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的消灭及其实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的深层批判

2017-03-10卢文忠

武陵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唯物史观

卢文忠

(广东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30)

“异化”的消灭及其实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的深层批判

卢文忠

(广东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30)

异化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和批判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原初语境中,马克思关于消灭异化的论述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异化的话语是别开生面的,是对消灭异化的论域转换,实质上是基于唯物史观对分工的论述和批判,超越了原初语境中的批判方式,找到了消灭异化的真实途径,实现了对异化的深层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消灭;分工;批判

异化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改变旧社会和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思索和价值诉求。然而,异化这一范畴并非马克思的独创,也不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更不是马克思思想的全部,而是青年马克思深受德国哲学影响对现实社会状况所做的一种批判尝试和理论发挥。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这种批判尝试和理论发挥不断体现出“一方面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弄清问题,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同时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去建构一种新的世界观,以便彻底将自己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界划开来”[1]的特征。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发展阶段,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和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对异化批判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中展示出自己思想观点与德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构建起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它始终关注资本主义境况下的人类生存,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揭示人类异化的历史现实,探寻人类自由发展的解放道路”[2]。正是如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异化”的消灭,实现了对异化的深层批判。

一、离开哲学的基地:消灭异化的原初语境

马克思指出:“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3]8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具体语境来看,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德国的批判”是指德国哲学家,不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依然还是依循黑格尔体系所进行的哲学批判。既然他们没有离开过黑格尔哲学的基地,那么他们对异化的回应就依旧囿于唯心主义的理解和批判。事实上,马克思也曾经驻足在这个基地上,只是他最后离开了。正是在这个基地上,马克思运用了异化的范畴,并对异化进行了批判。在离开哲学基地之前,马克思对异化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也进行了哲学批判的种种努力,这种理解和批判带有黑格尔体系的某些思维惯性和理论残余,呈现出消灭异化的原初语境。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种异化,对黑格尔而言主要是一种‘文化的’现象,而对于马克思而言异化却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现象。”[4]实际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批判既不像黑格尔那样是从绝对观念出发的纯粹哲学批判,也不像国民经济学那样是无视工人劳动关系的纯粹经济理论研究,而是在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批判进程中发起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即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异化劳动的批判。“把‘劳动’概念与‘异化’相结合,是马克思的一个独创。”[5]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分析、运用和批判显现出原有的哲学痕迹与开始萌生的经济思维之间的内在张力,推动着他此后的批判立场和视野合乎逻辑地深入到物质经济活动的现实领域。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异化劳动使工人创造的对象变为奴役自身的力量,财富越增加工人越贫困,工人越是劳动就越是对自身的否定,人失去了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对于工人这种异化劳动方式和生存状况,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的解决方案:“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也就是说,马克思把消灭异化诉诸于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这是马克思消灭异化在原初语境中的集中表达。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整个话语结构和主旨思想来看,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是一种未成熟的新世界观与未清除的旧哲学观即不断形成雏形的唯物史观与依旧有所发挥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既对抗又交融的双重理论逻辑进路。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一进路中的两种理论逻辑并非并行共生而是此消彼长的,是前者不断战胜和取代后者的思想发展进路。从后者的意义来看,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以及对异化消灭的构想,所展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批判的异化史观:人的本真态—异化态—复归本真态。“如果异化是把人性分裂为许多的粗陋的部分,那么我们期望共产主义是以一种重新统一的形式出现。在共产主义社会,分裂被治愈了,并且对马克思来说所有构成人的元素重新统一了。许多特征被赋予了高级共产主义社会——比如分工的消失和社会阶级的消灭。”[7]这种异化史观一方面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的理论假设和推演,另一方面是一种关于消灭异化的否定辩证法,正是这种否定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推动着马克思批判异化的立场向前者转化。从前者的意义来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是以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异化劳动为研究重点的。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就进一步论证了他的新的历史观的一个根本思想,即物质生产在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8]。至此,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尽管在原初语境中不免糅合了旧哲学的理论和语调,却更多地运用政治经济学和考察感性经济现实,尤其是对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客观规律的把握,推动了马克思离开原来的哲学基地,开辟了新世界观的天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其特有的社会(对象化)劳动概念的基础上实现出来的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用异化话语实现出来的对物质生产及其必然过程的研究,这种研究对其后来直接以物质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唯物史观具有明显的奠基作用。”[9]正是如此,马克思将自己所作的种种努力置于新世界观的阐发以及消灭异化的论域转换中。

二、别开生面的话语:消灭异化的论域转换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不仅标志着马克思离开了德国哲学家不曾离开的哲学基地,而且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立足于德国现实和物质环境来阐发唯物史观以及对异化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新世界观的阐发中,仍然有对异化问题的回应和对异化的批判话语,但是,对异化的论述相比此前大为减少,这一情况似乎意味着消灭异化的问题已经不再像此前那样成为问题。当然,论述上的量的变化并不能充分说明马克思批判异化的动态趋向,最根本的是这些论述上的质的变化展现了马克思批判异化的实质意义。也就是说,这些为数不多的论述,虽少却更见锋芒,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别开生面的话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消灭异化的论域转换。

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3]30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整个话语结构和主旨思想来看,这是马克思关于消灭异化的思想观点的集中表达,是对异化理论的一次了断。马克思所指的这种“异化”,是一个内含复杂话语结构的理论范畴。根据这一论述的具体语境,可以窥见如下意思:第一,这一“异化”是马克思引述的话语,是对德国哲学家的哲学话语的引述所作的说明,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为了让我所批判的德国哲学家容易明白我的意思,所以我用异化这个词,但是我本身并不想用这个词。其不外乎是想表明这一范畴只是借用德国哲学的话语来间接转述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这一“异化”是马克思标注的话语。中文版中的“异化”一词标上了引号,梁赞诺夫德文版中的异化("Entfremdung")、英文版中的异化("estrangement")一词也是如此,这表明马克思只是使用这一范畴的形式和外壳,摒弃了其原来的意义,并非像德国哲学家那样解读其意义,这恰恰是对德国哲学家的反讽。简而言之,“异化”一词的内涵根本就不是异化。第三,这一“异化”是马克思呼应的话语。既然不是在谈论异化,那就是另有所指,马克思引述和借用它是为了呼应其前面所阐述的新观点。这一呼应是马克思在此提及“异化”一词的关键所在,其所呼应的新观点正是对异化问题的真正解答——分工:“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3]29可见,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话语是别开生面的。所谓别开生面,就是指马克思从完全区别于德国哲学家的另一层面来分析异化问题,他已经开始用政治经济学中的分工来取代人本唯物主义中的异化劳动了。也就是说,马克思已经在唯物史观的思路中彻底转换了异化的论域,异化问题实质上已转变为分工问题。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论域转换,实质上就是构建新的问题式并将分析和批判的对象导向这个新问题式:“这个新问题式就是分工。分工取代了原来在人本主义话语中的异化规定。异化是一个哲学逻辑规定,而分工则是一个经济学的实证概念。”[10]471不言而喻,转换了异化的论域,同时也就转换了消灭异化的方式,新的问题导向了新的解答。马克思在批判性地使用了德国哲学家的异化一词之后就直接进入到了关于如何消灭分工的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中。最后,马克思针对异化所提出的“消灭”一词在德文中是aufgehoben,其在英文版中是abolish一词,是为废除、取消之意,可见马克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己持彻底否定异化的立场,并非其曾经提及的关于消灭哲学的“消灭”之为扬弃之意。至此,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异化”即分工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原初语境中的观点,这也意味着要超越原有的批判方式,把消灭异化指向其现实的社会基础。

三、批判方式的超越:消灭异化的现实指向

事实上,马克思在阐发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已经把对异化劳动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让位于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批判。马克思对异化的引用、论述和批判,实质上是对德国哲学家和德国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回应,也是对自己曾经使用过的批判武器的批判和回应。通过批判异化的论域转换,实现对原初语境中批判方式的超越,找到了消灭异化的真实途径。

在提及“异化”这一范畴的后续论述中,马克思径直指出消灭这种“异化”所需要的现实条件:“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3]30从这一论述的具体语境和文本意义来看,马克思将消灭异化指向了现实的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第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要消灭的异化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一样是要消灭那种奴役人的异己力量,都始终关注并致力于改变人的劳动状况和生存状况。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论及的人,并不是此前所指的遭受异化劳动的类本质的人,也就是说,马克思此前更多地是从人的本质来理解人的异化,而现在他所理解的异化是针对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16对现实个人的关注促进了批判方式向社会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实践性批判手段的转变。第二,现实的个人在被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的活动,分工作为人们活动的一种方式,同样受到这些界限、前提和条件的支配。“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3]29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分工是强制分工,人们由于分工而成为被固定化的社会存在,由此处于片面化的生存状况。马克思从否定性的维度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进行了论述,认为分工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否定,因而要对这种分工加以否定。可见,分工这一范畴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强烈地表达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所蕴涵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话语。第三,在马克思看来,消灭“异化”实质上就是要消灭分工。“马克思实际要消灭的是束缚人的奴役性劳动的社会分工,即劳动者分工。”[10]474第四,马克思认为只有当这种分工发展到使受奴役的人再也无法忍受奴役的极端程度,才具备消灭这种“异化”的现实条件。实质上,这种极端程度意味着分工的发展造就出无产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对立,也就是造就出革命的主体力量和革命的客观形势,这时,消灭“异化”才成为可能。第五,马克思把消灭分工指向了革命,即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改变旧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消灭奴役性分工得以产生的物质经济环境。第六,为了造就出分工的极端化程度,造就出革命的主体力量和造就出两大阶级的矛盾对立,最根本的在于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壮大无产阶级力量并促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是保证社会主义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11]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之为唯物史观,也是唯物史观批判社会分工的鲜明特征。

最后,正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原初语境中对异化的批判那样,马克思在此对“异化”的批判的价值诉求在于实现人的解放,使人从受奴役的劳动状况和生存状况中摆脱出来,成为自由的人。其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此时是从对社会经济的实证把握出发,从社会分工中的现实的个人被奴役的状况出发,指出消灭“异化”的现实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这种异化现象也必然会消灭。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手稿》的观点,把异化的消灭当作代替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12]162正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真正克服了“异化”即摆脱了旧式分工,构建自由的和全面的活动方式与生存方式。马克思通过从消灭异化到消灭分工的论域转换及其批判方式的超越,揭示了人类解放的真实条件。

可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消灭“异化”的精辟论断,触及了解决异化问题的最深处,把消灭“异化”指向了其产生的现实条件,超越了原初语境中对异化批判的方式。马克思对自己批判方式的超越,是一种全面的自我革新,是对批判立场、批判对象、批判话语、批判手段和批判目的的超越。就其对批判立场的超越来说,马克思用唯物史观代替了曾经有所发挥的异化史观作为消灭异化的根本立场。就其对批判对象的超越来说,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分工代替人本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异化劳动作为消灭异化的对象。就其对批判话语的超越来说,马克思“力图用科学的经济学规定取代哲学的价值规定”[10]477,在经济学话语代替哲学话语中彰显对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把握,为消灭异化构建科学的理论话语。就其对批判手段的超越来说,马克思用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实践代替抽象的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作为消灭异化的现实手段。就其对批判目的的超越来说,马克思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代替人的本质的复归作为消灭异化的根本目的。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的真正超越。

马克思的这一切超越,是关于消灭异化的批判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的深层批判的总体结构和核心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消灭异化,实质就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以无产阶级为主体力量、以革命实践为根本手段、以克服分工为具体对象、以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为根本价值的对异化的总体性批判。正是这种对异化的深层批判见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为人类消灭“异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几乎不再使用异化这一范畴,尽管零星地出现在后续的极个别著述当中,但这些零星的出现正像《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待异化那样,“马克思已完全放弃了把异化当作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因为他已经发现,用‘异化’概念无法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当然也就无法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12]163。就此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的深层批判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对异化问题的终结,用唯物史观彻底颠覆了旧哲学的异化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异化观可视为异化终结论。然而,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和批判精神的整体进程与理论品格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的终结并非意味着马克思在放弃异化范畴的同时也把内在于异化概念中的道德批判精神和道德评价维度也放弃了。相反,正像马克思用分工问题来转换和替代异化问题那样,他放弃用“异化”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是把过去那种被界定为异化而实际上是遭受奴役的非人状况置于唯物史观的新观点与新范畴来加以审视和评判,亦即把“历史评价”置于“道德评价”的首位。马克思坚持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为基本立足点,发起对商品拜物教等的道德控诉和批判,体现了他在革命实践基础上进行经济研究和文化批判的统一。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没有抛弃异化(包括拜物教)概念,相反,正是依靠这一概念,其理论的完整性和批判性才得到充分的彰显”[13]。这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的深层批判之深层意义在马克思后续思想进程中的显现、延续和发展。

[1]王代月.原典中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2.

[2]宋伟.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Louis Dupre.Marx's Social Critique of Culture[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University Press,1983:16.

[5]聂锦芳.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6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7]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6.

[8]叶汝贤.叶汝贤自选集(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1.

[9]刘海江,萧诗美.异化思想的辩证演绎: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60-67.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1]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0.

[12]叶汝贤.叶汝贤自选集(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26.

(责任编辑:张群喜)

The Abolition of Alienation and Its Essence——Deep Criticism of Alienation in The German Ideology

LUWenzhong
(SchoolofMarxism,Guangdong Police College,Guangzhou 510230,China)

Alienatio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Marx's early thoughts and critical theory.The realmeaning of abolition of alienation in original context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was the critique about workers'alienated labo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by Marx.In The German Ideology the discourse on alienation took a new look,replaced by the domain transformation of abolition of alienation and its essencewas the discourse and critique about the division of labor,transcending the criticalmode in original context, finding the trueway toabolish alienation,realizing the deep criticism aboutalienation.

The German Ideology;alienation;abolition;the division of labor;criticism

A12;

A

1674-9014(2017)03-0039-05

2017-03-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价值研究”(16YJC710029)。

卢文忠,男,广东广州人,广东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文化批判。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