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民生思想探究

2017-03-10吴钧伟任平平侯艺涵

廉政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生张謇南通

吴钧伟,任平平,侯艺涵

(1.中共南通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8;2.南通滨五实业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300;3.南通市人民政府 外事侨务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8)

张謇民生思想探究

吴钧伟1,任平平2,侯艺涵3

(1.中共南通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8;2.南通滨五实业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300;3.南通市人民政府 外事侨务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8)

张謇民生思想源自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触动及赴日本考察学习中的感悟,历经萌发、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工农并举兴办实业,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兴建学校普及教育,提升民众基本素质;举办慈善发展公益,打造“模范南通”。虽然张謇地方自治和实业救国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但他的民生思想及其在南通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张謇;民生思想;南通

民生从概念上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民生指“人民的生活”、“国民的生计”等,广义的民生除了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外,还包括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试图通过开办工厂、兴办教育、地方自治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改善和提高民生,从而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张謇的民生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还包括为民众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属于广义的民生。张謇的民生思想产生于破旧立新的变革年代,研究张謇的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正处于深化改革进程中当代社会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张謇民生思想形成的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渊源。就张謇而言,笔者认为其民生思想形成的渊源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源于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触动;三是源于赴日本考察学习中的感悟。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于张謇的民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张謇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张謇并非出自书香门第,而是出身于海门一个农民兼小商人家庭,家境殷实,衣食不愁。但是在封建社会,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的观念成为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深以为然,在张謇很小的时候就将他送到私塾学习读书写字,以期考取功名。张謇聪慧好学,在父亲和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刻苦读书。4岁读《千字文》,5岁入私塾读书,13岁读完《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孝经》《尔雅》等书籍,14岁读《礼记》《春秋左传》,15岁读《仪礼》,19岁读桐城方氏所选四书文、朱子四书大全及宋儒书,20岁读《通鉴》,21岁读《三国志》《方望溪集》《姚惜抱集》,29岁读《老子》《庄子》《管子》,34岁读《晏子》等等。《尚书·五子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出民众乃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论语·颜政》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观念。《孟子·尽心上》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要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离娄下》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君臣的相互关系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另一个侧面。《老子·第四十九章》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指出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反映出老子的民本思想。张謇做学生时刻苦攻读儒家经典,其中的民本思想早已在心中形成。张謇曾经对其好友刘厚生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的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1]251“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1]252在谈到程朱理学中民生的观点时,张謇说:“我在家塾读书的时候亦很佩服宋儒程朱阐发‘民吾同胞,物吾同与’的精义,但后来研究程朱的历史,他们原来都是说而不做。因此,我亦想力矫其弊,做一点成绩,替书生争气。”[1]252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张謇民生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触动

社会底层民众困苦的生活对张謇的触动很大,是张謇民生思想形成的现实来源。张謇的科举和实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冒籍”风波、客幕生涯以及创办实业等经历让张謇接触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他对贫苦百姓的疾苦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同治二年(1863),江南兵乱,难民北逃。11岁的张謇在街上听到一个外乡人念诵《滕王阁序》以乞讨食物,他回家后问父亲,这个人是不是拿“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仅是他乡之客”四句话来诉说他的苦境?由此可见,贫苦百姓的生活给幼时的张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少年时代,张謇接触到盐民的生活,作《观海》一诗,流露出对沿海盐民困苦生计的怜悯:“近海地常湿,无山天更遥。云从半空起,风竟六时嚣。鱼蛤供餐贱,蒲盐俸税饶。谁怜濒斥卤,生计日萧条。”[2]8正因看到盐民困苦,所以希望能够帮助盐民改善生活的想法在张謇心底萌发,也为他日后改革盐政、开办盐垦事业埋下伏笔。同治十三年(1874),“冒籍”风波后,张謇追随孙云锦,开始了他的游幕生涯。当年6月,张謇随孙云锦前往淮安查勘渔滨河积压讼案时,他看到了与书中描述截然不同的江淮农村百姓贫苦的现实,触动极大,做《农妇叹》一诗:“谁云江南好,但觉农妇苦,头蓬胫赪足籍苴,少者露臂长者乳。乱后田荒莽且芜,瘠人腴田田有主。”[2]15淮扬地区农村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寒生活,使他触目惊心,也让他发出“苍生安石与同忧”、“船山不是一经儒”的感慨,决心继承先儒的良训,走出一条经世致用的民生之路。

(三)赴日本考察学习中的感悟

张謇对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十分关注。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应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函邀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对日本进行为期70天的参观考察。前后共考察大中城市20座、农工商企业30个、各类学校35所。日本之行,让张謇有机会亲眼看到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政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张謇触动很大。他在赴日本的考察日记中记载,中国要兴旺强盛,必须效法日本实行政治制度的革新。“至于日本普通农民的生活,与在都市工人的生活,并无多大差异。我可以进一步说,一般农民的饭菜,与都市中的公务员,及商家服务的店员比较,相差亦不甚远。我因此想到日本政府实在能够做到孟子所说,黎民不饥不寒’的精义。”[1]252赴日本考察之行,对张謇民生思想形成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要发展近代工业、近代教育、注重地方自治、重视民众权利等方面。

二、张謇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

张謇的民生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张謇民生思想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张謇的读书和客幕生涯,是其民生思想的萌发阶段,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底层贫苦百姓的同情;第二个阶段是张謇中状元前后,是其民生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主要体现为对商人和民众困苦境遇的同情和帮助;第三个阶段是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及大生集团的形成为标志,其民生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张謇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改善民生的实践;第四个阶段是以张謇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为标志,标志着张謇民生思想走向成熟,主要表现为他出台一系列民生政策,对民生关怀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张謇民生思想萌发阶段

张謇民生思想在萌发阶段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底层贫苦百姓的同情。张謇虽然出生在富农家庭,但是家教颇严。由于家庭财富不断增长,张謇兄弟劝父亲将家中二十多亩良田出租,坐享其成。父亲告诫他们:“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道稼穑之艰难,汝曹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用。”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张謇幼时不断走学,寻访名师,陶冶情操,之后又遇到“冒籍”风波以及十年客幕生涯,使其对劳苦大众的困苦深有体会,十分同情。他的诗词及文章中对此多有体现,1879年,他在《代夏学政沥陈时事疏》中写道:“其实厘捐所入,半肥委员、胥役之囊;清荒所在,犹是掊克加赋之事。小民无所控告,而怨咨不及于朝廷者”[3]5,请朝廷体谅“民饥民溺之可怜,严饬各督抚务以讲求吏治,固结民心”[3]5。此时张謇的民生思想,是一个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良好教育、经历生活曲折艰辛、希望能够在封建科举体制中有所作为的普通人的反应,是一种对社会底层贫苦百姓朴素的民生关怀。

(二)张謇民生思想初步形成

张謇民生思想初步形成阶段,主要体现为对商民困苦的同情和帮助。他多次在上疏中表示,朝廷要关注民生,要有好的法律制度。要体察民情,大力发展工商业,国家才能强大,才能抵御外敌。张謇的《殿试策》第二句即论到民生问题:“民生国计之利弊,不可节节喻也,学术人才之兴替,非必屑屑究也,要在道法而已。”[4]2391891年海门下沙遭遇水灾,张謇上书《请提积谷息款赈海门下沙灾区呈》,请求朝廷赈灾救民:“转瞬春长,青黄不接,稍有衣食之家,且将不给,本已饥寒之户,何以为生?”,“职等闻见既真,不得不为之援例请命于后”[3]8。张謇于1895年7月19日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今宜于各省设商务局,令就各项商务悉举董事,随时会议,专取便商利民之举,酌其轻重,而官为疏通之。”[3]22张謇之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也记述了此时张謇对商人和百姓的关心:“因为通海花布向来由厘卡收捐,重床叠被,弊害百出,农商很为痛苦。我父乃竭力设法,改办认捐,希望统一办理,可纾农商的大困。”[5]56当时,通海地区棉花布匹捐税很重,而且管理混乱,经常重复收取,张謇多次上书,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张謇对商民切身利益的关注。

(三)张謇民生思想发展阶段

张謇的民生思想进入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大生纱厂的创建及大生集团的形成,主要体现为进行大量改善民生的实践。他将自己创办的纱厂名为大生纱厂时说:“我以‘大生’两字命名,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含义。”在大生纱厂《厂约》中提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6]6张謇在《代拟请留各省股款振兴农工商务疏》中指出:“近数年来,振兴商务、工务、农务之谕旨传播海内,而振兴商务、工务、农务之功效罕有所闻。此虽然官司劝导之无方,抑亦民智未开,而力且有所不足也。”[3]29分析民生不能改善的原因:一是民智未开,二是力所不足。所以张謇花费巨大的精力决心创办实业。“如是而农务、工务、商务有不日振兴之效者,请治臣妄言之罪。”[3]30决心之大可见一斑。张謇时而忧国计,时而忧民生,不断思考如何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之后张謇通过开盐垦、办教育、兴文化、扬慈善等等一系列举动,用实际行动体现对民生的关怀,从而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标志着张謇民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四)张謇民生思想走向成熟

1913年,张謇担任农商总长后,其民生思想趋于成熟,民生关怀进一步体现。在宣布就任时,他说:“农林工商者,图治之事。农林工商部者,为人民生利供政府分利之地也。”[3]256他在上任仅10天左右又提出《提议奖励工商业法案》,指出:“此在国民经济上影响至巨,……视维持国民生计为唯一之职志”。[3]282自民国二年(1913)12月27日就任农商总长至1915年4月辞去农商总长一年多的时间内,呈请公文近50余篇,颁布训令近40余条,咨事询文30余篇,内容涉及牧垦、保息、工商业、林业、水利、矿务、度量衡、糖业、金融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对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张謇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张謇被称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他主张政治改良,希望能够通过兴办实业、普及教育和发展社会公益从而提高民力,达到改善民生,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笔者认为张謇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农并举兴办实业,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在张謇的民生思想中,只有发展实业才是救国图强,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根本办法,而就南通甚至中国的情况而言,他认为发展实业首先应当从农业和工业入手。张謇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民众之所以困苦,皆因经济不强、实业不兴,“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有固然。”[3]27所以要改善百姓民生,应当将发展实业作为突破口。

张謇认为改善百姓生活,没有工业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他认为“欧美各国工列专科,日本崛兴先图工业,转换生熟之货,沟通农商之邮,合古今之政书,证中外之学说,未有不致力于工而能国者也。”[3]100自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来,随后又创办大生二厂、三厂及八厂,以纺织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在南通规模不断扩大。广生榨油公司、大兴面粉公司、泽生水利公司、通燧火柴公司、资生铁厂、颐生酒厂、大达步轮公司、通明电气公司、大聪电话公司等公司纷纷成立。这些公司的成立一方面完善了大生集团的配套体系,更重要的是给通海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方便,生活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以大生一厂工人收入为例,20世纪之初,大生一厂男工每日工钱从二角五分到六角不等,女工每日工钱从二角到四角不等。人均工钱每日约三角,高于务农劳作所得。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妇女,进入大生一厂做工后,从原来的农业生产辅助劳力,变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其身份地位大大得到提高。

张謇对农业同样十分重视,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3]27,张謇开办通海牧垦公司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地农民种地谋生的问题。“我已经决定发一个心愿: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境内,开辟垦荒棉田一百万或二百万亩。假如变通通海垦牧公司办法,每户农民领田二十亩,可供给十万或二十万户之耕种。以每户五口计,可供五十万或一百万人之生活。这种事业,我如不做,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肯负此责任也。”[1]251等到大生纱厂办的根基渐稳,营业有了起色,张謇立刻将办实业的目光转向农垦。“通海牧垦公司”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秋天开始筹备,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天公司正式成立。又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公司渐入成功的境地。“今各股东所见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矣。”[7]182之后又相继成立大有晋、大豫、华成、大丰、华成以及中孚、通遂、遂济、合德、通兴、阜余、阜通、大顺、太和、太源、东兴、新通、新南等盐垦公司。南至南通之吕四场,北至阜宁之陈家港,绵延数百里,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盐民、垦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二)兴建学校普及教育,提升民众基本素质

张謇认为教育能启迪民智,提升技能,促进实业,进而富民强国,使国家跻身世界先进之列。在大力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积极兴建学校、发展教育,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张,并逐渐形成“教育实业迭相为用”的思想。随着大生纱厂的创办成功以及大生集团的形成,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人才的培养源于教育,所以张謇认为“小学是教育之母,而师范又是小学之母”[7]91。兴办教育,小学是基础,而要办小学,就需要很多师资,就非要先办师范学堂不可。光绪二十九年(1903)4月27日,南通师范学校的开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开风气之先的大事。张謇在开学演说词中说道:“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兴,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7]70正是在这样的普及教育的思想引导下,在创办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之后,张謇又陆续创办吴淞商船学校,盲哑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法政讲习所、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以及幼稚园等等。到1925年,通海地区已建有小学、中学370余所,高等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10多所,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通俗教育也蓬勃兴起。除兴办教育之外,张謇还亲力亲为,为人师表。从光绪十四年到二十七年的十余年中,他先后担任赣榆选青书院、太仓娄江书院、崇明瀛洲书院、南京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处的院长,不辞劳苦、诲人不倦。由于在教育领域的巨大贡献,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当选为江苏学会总会会长,开展了教育改革、培训教师、编写教材等大量的工作,为江苏,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謇所办的教育,源于他的爱民爱国之心,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加快社会的现代会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举办慈善发展公益,打造“模范南通”

当实业和教育互相作用而取得成效时,张謇将目光转向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他投入大量精力发展各类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进而推及到市政建设、城镇布局,意图“建设一新世界雏形”[4]183。慈善事业方面,除创设育婴堂和多家养老院之外,还开办医院、修整公墓、设立残废院、贫民工场、栖流所、济良所等。通过张謇的不懈努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托住了社会底线。公益事业方面,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院,设天然、历史、美术三部,意在教化民众,开一时风气之先。1912年开办南通图书馆,建有图书楼、阅览楼、曝书台等,早期藏书13万卷。到20年代初,南通图书馆藏书已达14万卷,大小馆舍67间,当属全国县级图书馆和私立公共图书馆之最。1919年,邀请戏剧家欧阳予倩到南通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戏曲学校——伶工学社,同时又建造可容1200人的更俗剧场,邀请梅兰芳等著名京剧艺术家来南通演出,文化活动盛极一时。除此之外,还建造了军山气象台,唐闸公园以及城南五公园等。这些设施对于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浓厚地方文化气息起到很大作用。在城市布局和市政设施方面,中心城市南通以“一城三镇”的格局为架构,以城区为核心,分布于周边6公里左右的唐闸镇、天生港镇、狼山镇共同组成了城市整体格局,在空间上相对隔开、错落有致,在功能上分工合理、各有侧重。唐闸镇以工业为主,大生纱厂、油厂、面粉厂、碾米厂、铁厂均坐落于此;天生港是各种原料和产品运输的重要港区;狼山镇坐拥五山,亭台楼阁、私家花园点缀其中,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张謇设计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是一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受儒学影响至深的实业家。在家乡南通,他对民生事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到言行一致、涵盖广泛、追求一流、始终如一。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南通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影响延及于今,造福泽被于后,张謇功不可没,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刘厚生.张謇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5.

[2]张謇.张謇全集:第7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张謇.张謇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张謇.张謇全集:第6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张謇研究中心重印,2014.

[6]张謇.张謇全集:第5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张謇.张謇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 王学青

Populist Ideals of Zhang Jian

WU Junwei1,REN Pingping2,HOU Yihan3
(1.Offic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CPC Nantong Committee,Nantong 226018,Jiangsu,China;2.Nantong Binwu Company,Ltd.Nantong 226300,Jiangsu,China;3.Office for Foreign and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 the Government of Nantong,Nantong 226018,Jiangsu,China)

Zhang Jian’s populist ideal originates from his exposure to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his contact with common people at the bottom rung of the society,and his apprehension during his visit to Japan.It goes through the four stages of budding,formation,development,and maturation,its contents are mainly demon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parallel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common people;building schools to populariz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ies of the public;boosting charity and encourage public welfare to mold a“Model Nantong.”Although Zhang Jian failed to realize his dream of sa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local autonomy and industry,his populist ideal and his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s in Nantong bequeathed us valuable assets.

Zhang Jian;populist ideals;Nantong

K827

A

1674-9170(2017)01-0014-06

2016-12-15

吴钧伟(1987-),男,江苏南通人,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科员;任平平(198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滨五实业有限公司办事员;侯艺涵(198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科员。

猜你喜欢

大生张謇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周大生2021 全新Shining girl 带你探索自己就向往的生活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大生
周大生/《Special》
——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