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及其策略
2017-03-10李鹏
李 鹏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
简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及其策略
李 鹏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也经历着一些变化,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众多在校高校学生都流露出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而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发展前景有关,还与社会经济稳定有着紧密联系。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质量已成为高校、社会、政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影响因素;策略
高校毕业生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毕业生毕业数量逐步增加,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以下就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其策略进行探讨。
1 目前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特征的分析
高校毕业生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高校毕业生群体构成较复杂,社会阅历差距较大。基于高校毕业生群体这些特征,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毕业去向比较集中。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已逐渐减弱,面对用人单位待遇的下降、用人条件和标准的不断上升,通常高校毕业生群体都十分理性的选择面对现实,除了在内心深处调整对期望值的期待外,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或主动或倾向的选择了工资虽然不高,但工作和收入较为稳定的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2)区域流向性明显的特征。据相关调查,高校毕业生就业一般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是江浙沪、珠三角等地区作为首选目标。这些区域因其经济的发展、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潜力,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但是这些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人才过于集中,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也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脱颖而出。(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趋于理性。由于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有充分了解,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也更为理性。并且就业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生活舒适度、上升空间和发展机会等方面。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影响因素。(1)行业因素。像IT/电信业这种在普重心理的技术型高薪行业,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讲,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海归或博士),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占有主导优势。而一些服务业、城镇基层、教育单位,他们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所能提供的环境和待遇与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落差,所以常常不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名单中。(2)专业因素。由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划分,导致有些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发挥专长的岗位,因而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转向热门专业或从事周边专业的工作。(3)产业因素。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相继出现,导致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大为不同,。(4)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就业定位因素。高校毕业生培养过分注重学术性的教育,而缺少根据各个专业的就业机会合理安排招生计划的意识,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影响因素。(1)心理期待因素。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本着一步到位、以逸待劳的思想,将全部的关注点放在了考取银行、公务员等方向上,而忽略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2)高校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因素。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暴增相比,高校教师的数量及素质却并未跟上步伐,无法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欠缺。
3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3.1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更趋向成型,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既有更成熟的一面,也更主见。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予以一定的重视,积极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特征创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成立经验丰富的指导就业工作的专门队伍,不仅引导他们的专业素质,而且更要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念。使之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2 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高校毕业生专业。高校应自觉地响应市场机制的要求,适时地对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满足社会不同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3.3 强化创业意识教育。由于在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上皆有优势,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平台上也有着发挥的空间。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创业与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没有创业的意识更没有创业的勇气。根据此种情况,高等院校就应该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除了开展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活动外,还应保护其个性发展、开拓其研究思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此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创业、特别是鼓励跨省创业,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生产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进行创业做准备。
3.4 高校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效的职业指导也好、还是鼓励创业的政策也罢,都是要建立在主体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身环境的基础之上。只有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任何改革和改变能够深入进行的关键。对于自我能力的修炼,高校毕业生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入手,保证基本工作能力、精炼专业技能和提升求职技能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一技之长,随时随地都抱着未雨绸缪的思想在获得文凭的同时,在各方面提升自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以及高校毕业生本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优势,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高。
[1]王继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22)
[2]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
[3]张路杨等.当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