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伦理学视角的禁烟可能性分析
2017-03-10文佳敏
文佳敏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基于伦理学视角的禁烟可能性分析
文佳敏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吸烟与禁烟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议题,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为国家垄断经营。我国对烟草的价值认知经历了一个由“良药”到“毒草”转变过程;烟草生产经营的合法性与吸烟有害健康的价值导向之间存在内在伦理紧张;从伦理学的视角开展吸烟与禁烟的辩论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吸烟与禁烟;伦理责任;控烟政策
烟草虽不属于用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但却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日常用品中相当特殊的一种,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它是一种合法的流通商品,另一方面又因其“有害健康”而被当作与文明社会构建价值导向相冲突并因而需要在立法上予以禁止的消费品。那么,合法生产并销售香烟的伦理正当性何在呢?禁烟的伦理正当性又如何应对和化解前一正当性的挑战并使禁烟成为可能呢?
一、良药还是毒草?
基于“吸烟有害健康”这一事实判断而形成的“吸烟不文明”的价值判断,已内化为现代人的文明理念之一,但是,烟草在其发现和传入中国的初期,恰恰是被当作可治百病的“良药”来使用的,正是这一认知,使得它与儒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无龃龉并因而迅速为国人接受[1],这与现代人们视烟草为“毒草”并因此要予禁止的认知观念完全大相径庭。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对烟草价值观念这种转变呢?
我们知道,烟草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明代晚期(1550年左右),主要品种为原产自美洲的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据《景岳全书》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2]《蚓菴琐语》中也写到:“烟叶出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关外至以一马易一斤。”[3]可见当时人们认为烟草不仅有其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十分明显的医疗价值。正是在这种功利或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烟草作为“良药”的价值符号,虽然这一价值符号仍局限于实用的层面,而未上升到把吸烟作为“文明”行为来看待的伦理层面,但是,对于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来讲,“良药”的产品形象至少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会交换方式。只是由于受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影响,烟草生产还停留在自产自吸的自然经济阶段,其作为商品的生产不仅规模很小,而且流通的范围也极其狭小,主要限于社会上层,吸烟并未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近代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鸦片战争”的方式打开国门,中国一步一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鸦片贸易的带动下,中国的烟草业迅速发展起来。据史料统计,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占极大比重,如《玉堂荟记》载:“烟酒(即烟草)古不经见……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4]当时的赣州府甚至“属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为烟舍,致妨谷收,以获厚利。”[5]之所以会是如此,一方面,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所谓种烟之利,倍于稼墙,高额的利润驱动加上较发达的贸易流通体系,使烟草业成为商人逐利的热门行业,而当局政府也因烟草带来的巨额税收默认烟草业的快速扩充。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烟草商们为了促进烟草消费,通过“西化”的广告理念,将吸烟和西方化的都市精英生活挂钩,赋予烟草诸如“时髦”“先进”等社会符号标签并使之大众化。如在1930年代,《良友画报》银行牌香烟广告中,将装扮时髦的女性烟民置于现代化的背景中,将吸烟行为与进步和现代相关联,成功地将吸烟塑造成流行风向标,被人们所推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人们对吸烟有害健康还缺乏以科学为根据的价值认知,是以吸烟行为仍属于个人行为,并未与道德、文化、公共生活等相关联。但是,由于烟草作为一种非必需品消费,必然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而近代中国社会又因经济困境和内忧外患的国情而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这一点又迫使政府从“节约”的角度将禁烟提上日事议程,并且为达到禁烟目的,用类似“陈义甚高”的方式,将吸烟行为上升到关乎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与此相对应的是民族烟草企业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针对时局形式,提出“振兴国货”的口号,同样将烟草和爱国与否等相关联,以此应对政府的打压及禁烟运动的威胁。如在当时《申报》上,时常刊登出:“烟支虽小,负担甚重,爱国同胞,选择是用。民贫国弱,痛定思痛,不早回头,利权断送。”[6]之流的广告词。伴随着这种泛政治化的趋向,吸烟与否开始不再仅属于个人行为并逐渐被冠上了政治道德标签。
近代中国社会对这种将“戒烟”与“爱国”相联系的价值观念虽然使禁烟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事实判断的支撑,因而它并未成为一种社会文明的价值导向。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科学知识的进步与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运动加速,使得人们对于社会交换的“呼吸空间”有了全新的认知,“请勿在禁烟场所吸烟”与“吸烟有害健康”一起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共识。这样,吸烟行为逐渐被冠上了“不文明”的道德标签,禁烟也开始作为一种文明导向被各国所倡导。
从烟草被视为“良药”(吸烟)到视为“毒草”(禁烟)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推动人类对于烟草价值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有:(1)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吸烟有害健康”的事实判断,而这一事实判断要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判断即“吸烟是不文明的行为”;(2)个体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科普教育,个体权利意识能够得到有效制度安排的支撑,而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独立自主、富强民主的国家是不可能的。近代民国政府的禁烟运动之所以收效甚微,就在于当时的政府缺乏将“禁烟即爱国”转化为“禁烟即爱己”的能力与机制,因而出现了本土烟草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吸烟救国”与“吸烟误国”的价值之争。
二、为何吸烟?
首先,就烟草消费来说,有阶层、城乡、性别和年龄差异。其一,在吸烟阶层方面,中高收入阶层和社会底层烟民相比,其对烟草的消费差异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吸食烟草的品牌价格上,出现构建身份的炫耀性消费和满足烟瘾的生存性消费差异;其二,在城乡的吸烟人群对比中,无论是吸烟率、吸烟频率还是吸烟量,农村居民均高于城市居民。我国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村地区较高的吸烟率使我国吸烟者的绝对数量增加的更多;[7]其三,在性别和年龄的层面,我们可将吸烟人群大体分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以及青少年三大类,据WHO世界健康组织统计,中国现有吸烟者3.01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为52.9%,女性为2.4%。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20余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男性吸烟率排在第8位,约为美国男性吸烟率的2.5倍。[8]在我国,相较于成年男性吸烟者,成年女性吸烟者和未成年人受到的舆论压力要多出许多。其中,成年女性吸烟者受到的舆论压力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对于女性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近代政府为达到禁烟目的,冠之于女性烟民头上类似“摩登女郎”之流的污名。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对于女性吸烟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女性吸烟人群也在迅速增加,而对于未成年吸烟者,其主要面对的是吸烟于个人生理健康的危害问题。
其次,吸烟行为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行为,其受到许多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体可将这些因素分为两类,即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1、社交发展的需要。有研究表明,在众多影响吸烟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交需要的认知是促使成年人吸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社交需要的认知已经渐渐发展成一种成年人社交圈的社会规范,使吸烟成为社交场合中几乎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朋友见面互相敬烟以示尊敬的做法已深入人心。国内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初次吸烟的原因主要是社交需要的约占85%。[9]而且有大多数的吸烟者认为吸烟是拉近彼此间距离且有利于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并产生认为拒绝别人递烟是种不礼貌行为的社交认知。在这种默认的社交规范影响下,许多人在明知其对自身的危害下,仍保持着吸烟行为。
2、紧跟时尚的需要。影视作品和烟草广告等媒体因素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比如在上世纪30年代,烟草广告常将装扮摩登的女性烟民置于现代化的背景当中,将吸烟行为赋予进步和现代的内涵。虽然布罗代尔认为,相较于印度的胡椒、中国的茶叶,以及伊斯兰国家的咖啡,烟草是一种没有文化作为其依凭的商品。[10]可实际上,一旦香烟开始由英美现代化的工厂大批量地生产,英美的现代工业文明便成了香烟有力的靠山,和同样来自西方、象征现代化的自行车、汽车、高楼大厦等放在一起,成为代表时尚和现代化的象征行为。在中国近代时期,这一观念的植入,吸引了当时大量民众尝试吸食香烟。而在现代,许多影视作品中的明星们手持香烟的一些镜头,也会引起影迷们津津乐道并争相模仿,成为影响人们吸烟的又一具有导向性的社会环境因素。
3、身份认同的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烟草消费中,除了满足烟瘾的生存性消费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建构身份认同的炫耀性消费,如利用高档香烟来体现身份地位以及香烟的礼品化等。在此前中国烟草专卖局组织编写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案及对中国烟草影响对策研究一书中就有写到:“我国烟草业的利税,特别是利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只占总量一成左右的高档卷烟,目前我国高档卷烟的消费中以礼品形式的转移消费占了很大份额。”[11]
此外,人们之所以购买并吸食香烟,除上述因素外,国家、社会和烟草商们为烟草消费所构建的合法性,也是促使人们吸烟的原因之一。
三、禁烟何以可能?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吸烟的危害性,但同样让人困惑的是,国家的禁烟倡导与合法生产并销售香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伦理紧张,如何消解这种紧张?这就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方面在禁烟过程中如何履行各自的伦理责任问题。
首先,强化政府的伦理责任履行。我们知道,烟草生产的合法性辩护主要在于它作为政府税收大户对社会收入再分配实现所起的作用,而禁烟的正当性则意味着政府必须在权衡烟草税收方面要有所取舍并评估其对于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但是,政府禁烟的伦理考量不能只局限财政税收的层面。因为,如前所述,吸烟行为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对个人来说,其消费已不仅仅只是烟草成瘾性所引发的生存性消费,它还牵扯到社会、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诚如有学者所说:吸烟是一项个人行为,烟草危害却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烟草控制则是国家不可推脱的责任。[12]有鉴于此,政府伦理责任的履行一方面必须要有立法的高度,另一方面所立之法必须充分考量禁烟的复杂性。我国自2003年11月10日加入联合国《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成为该公约的第77个签约国以来,[13]相继颁布了《烟草专卖法》、《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措施以推行禁烟这一文明导向。[14]这些立法既为我国的禁烟目标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又考虑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和长期以来累积的各种复杂社会因素,坚持烟草垄断式的产销模式以限制烟草生产数量,且从保障吸烟属于个体权利的角度,确立了以公共场合为主的控烟原则,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禁烟宣传教育、执法监督和检查及对烟草广告宣传管控等方面力度还有待加强。
其次,强化烟草企业的伦理责任意识。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15]但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主体,在市场竞争原则的制约下,对于自己应承担的伦理责任都有“逃避”的倾向,而烟草业作为我国垄断行业中的特殊行业,也一直备受争议,它在逐“利”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无疑是造成我国吸烟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禁烟过程中,烟草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若想使禁烟得以可能,烟草企业的伦理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烟草企业必须通过伦理建设反思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重塑企业的社会形象,以达到经济求利与道德求善的统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烟盒设计的精美之上,如果是那样的话,无疑是对烟草消费者的一种诱惑,不仅无益于禁烟,相反会助长人们的吸烟需求,甚至还会助长社会人际交换中普遍存在的“烟叶腐败”现象。我认为,如今烟草企业普遍追求香烟生产的档次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推动社会分层等级化的隐蔽方式,对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重要表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对烟草企业的伦理审查机制,只有这样烟草企业的禁烟伦理责任才会落到实处。
第三,强化社会对吸烟者的伦理关怀。如前所述,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吸烟行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所以若想禁烟运动达到效果,社会各界需加强对环境因素导向性的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对吸烟者的伦理关怀。因为,吸烟作为一种行为自由权利,是吸烟者所选择的一种生活习惯,虽然这种权利是有界限的,但只要它未造成对其他人的危害,便在伦理上是合理且正当的。因此,对于“烟民”,我们不能单一的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对其作道德指责与批评,将他们当作“不文明”的边缘群体,歧视吸烟人群或者剥夺他们的正当权利,相反,我们应该给予其适度的伦理关怀。因为,吸烟者个体差异大,有的吸烟者其实并未真正认识到烟草的危害或低估了其对身体的伤害和上瘾程度,而有的吸烟者虽深知吸烟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但因种种无法拒绝的原因,仍然选择吸烟。对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在同情地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宣传教育与心理疏导。
第四、强化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吸烟者的伦理监管与教育。尽管社会与家庭应对烟民给予伦理关怀,但这种伦理关怀和自主权利的尊重是有限度的,尤其在对待未成年吸烟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上,我们应坚持实施全面禁止的态度。因为和成年人不同,未成年人还处在需要他人加以看护的阶段,尚未具备适当评估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所以,吸烟自主权并不属于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政府已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与监管,尤其是要注意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因为,未成年人吸烟大多与社会的不良风气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成年人吸烟是“三观”不正的表现,因此,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三观”教育与心理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之,禁烟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它需要在国家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全社会树立起道德责任意识,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1]韩格理著、张维安译.中国人对外国商品的消费:—个比较的观点[Z].中国社会与经济.1993,(2):191-217.
[2]张介宾.景岳全书[M].公元1563-1640.
[3]王肱枕.蚓菴琐语[M].明末.
[4]杨士聪.玉堂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5).
[5]乾隆.赣州府志[M].清.
[6]王丽萍.中国近代广告之特色—以香烟为例[J].时代经贸,2006,4(49).
[7]黄晶晶.城市居民吸烟行为的成瘾性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
[8]WHO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va,2010.
[9]张治英,彭华,徐德忠等.西安市居民吸烟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682-684.
李丽霞,邹宇华,郜艳晖等.广东省居民吸烟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90-792.
[10]Fernand Braudel,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15th-18th Century Vol.1:The Struc tres of Everyday Lif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p.262.
[11]《烟草控制框架公约》[R].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3.
[12]李恩昌、彭松等.从烟草的巨大危害看国家的控烟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652-653.
[13]肖巍、吴伟华.烟草危害与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67-70.
[14]《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R].北京.中国卫生部,2012.
[15]周祖城.管理与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Ethical Analysis about Likelihood of Smoking ban
WEN Jia-min
(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0,Hunan)
Smoking and Smoking ban have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world.But in China,the tobacco industry,as the national monopoly,is one of the pilla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Our country's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tobacco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good medicine"to"poisonous grass".The inherent ethical tension exists between the legitimacy of tobacco production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moking harmful to heal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the debate of smoking and smoking ban is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moking and smoking ban;ethical responsibility;policy of tobacco control
R126.4
A
1671-5004(2017)05-0050-04
2017-06-27
文佳敏(1993-),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