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机制及条件分析
2017-03-10张亨溢
张亨溢
(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9;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互联网+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机制及条件分析
张亨溢1,2
(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9;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随着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将针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讨论,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现状,探究互联网+技术对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机制和条件。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不同文化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创造全新文化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策略选择。
互联网;文化产业;新业态;机制
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和补充的关系,因为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单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化产业项目的新业态发展又会反过来对互联网络项目提供支持和保障,是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目标,本文将针对三网融合发展背景下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机制及有效策略展开分析和探索。
一、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条件分析
文化产业新业态主要是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上延伸而来的,它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理念,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方式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活动,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文化产业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像是乐视影视推出的网络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就是互联网产业和传统影视传媒产业结合而来的文化创新产物,同时也代表着文化产业新生业态的发展。相对于湖南而言,同过去的影视传媒方式相比,网络自制剧的播出有着更新速度快,涉及题材较为新颖和广泛,人气偶像多以及同粉丝观众互动性较强的优点,能够满足当代观众特别是年纪较轻的网络观众心理需求[1]。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化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纸媒文化行业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微博、微信、陌陌等通讯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弥补传统媒体文化产业在信息渠道不对称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弥补了湖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短缺方面的劣势,人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权利,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朝着信息化、个性化方向迈进,转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创新了信息沟通手段,让互联网络成为了现代社交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改变了当代文化产业的业态结构,走进到了互联网+文化产业新业态时代。
二、互联网+推动湖南“文化湘军”新业态发展的机制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能够将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把经过互联网技术转变以后的生产要素叫作新要素,并将在互联网技术作用下的生产方式叫作新组合,可以通过新、旧元素和新、旧组合的情况来分析湖南省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机制,从以下三个机制方向展开讨论,从湖南省地方政府的文化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发展环境着手,找到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期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推动湖南省文化产业新业态项目的繁荣壮大[2]。
(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产业是指已经形成一定发展规模,并且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化产业,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势必会影响到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同时将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成为新业态产业,这种新业态产业形式也将经历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形成期中,会主动寻找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点,提高文化产业产品的创新性,促进产业文化升级。在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中,新业态的文化产业组织已经逐渐习惯了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已经将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成为一种更高级别的业态产业,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质量和水平,改革后的文化产业成长期是一个缓慢渐进的发展过程,新业态文化产业同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形成了紧密的发展关系。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期中,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针对成本控制给予了更多重视,主导性的设计计划基本完成,在新业态产业内形成了无差别的标准文化产品,此时的文化企业要是想继续保持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就必须节约产业成本,提高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
(二)推动不同文化子产业之间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可以推动不同文化当中子产业之间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子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新业态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推动文化子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机制也有三个阶段。在产业形成初期,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新业态标准的设立,文化子产业之间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涉及到了意识形态的转变,必须要协调好同三网融合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完成文化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对接工作。在产业形成的成长期中,应当不断调整创新文化产业的盈利方式,这也是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过去人们形成了免费阅读意识,要想让观众付费观看文化产业节目还需要一段说服的过程,如果不能合理分配各方面的利益,将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进程,所谓的文化相关产业融合更将无从谈起。在产业融合的成熟期当中,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能够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形式内容创新,将传统媒体的传媒渠道进行改革调整,提高创作内容的新颖度,加强对创新手段的技术支持[3]。
(三)创新创造全新文化产业
在创新全新文化产业方方面,“全新”代表从生产的方式到生产要素上都是过去所没有的,而互联网+技术推动创新创造全新文化产业也是在新业态发展中首次提出来的。在全新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形成阶段,会由理念创新来指导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作的灵感最为重要,像美国苹果公司在iPhone系列手机上的设计理念,就开创了全球互联网移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河,并迅速占领了全球文化产业市场,因而湖南省在全新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形势下,主动改变了文化机制,适应了全国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背景。在全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长期,需要保证文化产品创新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共同进步,通过主导设计理念的提出,可以减少文化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文化质量需求的稳定性,进而开辟新业态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道路,在创造工艺方向上不断更新创新理念。在产业发展的成熟期,文化产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趋近成熟,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专业自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时候应当将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上面,适当地增加新业态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元素[4]。
三、互联网+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策略选择
在研究完成互联网技术对于湖南省文化产业新业态项目的推动发展机制以后,还应当继续从以上三种推动机制角度来分析新业态的发展条件。
(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关于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条件研究,还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提高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性,互联网创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应该是对湖南省传统文化的一种破坏,而是应该起到补充发展的作用,使湖南省的传统文化产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现出湖南传统文化产业的优秀价值,因此要深度开发文化产业资源,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保护传统文化产业的目的。第二,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双重冲击下,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湖南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比如说对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湖南图书馆的数字网络化改造,都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持,同时利用政策补贴的方式,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加入到传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开发项目当中,提高湖南新业态文化产业经济的社会关注度。第三,在当前快餐文化产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来提高对传统文化产业项目的关注度,看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致内涵,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创新产业的研究兴趣,并对传统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新业态改造[5]。
(二)推动不同文化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融合
在研究互联网+技术推动不同文化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时,需要明确的是在进行产业融合之前,这些子产业彼此之间都是独立的,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才开始融合,为了减少融合之后文化产业间的排斥反应,必须满足三点发展条件,分别是有效的新业态文化产业盈利模式,可以控制的话语权和完善的文化产业标准。新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传统媒体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很多文化媒体行业转入到了新媒体融合的发展渠道当中,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渠道进行拓宽,把碎片式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新媒体文化发展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载体,谁掌握了社交媒体信息市场,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可以听到社会各阶层发出的“声音”,提高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度,这种在可以控制范围当中话语权的提升,充分展现了当代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民主发展特点。而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标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调整“三网融合”发展中的矛盾,减少不同产业间的分歧,解决接入网、IPTV标准方面的问题,采用适配音频、视频编码的方式来提高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协调性发展水平[6]。
(三)创新创造全新文化产业
在创新全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条件分析时,还应当具有培养观众形成数字消费理念,同时整合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源,为湖南省区域小微文化企业给予更多的正确指导和政策扶持。在创造全新文化产业时,最重要的提升互联网创新技术发展对全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影响作用,改变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比如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软件、各大电子网络银行支付的方式进行数字文化消费,培养人们的全新文化产业消费习惯,提高湖南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在整合社会各级文化资源的时候,运用互联网络技术手段,开启了智能网络云盘共享功能,可以海量云存储文化资源,同时对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各种形态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性和开发性水平,使得湖南省全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项目可以面向世界,形成了地方特色化的文化产业集群。中小微文化企业也是湖南全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因而地方政府应当秉持公平发展原则,对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财政扶持和金融性服务,通过帮助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来推动全新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创新[7]。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创意”不仅改变着文化产业的组成结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是文化产品创作上的创新,也是产品生产模式的创新,而这种文化产业的创新则需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鼓励下实施。
[1]曹休宁,颜泉泉.“互联网+”背景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477-478.
[2]禹兰,章敏.论科技创新在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大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148-151.
[3]邓向阳,荆亚萍.湖南“两型社会”文化产业新业态的问题与培育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173-175.
[4]郑自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助推湖南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04):97-109.
[5]钟荣丙.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湖南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思路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03):135-139.
[6]郑自立.湖南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5(01):9-15.
[7]周姣.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ats of Hunan Cultural Industry Pushed by Internet Plus
ZHANG Heng-y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Traffic Engineering College,Hengyang 421009,Hunan;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industry has also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ith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form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Internet plus technology to promote new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Huna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nan cultural industry.From aspects of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y,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branch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innovating and creating the new cultural industry,etc.,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y choice of promoting the new format development of Hunan cultural industry.
internet;cultural industry;new format;mechanism
G124
A
1671-5004(2017)05-0029-03
2017-07-14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互联网+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运行机制、模式选择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B082);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基于面板数据分析法的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动力机制、定位与政府行为研究”(项目编号:XSPYBZZ014)
张亨溢(1991-),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