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微观视域下单位管理内涵的嬗变

2017-03-10张松旭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淡化客体视域

张松旭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450001)

刍议微观视域下单位管理内涵的嬗变

张松旭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450001)

从“管理”到“治理”,体现的是治国理念的跨越。微观视域下,单位管理的内涵也必然发生变化。管理主体多元化,相互之间强调责任分担,淡化“命令—服从”关系。管理客体移位,从人员转向事务,由“盯人”转向“解决问题”,强调以事察人。管理手段由管控向协调演化,由“专治”向“民主”演进,表现在形式上,少了几分霸气,多了几分和气;表现在结果上,减少诸多抵触,增加诸多参与。

微观视域;管理内涵;管理;治理;多元主体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治国理念的新跨越,“治理”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彰显了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和谐、有序。广义地讲,单位是国家组织的最基础单元,微观视域下,单位管理也必须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这就要求单位领导必须更新思维,正确应对,积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无错步移位。

一、管理主体嬗变:从单一到多元

管理主体,是组织管理活动,控制管理进程,实现管理目标,并承担管理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传统意义上,管理主体彰显的是其内在的主导性、单向性。亦即,管理主体如果是一个组织,其中必然存在一个“领袖”,其他管理者是作为配角存在的;管理主体如果是一个个体,则这个个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客体不存在参与决策活动和领导活动,只是被动接受管理主体的指示或者命令。在新的管理视域下,这种传统意识必须被颠覆,管理主体的意涵必须被重新界定。换言之,我们必须接受这个观点:虽然治理与管理密不可分,但治理不是管理。治理主体与管理主体相比,是多元与单一的区别。新视域下,治理是对管理的“松绑”,更多的是对管理实践活动的“引导”和“介入”,而不是命令和指示。

管理主体向治理主体转化,客观上体现为两种形态:淡化主体意识;强调“共和”思想。

淡化主体意识。就是在管理团队中,单位领导要模糊“主官”意识,弱化强势地位。要摒弃以往心理上存在的“主从”之见、“上下”之分。约束自我意识,克服领跑思维,归位于团队之内,彰显集体的力量,把“耀眼”的单一变成光芒的多元。须知,自以为是,只能是曲高和寡,形只影单;过于“自我”,只会有以大欺小,以上压下。诸葛亮才华超众,在蜀汉管理团队中唯我独尊,搞智慧“垄断”,其结果依仗大家对其“咸畏而爱之”的地位优势,不听劝阻,重用志大才疏的马谡,导致街亭之败;李世民虽为皇帝,但非常重视管理团队成员的意见,不仅重视魏征意见,还屈身礼遇李靖,促膝谈心,始有《李卫公问对》问世。实践证明,一筷易折,众筷难断。管理主体的嬗变,正是从单一到多元,从强势到淡化,从高调到低调,从激进到稳重,从追求短期效益到放眼长期效益的转移。强调治理主体,本质上是强化集体领导,集中大家智慧,规避管理风险,提升管理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主体意识淡化,并不意味主体治理意愿淡化,或者说职责淡化,甚至借口治理,不思进取,怠工渎职。淡化主体意识,说穿了,淡化的是那份放不下的功利心,淡化的是那份唯我独大的“自我”,淡化的是那份内心深处对“权”的执着。

强调“共和”思想。即强调多元主体治理,外在形式上体现为“共和”状态。具体讲,就是摒弃原有的“主客体”之别,消弭二者之间的隔膜,树立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治理者的思想。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是“命令—服从”,而是“引导—追随”。领导的角色,不仅仅是吹号,还要冲锋;群众的角色,不仅仅是冲锋,还要呼应。“共和”的思想,体现在治理主体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既强调分工,更强调协作。职能分配既强调一一对应,也强调合理交叉。部门之间不能“自扫门前雪”,更要学会“替邻居扫院子”。多元主体治理下的权力结构要规避树状形态,防止集权,强调多向发散,提倡横向合作。事实上,多元主体治理下的格局不是直线型,而是网络型。每个参与者都是治理者,都是网格上的“点”,由点而结成面,由面而形成体。多元主体治理下的氛围,应是少了几分严肃紧张,多了诸多团结活泼。事实上,严厉并不意味着高效,宽松也不等于效益低下。

如果说,淡化主体意识是对单位领导“出位”的警示,那么强调“共和”思想,就是彰显“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大管理”认知。微观视域下,把握好治理主体的嬗变是治理好单位的基本前提。

二、管理客体嬗变:从人员到事务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微观视域下的治理,单位领导将以维持既定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此时,管理客体从人员嬗变成事务,管理对象发生位移,着力点发生改变。单位领导要做的是:从事务层面寻找问题的动因,见微知著,制定有效的因应对策。并在处理事务中发现人才,推介人才,使用人才。

一是对事不对人。克服以往以人为管理重点的惯性思维,把精力和时间用到处理事务上。毕竟,作为单位领导,目的不是“整人”,而是处理问题。当然,处理问题时如果牵扯到人,而且是人为因素造成重大事故的,那也不必回避,绕圈子,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想说的是,在处理事务时不妨调整一下思路,换个方向和角度,纠正从“人”的角度寻找原因的思维定势,多考虑一下客观原因,心态上就会多一份宽容,氛围上也会多一些融洽,事情也许会处理得更完美,更圆满。诸葛亮上方谷计烧司马懿,突遇倾盆大雨,司马氏逃脱。诸葛亮不谓计不周密,不谓没竭尽全力,实为“人算不如天算”。事后刘禅没有责备已经诚惶诚恐的诸葛亮,反而多加抚慰,强调客观原因,让诸葛亮感恩涕零,发誓鞠躬尽瘁。晁错对汉景帝建言献策,力主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可谓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后因诸王作乱,政策推行遇阻。景帝面对危急形势,非但不保晁错,反而把责任完全推到晁错身上,并诛杀晁错以消弭祸乱,结果朝野震惊,贤臣退避,让人扼腕叹惜。

毕竟,“治人”是“人治”的翻版,再英明的管理者,也难免背后对权力进行舞弄和专擅,难免遭遇抵触和反弹;唯有“治事”才能转移矛盾的焦点,才能转移用力的方向。当管理者把从人身上寻找原因转化到从事“身上”寻找原因时,就开始凝聚力量了,也就真正开始实现“治理”了。

二是善于以事察人。以事察人,是管理客体嬗变后,管理活动对管理主体的必然要求。管理客体发生嬗变,不是说管理主体就可以消极被动,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更高,要求更严了。它不但要求管理主体在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时,对事不对人,还要求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学会以事察人,通过复原事情的经过,逆推当事人的品行道德、能力素养。以事察人,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要求单位领导改变固有思路,放弃旧有思维,创新人才评判标准。把考察下属的重点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人才的界定不应单纯以学历、年龄、经历、背景等静态参数为标准,更应以其为群众处理事情、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意愿、态度、能力为依据。耀眼的光环只能炫目一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案例更值得警示。其次,单位领导要善做“伯乐”。善于把握关键环节,善于从下属处理问题的过程逆推当事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能力才干。说得好不如做的好,看广告更要看疗效。再次,单位领导要防止雾里看花,善于见微知著,拨云见雾,敢于打假,敢于揭穿“伪人才”。人才的判别,应以下属处理“事务”的态度为镜子,以下属在处理事务中的表现为依据,以下属处理事务的结果为参考。

事实上,治理客体从人员嬗变成事务,再次确认和强化了我们党“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再次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再次警示和提醒我们防止滋生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看人的偏颇思维。

三、管理手段嬗变:从管控到协调

微观视域下,管理主体不仅由单一向多元嬗变,管理客体由人员向事务嬗变,而且管理手段也发生嬗变,由管控向协调演化,由“专制”向“民主”演进。表现在形式上,少了几分霸气,多了几分和气;表现在过程上,少了几分束缚,多了几分包容;表现在结果上,少了诸多抵触,增了诸多参与。从管控到协调,手段的嬗变,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心理上和群众融为一体。弱化管控手段,增强协调意识,首先要从心理上摒弃高人一等的想法,克服因距离造成的隔膜。须知,单位领导魅力再大,离开了群众,也孤掌难鸣;个人能力再强,没有支持,也独木难支。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不仅是伙伴关系,更是鱼水关系,甚至是“一体”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群众面前,既不要故作高深,神秘莫测,让人揣摩不定;更不要动辄吹胡子,瞪眼睛,敲桌子,踢椅子。其次放下身段,走近群众,消除权力带来的距离,和他们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心态上再平和一些,语言上再轻柔一些。多做温馨提示,少提严格要求;多为对方着想,少替自己考虑。

二是关系上多做沟通工作。严把权力使用的力度和范围。聪明的领导,往往都有“畏权”思想,不轻易动用权力,他们知道权力是强大的外力,可以强行改变事务外在的形态,并强迫事务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但很难改变事务内部固有的规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人的思想问题,绝对不是依靠权力所能解决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单位内部人际关系,称职的单位领导,往往不以权压人,以势服人,而是善于做好四个角色。第一要做“消防员”,善于“灭火”,哪里有“火情”就往哪里去,并及时消除“灾情”。第二要做“管道工”,善于做疏通工作,沟通差异,传递善意,消除误会,凝聚共识。第三要做“修理工”,善于归纳经验,总结教训,查找事故隐患,修补错位的关系。第四要做“营养师”,善于配制各种“营养套餐”,精心呵护单位的正能量,让事故消于萌芽,止于未然。

三是行动上走群众路线。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就是相信群众的智慧,不要摆出一副“技高一筹”的样子,更不要不懂装懂。相信群众的前提是尊重群众,要尊重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一起实施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依靠群众,就是把群众当靠山,重大问题交由群众讨论,满足群众对单位治理的参与需求,须知,群众有参与单位治理的需求和义务,有监督单位领导的权力和责任。要倾听群众在决策出台、制度制定等方面的意见和呼声,不能游离于群众之外,更不能在重大决策事项、大额资金使用、中层干部选拔调整中搞暗箱操作。为了群众,就是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为群众服务上。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其目的都是为了群众,不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更不是为了领导的一己之私。

[1]杞国.从管理到治理:观念、逻辑、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7-50.

[2]毛莉,李玉.从“管理”到“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22(3).

[3]刘新如.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什么[N].解放军报,2013-11-26(2).

C93

A

1009-3605(2017)06-0071-03

2017-09-15

张松旭,男,河南禹州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军队管理、军事领导。

谭桔华

猜你喜欢

淡化客体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