打破了这份祥和,一个“速”字,瞬间加快了诗歌的节奏,让人感到春夏秋冬,来去无穷;人生易老,再难回头。这样的感受又岂能不让人深感无奈凄凉?这简单的两句话,道尽了天地间的运转规律,也揭示了人生短暂的无助悲苦。伴随着秋日的晨风冰冷,人的内心又怎能不产生光阴易逝的悲凉之痛?秋日的蟋蟀也感伤不久将死,我辈凡人又岂可逃离生命所限?此时作者融情于景,感慨“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认识到既然时光飞逝无可挽回,人生一世又何苦处处自我约束,时时受限,以至于迷失自己,等到迟暮再去惋惜?倒不如效法天地,顺其自然,涤除烦忧,敞开心扉,寻得人生真趣亦是美事。作者以城墙起笔,从对旋风、秋草的描写再到表达自然的四时运转虽是句句言物,可其中的气氛情感却是渲染得恰到好处,晨风所怀的悲苦之心亦是作者所怀的悲苦之心,蟋蟀对于生命短暂的悲伤之感亦是作者的悲伤之感。晨风是作者,蟋蟀亦是作者,道是万物,万物亦是道。此时作者物化于景,与万物同感,与天地合一,这种情怀的抒发可谓是精妙至极。

4 对立统一之境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有正必有反,有善必有恶,有生必有死。故正反相对,善恶相拒,生死相随。正如老子所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古诗十九首》中同样蕴含了对立统一之思想,展现了非凡的魅力。《回车驾言迈》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作者遍观四野,透过草之荣枯,感悟人生。金石坚固长久,人生脆弱短暂。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人已不在,可金石尚存。即便是长寿也终究难逃这一世人生,究竟什么才能让生命得到永恒?恐怕百年之后身归自然,化为尘土,而不朽长存、永恒不灭的只有关于自己的美名了。这短暂与永恒相互比较,让人不禁赞叹作者此番感悟可谓超脱世俗,格调颇高。除此之外,在《去者日以疏》中一句“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统领全文,作者身出郭门,只见遍野丘坟,曾经的古墓变为耕地,往昔的柏树当做柴薪。风吹柏杨呜声哀,哀声萧萧愁杀人。“去者日渐以疏,来者日渐以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一转眼便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试想人生又能消磨耗费多少岁月?正因昔日之来,方有今日之去。也正因今日之来,方有来日之去。一来一去,一生一死,谁又能参透玄机?正如《庄子·外篇》所言:“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古墓已去,耕地而来;柏树已去,柴薪而来;岁月已去,醒悟而来。既然人生苦短,前途茫茫,岁月如梭,久居他乡,何不早归故土,一享骨肉团圆之乐。作者开篇直抒胸臆,一笔道出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更是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哀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5 结语

有汉一代,游宦之风盛行,下层士人学子欲报效国家,怎奈选官制度日趋腐朽,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一时间非名门则不可用,无背景则难为官。空有满腹经纶,实无用武之地。当他们在为官出仕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时,便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一方面是要面对社会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要固守儒家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精神,不肯妥协。在这种重重矛盾而又复杂迷乱无法解脱的悲剧中,他们只能挣脱儒家思想带来的束缚,转而选择道家,以求开辟新的人生道路。这既可以说是睿智,也可以说是无奈。他们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看遍人世间荣枯幻灭、世态炎凉、祸福旦夕、命运无常,只为了寻找那人生的最后归宿。于是便有了“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慨叹,也便有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般消极失意的情感;更有对“惜费者”的讽刺,一句“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顿悟更是何其豁达、何其豪迈?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东汉失意士子对道家哲学思想的参透、服膺与顿悟,这是乱世文人在求仕道路上屡遭碰壁后的精神选择,亦是对人生价值的一次重新审视。

[1]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张节末.《古诗十九首》与玄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2(1).

[5]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责任编辑:李增华

Seeing the Essence of the Four Realm of Taoism from theNineteenAncientPoems

XIE Pei-lin, YAO Xiao-juan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1, China)

As the creative model of five character poetry,NineteenAncientPoemsroot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people′s livelihood wars repeatedly, people′s life withered time soil, and this highlight the contemplative contradiction in crisis, scholar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world changes the ups and downs of impermanence, fate uncertain background and helpless mentality. Such emotions, sad mood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aoism′s vast imagination and "science" concept since the pre Qin period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is the essence of a full bloom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 spirit world.

NineteenAncientPoems; Taoism; Essence; Stat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4.049

2017-01-19

谢佩麟(1996—),男,吉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G122

A

1674-6341(2017)04-0139-03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道家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