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共治天下”看宋代政治运行的转变
——以南宋官僚抑制宦官为视角

2017-03-10何美峰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干政宦官官僚

何美峰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从“共治天下”看宋代政治运行的转变
——以南宋官僚抑制宦官为视角

何美峰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宦官作为皇权附庸的“变态群体”,对历史的影响几乎乏善可陈,他们恃恩擅权,影响政府运行。然而,在专制集权进一步发展的宋代,却没有出现严重宦官乱政现象,究其原因,宋代 “共治天下”的治国之策对宦官干政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从“共治天下”这个角度探索南宋官僚群体对宦官干政的抑制情况,利于了解宋代“共治天下”的政治选择及官僚群体主体地位的显现,把握政治运行的转变和治理思路的不同。

共治天下;宋代;官僚士大夫;宦官

一 “共治天下”的政治选择

“共治天下”是宋代政府运行、治国经略中的政治话语。在封建政治结构中,“共”意为共同的意思,“共治天下”即共同拥有或治理天下。但宋代所谓的“共治天下”非共有天下之意,更多强调的是官僚群体协助、辅助治理的意思,突出官僚士大夫在政府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共治天下”作为一种政治选择,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是一种限于统治阶层中的相对“民主和进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以宰执为首的官僚群体权势得到扩大,他们通过封驳、进谏等形式迫使君主谨慎用权,如明道二年(1033),欧阳修就谈道:“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1]张希清先生在其文中,将此总结为谏官、宰相等官僚群体是与天子共治天下的。[2]宋仁宗就曾感叹:“台谏之言,岂敢不行!”[3]宋代关于“共治天下”的文献记载较多,包括各类奏章、言事书等,这也说明君主与朝臣间权势的变化及君主的包容。神宗朝程颐赞:“自三代而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诛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4]

宋代选择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既是君主远鉴唐末五代之祸的主动选择,也是官僚士大夫主体性角色意识的显现。由兵变得天下的宋太祖在建国初,就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策略,“兴文教、抑武事”,[5]把文人治国定为祖宗法条。士大夫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出则领兵作战,入则辅佐君王。可以说文人治国,成为宋代政治运行的主基调。另一方面,道释等对儒学主体地位的冲击,迫使儒学士大夫自觉肩负起复兴重任,在政治上表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的经世情怀,主体意识觉醒。

二 南宋官僚群体对宦官的抑制

“共治天下”环境下,南宋官僚群体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凸显,体现在协助君主维护政府正常运行、处理官民关系、劝谏君主等各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官僚群体对宦官群体的有效管理和纠治,具体体现在弹劾、论奏宦官干政行为,抵制宦官超迁除拜等方面,这是“共治天下”环境中的治理结果,也是宋代政治运行中与其他朝代相比所独具的特点。

(一)南宋官僚论奏宦官干政之害

宦官干政是君主专制制度下衍生的政治现象,南宋宦官的干政活动虽未引起严重的“阉祸”,但干预政事的范围仍然广泛,政治方面,包括荐举官僚、宫廷纷争、干预朝议等,军事方面,涵盖督军作战、窃弄兵权。[7]官僚士大夫与宦官作为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虽有共谋利益、相互勾结的时候,但更多的是对抗、抵制。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南宋官僚士大夫在抑制宦官权势方面成效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宋代“共治天下”的治国之策。在这样的祖宗家法下,以宰执为首的官僚群体有效行使弹劾、进谏之权,让宦官虽干政而不致“祸乱”。他们多从干政之害、不法行为、除官拜授等方面抨击宦官,并进劝君主严防其乱政。杨时论宦官之害曰:“然此曹纵贤,亦不可用,但使之服扫除、通诏令可也。”[8]认为有的宦官虽然正直,但也不能授其差遣,否则,一些品性不端的官僚望风依附,祸乱朝政。建炎年间,御史中丞关瑴也以“宦祸”劝谏高宗“勿任以事,惟令掌门阑,供扫除而已。”并且将“官高职隆,曾经事任招权纳宠者,屏之远方”。[9]

在“共治天下”的政治环境下,南宋出现了一大批直言极谏的大臣,如滕珙、李椿、洪天锡、张九成等。他们常将宦官干政视为国之安危的首要因素。李椿在论奏宦官权势扩张时,就劝诫君主“必有以制裁之”。[10]淳熙年间,滕珙则认为圣心正,便能禁绝宦官干政,只令其“守门传命,供扫除之役”,以防其“淫巧于内,以荡上心”。[11]理宗的洪天锡则多次表示耻与宦官为伍,并强调直接攻击大宦官董宋臣,直言“不斥宋臣,必为圣德之累”。[12]

张邦炜先生就在其相关著作中谈到:就勇于讲话这一点来讲,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历朝历代中,宋朝的士大夫大概要数第一。[13]从朝臣劝谏君主严防宦官的角度看,确实如此。在封建政治中,宦官被视为君主的家臣,因此,宦官常借君主的宠信干政,而朝臣对宦官干政的抨击和抵制,则是对君主权力的正面挑战。这种情况,也只有在“共治天下”的宋代才能出现。

(二)纠弹宦官不法行为

南宋朝臣对宦官不法行为的纠治和弹劾,诠释了“共治天下”环境下,朝臣对宦官的有效管理,也体现以宰执为首的官僚士大夫权势的扩大。如“两制官员”以封驳词头的形式,规劝君主谨慎用权。台谏官员则对限制宦官差遣、恩荫、恤典,弹劾宦官不法行为等都有很大的发言权。高宗朝时,宦官冯益“擅穿皇城便门”[10]为赵鼎、沈与求交章论奏。张去为则先后被杜莘老、陈俊卿弹劾不法事,结果两者均被罢斥。由此可见,朝臣弹劾宦官力度大、效果强。孝宗朝权阉陈源受宠,有僭越之状,被朝臣交章论劾,最终被“与一在外宫观”。[14]而同朝的王德谦也因为人求官,与吴宗旦“相从慎密”,[10]最后被处死。理宗朝的权阉董宋臣虽被朝臣弹劾,均未获罪,但被贾似道等权臣罢斥,以至于“子弟门客敛迹,不敢干朝政。”[10]“但凡权臣当政,宦官很难专权”[13]这既说明不同的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性,也说明官僚群体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权势的扩大。

南宋宦官迁转除拜都有严格规定,其磨堪年限都比文武官员强。因此,朝臣对宦官超迁除拜,往往予以强有力的打击。如宦官张去为求为其父除拜一官,虽获皇帝许可,但被朝臣封驳,并规劝“自古召乱不出于外戚之扰法,则出于内侍之干政”,[15]此后的冯益、王德谦等人也因超迁除拜而受抵制,此不赘述。

三 结论

宋代君主奉行“共治天下”之策,官僚士大夫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突出治国理政主体地位,在限制君主滥用权力方面颇有成效,而君主也常以“不杀士大夫”、乐于受谏等标榜自己。南宋官僚群体借助北宋以来“共治天下”的有力环境,对宦官干政活动进行有效抑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宋代政治运行的明显变化:一是从文武并治、武将专权转向以文治国。这是武将专权造成的祸乱与士大夫主体意识觉醒(背后是君权神授观念的转变[16])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文人治国,使得官僚士大夫充满历史使命感,但过度取士,也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二是官僚群体对宦官势力的有效抑制,使整个宋代成为驭阉的重要时期。官僚群体对宦官干政行为进行抨击、弹劾,同时劝诫和提醒君主远离宦官,使得宦官难以专权用事,而君主也多次颁布诏令要严防宦官弄权,可以说,君臣有效驾驭宦官,避免“阉祸”的出现。三是 “共治天下”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民主”。从“君主专制”转向“君臣共治”是一种封建政治中的进步,体现宋代君主较其他朝代更加重视官僚群体在治理国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1]欧阳修.文忠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张希清.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J].博览全书,2010,10(10):10-13.

[3]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程颐,等.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陈均.九朝编年备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何美峰.南宋宦官预政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8]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滕珙.经济文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14]佚名.宋史全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5]朱熹,等.宋名臣言行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56.

[16]程民生.论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J].河南大学学报,1999,39(3):56-64.

[责任编辑贺良林]

Abstract: The impaction of the Eunuchs on the history is almost adverse effect. The authoritarian of the song dynasty have got further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no serious phenomenon political interference. The reason is the policy of "cogoverning" with the scholar-bureaucrat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o discovery the sanctions about the bureaucrats to the eunuch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hoice of "co-governing" and the prominence of the Bureaucrat’s dominant role. And that it can make for us to grasp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Management concept.

Key words: Co-govern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Bureaucrats; The Eunuch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Operation in Song Dynasty——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ureaucracy to Restrain the Eunuchs

HE Mei-Feng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 541006, China)

K245

A

1008-9128(2017)05-0077-02

10.13963/j.cnki.hhuxb.2017.05.020

2017-04-26

何美峰(1989-),男(瑶族),湖南永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宋史。

猜你喜欢

干政宦官官僚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中国基层政府中的非正式官僚:历史与现实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狠刹“向下甩锅”——治治各类“疲软症”“话痨症”“官僚症”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总统弟弟朴志晚洗脱“干政”
官僚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