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信仰维度
2017-03-10曹向阳
曹向阳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信仰维度
曹向阳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廉政文化建设主要有廉政知识的传播、廉政规范的制定和廉政信仰的构建三个维度。廉政信仰是公务人员对廉洁从政在内心的认可、在行为上的自觉和在价值上的追求,它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当前,因为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政治信仰的淡化以及廉政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廉政信仰建设仍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廉政文化建设;廉政信仰;维度;马克思主义信仰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和。[1]由此,廉政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廉政知识的传播。社会各界可通过党课、培训班、报告会、廉政教育读本、文艺演出等形式传播廉政理念,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廉洁教育;二是廉政规范的制定。廉政规范既是政治规范、制度规范,同时也是文化规范,用以规范公务人员言行,营造廉政环境、培育廉洁从政的行为习惯。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颁布相关的纪律准则、构建监督监察体系;三是廉政信仰的构建。公务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把廉洁从政当成责任使命,不断反思反省,培养高尚情操,从而把廉洁自律上升为自觉行为。在廉政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中,廉政知识的传播是基础,廉政规范的制定是保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的传播、规范的制定,所需要的时间、所要面对的困难要远低于信仰的构建。所以,构建廉政信仰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一、廉政信仰的主要内涵与作用
(一)廉政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信奉和尊敬,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的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神学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信仰、科学信仰等,在各个大类别中又分若干小类别,比如神学信仰就有无神信仰、一神信仰、多神信仰等。在神学层面、心理学层面、哲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信仰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对廉政信仰的认识应落脚在心理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上,着重看廉政信仰的构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从信仰构成三个要素即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中介来看,廉政信仰的主体是指把廉洁从政作为日常行为准则和最终价值目标的人,这部分人只能是公务人员,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手中掌握着权力和资源,必须养成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就是这一群体的廉洁思想、行为和价值追求。廉政信仰的客体是廉政信仰主体所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主要包括廉政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它们是廉洁政治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检验公务人员是否廉洁从政的重要标志,公务人员不仅要确立、传播廉政理念,还必须科学制定、模范遵守廉政规章制度。除此以外,廉政信仰的客体还应该包括主体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人民大众。只有保持对人民的敬畏心,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政信仰的中介,指的是廉政主体认识廉政客体的手段、方法和路径,公务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来提升觉悟、深化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走群众路线。
综上,我们可以把廉政信仰定义为:公务人员对廉洁从政在内心的认可、在行为上的自觉和在价值上的追求。
(二)廉政信仰的作用
信仰作为一种终极性的精神力量,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态、理想信念着发挥重要的作用。党员干部一旦树立廉政信仰,把克已奉公、服务人民作为人生追求之一,在工作中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能自觉地纠正、检视、校正自己行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2]2014年9月16日,《学习时报》发文指出:“反腐不留死角,让干部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可以着重从法治、制度上入手,通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来加大腐败成本,提升反腐败的效能。“不想贪”则是一种自觉行为,更多地要从思想文化上入手,从信仰上入手,党员干部“不想贪”了,那也就不存在“不敢贪”和“不能贪”。所以,“不想贪”是根本,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长期努力的目标。
“不想贪”的自觉性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在共同富裕全面富裕的条件下,物质财富将不再成为刺激人们铤而走险的主要因素;精神方面则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加强自身约束,提升自身境界。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依然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还侵蚀着部分党员干部。在目前的反腐倡廉建设中,高薪养廉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而且实践也证明了单纯依靠高薪并不能达到养廉的目的,所以目前“不想贪”主要还应依靠构建廉政信仰,塑造健全人格,把廉洁从政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执政党建设。一些落马贪官在查找自身贪腐源头的忏悔中,无一例外地叹息:“因为放弃了信仰”。信仰是行为的源头,信仰建设好了,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就会得到升华,反腐倡廉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廉政信仰的构建是廉政建设的根本。全体人民主要是公务人员只要不断强化廉洁意识,养成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行为习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情为源,以民为本,一定能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廉政信仰建设要面对的问题
信仰是一个经过长期历练、长期培育而表现出来的价值认知与价值认同。[3]历史表明,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信仰亦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都是历经曲折,甚至血与火的考验。所以,信仰建设注定是一个痛苦和长期的过程。廉政信仰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正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廉政信仰建设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有: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对廉政信仰建设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利益主体多样化,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抬头,整个社会对财富的态度开始不健康、不理性。一些文艺作品类似电影《小时代》等刻意描画富人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对金钱赤裸裸的追求,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成年人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态度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部分党员干部产生心理失衡,追求奢侈生活,不顾党纪国法,偏离人生轨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二是伴随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部分人对飞速发展着的社会无所适从,要么盲目从众,迷信西方价值观,看不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而盲目追求,或者在宗教、权力等方面寻求情感寄托;要么就是信仰缺失,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得过且过。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意识混乱,宗旨意识淡薄。三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中有对真善美的传播和弘扬,也有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混杂其中,也不乏别有用心的人和国家利用网络抨击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蔑党的领导,如果不加辨别地加以全盘吸收,人云亦云,势必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冲击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旦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看不清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国家前途缺乏信心,工作中就不能以人民利益为重,总是想着给自己留后路、留退路,又何来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二)政治信仰有所淡化
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的认同体系,它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构成。[4]廉政信仰是政治信仰的一部分,没有政治信仰就没有廉政信仰。信仰的缺失尤其是政治信仰的缺失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廉政信仰的构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当时的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是真诚信服,对实现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心。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袖崇拜、个人迷信盛行,传统的政治信仰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后,民众信仰开始重构并呈现多样化态势,值得重视的是,在中国民众信仰的重构过程中,物质主义、理想主义和求神拜佛各行其道,民众的政治信仰在此过程中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依然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在低潮,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有可能激化,民众政治信仰的淡化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这势必会影响到廉政信仰建设的推进。
(三)廉政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廉政信仰建设和廉政规范的制定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不同维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廉政规范的建立包括廉政法律法规、纪律准则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监察体系的构建,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就是整个廉政制度的构建过程。廉洁从政需要廉政信仰的“自律”,也离不开廉政规范的“他律”。信仰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前我们还不完全具备廉政信仰自觉,所以必须依靠廉政规范的保障,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廉洁从政行为,通过一定的强制和惩戒来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培养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从而进一步发展成廉政信仰。
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5]制度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制度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北欧国家之所以能年年被“透明国际”评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应归因于长期以来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社会的透明与开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教育环境,公民对政府机构的信任程度很高。[6]可见,良好的廉政制度建设有助于社会廉政风尚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升华为廉政信仰。当前,我们在廉政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廉政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廉政制度缺乏配套措施和程序性规定,廉政制度的实施欠缺针对性和操作性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影响到廉政信仰的构建。
三、廉政信仰建设的有效路径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认知与价值认同,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历练和培育,廉政信仰同样如此,它的构建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信仰的形成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氛围和条件。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会形成不同的信仰。廉政信仰的形成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养成廉洁从政的工作作风。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切实纠正“四风”问题。立足本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蓬勃朝气,也要有浩然正气。二是要加强良好家风建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和党风有割不断的联系,好的家风,能带动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正家风、严家教,有助于保持优良作风,涵养为政品德,净化政治生态。[7]公务人员良好家风的形成一方面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明,做好道德榜样;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家人,教育家人遵纪守法,加强约束,防止家人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保证家庭风清气正。三是要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廉洁教育活动和教育基地、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典型示范等,在互联网+的时代,尤其要利用网络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廉政信仰的构建。
(二)在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待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现实性信仰、“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信仰与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超越性信仰三个维度的统一。[8]作为一种科学的理性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保证我们正确、进步的动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能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保持高尚情操;就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就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就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工人阶级先锋队之列。”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才能在工作中明辨是非,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其次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客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文明新风,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是在公民自身素质提升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从廉政信仰的构建角度,公务人员为国家发展目标不懈奋斗,为社会和谐努力工作,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身就促进了他们廉洁奉公、以民为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另外,公务人员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精神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育,促进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地预防了腐败,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帮助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坚守价值尺度,培养廉政信仰。
[1]陈卫国.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J].企业文化旬刊,2015(6):275.
[2]徐斌.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3):83-88.
[3]谭培文.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0-35.
[4]李蓉蓉.试论政治信仰[J].理论探索,2004(4):44-46.
[5]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EB/OL].(2015-05-19)[2016-10-17].http://www.syss.12371.cn/2015/05/19/ARTI143202850592 0524.shtml.
[6]倪星,程宇.北欧国家的廉政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3.
[7]吴明录.好家风影响社会——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N].解放军报,2016-04-28(6).
[8]孙铁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审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64-73.
责任编校 王学青
Dimension of Faith in Building the Culture of Clean Governance
CAO Xiangyang
(School of Marxism,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Jiangsu,China)
The building of the culture of clean government consists of three dimensions,namely the transmission,the formul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the nurturing of the faith in clean government.The faith of civil servants in clean government translates into their inner recognition,self-disciplined behavior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s.It is the root and ultimate target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At present,the impact of negative social environment,weakening of political faith and relative deferment of clean government system necessarily result in the considerable length and arduousness in building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And it is essential to actively build social environment free from corruption,to cultivate an environment for the penetration of in Marxism throughout the Party an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building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faith in clean government;dimensions;faith in Marxism
D261.1
A
1674-9170(2017)01-0070-05
2016-11-20
曹向阳(1974-),男,江苏张家港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南通廉政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5ZZ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