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2017-03-10马斌

廉政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謇思想

马斌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组宣部,江苏 南通 226007)

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马斌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组宣部,江苏 南通 226007)

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责任担当意识、清廉无私意识、节俭朴素意识和勤勉耐苦意识,具有对官职、功名和金钱不迷恋的特质。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现实价值与日俱增,在现代社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张謇;踊跃从公;现实价值

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也称得上是相当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先后担任过随军幕僚、翰林修撰、实业总长、议会议长、学校校长、企业总理、公司经理、水利总裁等大大小小的数十个职务,从事和管理过多种事务。不管做什么,张謇都是秉持“踊跃从公”之心,甘为“世之牛马”。

一、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内涵

张謇曾有过这样一段名言:“人恒以寿为重,其实人之寿不寿,不在年岁之多寡,而在事业之有无。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1]359-360张謇在这里提出“踊跃从公”一说。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凭此一语就断定张謇有此深刻的思想,然而在张謇的其他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和听到同样的思想脉搏。他给家兄写信述志,“此后之皮骨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2]。在另一封给他人的信函中声明,“若以为劳,则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1]101。更为重要的是,张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始终秉持这样的认知和理念去践行的。张謇的一生,正是其踊跃从公的一生。

张謇所提出的“踊跃从公”,即积极无私认真严实地从事公众、公益事业及其具体事务,甘于奉献,勤恳为公的态度和精神。踊跃,乃争先恐后、积极热忱之意。踊跃从公,就是以一片赤诚之心服从服务于公众事业,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的处事态度和精神境界。这是张謇的家国情怀、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

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一是责任。“为众谋利者,士之责也”[3]469,责任担当意识是张謇踊跃从公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涵。“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4]864,责任之感是张謇一生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潜意识和行动自觉的思想基础,是张謇为什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说之所以做、之所以这样做的认识根基和行动准则。张謇把为大多数百姓谋生看作是儒者应尽的责任,“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的本分”[5]286。为百姓解决吃饭问题这是天底下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重大的责任,还是最艰难的责任,张謇毫不犹豫地揽下这份责任,这就意味着必须勤勤恳恳地为公、兢兢业业地付出。“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勉尽国民一分子义务。……所可以告我国人者,惟矢此勤勤恳恳之心,与诸君交尽职责而已”[6]271。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惟其如此,才能克己奉公、竭诚服务、勇于担当。张謇之子张孝若说道:“我父从光绪二十年以后,虽然没有做官,但是没有不办事,外表看起来,不站在政治的舞台上,而实际无时不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一种尽忠竭爱希望改进政治的热忱。”[2]3-4张謇把踊跃从公看作是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謇老矣,为地方而死,完我村落志愿,浩然无憾”[1]449,所以他为人做事才洒脱大气,才能摆脱自私自利而不在自我狭隘的螺丝壳里做道场,才能在人生即将谢幕时无愧无憾。张謇之所以能够形成实业、教育、慈善等社会事业的大格局,是与其一心为公的大气度紧密相联的。

二是清廉。“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7]493,毫无私心、崇尚清廉是张謇踊跃从公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涵。这也是张謇为什么能够踊跃从公的关键所在,因为一旦自私自利之欲占据了灵魂深处,公义公利之心便会被挤占得无立锥之地。张謇认为,“为总董者,不可稍存自私自利之心,而后商务可兴矣”[6]37,“非屏绝一切自私自利之见,尤不足以言公司”[3]3323。张謇一生轻视、忽略或反对个人私藏、私钱,终其一生留下的企事业、公益事业单位数百家,应得的酬金可逾百万,但他却将这些报酬全部用于社会公众事业,不仅自己身无分文,还负债累累。“除謇自用于地方及他处的教育、慈善、公益可记者一百五十余万外,合叔兄所用已二百余万,謇单独负债又八九十万余元”[2]106。张謇生前还对这种把金钱全部用于公众事业貌似有钱人而个人实则穷困潦倒的处境淡然、坦然和欣然,自豪于教育培养了一个与自己一样不爱钱、不钻钱眼的儿子,骄傲于自己为“所负地方公益之责”而充当鬻字劳工。“往者尝以慈善一再鬻字有例矣,鬻字犹劳工也,忽忽七十余年。今政七十,宁复胜劳,然无如何。自登报之日起,鬻字一月,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业,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不论所得多寡,限断一月。此一月内,定每日捐二小时于字,无一字不纳于鬻”[2]106。

三是节俭。“刻意节俭,为自立之图,非常之备”[8]507,节俭是张謇踊跃从公思想中最富特色的内涵。因为张謇的这种节俭不同于有些人只进不出的吝啬,更与守财奴的爱财护财有云壤之别。张謇的节俭不是为自己守财添财,而是以向公为公为目的。他为公益事业可以不惜一掷千金,然而自己并要求家人去过的俭朴生活。张孝若回忆时写道:“他穿的衣衫,有几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如果袜子袄子破了,总是加补丁,要补到无可再补,方才换一件新的。每天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没有特客,向来不杀鸡鸭。写信用的信封,都是拿人家来信翻了过来,再将平日人家寄来的红纸请帖裁了下来,加贴一条在中间,日常都用这翻过来的信封,有时候包药的纸,或者废纸,拿过来起稿子或者写便条用。……平常走路,看见一个钉,一块板,都捡起来聚在一起,等到相当的时候去应用它。(父亲)常说,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省。”[8]344在资产这样庞大的实业家的家书中,张謇对夫人持家一再叮嘱,“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为薄,须是将债还清……衣服不必多做,裁缝即可省。余家须一切谨慎、勤俭。”[1]629

四是勤苦。“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1]112。勤勉耐苦是张謇踊跃从公思想中最为基本的内涵。为公者最忌偷奸耍滑、敷衍塞责,勤勉耐苦是踊跃从公的题中之意,是做好公众事业和公共具体事务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张謇看来,“则凡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1]175。因为只有勤勉耐苦才能把公务做好,才能取得成效,而这种勤勉在于脑勤、眼勤、耳勤、手勤和脚勤,只有多思考、多观察、多倾听、多动手和多走访,才能实现工作绩效,所以“效绩在勤,勤在心目耳手足”[1]254。当然,勤勉耐苦、一丝不苟还可以成为其他人学习效法的榜样,“于所任之事勤实不苟,并足为同学衿式”[1]243。更为重要的是,勤勉耐苦还成为一个人干事立业能否得到重用的基本道德标准,“用人必择其优,庶几任事而事治,划策而利害得,不致有敷衍溺职之弊。诸生将来之地位,必不能无差异,然亦在诸生自为之耳。如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者,又何患莫之用哉!今在实践室内,当锻炼一种耐烦劳之习惯”[1]109-110。敷衍溺职与踊跃从公是格格不入的,也是缺乏责任心和道德心的表现。

二、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特质

张謇的踊跃从公思想和实践,从本质上而言,当然不同于那些单纯追逐资本增殖和利润的资本家与商人,简单地说,张謇是与众不同的实业家和儒商;同时他也与追求经世济民与立德、立功、立言的一般儒商迥异,简单地说,张謇是秉承务实主义的从公者。张謇之所以办实业、办教育、办慈善,一不为仕途,二不为扬名,三不为利润,他不是为了世俗的生存与享受,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致富。“对事业的无限追求,必须有一种超越于世俗有限功利的目标支撑”[2]37。张謇的目标在于,通过在通海地区建设“新世界雏形”,为大众带来一隅乐土,他之所以经商办实业,是为了获取公益事业的资金支持。从士大夫到实业家的转身,尽管有些痛苦无奈和悲壮,然而为大众利益计,张謇还是以舍身喂虎之勇义无返顾。张謇自己曾表白过,“张謇农家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国之不振……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为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9]114

张謇的“守不丧”,是踊跃从公之志坚守的坚定独白。其踊跃从公思想有如下特质:

一是对仕途不屑。张謇对为官毫不恋栈,且常有不屑,屡次辞官不就,即使为官,也是将其看作实业发展的桥梁与平台,无论是在实业总长还是水利总裁任上,他总是以此作为为大众谋利益的机缘,“以进增社会之能率,弥补人民之缺憾为职志”[2]34。张謇自嘲道,“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1]526,他在就职告白时说道:“始来以府院并有连电之约,就职之日即与众宣布,余本无仕宦之志,此来不为总理,不为总统,为自己志愿。志愿为何?即欲平本昔所读之书,与向来究讨之事,试效于政事。志愿能达则达,不能达即止,不因人也。”[4]881这样的就职演说,不是讨好或感激涕零于顶头上司或领导人的器重奖掖,也没有一些应景的官话套话,分明是一篇检测能否施政为民的宣言书。“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矢愿益坚,植气弥峻。辄欲以区区之愿力,与二三同志,播种九渊之下,策效百岁之遥。以为士生今日固宜如此。事成不成命也,无可怨者。”[1]526这样的道白,在某些人看来,就有些恃才傲物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了,然而却是一位从公者的强大内心和坚定信念。

二是对功名不屑。张謇是实诚人,他既对空谈不感兴趣,也对虚名不屑一顾。“平生任事,不乐矫饰。”[3]141张謇对士林中重清谈、轻践行的歪风颇为不满,他批评道,“书生为世轻久矣,病在空言,在负气,故世轻书生,书生也轻世”[4]855。张謇发誓要“力矫其弊,做一点成绩,替书生争气”[5]252。张謇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建树无数,却以“功成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的心态,谦卑含容、鞠躬尽瘁。“张謇是个务实主义者,他既与空想无缘,更痛恶以大言欺世。他的志趣在于脚踏实地地做有益于社会的实事,同时期望经过通海地区的‘地方自治’的示范,推动其他地区纷起效尤,使他所追求‘新新世界’从雏形推广到全国。”[10]155张謇所崇尚的名不是个人的声名而是南通模范县的名誉,是国强民富的国家之名,而对自己的事业和作为却始终抱着谦卑的心态,“我并不希望眼见其完全成功,亦不愿说继起之必无其人,这继起的人,并不限于姓张,亦不限于通州海门人,只要完成我的志愿,功不必自己见,名不必自己成”[11]101。即使张謇在去世后的墓前也不铭不志,“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生前自拟墓门对联也不费神、不费钱,只在墓门横石上题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之墓阙”。谦卑至此,无以复加。其实,对功名利禄无所谓而一心从公的人,相反会万古流芳。

三是对私钱不屑。张謇建立了以大生为轴心和核心的企事业单位数百家,照道理腰缠万贯、锦衣玉食,大可不必“能少奢一分好一分”的节衣缩食,也可以以正当之名,把所有应获报酬享用一空,不为自己,却还有家人,可是张謇偏不爱财。一是讲究取之有道,“仆愚以为人世取与之道最明白正当者,无过以劳力为金钱之交易”[1]557,因为在张謇看来,“重利轻义,每多不法行为,不知苟得之财,纵能逃法律上之惩罚,断不能免道德上之制裁。”“与其得贪诈虚伪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8]347二是讲究用之为公。张謇好友刘厚生看在眼里,“每年收入之数,大半用之于不能生产之公共事业”[5]284。张孝若看到的是,他父亲“一生的家产都为利人利他地方而用完,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用于地方建设上去了。”[8]360

对于张謇“踊跃从公”的思想及其特质,人们会好奇。它来自于哪里?有着怎样的源动力?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先天固有的。张謇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和熏育下逐步觉悟,并在饱尝生活之艰难与得到友人、贵人之恩泽,以及朴素家庭教育中,在自己为理想的不懈奋斗中,跳出自我狭隘的藩篱,从而实现了集文人、官员、商贾、豪绅于一身的思想救赎,一跃而成为有着这样大格局、大气度、大手笔的踊跃从公者。不是每个人或者名士都能从儒家的“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等关怀天下苍生的仁爱意识里汲取到营养的,也不是每个人或者名士都能在天灾人祸和民不聊生的那个年代里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的,更不是每个人或者名士都能在中国传统美德务实精神的熏陶下用创新创业的行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的,更不是在严格的家教里每个人或者名士都能有所成器或者成就一番事业的,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10]356

问题的关键还是内因这个根据,即自身思想、文化的自悟自省与自觉。“幼时父母年苦劬劳,所得仅足数培植余一人之用,自觉所处困顿异常,无日不在忧患之境,故无时不用功。”[4]609这就告诉人们自身内省与自觉的极端重要性,身处忧患,所以才能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从一人一家之忧患到一地一省到一国之忧患,张謇的忧患意识、勤苦意识升华为踊跃从公的思想与理念,并付诸于切实的行动。

三、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时代价值

正如章开沅教授所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有像张謇这样的庞大的成就,即使在今天,张謇也不可复制,因为时代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乱世出英雄,张謇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锻造英雄又颠覆英雄、毁灭英雄的时代。今天的社会环境则不同了,人人皆可成才。虽然英雄不可复制,但是,但英雄的精神可嘉、可感、可佩、可学,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现实价值却是与日俱增,在现代社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首先,初级阶段所存在的负面问题需要用张謇“踊跃从公”的思想激浊扬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遵循和行动准则。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钱拜物教仍有一定影响力,不少人拜倒在金钱的石榴裙下不能自控,惟钱是亲,惟钱是举,凡事以钱开路、以钱推磨、以钱取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二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仍有转圜之虞,在反对四风的强大压力下,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仍变换着各种各样的行头东进西出。三是官德堕落,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截公济私、损公肥私,仍有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色交易、权钱交易。四是以自我为中心,作风萎靡,一些人工作时以是否对自己有好处为标准,有小好处则小兴奋,有大好处则大兴奋,不然则萎靡不振、敷衍了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12]621张謇“踊跃从公”的思想是对上述现象最为有力的鞭挞。清末民初的这样一个人,从一个柔弱的书生历经磨难成长为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一心奉公,初心不变,其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家国情怀值得每一个从业者、从政者效法。

其次,修身养性所需要的元素需要在张謇“踊跃从公”的思想宝库里配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未意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责任意识匮乏、使命感淡薄、良心缺失、权利义务观偏颇。更有一些官员,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麻木不仁,在岗位上萎靡不振、纪律涣散,作风慵懒、玩忽职守,不思进取、贻误工作,少数人一心只想攀爬权力高峰,或眼睛盯着待遇,把心思放在灯红酒绿、迎来送往以及形象工程上,对个人理论修养、学术涵养和品德修养常常置于脑后。还有一些人连起码的家庭责任都没有,不管家中老少妻儿。这样的人,既需要用张謇的职业操守、担当精神鞭策他们,也需要用张謇对家庭的责任感去警醒他们,更需要用张謇的人格力量感召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并在为公从公中提升境界、陶冶性情。张謇的责任担当意识、清廉无私意识、节俭朴素意识和勤勉耐苦意识以及对官职、金钱和名利不迷恋的态度,都是个人修养必备的维生素。一个人注定复制而且成不了张謇,但可以从他“踊跃从公”的思想里找到回家的路,找到自己“强身健体”的元素和基因。

再次,党员领导干部需要用张謇“踊跃从公”的思想荡涤灵魂。新常态下党员领导干部虽然没有张謇所处时代风雨飘摇的创业困境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危机,但同样面临着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考验,面临着公与私、权与责、义与利的考验,怎样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怎样做到忠诚敬业、干净纯洁、尽责担当?这是新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履职尽责、执政为民检验的基本而重大的课题。张謇不是共产党员,但具有与共产党人一样的初心,即甘为世之牛马。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像张謇那样,有一种以少少人之劳谋众人之乐的襟怀和肝胆,“以少少人之劳苦,成多多人之逸乐,不私而公者,人之天。以多多人之逸乐,奋多多人之劳苦,以成无量数人之逸且乐,进小公而大公者,天之人”[1]413。要做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用张謇“踊跃从公”思想洗洗澡、治治病,彻底去除以权谋私的毒素,不以官位升迁作为平生之志,不以所谓政绩作为索取回报的资本,不以金钱、地位、美色等私欲作为人生追求,坦坦荡荡做事,清清白白为人。习近平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人生的修枝剪叶就是要不断改造提高自己”[13]264。张謇“踊跃从公”的思想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荡涤灵魂、改造提高自己的极好药剂。

最后,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精神内涵的融入。核心价值观是现实社会里引领社会成员的主流价值向度,这样的价值指引需要有与之实质相契合的各种载体和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和传达手段。张謇“踊跃从公”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的契合、精神的契合、本质的契合,而且具有生命的、可感的、现实的、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感人的事迹里蕴含真善美的特质和精髓。正如张謇所企盼的那样,要“策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1]157其实,皆我百姓、皆我党员干部应知应行之事也。

[1]曹丛坡,等.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吕安兴.张謇的道德人格[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曹丛坡,等.张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曹丛坡,等.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刘厚生.张謇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5.

[6]曹丛坡,等.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7]曹丛坡,等.张謇全集:第5卷(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4.

[9]曹丛坡,等.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0]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11]马斌.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1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责任编校 王学青

Zhang Jian’s Ideal of“Everything for the Public”:Its Connotations and Current Values

MA Bin
(Depart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Propaganda,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 226007, Jiangsu,China)

Rich meanings can be deducted from Zhang Jian’s ideal of“everything for the public.They are demonstrated in such qualities as the awareness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ies,of being selfless,of frugality and diligence,of bearing hardships, and of remaining detached from official positions,fame and wealth.Increasing values are found in this ideal of Zhang Jian, which proves to be of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c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Zhang Jian;the ideal of everything for the public;current values

K827

A

1674-9170(2017)01-0008-06

2016-12-20

马斌(1962-),男,江苏如东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宣部教授。

猜你喜欢

张謇思想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思想与“剑”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陈锦石:传承张謇精神 成就事业荣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