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弟子高柴考

2017-03-10宁西林

兰台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卫国孔子

宁西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新郑 451100)

孔子弟子高柴考

宁西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新郑 451100)

高柴为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论语》中孔子评论亦云“柴也愚”。但高柴为人遵礼,笃孝,品格高尚,孔子并没有因为其外貌上的缺陷而小看他,所以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高柴一直是孔子的重要随从者之一。高柴还是高姓与柴姓共同的祖先,并享受历代的文庙祭祀。

高柴 孔门弟子 七十二贤

K820

A

2017-08-29

孔子门徒高柴,字子羔(也称子皋),春秋末卫国人(也有说齐国人),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高柴生于今河南省辉县市,执教于今河南省太康县,卒于葬于今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宁庄村东(也有说葬于山东省苍山县兰陵故城东北的刘堡子村)。

一、高柴生平

高柴生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庚辰三月十五日,即齐景公二十七年(前521)庚辰三月十五日,卒于前393年,享年128岁。其祖名高张,字昭子,齐国大夫,其父名高良夫。因其祖父的封地在柴邑(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柴城村),便以封地为孙子取名“柴”。有史料记载说,高柴还是齐文公后裔,齐公子高奚的第十代孙。高柴年纪比孔子小30岁,在《周口姓氏文化:高姓》中记载:公元前516年孔子在齐国游学时,还曾住在高柴家里,在此论诗习礼,而且高柴的祖父高张也曾把孔子举荐给齐景公。据记载,高柴身材矮小不过五尺,其貌不扬,大概看起来不算聪明,《孔子家语》云:(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长不盈六尺,状貌甚恶。”[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2]2228所以《论语》中有孔子的评论云“柴也愚”。但高柴为人遵礼,笃孝,品格高尚,孔子并没有因为其外貌上的缺陷而小看他,所以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高柴是孔子的重要随从者之一。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就直奔卫国,并在蘧瑗家中居住长达五年。蘧瑗,字伯玉,人称“蘧子”,春秋时卫国蒲邑人。蘧子年长孔子三十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蘧子就是名满天下的卫国贤大夫,曾辅佐过“献”、“殇”、“灵”三代卫国国君。台湾出版的《中原文献》有云:“蘧伯玉见重于孔子。”《论语·子路》亦赞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说明孔子与蘧子交情甚笃。孔子周游卫国时,青年高柴就是孔子的重要随从。卫灵公执政后期,卫国发生了太子蒯聩欲谋杀卫夫人南子的政治事件,朝中的几个大臣相继被辞退,宰相蘧伯玉孤掌难鸣,于是蘧伯玉举荐了孔子及弟子子路、子皋(高柴)执政。蘧孔联合使卫国达到一段最昌盛的时期,这其中,当然也有高柴的一份功劳。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涉卫10年,有5年都客居宰相蘧伯玉府中。孔子在卫国时正是儒家学说完善与成熟的时期,可以说,孔子的许多思想是在卫国,具体来说是在蘧子府里形成的。而高柴正是在这一时期紧随孔子,成为孔子执政卫国的得力助手和见证者。高柴曾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酃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员)。

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初冬卫国发生政变,高柴弃相避乱于陈阳夏梁乡(今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设塾于乡间传播儒学经典,时间长达88年,世人誉为“师圣”。

二、高柴的品德:至孝而好礼

高柴以孝亲而著称,据记载,双亲去世后,高柴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跪拜,对每个宾客都行规范的稽颡之礼,毫不马虎。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居丧的三年期间,“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3]82。《晋书·王祥传》亦云:“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4]71这说明高柴一直遵循圣贤的教诲,事双亲至孝,不但在丧礼上严格按照周礼行事,而且在守孝的三年里,能做到脸上从未有过笑容,这很难得。当然,对于高柴的这种至孝行为,当地民众有不同的评价,就是孔子看来,也感到高柴做事过于呆愚。但此举在客观上却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据《礼记·檀弓下》云:“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5]160成,字亦作郕,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高柴曾在此地做地方长官“宰”。当地民众一听说要来做地方官的是高柴,马上主动规范自己行为,该给兄长服孝的马上不再怠慢,按习俗服了孝,这说明高柴品德的影响力,也说明高柴在民众中的知名度。

《礼记·檀弓上》又记云:“子蒲卒,哭者呼灭,子皋曰:‘若是野哉!’哭者改。”[6]105子蒲是何人,史籍中未说明,但注释者都认为“灭”是子蒲的大号,按照古人的避讳心理,提到君主或尊长时,不能直呼其名,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画等方法予以回避。《春秋公羊传》卷九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也许正是名讳的最初本意。按照民间“死者为大”的习俗,每个人在去世之后都应当得到尊重,这也是对逝者最后的祝福。所以当哭丧者直呼死者的名讳时,是严重的违礼之举,于是高柴当即指责,哭者立即认错并改口。

三、高柴的主要政绩

高柴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位,20岁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孔子周游列国时,高柴“为卫之士师”,主要执掌刑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子路使子羔为费郈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7]2228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当初高柴走上仕途是得到了子路的举荐,二是孔子并不看好高柴的政治才能,认为让高柴这样愚笨的人做官实在是误人子弟。而因为子路的坚持,高柴还是到了费郈上任,并且做得还不错。《孔子家语·观思》记载云:“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踰。’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吾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8]34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一是高柴为官时秉公执法,二是在仓皇出逃时高柴亦不失君子之风,三是当地的百姓对高柴有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云:“(前478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9]891这是史书上对高柴参政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年,高柴43岁。从政二十多年、正值中年的高柴政治地位稳定,所以在诸侯会盟这种大事件的现场,高柴也有发言权。又从他的应对来看,高柴态度从容,娴熟于历史典故,可见其重臣和名士风范。

四、高柴的主要著述

1994年,香港文物市场出现了一批战国楚简,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裕将消息告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竹简的摹本图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斥资将这批珍贵竹简购回,共计1200余枚。1994年秋冬之际,又一批竹简在香港出现,香港朱昌言、董慕节等人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一批竹简与第一批竹简可相互缀合,共计497枚。后经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这些竹简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内容有八十余种,全部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

正是在这些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名为《子羔》的文献(共14支竹简)。《子羔》的写作时代当属战国早期或中期,采用了先秦杂文通用的问答体,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孔子答高柴所问禹、契、稷三王感生之事,其二为孔子答高柴所问尧、舜二帝。《子羔》篇中孔子从神话的角度来阐述禹、契、后稷为天帝之子,并叙述他们的降生神话,如“有燕衔卵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的传说,这与《诗经·商颂·玄鸟》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楚辞·天问》中的“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的记载互为映衬。但就其主题来看,《子羔》篇并不是高柴与孔子的问答,应该是作者借孔子之言鼓吹尚贤和禅让的思想。

另外被学界定名为《孔子诗论》(内容为孔子与弟子讨论《诗经》,共29支竹简)和《鲁邦大旱》(内容为鲁国旱灾后孔子与鲁哀公及弟子们的讨论,共6支竹简)的文献,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由高柴整理并传述。《孔子诗论》直接概括诗旨并加以发挥,第一次概括了《诗经》的四类诗主旨,如第八简云:“《十月》善言。《雨亡正》、《即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这些简要的诗旨概括已经接近汉代的《诗序》理念,所以学者认为《孔子论诗》是《诗经》研究方法论的根本革新。《鲁邦大旱》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有专门研究此简的学者认为,《鲁邦大旱》至少涉及了哲学、刑法、神灵观等领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此可见,高柴的学术研究领域除了《诗经》与《尚书》的相关内容外,还有不少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

五、后世对高柴的纪念

东汉永帝十五年(72),高柴被列入官方祭祀的圣贤名单而从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高柴被封为“共伯”,享受文庙的祭祀;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高柴又被改封为“共城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高柴被封为“共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为“先贤高子”而从祀孔子。如今在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墓祠的东厢房中有24幅壁画,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事迹,其中就有高柴。

高柴在民间被称为“高子”,民间的高子祠在河南、山东等地有多处。在今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的高庄村,就设有一处“高子祠”。此处高子祠分为前后两院,祠前挂有匾额,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庄为此成立了先贤高子祠管委会,以保护高子祠。清乾隆十八年(1753),辉县知县文兆奭上任,倡议在辉县东关村北的高柴故里建高子祠堂。文兆奭亲撰高子碑文。高子祠占地十亩,一进三院,分间九区,旁筑围墙,中砌引道,树松植柏,并有祭田十余亩,祠前街边竖有八尺高的“子羔故里”石碑。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县令率僚属士绅祭拜。从此,高柴的孝贤仁爱成了辉县的文明乡俗,高柴也成了辉县的第一乡贤。

高柴为高氏祖先。据明代《高氏族谱》记载,他于周安王九年(前393)九月初九无疾而逝,享年128岁,世尊“寿圣”。现在的山东泰安、东平、平阴一带高氏族人均为高柴之后,堂号为厚余堂,孔子评论高柴“柴也愚”,朱熹注曰“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这就是高姓以“厚余”为堂号的内涵。又据渤海高氏宗支图序记载,高氏的族谱排序为:姜太公(一世)——高奚(八世)——高柴(十七世)——高洪(三十二世)——高士廉(四十九世)——高登(五十六世)——高琼(六十二世)。北宋靖康年间,高氏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地区,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一带,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高姓家族从此南北两地。在历史长河中,高姓名儒贤相辈出,历代高姓宰相共28人。

高柴与其妻所生子,改姓柴。春秋时期之后,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因此,在高、柴二姓的家谱里面,都有关于高柴的记录,所以柴高两家的亲缘关系世代相传。

位于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东北刘堡子村的高柴墓仅存墓碑一块,为清嘉庆乙亥孟夏高柴七十二世孙庠生柴衍洞和七十二世孙廪生柴兰皋所立,碑阳中间篆额书“孔子弟子”,左刻“宋封共城侯”,右刻“唐封共城伯”,正中刻“先贤高子柴字子羔之墓”,此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春秋卫国之乱中,高柴出逃陈阳夏梁乡(今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并在此地执教88年,所以太康成了高柴的第二故乡,留下了众多遗迹和传说。高柴的孙子柴举就出生于太康县高贤乡,柴举历任鲁悼公狱吏、士师,楚肃王御大夫等职,在当地有一定影响。至今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仍设有高柴墓、高柴祠、高柴塔,还有其讲学的书院遗迹。高柴被历代高姓族谱誉为“忠孝双全、寿圣儒贤”,为纪念先贤高柴,当地民众捐款修建了寿圣高贤塔。高贤塔建在高贤的寿圣寺遗址上,所以又叫寿圣寺塔,此塔位于太康县城西北20公里的高贤集,为明代正德年间的建筑。“说河南道河南,河南太康有高贤,高贤东街有宝塔……”这是收录在《太康县志》里的一段民歌,歌中所唱的“宝塔”指的是位于太康县高贤乡的“高贤塔”。如今,随着这些民歌在当地百姓中的不断传唱,高贤塔已成为当地一处名胜古迹,引来越来越多的游人在这里瞻仰孔子弟子高柴的风采。

[1][8]薛恨生标.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

[2][7]“中华文化复兴推动推行委员会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史记[M].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

[3][5][6]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4]王云五.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晋书[M].上海:商务出版社,1933.

[9]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宁西林,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卫国孔子
学界翘楚余卫国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按兵不动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许卫国书法作品选
孔子在哪儿
Evaluation on nitrogen isotopes analysis in high-C/N-ratio plants using elemental analyzer/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