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漫天星斗”到黄河文明“一轮朝阳”——论4000年前全球降温事件与中国五帝联盟的诞生过程

2017-03-10付希亮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五帝雷龙良渚

付希亮



从“漫天星斗”到黄河文明“一轮朝阳”——论4000年前全球降温事件与中国五帝联盟的诞生过程

付希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4200—4000年前的全球降温及其引发的洪水和旱灾给仰韶之外的五大文化区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地区居住的部落向黄河中游地区迁徙。这些部落与居住在黄河中游的原住部落之间爆发了冲突,最终通过相互妥协得到了解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五帝联盟。中国文明由此由“漫天星斗”发展为黄河文明“一轮朝阳”阶段。

苏秉琦;全球降温事件;水旱灾害;漫天星斗;黄河文明;五帝联盟

序论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地点上,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经历了从单源到多源,再到单源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中国文明起源地点问题才基本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苏秉琦先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夏、商、周三代都定都黄河流域,在考古学初创之时,关于华夏文明起源地点中国学术界一直持单源说,认为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人们称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当苏秉琦先生主创的考古区域类型学已经占据学术界主流的20世纪80年代时,考古学界还有不少资深专家持怀疑态度。

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先生的学说占据学术主流、为社会所接受之后,在众人努力下,考古区域类型学往精细化、完善化发展。这时,中国文明起源探索成为政府行为,其第一步工作“夏商周断代工程”起步。到2000年左右,这一工程结项。此后开始第二阶段工作,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其方法是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以考古学为它的中心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1]9从此开始,龙山时代环境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证明距今4200—4000年间,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事件,由此导致黄河、长江流域持续多年的水灾,红山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区发生旱灾,居住在长江、黄河下游和红山、马家窑文化区的居民向仰韶文化区迁移,与仰韶文化区居民居住一起,五方文化之火汇集一炉,中国由此走上了以黄河流域为文化中心的新阶段,并在此跨过了文明的门槛,进入文明阶段。也就是说,环境科学的新发现揭开了中国文明的曙光由“漫天星斗”变成“一轮朝阳”的秘密,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就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从黄河流域单一起源论到中华文化多元起源论

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完成了现代转型,开始与西方学术接轨,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从这时候起,中国学者就开始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从何时、何地开始。在文明起源的地域上,学术界一致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诞生的摇篮,其他地方属于四裔,重要性就差了一些。其根据是夏商周三代王朝都定都于黄河流域,有关五帝时代的历史记载也多指向这一地区。这一观念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安志敏先生的论文中看出来。他说:“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当然有着自己的发祥地,一般把黄河流域视作中国文明的摇篮。从历史上看,夏、商、周首先在这里建立了阶级国家,为长期的集权统治奠定了基础。从考古发现上证实,商、周遗存也以这里最为集中,特别是商代文明继承史前文化的脉络尤为清晰可鉴,因此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无疑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并且很快地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带,但周围的某些地区直到较晚的时候才逐渐结束氏族制度,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并不排除中国文明的起源可能更早,或许有着不同的来源,但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索。但目前的一些论点,显然不足以反驳中原地区在文明起源上的重要地位,已经商周文明在统一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2]455-456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的发展和苏秉琦创立的考古类型学理论对黄河单一起源说提出了挑战。之前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山东、浙江、辽西、湖北、甘肃等地也存在着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有的地方甚至比中原地区还发达。苏先生将这些文化分成六个区域:“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重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3]35-37考古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显示,仰韶时代晚期和龙山文化前期,中国六大区域文化都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苏秉琦先生认为,这六大文化区如同漫天星斗,都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他说:“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3]118-119

无疑,这些地区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长期独立发展如今已是考古学界的共识。这样一来,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独立发展与此前的黄河单源起源的观点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二者都有不可辩驳的理由。客观历史为什么显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表象呢?原来这与距今4200年前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有关。

二、全球降温事件与四方文化的突然衰落

龙山时代后期,距今4300-4000年间,中原地区四周的文化区突然走向衰落。于是研究者就开始寻找其原因。这些区域文化之所以突然衰落,很可能是原住民集体离开了这一区域。新石器文化是农业文化,安土重迁是农业部族的本性,不是巨大天灾,人们不会集体离开原住地;由此推断,这些区域文化突然衰落,必是天灾而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俞伟超曾对龙山和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的原因作出推测:“2000年来的史学纪录,则明确说到尧舜之时是鸿水滔天下民其忧,求能治水者。……4000多年以前我国曾发生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难,应该是历史事实。当洪水泛滥时,大河、大江流域所遭灾害,必以下游为重。可以估计到,在那个时期,黄河、长江的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之地,当是一片汪洋,大雨还会引起海进,人们只能向高处躲避或是逃奔外地,原有的发达的龙山、良渚文化的种种设施,顷刻便被摧毁,而其农耕之地,更是常年淹没,再也无法以农为生了。”[4]115如今这一推断已得到上古环境科学研究的支持。

吴文祥、刘东生在《4000aB.P. 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中说:“(4000aB.P. 前后降温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以来最为寒冷的一个降温过程,是历史时期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也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标志着当地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全新世后期的开始。”“(这次事件)也是导致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等地区世界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该降温事件导致了中原周围地区五大新石器文化的衰落和终结,但却加速和促进了中原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的诞生。”[5]443-444这里需要纠正的是,这次事件并非直接导致夏朝建立,而是首先建立了五帝联盟,大约200年后才过渡到夏王朝。

吴文祥、葛全胜写的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大禹治水真相》,从古文献学、考古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公元前2200-公元前2000年左右。作者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他们认为夏朝建立前夕的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公元前2000年以后的气候好转,而非人力之所为。[6]741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降温事件,在黄河、淮河、济水、长江流域中下游形成持续不断的大洪水,给山东大汶口文化区和浙江良渚文化区造成巨大影响。有关研究还显示这时的大洪水引起了黄河在下游的改道。

王清先生在《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一文中,根据渤海西面四道贝壳堤的形成时间,提出距今4600-4000年左右,黄河改道。[7]34

程鹏、朱诚先生在《试论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提出:“马桥遗址剖面良渚晚期文化断层的沉积特征体现了洪水的成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埋藏古树分布很广泛,时段集中于距今4200-4000年左右,为良渚文化晚期。……结合马桥剖面分析和埋藏古树特征,可以判定良渚晚期文化断层是由古洪水形成的,这场大洪水是导致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8]17朱乃诚先生在《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指出良渚和陶寺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V”形石刀、彩绘木器、彩绘黑衣陶器、玉琮,由此推断:“存在于中原腹地的这类良渚文化器物的制作,可能出自良渚人之手……这些现象说明,陶寺彩绘龙应源自良渚文化。”[9]20

这些研究说明,距今4000年左右,全球降温事件给中国各区域文明带来了灾难。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连年大洪水,使得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和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文明发展进程发生中断,为了躲避洪水,这些地区的部族开始向陕西、山西、河南一带迁移。而长城以北红山文化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环境恶化,促使这一地区的部族向南迁移。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海拔较高,受洪水影响较小,并且属于旱地农业区,所种的农作物黍稷等耐寒,所以这一地区还适合人类生存,于是四方部族汇集于在一起,经过战争和和平交往,他们与此地原住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文明。

学术界有人认为四方文化的衰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统治集团的奢侈、社会阶层的对立造成,这种观点不合情理。因为考古文化反映的是古代族群的生产技术和器物制作习惯,即物质文化生产情况。这些人在哪里,文化和技术就在哪里。只有一个地方的绝大部分居民都迁徙到他乡,那个地方被外来族群占领,那个地方的文化才会彻底改变。一个地方族群的内部斗争不能消灭所有的人口,即使有一半人活下来,那个地方的文化也不会发生本质性变化。良渚、典型龙山、石家河等文化区的生产技术比其周边地区要高很多,他们绝不会向外来的落后生产技术学习。只有巨大的天灾才可以赶走几乎所有的居民。

三、五方部族逐鹿中原与五帝联盟的建立

(一)五方部族逐鹿中原

龙山文化中期,四方部族与中原部族的冲突,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在汉族古代文献上,直接的证据也难以发现。而在湘西苗族中有这样的材料。由于在今日苗族文献中,存在大量有关蚩尤与黄帝、炎帝战争的史诗、神话、传说和礼俗,笔者认为今日苗人以蚩尤为祖先的看法是可信的,所以在这里采信苗人的史诗作为论据,以弥补汉族文献的空白。

湘西苗族古歌有《雷公词》,又名“雷的根源”或“前一代的人”,里面记载了雷龙部落与德能和王纪部落之间的冲突。其诗后“附言”这样写道:“雷神词中的雷神,实际上是指九黎部落,他的首领是蚩尤。德能和王纪与雷神之战,实际是指蚩尤与炎帝和黄帝之战。”[10]112这首诗记载:

九位龙神不惧德能厉害的弓鸣声/九个雷神不怕王纪凶狠的枪响/九位龙神只用三千的冰雹与雨相间而行/九个雷神只用三百的霜与雨相辅/冷风只吹三次/雪霜只刮三回/德能的兵马就东倒西歪/王纪的士兵就偏东倒西/九位就将德能的房屋旋转/九个就把王纪的殿堂颠倒。

九位又下了三天的毛毛细雨/使德能村寨淋湿透/九个又下了三夜的细雨/淋湿了王纪的整个山庄/德能住不了/王纪也坐不成/这样,德能才惧怕/王纪也才胆寒/才请理师来劝三次/又请长老来调解三回。[10]128-129

这场冲突发生在两个部族最初接触时。在雷龙部落面前,炎帝和黄帝没有占据上风,于是采用和谈的方式解决了冲突。黄帝、炎帝允许雷龙部落迁到自己的居住区域内,并且在部落联盟内给他们安排了的职权:一是管刮风下雨,二是管惩罚人间不遵守道德规则的人。“让你们九位龙神雷神专管天上,让德能王纪专管人间。你们在天空看住世上,你们在上天看住人间。有母亲别让受到欺骗,有父亲不让受到侮辱。有好菜不准背着母亲享用,有好饭不能躲着父亲独餐。右手不准对着母亲握拳,左手不允许对着父亲持棍。”[10]138

可见,蚩尤领导的雷龙部落是主管风雨的水神,也是管理人民的教化神。这与《山海经》所言“重献上天,黎邛下地”可以相印证。《雷公词》中的“德能”,有的文献称为“豆能”“豆来”,是主管粮仓的炎帝,而“王纪”,有的文献写作“王姬”,指的是黄帝,负责管理军队。雷龙部落相当于主管天上事务的重献。

湘西苗族古歌《除鳄斗皇》,与《雷公词》讲述的是同一件事,不过还是有些差异。与《雷公词》相比,《除鳄斗皇》中透露出了更多的信息。

第一,雷公龙族来自水乡。古歌里说:“我们来传诵古代的史诗,我们来传述先祖的故事。那时候,苗人生活在水乡边的地方;那时候,苗众生息在水乡边的陆地。水乡边的平原四处布有人烟,水乡边的坡山四处有人安居。”[11]307战争结束以后,雷公族的舅舅江山、江士参加和谈。史诗中谈到:“叫七个龙女回遍地泥巴的地域,叫七个雷子回遍地沼泽的地方;像虾回转世居的水域,像鱼归回世居的水乡;回到有竹长笋吃的地方,回到有树林有果吃的地方。”[11]323从这些描写看,雷公族居住的地方大约是长江流域。古歌里还说:“江士就住在古代的澧州,江山就住在古时的澧县;人们把他叫做江士澧州,人们把他叫做江山澧县。”[11]307今湖南省西北部有澧县,归常德市管辖。此县因澧水而得名。《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12]163可见,雷公族可能来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一代。在后来发生的涿鹿之战中,黄帝的大将应龙,就是雷公族的首领,与兄弟部落首领蚩尤成了仇人。涿鹿之战后,雷公族一部分又回到了南方水乡。《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13]1381由此可见,应龙为水神和雨神,正与《除鳄斗皇》和《雷公词》中所记雷龙族特点相合。

第二,二诗透露出洪水的信息,雷龙族集体北迁中原,可能与洪水有关。《除鳄斗皇》中把战争比作洪水:“世上智慧无比的贤人,见皇兵四处狼狈,来找穷乃略卡劝和劝了三回;很多聪明的头目首领,见皇帝招架不住啊,来找穷门略若求和求了三次;没法来消退这场洪水,无法把这场战祸了结。”“涨了‘洪水’请你俩帮忙治理,惹来灾祸请你们帮忙了结。”[11]315《雷公词》:“(王纪)才请理师来劝三次,又请长老来调解三回。水仍然得不到地方消去,官司总得不到地方了结。”[10]129“我们要邀你们姜峙雷盩,要请你们姜三雷岘。在水里要请你们使河水干涸,在官司要请你们给了结。”[10]134这两篇史诗是一件史事的两个版本。江士澧州即此姜峙雷盩,江山澧县即此姜三雷岘,二诗都用水来比灾祸,但《雷公词》说的是“在水里”,不如《除鳄斗皇》讲得清楚,显然是因为《雷公词》的传述者不知道前人以洪水比灾祸,所以解释为“在水里”。由此可见,二诗都透露出了洪水的信息。《雷公词》记载,雷龙族有74个分支都离开了原来的住地,迁到了新住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和长江流域居民都是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存,农业民族一般安土重迁,雷龙族如果不是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不会离开原来的住地。由此推断,雷龙族集体北迁中原,可能与持续不断的洪水有关。

这场大冲突,苗族解释为蚩尤与居住在黄河流域的黄帝、炎帝之间的冲突,实际可能是居住在长江流域的雷公和蚩尤部落联盟与居住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的冲突。四方部族应该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原的,所以类似的冲突可能还会发生,具体情况现在都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无法发现其痕迹了。

(二)五帝联盟的建立

正如洪水不可抵挡一样,对于黄帝和炎帝联盟来说,四方部族的到来也是不可抵挡,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冲突的结果是黄炎联盟与四方部族相互妥协,共存共荣,组成更大的联盟。这个联盟就是五帝联盟。

这里说的五帝,指的是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黄帝。我们可以称之为“五色帝”,以与《五帝本纪》中的五帝相区别。在古代文献中,五帝经常与五方相配,青帝配东方,赤帝配南方、白帝配西方、黑帝配北方,黄帝配中央。五帝还经常与历史上的古帝相配,东方青帝太昊氏、南方赤帝神农氏、西方白帝少昊氏、北方黑帝颛顼氏、中央黄帝有熊氏。五帝又与五行、四季相配合。《礼记·月令》记载是:“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圣德在木。……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圣德在火。……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圣德在金。……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圣德在水。”[14]442-544

《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所记基本相同。《淮南子·天文训》中记得更齐全:“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15]83-188有这么多文献提到五帝,看来五帝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古代文献中,还有材料间接地提到了五帝。

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16]480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17]37

黄帝伐赤帝。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右阴,顺术,倍(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孰(熟)谷,赦罪。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右】阴,顺术,倍(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孰(熟)谷,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冈,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18]32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13]66

蒋子《万机论》曰: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於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则其民臣亦害于四帝矣![19]680

以上材料皆言黄帝通过刀兵战胜并杀死四帝,四色龙也就是四帝。如果黄帝与其他四帝之间发生战争,那也是后来的事。因为《雷公词》说的是以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冲突。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联盟松弛时发生战争。总之,黄帝与炎帝联合,战胜其他外来部族,在五方部族融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五帝联盟,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局面。《逸周书·尝麦解》:“(黄帝)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20]1784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涿鹿之战之前,炎帝、黄帝、蚩尤、少昊等都处于一个政治组织之内,这个政治组织中有“五帝之官”。涿鹿之战之后,部落联盟时代所建立的“五帝之官”已经毁坏,所以要重建这一制度,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涿鹿之战之前的五帝之官制度,可能就是五色帝联盟制度。由此可知,黄帝和炎帝确实曾与四方来的部族共同建立起一个共荣共存的五色帝联盟。

结语

中国文明诞生的时间、地点和途径是当今正在进行的“中国文明探源工程”所要寻找的最终答案。关于中国文明诞生的地点,过去有黄河单源起源说。之后,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和苏秉琦先生的不懈努力,单源说说为多元起源、独立发展之说所代替。单源说和多源说都有坚强的证据,学术界为此曾进行激烈的讨论。2000年之后,中国的上古环境考古学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来在距今4200—4000年前,地球曾发生全球气候变冷事件,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水旱灾害。在长江、黄河流域中下游发生了持续多年的洪涝灾害,而在红山文化区和马家窑文化区,由于季风影响小,发生了持续的严重的旱灾。这些灾害迫使中原之外四方文化区的部族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外来部族与中原文化区的土著黄帝炎帝部落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关于这一事件,今天所见的汉族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笔者就查阅了在历史上与汉族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苗族的文献,发现了一些史诗和故事,叙述的就是远古苗人雷龙部落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黄帝、炎帝部落最初接触并发生冲突的事情,可以填补汉族文献的空缺。

通过这些史诗,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冲突中,炎帝黄帝落了下风,于是向雷龙部落求和,双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炎帝黄帝让雷龙部落的首领在部落联盟中担任了官职,并分给他们土地、房屋和粮食。雷龙部落至少有74个氏族从南方水乡泽国迁徙出来,与炎黄部落杂居在一起,融合成一个整体。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了四方陆续迁徙而来的部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这个联盟可以称之为“五帝联盟”或“五色帝联盟”。这个联盟将五方文明的火花汇集在一起,中原地区成为五方文化汇集的熔炉。经过数代人之间的融合,五方部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体。这时,中国社会已来到了文明的门槛边,为进入文明时代做好了准备工作。

[1]李学勤.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安志敏. 试论文明的起源[J]. 考古,1987(5).

[3]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 北京:三联书店,2009.

[4]俞伟超. 古史的考古学探索[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5]吴文祥,刘东生. 4000aB. P. 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 第四纪研究,2001,21(5).

[6]吴文祥,葛全胜.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大禹治水真相[J]. 第四纪研究,2005,25(6).

[7]王清.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J]. 中原文物,1999(1).

[8]程鹏,朱诚. 试论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J]. 东南文化,1999(4).

[9]朱乃诚. 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J]. 东南文化,1998(2).

[10]石如金. 苗族创世纪史话[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1]潘定智. 苗族古歌[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2]孔颖达. 尚书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二十二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孔颖达. 礼记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何宁. 淮南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17]服部千春. 孙子兵法校解•行军篇[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18]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壹)[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9]李昉. 太平御览·皇王部第四[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0]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 逸周书汇校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苏红霞)

The Global Event in 4000 Years Ago and the Birth of Chinese the Five Emperors’ League

FU Xi-l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ehaote 010022, China)

Archaeology of Neolithic era proved that Chinese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diversely and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rchaeologist Su Bingqi divided Neolithic culture into six parts: Yangshao,Hongshan ,Liangzhu, Dawenkou, Majiayao and Qujialing culture districts. By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ach cultural district had reached to a very high level. Global cooling and flood, drought triggered by it in 4200-4000 ago brought enormous disaster to five cultural districts except for Yangshao. The tribes in these five districts started to migrate to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inally, a huge tribal alliance—the five emperors’ league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mutual compromise. Then Chinese civilization changed form “starring night” to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stage.

Su Bingqi; the global cooling event; flood and drought; starring night;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the five emperors’ league

K21

A

1673-2030(2017)01-0062-06

2016-11-05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图腾分析路径下中国五帝文明及其起源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6FZS002

付希亮(1969—),男,河北魏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五帝雷龙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吼声像打雷的雷龙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雷龙
一封奇怪的信
雷龙的叫声像打雷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五帝是谁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