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群运动有关各方的不同应对
——以《申报》、《国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2017-03-10锋夏泉盛创新
童 锋夏 泉盛创新
(1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 2暨南大学文学院 3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 广州 510632)
五四学群运动有关各方的不同应对
——以《申报》、《国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童 锋1夏 泉2盛创新3
(1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 2暨南大学文学院 3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 广州 510632)
“精英华语体系”和“革命范式”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一幅爱国民众合力抗议政府外交失败的图景。通过翻捡当时《申报》、《国民日报》等大量珍贵史料,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在这场“活剧”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镜像”跃然于纸上,其特点是“:学生登台、群众搭台、政府抑台、列强拆台”。五四学群运动并非是失败的,理由是:一方面迫使北京政府延缓签订卖国条约,并给西方列强尤其是日帝在外交上和经济上以威慑;另一方面五四学群运动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使学群维权运动的“涓涓细流”,汇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巨流。
学群运动 镜像 考察
K261.1
A
2017-08-22
一、引言
五四运动,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关于这次由外交事件刺激所产生的群众运动,其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翻捡这些研究论著,笔者感到中外研究者基本上是在不断地构建扩充关于此一事件的“精英话语体系”,学者们尤其将注意力集中于事前事后知识界尤其文化思想层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与影响,对于五四运动事件本身及其他面相的探讨则较少顾及。在许多“知识人”的笔下,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幅爱国民众合力抗议政府外交失败的图景,但是当时普通民众对此一重大的外交事件或者由此而来的“群众运动”究竟有何反应?我们却不是很清楚。五四运动只是一群“知识精英”主导主演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吗?如果不是,又有哪些参与者,他们当时真实的反应如何?五四运动仅仅是疾风骤雨般突发事件吗?如果不是,又有哪些“山雨欲来风满楼”之状?
从当时五四运动的发动者来看,试图通过“民众运动”的方式来对外交施加压力是其主要目的。那么,宣传者是透过何种程序来对普罗大众施加影响?在此一过程中,“民众”究竟是处于何种地位与状态,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为何,又作出了何种反应?罗家伦在1920年曾说:直到五四运动之时,学生支持的“民众运动”并无实际的民众基础[1]。然而,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每次“民众运动”中群众在城市各个空间甚至乡村里弄中所作出的种种“呼应”行动呢?许多论者也注意到国民外交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联性,或者把五四运动当作是“国民外交”运动的一次重要表演[2][3][4]。然而,“国民外交”究竟与“国民”有何关系?其所依恃的“民气”或者“民意”有多少实际的存在?具体表现何如?缺乏基本外交知识甚至目不识丁的普通民众的“集体反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济南、青岛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中心,当地民众对此次运动似乎有着广泛的响应。陈曾焘曾认为五四运动在主要城市是一种“真正的、理性的、有计划的、有秩序的以及非暴力的和全民各阶层都参与的一种民众运动”[5]。但是,这些民众的“参与”实际却值得认真研究。笔者在此前的论文中曾认为五四之际“爱国商人”阶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虚像[6][7]。那么对广大的下层民众来说,尤其是农民、工人、小贩、无业者,他们真的有“参与”五四运动吗?这些民众真的是因为认识到“青岛问题”及当时中国外交的危机而作出自己的行动吗?还是其行为背后别有其他的动因?
本文主要围绕《申报》、《国民日报》等主要报纸,考察五四运动前后学群运动所体现出的民众对事件的认知及与外交层面的一些关系作些梳理。笔者仅对此次学群运动特点“学生登台、群众搭台、政府抑台、列强拆台”进行归纳,旨将有关各方“活剧”呈现给广大的观众,其他则留待将来的论文中再来探讨。
二、镜像
1.爱国学生是学群运动的急先锋。五四运动前后,爱国学生积极参加思想论争,创办进步刊物,开办平民学校,举行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堪称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1)五四前夕,北京、广州等地学生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吹响了五四运动学群运动的号角。学生通过散发传单、致电各社会团体、向政府请愿等多种形式,表明巴黎和会中国民众的立场。二月四日北京大学学生照印《益世报》特发号外传单散布。二月五日在校开会集议,决议致电巴黎代表:“诸公提议取消中日所订‘二十一条’及军事协约,原为此次和平会议真构之神圣要求……以全力为诸公后盾期达最后一步。”[8]二月十日(报),北大学生于前晚集议对付方法,医学、法政诸专门学校学生各派二人至北大接洽[8]。同日(报),北京学界电宁恒各团体,结合团体合力进行外交后盾[9]。二月十一日(报),北京学界联合会致电上海者送至电局被扣留[9]。
五月三日,北京学生举行誓师大会,多次会议酝酿后,决定提早在次日(四日)举行游街示威活动。
(2)五四当日,北京学生大示威游行。爱国学生率先发动和组织北京各高校学生开展游行,并闯入曹宅,火烧赵家楼,堪称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五月四日上午,在堂子胡同开各校学生代表会。到会者有北京大学、高等师范、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工业专门、警官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农业学校、汇文大学、铁路管理学校、医学专门学校、税务学校、民国大学等代表数十人。会议议决:(一)拍电国内外;(二)唤醒各地国人;(三)预备七日的国民大会;(四)组织北京学生对外的永久机关;(五)本日下午大家游街示威。路线由天安门经东交民巷美、英、法、意四国使馆,转入崇文门大街[8][10]。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五千余人齐集天安门。下午二时,整队由天安门出中华门,在两面很大的国旗当中夹着一副挽联,上面是“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悖死有头”。旁边写“北京学界泪挽”、“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遗臭千古”。学生沿路散发传单,以其树度之当有数万。许多人民看见掉泪,好些巡警也掉泪。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西口时,使馆界巡警不放行。队伍停留两小时,学生坚持不散,又有很多市民加入,队伍不断扩大。队伍因被阻止通过东交民巷,不得已退出,经户部街、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石大人胡同,直指赵家楼曹汝霖住宅,沿途高呼“打倒卖国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大队四时半到达曹宅门口,大门禁闭,并有二百多个巡警保护着。有几位学生不顾危险,从天窗上跳进去。后来把门敲翻,大家一齐拥进。是时在曹宅者,除曹汝霖外,尚有章宗祥、丁土源(陆军部航空司长、亲日派首领之一)及日人中江丑吉(新闻记者)。曹汝霖因及早匿入老妈子房中,未被群众发现。群众拥入客厅时,中有认识章宗祥者。指而呼曰:他就是章宗祥。于是群拥而前,拳足交加,打了个晕倒血流,头盖上露骨。先是学生一进曹家就放火,到这时候,火势已大,不能再留,一齐出去。这时,警察总监吴炳湘等带队赶到,下令捕散去后剩下的学生,捕到32人,送往步军统领衙门和警察厅[8][10][11]。学生被捕后,北大学生愤不可遏,遂于当晚在北大法科开大会,(一)检查被捕人名;(二)设法挽救被捕同学;(三)如蔡校长辞职,则全体自行解散。当时有主张全体赴警察厅要人者,蔡元培竭力拦阻,并云释放被捕同学彼可担负完全责任[8][11]。
(3)五月四日之后,五四口号目的未达,学生继续斗争,露天讲演,坚持罢课,以此唤醒民意、扩大影响。五月十二日(电),学界发布救国办法十条传单。同日(电),高师出版“救国日刊”,分送各界,均表欢迎。十一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议决各校组织讲演团,以唤醒人民之觉悟。本日清华学校先实行该议案,派出讲演员六队,每队十人,在城内外各街巷分头讲演,听者齐集[9]。十三日(电),学生团分队讲演外交过去未来状况,词悲壮,秩序严肃[9]。十三日,高师教员王烈,带领学生二十余人,出京前往湘鄂等省宣讲[9]。
五月廿八日,北京大学等二十余校代表在高等师范风雨操场会议,讨论对待教部限令三日内一律上课之办法,决定廿九日起继续罢课[9]。学生坚决不上课,教部却令提前放假[9]。
2.各民间团体是五四学群运动的坚强后盾。各地民间团体愤日本之无理要求,在外交上要求取消卖国条约、在经济上抵制日货,在政治上要惩办卖国贼。
(1)在外交上,纷电政府坚决取消亡国条约。①纷电北京,要求取消与日本所订之亡国条约。二月三日,在京同乡及各省人士致电巴黎各专使……此次和谈应尊重民族主权,中国民意如下:(一)中德宣战后所有德前在山东一切权益及利益均应直接归还中国;(二)欧战区内凡各国所结密约,关于处分我国土地及权力者擅视我国为买卖品,中国人民誓不承认;(三)欧战区内中日所结一切条约及合同皆由日本用武力及阴谋取得,应全部取消……[9]②上海、广东等地团体通电力争外交,取消不平等条约。二月二十二日,国会议员数百人联名通电,宣布外交问题之意见:“(一)全国赞成强有力国际同盟;(二)欧洲和会中国代表应与他国同有发言自由权,不受他国干涉;(三)欧战发生后,因威胁利诱而成之中日密约应交和会公断;中国对德宣战后中德条约已失效力,德国在华利益当然交还中国,他国不能拥有……[9]③社会各界要求废除中日密约。三月九日(报),湘省宝永郴桂各层绅民通电南北当道云:“日本干涉我代表在巴黎会议独立发言。又不许我发表中日秘约,如中国政府同意,则七年九年参战借款二千万中未付之千七百万元可以照付,否则将业已付之三百万元等语……即此项条约当然不能继续,自当于统一后由政府与国民协力筹偿此三百万元,毁弃该约,以免后患”[9]。三月十七日,吾国侨民英法工商学界十余万人自巴黎发电至京争废日约:中日协约“二十一条”以及各种秘密,断送国权,备一不废,足以亡国[8][9]。
(2)在经济上,发动民众竭力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五月六日,北京国货维持会开会,人数逾万[9]。七日(电)北京商界议决不用日纸币,同日(电),鲁省商会电反对管象复等与日人办矿[9]。九日,济南商会通电全国商会,抵制日货,为政府后盾[9]。九日(报),全国国民自决会宣言与日本断绝友谊,会员均不购日货[8]。十日(报),南京现抵制日货之声甚高,各商店均愿将所存之日货全行拿出在鼓楼日领事署前火焚,以后誓不再办日货。学界亦散步传单劝勿用日货。有丧心忘耻者,国人共弃之[9]。九日,上海旅沪商帮协会开会,议决:实行提倡国货;不装日轮;不用日钞。午后上海大小东门各商号门前皆大书特书声明本号自今日起不购日货等字样[9]。十日(讯),北京排日举动日甚一日,各协会各会馆一致不用日货,华人在正金银行存款者大半于前昨两日提回,今晨华人纷纷向该行忿现[9]。十四日(电),北京学生团代表分赴各省联合商界调查日货。北京各校合组国货维持会,国货调查会,救国新剧团、讲演团、救国日刊均告成立[9]。十四日,上海出版之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中华新报、民国日报公启:敝报等公决自五月廿四日起不收日商广告,并日本船期汇市商情等[9]。十六日,上海华侨联合会邀请各工厂各商号派代表到会开“提倡国货讨论会”,主席李登辉宣布提倡国货请诸公注意三事:勿抬高货价;改良货品;多登广告。廿一日(报),文汇报云:芜湖因抵制日货发生暴动性质之示威举动,示威之华人攻击日本船行与商店,重伤日人数名,当道后调兵保护日人日侨[9]。(申报)廿二日,申报刊登:“中华国货日报”出版预告[9]。卅日,广州有群众集于各药房与洋货馆门前恳勿售日货且要迫令交出日货而销毁之,售日货字样之招牌多被拆毁[9]。
(3)在外交上,号召国民一致惩办卖国贼。①各团体反对卖国贼章宗祥回国。四月十一日,本日夜章宗祥起程时,有中国留学生数人执有卖国等文字之小旗,王挥而送之,然为日警制止[9]。十六日(报),日前留日学生救国团,请声讨卖国贼[8]。廿三日(报),驻日公使章宗祥廿三日晨可抵京,反对武人之报纸预备一致攻击,因中日密约大半由彼经手缔结。又因巴黎华代表之不能行动自由,章氏亦与有力。又北京大学学生亦拟于章到站时欢迎之,即询其曾经缔结几许卖国之密约云。上海商会正在拟电分致巴黎北京攻击章使以前之活动,北京商会及国会山东议员亦预备为同一举动[8]。②国耻纪念日,各地集会游行。五月七日,上海各团体因力争山东青岛问题,在西门外公共体育场开国民大会,讨论办法,参加者五十七团体及临时加入者十余团体约计共有五六千人,会场中贴有各团体之提议案。游行者计三十八团体四千五百四十七人,每队均有白旗。旋因法捕房不允通过故未实行。七日,济南各界开国耻纪念会,到三万余人。警察荷枪实弹,布满冲要之各街口,欲往到会而被其禁阻者,尤不计其数……[9]九日,南京各校举行国耻纪念大会,到者约有万人。十一日,广州公民大会,各界赴会者约十万人,会后分九十九队各持小旗上书“还我青岛”“诛此国贼”等字样,绕行各街,赴军政府请设法收回青岛,取消廿一条,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9]。
3.社会名流是学群运动的“旗手”。张骞、梁启超、陈独秀等社会名通过组建民间团体或倡导新学之思想,为学群运动摇旗呐喊。
(1)张謇等组织民国外交协会。二月十六日,国民外交协会今日成立会,票选张謇、熊希龄、王宠惠、严修、林长民、范源濂、章蕴宽为理事,并通过简章[9]。二十三日,国民外交协会通电:本会主张:一促进国际联盟之威行;二抑废发势力范围并订定实行方法;三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及以威迫利诱或秘密缔结之条约合同及其他国际文件;四定期撤去你故事裁判权;五力争关税自由;六取消庚子赔款余额;七收回租借地域或改为公共通商……[9]
(2)梁启超等组织“国防联盟同志会”。二月十一日,在京要人组织国际联盟同志会,以促进国际联盟之主义为目的,并将在各地设分会,推梁启超任理事长,汪伯渠代理事长……今日在北京大学开会成立[9]。
(3)陈独秀倡导新学潮之势不可阻挡。三月三日,北京大学有教员陈独秀、胡适等四人驱逐出校。闻与出版物有关[8][9]。四月一日,近日北京大学教员学生等所发行之出版物多从新思潮方面主张鼓吹,以是大招一辈旧思想者所反对,其视此等出版物之作者几于大逆不道,屡次欲藉不正当之势力加以压制,此等暗潮酝酿已非一日,最近此辈旧思想者仇视益深……并弹劾大学校长蔡元培氏,而尤集矢于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氏[9]。
4.北洋政府是学群运动的绊脚石。政府在学群运动中,可谓“忙前忙后”,掩盖学群运动真相,迫使学生复课、直接镇压学群运动、设法诱捕游行学生、密电驻日公使监控留日学生。
(1)北京政府屈从日帝直接镇压五四学群运动。五月五日,军警界特别戒备,东交民巷,各使馆亦戒严。六日,阁议决发命令责成吴炳湘认真查察维持地方秩序。六日,北京政府颁布弹压学生令[9]。二十二日(电),段祺瑞以学生风潮仍未移熄,全由于当局处置失宜,请总统在北京设卫戍总督,付与“维持治安”之全权[9]。卅日(报),连日以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等校周围均各有警察三排围护监查,凡有四五人在校舍外聚谈即被解散,一至晚六时后,军警一律持枪戒备,如临大敌[9]。(申报)卅一日(报),京中邮件实行检查,尤注意学界信函,封外盖验察戳,东西车站加派探员[9]。
(2)政府力主严办学生,北京各校学生一致罢课。五月五日(电),昨日逮捕学生系徐所命,段祺瑞力主严惩。被捕学生有军法从事说,顷十四校长赴警厅保释未允,又赴部赴院。蔡元培愿以一人抵罪。各校齐罢课,风潮扩大[9]。六日(电),段祺瑞、曹汝霖均主以重典治被捕学生,各校学生闻之,争拟赴法庭自首,表示非被捕诸生之单独行动,愿同生死。同日(电),各校学生二千余人环聚警厅四周,非将被捕诸生释回,决不自行解散[9]。七日,北京各校代表开会,议决: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各校一律罢课至被捕同学回校为止;电请巴黎和会专使勿签字[8]。
(3)教部训令各校,强迫学生上课。廿五日,教育部训令各校,限三日内一律上课[9]。卅日(报),政府设定三日限满后仍不上课者有三种处置方法:武力干涉,强迫上课;解散学生干事会;派巡警往各宿舍强迫学生签名上课,如有不遵守者,即令出校[9]。
(4)北京政府密电驻日公使监视留日学生行动。五月八日(电),政府闻此次学生之举动,与留东学界有关系,电江(庸)监督“善为劝导,消弭事端”[8]。九日(电),国务院外交部密电驻日代理公使及留日学生监督监视留日学生行动[9]。廿一日(报)国务院电江苏省长,称:“日本庄代使电,留日学生聚众占馆,致被干涉,该学生等复举代表梁方钦凌炳等若干人乘车回国鼓动学界……希查照转饬主管人员严密注意,务期弭患无形,是为至要。”[9]
5.西方列强是学群运动的刽子手。西方列强在瓜分中国利益上分赃不均,矛盾丛生,但在扼杀爱国学群运动方面可谓“沆瀣一气、不遗余力”。
(1)日军警直接干涉或迫使北京政府镇压学群运动。①日军警镇压留日学生纪念国耻之游行。五月初,中国留日学生全体议定于五月七日开大会纪念国耻,四出遍览会场,均被日警禁止……突被军警重围,冲至使馆前,一时四面八方合围之军警,刀剑齐下,马蹄乱踏,惨不忍睹,日警复将杜中君击至半死始行捕去,刀剑击伤头面、手足、背腹者,异常之多[9]。②日使迫使北京政府镇压学群运动。五月十五日,日使小幡因青岛事,先访段、继访钱[9]。十七日,小幡访外部,谓我国有国民自决会发现,对于青岛问题未免激烈,请设法[9]。廿一日,小幡以此次抵制日货,恐与林长民于五月二日在晨报、国民公报上发表的文章有关,以正式公文致外交部,要求政府加以“取缔”,并限期答复[8]。
(2)美帝惧怕我反帝斗争,干涉我学生爱国运动。五月六日晚,约翰中学召开全体大会拟参加上海各界于七日召开之国民大会。但中学那主任(那敦)出而干涉,多方组织,妄施压力,且云:“此校系美人设立,华人在此无自由权。”五月十日(报),大陆报社论“忠告”谓:“华人……不必反对巴黎和会,或反对日本,而宜直接反对中国之真仇敌,此辈何人,即预备卖国之华人也。”[9]十四日(报),美国密勒报云:“侨华之英法美商人对于此次排日与攻击亲日华官之举动,深恐其酿成为一普及之排外举动……”[9]
(3)法帝阻挠学生罢课、禁止抵制日货。廿五日,震旦学院学生得院长许可,自廿六日起与各校取一致行动,实行罢课。二十八日晨,学生突闻上课铃声,相率奔视,则见院长牌示,谓:诸生愿于暑假前考试者,须即日上课,否则限本日午前一律出校等语。尤难堪者,各教员分守宿舍孔道,强迫上课,后并电告捕房调集法越巡捕,环立院门,禁止自由出入,群情愤激,有聚操场,商议对付办法,一六五人立时签名退学[8]。上海法国领事禁止抵制日货。廿七日晨,上海法国总领事韦德尔发出布告一道,遍贴通街,其文曰:“现闻有人在界内分发传单,劝人不购日货,并恐吓购货之人,查得买卖自由,不能强迫,如有强迫情事,按照扰乱治安律解送公堂罚办。”[9]
三、结论
五四爱国运动一直被“知识精英”所津津乐道,被“革命范式”之学人冠以种种美誉,但笔者翻阅史料不难发现,五四爱国运动不是由某些英雄或领袖主导的,由爱国学群主演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这场学群运动看似以失败告终,因为北京政府最终决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实际上,五四学群运动并非失败的,因为在这场“活剧”中,让广大民众彻底看清有关各方的镜像:学生、商人、工人、民间团体、社会名流、海外侨胞,他们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受到最严重侵害的时刻,他们发自内心所迸发出来的种种情绪和举动跃然于纸上。北京政府在爱国学群运动与西方列强压力之下所表现出的妥协、对抗与合作,貌似勉为其难,实为卖国求稳。以美法为代表的欧美传统列强,在日帝以咄咄逼人之势侵吞在华利益之时,毅然放任自流,甚至“热心过度”,其所表现出异样的“大度”,实为以牺牲我之利益权当“顺水人情”罢了。但是无论如何,五四学群运动最终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使中国公民爱国维权运动的“涓涓细流”,汇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巨流。
[1]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成功失败与将来应取的方针[J].新潮,1920,2(4):854.
[2]应俊豪.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2000.
[3]吉文灿.从国民外交运动述评"五四"运动[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9(4):32-37.
[4]许凤林,陶有浩.论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2,4(2):64-66.
[5]陈曾焘.五四运动在上海[M].以世书局,1981.
[6]冯筱才.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卅”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3(01):101-139.
[7]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93-243.
[8]明国日报[N].[9]申报[N].[10]每周评论[J].[11]近代史资料.
Different Responses of All Parties in the May 4th Student Group Movement——A Survey Centered on"Shen Bao"and"National Daily"
Tong Feng1,Xia Quan2,Sheng Chuangxin3
(1,3.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2.Liberal Arts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Chinese Elite System"and"revolutionary paradigm"think that the May 4th movement is a protest of patriotic people against the diplomacy failure of government started by elite leaders.From large numbers of prec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such as"Shen Bao"and"national daily",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y 4th movement is a movement spontaneously organised by patriotic student groups by nonviolence means to 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Relevant parties got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living drama"where the students stepped on the stage,the masses built the stage,the government compressed the stage,and the foreign powers pulled down the stage.The May 4th movement is not a failure.On the one hand,it forced the government in Beijing to delay signing the treasonable treaty and gave a powerful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deterrence to Western powers especially Japan.On the other hand,the May 4th movement made trickles of civil right movement of student groups converge into a main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warlord stream by Chinese people.
tudent group movement;mirror;survey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广东高水平大学教学型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及培育机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06940116/2016-00981);广东省委宣传部课题《协同创新视域下构建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CWHRCZXSK2013-17)。
童锋,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夏泉,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盛创新,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