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2017-03-10蔡赛男
蔡赛男
(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21)
论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蔡赛男
(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21)
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广东金融学院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实验软件的开发、实践教材的编写、校企协同培养教学班的开设、学生实习渠道的拓展、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举措逐步构建起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
信用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协同培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信用关系在市场交易中的不断普及,社会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促进了新兴的信用管理行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相应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信用管理的核心是信用风险管理,各行各业信用管理的关键在于信用风险的管控,所以,作为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懂理论知识,更要会实践操作。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如何将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凸显其应用性专业特色,让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接地气,更能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是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国内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国外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起步很早,其特点在于相关的专业教育一般设置在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只开设相关课程修读。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开始于2002年,最早开设此专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迄今为止,经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三十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已全面涵盖高职、本科和硕博阶段。广东金融学院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一所获教育部批准招收信用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为适应广东及“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该校经济贸易系于2002年在经济学专业下面开设了信用评估方向(专科),每年招2个班;2005年开设信用管理本科方向,每年招2个班;2010年获教育部审批正式招收信用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年招4个班,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各高校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模式。各高校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体现出各自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亟待完善。教材建设也尚处于探索之中,相关的理论教材相当缺乏,而实验教材基本上是空白,目前只有广东金融学院编写并公开出版了该专业国内唯一的四本实验教材。基于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很短,该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高校信用管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尤其是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短缺。
三、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举措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信用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广东金融学院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信用管理人才的重任。按照教育部对新专业设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要求以及该校“高水平、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广东金融学院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广泛的行业需求调研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逐步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实验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实践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联合培养班的开办与推广、实习渠道的探索与拓展、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形成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选择校外合作对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信用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突出应用性,在传统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更多职业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性、现实性、前沿性和综合性,使得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契合行业需求特点和职业发展导向。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择了校企协同培养的途径,通过和政府部门、兄弟院校、行业协会、评级公司、担保机构以及信用管理咨询公司合作,采取校政、校企、校校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整合社会资源,以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主要依托,以多方联合开设实践课程为重要手段,以开设校企协同培养班为核心支撑,以学生实习和师资培训为关键途径,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该专业建有十个对口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建于2005年的深圳佳信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校外实践基地是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金融学院实行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同步进行,该校并不只是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单纯地建设为一个实习基地,而是从一开始就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综合推进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构建起“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通过校内外合作持续推动和不断完善信用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每年定期组织本专业毕业生、实践基地合作方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召开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倾听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同设置包括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案例课程在内的系列实践课程,在就业导向课程中植入理论前沿、行业动态、单项实验和单项案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实践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中部分实训课程与案例课程通过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家、信用经理以系列讲座的方式进行。
(三)联合开发实验软件,共同编制实践教材
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理论特长和技术优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实验软件和远程实习软件。基地建设期间先后开发了包括《企业信用销售与应收账款管理系统》、《消费者信用管理系统》、《企业财务风险定量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征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系统》、《资信评级业务与管理系统》、《信用担保业务与风险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六个实验软件,以及《商帐催收远程实习系统《企业信用信息调查及信用报告撰写实习系统教材》两个远程实习软件,建立了完善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条件和环境。[1]
校企双方采取联合编写的模式,开发出配套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实验、实训和案例教材,填补了国内本专业实践教材的空白。目前已经联合开发出的实验教材和实习教材共有八本,包括《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实验教材》、《消费者信用管理系统实验教材》、《企业财务风险定量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实验教材》、《征信数据库的管理与应用系统实验教材》、《资信评级系统实验教材》、《信用担保业务与风险管理系统实验教材》、《商帐催收远程实习系统教材》和《企业信用信息调查及信用报告撰写实习系统教材》(前四本实验教材已经公开出版发行),开发出案例教材一本(《企业信用管理案例》)以及实训教材一本(《信用卡业务与风险管理》)。
(四)推进校企合作办班,夯实实训教学环节
协同培养班是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环,校企合作办班是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
1.基本情况。信用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之后,在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通过校企合作办班的形式完成实训教学环节,即精选代表性行业的信用经理介绍不同行业信用管理流程及特点,目的是使学生对各行业信用管理业务都有了解,能适应在不同行业就业,大四下学期,根据学生的愿望进入相关企业实习,同时推荐就业。多年来,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每年开设1-3个校企协同培养班,其中与深圳佳信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佳信隆班是持续性最好的班,校企双方的合作始于2010年,至今已连续培养7届共377名信用管理专业学生。
2.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校企培养班的设计思想在于切准行业需求脉搏,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将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人才培养中,促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教学目标是围绕应用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业务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业务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拓展学生就业市场。
3.开办形式和方案制定。校企培养班采取系部与企业联系,双方协商,联合管理的自主组班的形式,在学生选择方面,采用企业宣讲办班宗旨、形式、内容、要求、培养目标,学生自愿报名,企业考核录取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校企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专家参与制定教学班单独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根据各行业信用管理实际业务需要,设定多门特色课程共16个专题的特色实训。
(五)拓展学生实习渠道,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要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实现零距离教学、零距离就业,必须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保障作用,广东金融学院校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多样化的实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一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到实践基地进行集中现场实习,二是通过构建的校内网上信用管理业务综合实习平台进行远程实习。
每年寒暑假规律性的组织学生到建立了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现场集中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几年来共组织了500多名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然而现场实习存在场地和设施有限以及物理地点限制和上班固定时间限制等方面的缺点,为了弥补现场实习的不足,进一步拓展接纳学生的实习规模,校企双方探索建立了校内实习平台——嵌入式远程网络实习平台,该平台以公司业务场所为依托,以商账追收、信用调查、信用报告、信用评级、信用管理咨询等真实业务流程为实习内容,以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学生在双边指导教师组织安排下接受实习任务,利用网络终端登录到该远程网络实习平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使信用管理业务网络化、便利化、常态化,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借助网络实习平台进行真实业务实习,实现真正“3A”级(Anyone,Anytime,Anyplace)远程网络实习模式。
(六)整合行业实践资源,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满足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实习”需要,广东金融学院和政府、企业、行业协同选拔培养了约20人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校内指导教师选拔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业务能力,校外指导教师选拔注重工作经验、资历与实操能力。两支指导队伍密切合作,相互协调,共同服务于广大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具体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寒暑假实践、综合培训等途径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优化现有的师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通过专门的信用管理师培训与认证,该校已有四位专任教师获得高级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两位获得中级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二是从业内聘请高级信用管理人员担任讲座教授和兼职教师,选择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各岗位专业骨干人员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培养一支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拥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校内外优势互补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成效
(一)创立了“实验-实训-实习”的新型培养模式
所依托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信用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软件的开发、实践教材的编写、校企联合培养班的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远程实习平台的建设等等。此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多方面、多角度弥补了高等教育中职业导向教育的不足。
(二)创建了可持续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班的合作方佳信隆公司是信用管理行业的中介机构,起着连接市场供给方和市场需求方的桥梁作用,校企双方的合作是面向行业共同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学生既可能成为佳信隆公司未来的员工也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潜在客户,从而实现企业盈利和学校教育的双赢,故而能从根源上形成长效可持续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三)弥补了校内师资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
通过聘请校外业务专家上课和指导实习,结合当前实际工作中的第一手案例和数据进行教学,有效弥补了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空白和不足,较好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愿景。同时,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注重校内师资力量的培训,培养了具有信用管理师资格证书的六名双师型教师。
(四)提升了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通过进行行业企业问卷调查,不断修改和完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更加符合行业市场的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解决了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操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更符合社会用人需求。
(五)扩大了信用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利用联合举办或参与华南信用管理论坛、信用教育联盟成立新闻发布会、信用管理教育发展研讨会等途径向业界进行广泛的宣传,很好地吸引了行业的关注,为此后学生实习、就业进行了有效的舆论宣传。与此同时,通过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了多个地市政府部门十多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项目,成为政府此方面建设的智库来源。
五、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操能力,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2]而这些都需以改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手段为基础。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通过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大大增强,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专业培养的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途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实现校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同时,能较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和行业发展服务。近几年,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承接了政府和企业多项科研项目,成为政府的智库和企业进行产业创新的智慧源泉。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来源于实习,这促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思路。
(三)实践教学与师资建设相结合
一支业务精湛、层次结构科学、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的有效保障。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外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另一方面注重对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行业交流和鼓励资格认证,培养了多名双师型教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蔡赛男.财经类院校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2-55.
[2]马密霞,啟李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3):171-173.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Credit Management Major——A Case Study fo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CAI Sai-nan
(Credit Management Depart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Guangdong)
The major of Credit Management is a newly-developing applicable major.Based on the off-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has established a triune stage-based practical-teaching-system with'Experiment,Training,Internship'through setting up practical courses,developing experimental software,compiling practical textbooks,open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cultivation classes,exploring students'internship channels and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teams.
credit management;practical-teaching system;university-enterprise co-cultivation
G712;F830-4
A
1671-5004(2017)05-0064-04
2017-07-01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42418)
蔡赛男(1973-),女,湖南新化人,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