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与改革思路
2017-03-10乔燕红
乔燕红
身份证号:610622198609100126
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与改革思路
乔燕红
身份证号:610622198609100126
企业统计,简单地讲是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将其整理成表格或形成文章,供各级领导了解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之用,同时向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那么企业的统计工作应如何才能为企业管理服务、为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已是摆在企业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与改革思路进行分析探讨。
企业统计;工作现状;改革思路
1、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要求企业统计工作不能仅仅以满足政府宏观统计的需要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对市场信息的需要。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统计,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统计改革的重点。
2、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前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政府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模式,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等所需要的统计信息。几十年来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原有的统计制度没有根本变化,新的统计调查任务要求又不断增加。不少企业统计人员面对这一形势,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国家法律规定的各项统计任务的同时,不断为企业统计工作的转轨变型积极探索,紧跟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有新进步。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至今还没有走出困境,主要表现在:
2.1 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很多企业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同时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熏。统计工作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收集,没能进行很好的分析利用。还有对统计工作的作用了解不全面,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对经营决策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2.2 工作状态没改变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但面对政府部门和主管机关的多层需求,企业统计工作忙于应付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这种“报表型”的工作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
2.3 统计数据过于庞杂
从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看,国家现有统计制度采集的数据过于庞杂,大多偏重于反映企业产品产量、资产规模、生产能力等,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少。有些指标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数据没有,不需要的数据一大堆,不少数据可有可无。
2.4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企业统计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一般只能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则严重不足。造成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统计工作可有而不可多,可有而不可强,从而使统计人员职称得不到重视,统计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统计人员聪明才智得不到施展和发挥。
2.5 企业统计功能得不到发挥
企业统计没有发挥自已分析、咨询、预监测等功能,在企业内部企业统计与会计、业务核算工作特别是在反映功能上存在重复和交叉,会计、业务核算往往在其相应业务上更精、更透,分析的角度更有针对性,而企业统计分析的角度一般,甚至很粗浅,不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2.6 统计部门配备力量不足
表现在:(1)人员编制少,形成了工作任务的“金字塔”和人员力量“倒金字塔”的突出矛盾。(2)人员配备不足,未按管理层次及专业管理需要配备专(兼)职统计员,不能形成统计工作网络。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7 统计指标过于烦琐
一些企业统计月报报表指标设置太多、太复杂,不够简练,没有突出重点;对一些统计快报,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指标;上报时间也太仓促,往往会计报表还没报出,就要求企业上报统计报表了。特别是一些实行定额税的小规模企业,会计报表不用上报其主管部门,因此,急于要求企业上报统计报表,形成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与企业统计部门上报报表的时间不统一,报表中相同指标结果有误差,造成企业管理中运用指标数据混乱,缺乏决策的可用性。
3.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的思路
3.1 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形势首先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
3.1.1 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的目标成为企业本身,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现象。新形势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3.1.2 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益全球化、白热化。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1.3 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调查方法上,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调查手段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3.2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的经济模式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3.3 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3.4 统计队伍的改革
新形势下的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因此,应改变现有统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达到: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4、结语
总之,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在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逐渐扩大,优胜劣汰的自我发展压力使企业管理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剧增。因此企业统计工作要从为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为主的定位,改变为立足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上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加工能力,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1]黄旭辉.对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2O04,(12):143.
[2]柳杰民.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