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是“人生的图画”
——建国初期形象特征论的反思
2017-03-10许丽
许 丽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1000)
2017-07-2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十七年’文论中的‘形象政治’”(ZGW162006),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苏区戏剧中的‘形象政治’研究”(YG2016281)
许丽(1983-),女,江西萍乡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文化批评、中国现当代文论史研究。
形象是“人生的图画”
——建国初期形象特征论的反思
许 丽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1000)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形象特征论;人生的图画;语言建构;形象的政治化
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是文学的特征,这是建国初文论界所持有的基本文学观念。一般将此称为形象特征论,并视其为不容置疑的定律,以此作为认识与理解文学的前提。到了1980年代,许多人开始怀疑这一定律的合理性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童庆炳。他在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发表《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中较早提出“质疑文学形象特征论”的观点:“文学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学的特殊形式上,而且首先是表现在文学的特殊对象、内容上。不把文学的对象、内容的特征弄清楚,要论证文学的形式特征就没有依据。‘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这一类提法,只说明了文学的形式特征,没有说明文学的内容特征,所以仅仅用它来说明文学的根本特征,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缺陷。”[1]接下来,他将这一仅重形式特征、而忽视内容特征的重大理论缺陷追溯到别林斯基那里,并将其归因于“别林斯基的失误”。作者试图揭示以往形象特征论中对文学的审美内容的忽视,所以他提出了“文学反映具有审美属性的生活”的命题,以此介入建国初的文论反思中。在经历文革十年浩劫极左思潮统治之后,诸如此类的质疑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的确能够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不过,在新时期诸多观念的“此起彼伏”中,形象特征论的探讨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而现有的思考又尚未能很好地揭示形象特征论的内在生成理路以及它如何最终与意识形态联姻促成形象的政治化。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中国文论建设而言意义很大。因为,从目前国内文论教材而言,文学形象层仍旧构成了作品文本三层次之一(此外有语言层、意蕴层)。而形象政治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鉴于此,想通过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再反思,以期找寻其政治化的内在生成理路。在我看来,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一
将形象理解为人生的图画,其实是从形象的构形特点来探索文学形象的特征。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形象由什么构形,并具有何种特点。在别林斯基、高尔基等将形象视为特征的理论中,他们都倾向于将形象视为人的形象,尤其是高尔基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更是将形象中的人提至文学的重点对象。而季摩菲耶夫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2]27的观点。他在《文学原理》一书中给形象所下的定义是:“形象是具体的,同时也是综合的人生图画,借助虚构而创造出来,并且具有美学的意义。”[2]27后经翻译介绍,他的“人生的图画”说成为了建国初中国文艺理论界关于文学形象及其特征的主要认识与理解之一。比如巴人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是生活本身形式的再现,是在作品的完整的艺术构成中,具体地、图画一般地刻划出来的生活面貌。而‘文学形象’或‘艺术形象’,一般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3]285刘衍文说:“文学的形象乃是具体的、感性的、综合的人生图画。”[4]23霍松林提出,形象包括多种含义,其中主要有语言的形象,人物形象,而“真正决定文学特性的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即指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从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中描绘出来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完整的生活图画”[5]6。此外,蒋孔阳、李树谦等人都有相关论述。
“人生的图画”说,意即形象所展现所勾画的是人及人的生活。这也就是说形象是由人及人的生活构形而成。而实际上艺术中的形象也不仅仅描写人、人的生活,还包括描写了人之外的事物,如山水诗、花鸟画等艺术中的形象。对于此种疑惑,建国初期的文论家作出的解释是,因为这些人之外的事物都与人发生着联系,所以它们也都是构成人生的一部分,而可将其纳入人的整体生活之中。而人的整体生活,是文学的特殊研究对象。除了文学之外,如科学也会研究人,但除文学之外的学科并非将人的整体生活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所以研究人生,并且“图画”人生,这就是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形象。那么,当将形象说成为“人生的图画”,形象由人及人的生活构形而成,那么,这种形象具有怎样的构形特征呢?其实从文论家的描述中可见,形象既然是人生的图画,它就应具备人生图画的构形特征。一方面,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如冉欲达说:“文学形象首先是具体的、感性的生活图画。”[6]43蒋孔阳也说:“文学艺术则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并且能够唤起美感的形式,来反映现实。”[7]15可以说,建国初的文论家们都会用具体的、感性的来描述形象的特点。不过,他们虽然提及到具体的、感性的特点,但往往会对形象的具体的或者感性的特点进行特别解说。如刘衍文说:“应该指出:形象并不是具体,虽然,形象的东西一定是具体的东西,但具体的东西却不一定是形象的东西。”[4]33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他看来,具体的事物假若仅仅停留于直觉和印象之上,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能构成感性的、综合的人生图画,那么这种具体事物就不是形象。巴人也说:“形象必须借具体的描写而显现,但不是一切具体的描写就能称为‘艺术的形象’。”[3]292他认为,只有发现了现实的本质,用‘对象化”的手法,按照现实的生动的面貌进行的描写才能获取艺术的形象。通过前面的分析,可见,具体与感性虽然是建国初文论家们在阐述文学形象特征的关键性词语,但是在他们那里,“具体的”、“感性的”只是形象在方法或者对象上所呈现的特点,而且务必要与必然的内在关联、现实本质等理性因素紧密相关联。也正因如此,所以他们在论述形象特征时,尤为注重对第二方面的形象特征的阐发,即更为强调形象是综合的、完整的或者说是图画般的。
通过如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形象描述为“人生的图画”,看似既重视形象的具体感性特征,又强调形象的综合完整等特征。但实际上,对于前者,只是就文学与科学的区分上而使用的。而对具体的、感性的特性则很少深入揭示。不惟如此,对其还有诸多的限定,唯恐形象偏离理性的轨道,而反复强调它要反映必然性、本质等。而关于后者,也总是试图使其统一与综合到现实本质、真理等理性因素上来,因而强调主题思想、结构安排、情节设计等的重要性。其实,这些特征的揭示,是根据将形象定位为“人生的图画”派生出来的。而“人生的图画”从其构词的结构上看,除去修饰语“人生的”,其主干则为形象是图画。而图画,一则意味着再现,二则意味着勾勒。再现,即指的是对人及其生活的形象再现。勾勒则指的是对人及其生活的大致描绘。这其实在季摩菲耶夫提出“人生的图画”观念时就表明了此点。他认为,形象是人生的图画意味着“描绘对于某种生活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行为和经验,借以评价这种生活”[2]27。所以,既要通过形象来再现,又要借助形象来大致勾勒出人的生活图景,这势必导向强调突出人的主要生活。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分析,认为阶级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关系与主要矛盾。所以,突出人的主要生活,也即是凸显人的阶级生活。也正基于此种认识,所以建国初文论界一直将人的阶级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本质,认为“图画”人生也就是要将人的阶级生活勾勒出来。而只有这样才抓住了本质、抓住了主流。
二
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这是着眼于文学形象的语言特点来探索文学形象的特征,以进一步说明形象作为“人生图画”的方式手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塑造形象,通过语言表达情思。在季摩菲耶夫与毕达可夫等苏联文论家那里,文学的语言也成为了理解形象问题的要素之一。他们认为从狭义上来理解形象的话,形象即指的是语言的形象性,如语言的优美性、具体生动性等。这说明语言不仅在文学及其形象的创造中不可或缺,而且这种语言也应该具备自身的特点。语言的特性体现着形象的特征。
对于文学及其形象的语言以及其特点,也是师承俄苏形象特征论的建国初中国文论关注的重要方面。从当时的文论教材来看,一般都将文学艺术的特点作为其主要的内容进行专门探讨,并且指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是构成形象之特征的条件之一。如巴人的《文学论稿》,当论及文学的艺术性时,首先强调文学是语言艺术,不仅对语言的一般特点,而且对文学语言的特质以及怎样学习语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文学的语言的要求是体现形象性的特点。如他说:“文学的语言的特质是除准确、质朴等等以外,还须具体和生动。这也就是文学的语言的形象性。”但并非有了语言的形象性,或者说形象化的语言,这就是文学。为了说明语言中的形象性不完全等同于作品中的形象性,他还结合具体实例予以解释说明。他通过列举斯大林、毛泽东以及鲁迅的一些理论文章,来说明理论文中也有着语言的形象性特征,但由于理论文借用形象的描摹,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一种思想,形象不过是一种理论的证明,因此,这种语言的形象性不是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特征。
不仅巴人的《文学论稿》作如此观,刘衍文所编著的《文学概论》也同样在将形象定位为文学的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语言对于形象建构的意义及其(文学)形象语言自身的独特属性。刘衍文和巴人一样,首先谈语言的一般特征,如语言直接与思维相联系,但语言本身决不会有阶级性,而是全民性的。这其实与斯大林在1950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有关语言与上层建筑的阐述是一致的。斯大林不赞同将语言直接归入上层建筑之列而将其全面阶级化。
关于构建形象的语言及其特点,不妨再来看看霍松林的《文艺学概论》中的分析。这本教材开篇就把文学的特殊对象确定为形象,同样也是将形象作为文学的特征。同时,他也没有忽视语言的构象性。如他说:“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在于它用以创造形象的材料和其他艺术用以创造形象的材料有所不同……文学则用语言创造形象。”[5]139他指出,文学语言除了加强其正确性、纯洁性、精炼性、多样性、普遍性之外,还特别强调“文学是一种借助形象表达思想的思想形式,所以它对于语言又有着和其他思想形式不同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音乐性、感染性的要求。”[5]148这其中的形象性、音乐性、感染性的特殊要求即是他对于形象的语言特征言说。而且,他还要求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语言务必服从个性化原则与概括性原则的统一。
又如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其文学观也是建立在将形象视为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的。他说:“文学的特殊点是什么?……那便是文学是通过形象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的。”[7]19而对于语言,他特别强调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而不能仅仅用文学语言来指称。他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只有将这种规范化的语言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并成为作家描绘和构造形象的艺术手段时,这种文学语言才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语言。所以,他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指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塑造和描绘艺术形象的职能而言的。在他看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应该具备如下要求与特点:一是形象都是具体的生动的;二是形象都是不重复的,所以作家必须反复推敲,使它能够表现出不同形象的具体特点来;三是形象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由此可见,蒋孔阳关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探讨是结合艺术形象的特点而展开的,按照形象的特征要求来营造语言。
除此之外,李树谦等人编写的《文学概论》、冉欲达的《文艺学概论》以及部分高校自编的文论教材,如山东大学教材《文艺学新论》、湖南师范大学教材《文艺理论》等,都是在认定形象为文学的特征基础上,强调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着力探讨建构形象的语言的特殊性。这可以说是形象体现在语言方面的特征。总体而言,此时的语言探索,往往是从传达思想、构建形象的角度出发,而未能完全从语言自身的特性出发,结果关于语言的特点说明实质上是对于语言的特殊的任务要求与规定而已。
三
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对“形象是人生的图画”的目的说明。显然,这是根据反映论而来的。反映论把人的感觉、表象和思维都被看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形象作为人生的图画,是对客观存在的感知印迹,因而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正因如此,所以建国初文论家们不仅说形象是人生的图画,与此同时,也反复强调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如霍松林说“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5]6,并且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决定文学的特性。同样,蒋孔阳将形象界定为:它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说:“形象是离不开具体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可说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8]32从蒋孔阳的解说中可见,将形象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是源于形象自身特征,它是人生的图画,人生的勾勒。所以,形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而且也成为了猜测文学艺术特征的代言词。在冉欲达、巴人等文论家那里不一而是。
如上可见,用反映论来观照形象时,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理论家也称其为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那么,它是怎样反映的?或者说形象在反映方面具有何种特征呢?显然,建国初期文论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根据反映论的相关理论规定而对形象的特征做出解释与说明。一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如蒋孔阳说:“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而这一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8]40而且,“形象就必须以现实生活作为它的源泉”[8]40。由此可见,他认为形象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其内容与形式也都由现实生活所决定,所以形象在他那里必然是具备客观实在性的特征。而关于形象的这一特点,在巴人的论述中显得更为重要。他不仅在谈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中强调文学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还专门探讨了形象与现实的联系,并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探讨中强调文学艺术必须尊重现实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质。
形象除了具备客观存在性的特征之外,建国初文论家还认为它应该具有能动反映的特征,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投射。如冉欲达就认为文学形象是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的图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自然面貌的单纯的再现,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照象师所拍摄的图片。他指出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霍松林也持有此看法。这可从他关于典型形象的特征论述中得到集中地体现。他说:“把什么看成典型的东西,把什么看成非典型的东西,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削弱什么,有意识地夸张和突出地表现什么,……都是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决定的。”[5]23从霍松林的论述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能动反映的东西也成为了形象创造的决定要素之一了。而蒋孔阳同样既重视形象的客观实在性,又重视其能动反映的特性。他一方面批判形式主义将作家创作看作只是从自己主观的印象出发,因为“形象失去了现实的根据,也就完全可以由作家根据他主观上的感受,任意乱创造了”[7]20;另一方面,他指责自然主义把创造形象的工作说成是记录生活现象的工作,因为“文学艺术当中的形象,都是作家对于生活中主要的具有特征的东西,进行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加工的结果”[7]20。
要而言之,从反映论的角度来认识形象时,客观实在性和能动反映性是建国初文论家阐述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不过,在不同理论家的具体论述中,会有所偏重:或者重心在客观实在性,或者重心在能动反映性,或者试图达到二者间的统一,这也就出现了如美学大讨论中所谓的四大派,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性社会性统一派。实际上,无论是哪一派,其对形象特征的阐述都不外乎以上两点,这是因为从反映论出发,以反映论的基本原理解释文学及其形象之使然。但问题是,万千世界的生活纷繁复杂,必然要经过作家的选择、提炼、加工而创造出形象来,而如何选择、提炼、加工才能确保形象的客观实在性呢?而且,既然重视人在反映中的能动性,或者说作家的思想感情等因素,那么怎样才算掌握了能动反映性的尺度?实际上,这些问题成为了建国初文论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唯心与唯物、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文论家所采取的理论策略是通过控制作家来把握形象,以此达到掌控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目的。所以,建国初的形象特征论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形象是人生的图画”基础上的“一点二论”说。而无论“一点”,还是“二论”,都可看出它都是在意识形态笼罩之下来探讨形象的特征。意识形态是其中首要的决定因素,形象特征从属于意识形态,为意识形态服务。而正是这一种意识形态笼罩下探讨的形象特征的理论,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文学的认识反映作用优先于审美作用、文学是用形象思维、文学要典型化、强调新人形象的创造等提供了理论前提与基础。因此,在此基点之上,在意识形态的笼罩之下,文学形象必然走向政治化之途。
[1]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6).
[2] 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概论[M].查良铮,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
[3] 巴人.文学论稿[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4] 刘衍文.文学概论[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5] 霍松林.文艺学概论[M]//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1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6] 冉欲达.文艺学概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7.
[7] 蒋孔阳.文学的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8] 蒋孔阳.论文学艺术的特征[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Image:PictureofLife——ReflectionsontheImageCharacteristicintheEarlyPeriodof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XU Li
(SchoolofHumanities,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nan51000,China)
“One Point with Two Statement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ne Point" is that “the image is the picture of life", which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point. The "picture" implies the way the image means that the "picture" in the literature consists of language while image reflects social life. And “Two Statements” further illustrates that “image is the picture of life, ” which is is also the beginning of the image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profile. Moreover,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one point with two statements", we can see how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serves as the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literary image.
image characteristics; picture of life; language construction; image politicization
I206
A
1674-2273(2017)05-0010-05
(责任编辑何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