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的生态美学意义

2017-03-10彭海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性

彭海燕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200)

《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的生态美学意义

彭海燕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200)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比比皆是,这是“以德报德”儒家思想在文艺作品中的生动体现。蒲松龄妙笔生花,赋予动物义、情、恩、智的个性,并加以艺术升华,使动物形象富有韵味,意味深长,展现了《聊斋志异》作品中所具有的浓郁的劝惩功用以及蒲松龄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于生态美学的追求。

《聊斋志异》;蒲松龄;动物报恩;儒家思想;生态美学

报恩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古人眼中,现实情感世界中的伦理价值体系就是人生存于世上的道德准则,蒲松龄十分推崇这一思想,这与他所怀有的儒家仁义观、道家怜生观以及佛家慈悲观相符,也与他颠沛流离、一世蹭蹬的人生经历有关。在他的著作《聊斋志异》中,诸如女性、鬼神和动物的报恩故事比比皆是,这是“以德报德”儒家思想在文艺作品中的生动体现,展现了《聊斋志异》作品中浓郁的劝惩功用以及蒲松龄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于生态美学的追求。

一、《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

动物形象并非蒲松龄首创。“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1]这是先秦古籍《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的场景。在《山海经》中,诸如鹦鹉、狮子、老虎、大象等动物形象比比皆是。但《山海经》中对动物形象的描述仅限于表面,只是对大自然如实记录,并没有赋予它们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山狼传》是明代马中锡的作品,这部作品被看作是最关注动物的文学。东郭先生在路途中救了一只被追杀的狼,得救的狼不但没有知恩图报,甚至还要吃掉恩人。这里,作者虽然对动物形象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但是作者表现的大方向还是局限于将狼的禽兽本性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并没有加以更多戏剧化的升华,以人性来反衬动物的兽性本质。可以说,动物形象的刻画从唐宋传奇到明清小说一直具有很深的文化渊源,但纵观众多动物形象,它们在作品中的出现仅仅是作者为了记录大自然的奇景异象,亦或是烘托气氛、表达某种政治观点或普及教化,并非将动物形象作为主要角色来塑造。《聊斋志异》则不然,其中兽性与人性的碰撞、原始生命力与哲学高度的诠释、恩怨分明的隐喻,使蒲松龄获得“刻画和塑造动物形象最多且最成功的作者”称誉。在他笔下,动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不仅表现了动物形象贪婪、霸道、淫武的兽性本质,还体现了它们义、情、恩、智的拟人性一面,并加以艺术升华,使动物形象富有韵味,意味深长。

后人在研究《聊斋志异》时,将作品中动物的形象分为原生态动物形象和可变幻态动物形象。原生态动物形象就是对动物原始本性的描述,而最为出彩的则是可变幻态动物形象的描述,这也是蒲松龄在作品中着重刻画和突出的重点。据统计,在《聊斋志异》491篇作品中,有100多篇是描写可变幻态动物形象的,可见蒲松龄对于动物形象的重视和对生态自然的热爱之情。

1.义。《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是“行侠仗义”。虽然侠义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十分常见,但是蒲松龄能将这种气质赋予到动物形象上,可见他的喜物之心。蒲松龄自幼受父亲乐善好施的道德行为影响,本性善良,再加上多年科场不举、人生不济,所以他十分关心下层阶级人民的生存状态。他看到贪官豪绅欺虐平民百姓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口诛笔伐,用文学的力量批判社会的不公。而动物形象就是他委婉含蓄地批判社会的主要工具,如:《赵城虎》《义犬》《禽侠》,等等。

在《赵城虎》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并非是凶猛残暴的猛虎形象,而是一只“义虎”。赵城一位老妇人由于儿子进山打猎被老虎吞掉,老妇诉诸公堂希望惩治老虎,但老虎却良心发现,主动认罪并给妇人养老。这原是一出闹剧,在蒲松龄笔下却迸发出奇异的人性光辉。这只勇于改过、甘为人子的老虎虽然幻想色彩极强,却让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在两篇《义犬》故事中,两只忠心耿耿、勇于帮助和营救主人的狗也让人感叹不已。蒲松龄如此描述动物形象,也有他更深层次的用意,那就是他对于社会中日渐丧失人性、无动于衷的人们失去了信心,用有情有义的动物来暗讽人心。

2.情。对“情”的描写一直是作家心灵中最柔软和最隐秘的那一根弦,每当去触碰它,都会发出摄人心魄的旋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情”一直以来都是作品展开人物和故事的开卷之力。《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自然有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情,比如心系彼此的友情《蛇人》、不离不弃的爱情《鸿》、舍生取义的兄弟情《义鼠》和宁死不屈的母子真情《竖牧》。这些作品为读者展示了兽性世界中的“人性”温情。

在这些动物之情中,都寄托了蒲松龄或推崇备至或无法实现的现实理想。《鸿》所讲述的就是动物之间至死不渝的珍贵爱情。故事讲述了弋人在荒野捉住了一只雌雁,而雄雁为了追回雌雁一直追随弋人回家,并徘徊至深夜。经过了数天的徘徊和哀鸣,雄雁居然向弋人口吐黄金,弋人明白领悟到雄雁是想用黄金换回雌雁,被感动的弋人放生了雌雁。蒲松龄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不离不弃、勇敢执著的爱情。在他心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是不值得肯定的,毕竟人不是鸟,人是有思想的。更何况《鸿》中的大雁都能为爱情坚守到底,至死不渝,那作为人类的夫妻为什么一定要为一己私利而各奔东西呢?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借动物来暗示人类应该坚守底线,珍惜爱情,在与爱人相处的过程中明白爱情的真谛。

二、《聊斋志异》动物形象的恩报

(一)《聊斋志异》中报恩作品的两大式样

在《聊斋志异》中,报恩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式样:“救助”和“知己”。这两种式样大体是相对于人和动物展开故事的,也是源自于故事主人公对外在救助的一种心灵反馈。它既体现了主人公的道德自律,也体现了被施救角色“救我以物质,我以物质报答;救我以生命,男人以生命报答,女人以身体报答,动物以生命报答”的报恩思想,田七郎、青凤、诸多动物角色等无一不是,这些都体现了人和动物在报恩时与主人公的一种心灵默契及呼应,也显现出了知己间生死不渝的患难真情,它超越了物质利益的心灵纯净,符合蒲松龄本人对于“有恩必报”的处世情怀。

仅就动物报恩这个题材上,“救助”和“知己”也都分别有所体现。例如《鸲鹆》中,一只鸲鹆在主人生计窘迫、无处投靠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主动提出“何不售我?送我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貲也”。[2]主人按它的安排将其卖给王府,得到十两银子。后来,鸲鹆为了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飞回到主人身边,救了溺水于河中的主人一命,这既体现了鸲鹆对于主人的“报恩”精神,也体现了“义气”深情,在动物报恩中展现了人类才有的情义人格,也是蒲松龄希望借动物所要表达的恩德思想。这就是蒲松龄动物报恩题材作品中“救助”和“知己”两大式样相融合体现的经典作品范例。

在作品《蛇人》中,通过蛇对主人的情谊和屡次的报恩反衬了人间的寡情与险恶。就像“异史氏曰”中所言:“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2]蒲松龄在《胡四相公》中也曾发出“人不如狐”的感慨与浩叹,可见,当时世风浇薄和作者对于人性的忧思之深。从蒲松龄的报恩作品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蒲松龄本人的心境,那就是希望重铸儒家道德规范的迫切愿望,但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愿望无法实现时作者内心的失落与苦闷。在作者抒发情怀,道出道德伦理思想的同时,这种幻化的美好也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所以蒲松龄才会发出“人不如狐”的哀叹,这的的确确是一面反映人性的心灵的镜子。

(二)报恩

无论是义理还是真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恩”,“恩”是所有情义之间的根源。无论是父母养育之恩、夫妻扶持之恩、兄弟救命之恩,“恩”自始至终贯穿于蒲松龄的作品中。《说文》中这样描写:“恩,惠也。”这三个字基本表达了“恩”的真谛,“恩”是永远相对于“怨”的,蒲松龄推崇恩报,也同样主张释怨,这是儿时家中传统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使得报恩思想深入到蒲松龄的骨髓中。实际上,借用动物报恩的题材有许多,比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传》,书生许汉文善心救白蛇孕育了一出人与动物的传世姻缘,这就是动物报恩的经典范例。《聊斋志异》也是如此,虽然讲述的是动物报恩,但那只是故事的表层描述,而其内里和更深层次所要影射和隐喻的对象却是人。也就是说,蒲松龄想借此向人世间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即使是动物也懂得知恩图报,有些人却还不如动物。这也表现了他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尖利讽刺。

在《聊斋志异》中,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报恩故事有《义犬》和《象》。在《义犬》中,一个商人从屠夫刀下救下一只狗并带到船上。行船的舟人为了贪图商人的钱财起了歹意,将商人推入河中,这只狗也随即跳入河中救了商人。当商人返程时,狗将商人带到一艘船上并死死地咬住了之前谋财害命的舟人,狗不仅救了商人一命还帮助恩人找回了财物。蒲松龄在对这个故事的评价中感叹:“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而后人但明伦也同样评价:“犬不特有心肝且有智虑,然则犬之性故犹人之性,人之性或有不如犬之性矣。”[3]这则故事是人性与兽性的直接碰撞,其对比鲜明,讽刺尖刻,批判了当下社会一些像舟人这样丧失道德良心的人。

在《象》中,一群象为了报答猎人杀死了骚扰自己的狮子,送给猎人许多象牙作为回报,大象“且杀身图报而不惜,岂第脱牙相送已哉”的精神品质也是作品中动物知恩图报的典范,而对恩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却是人类社会中人们所渐渐遗忘的珍贵财富。

(三)由动物报恩所体现的审美特征

所谓美,就是通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观赏、欣赏、体验和评价的过程。人看到美的事物都会引起内心的愉悦与兴奋,甚至是激动和喜极而泣,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美感的原因。《聊斋志异》中所要表现的小说美学是紧紧联系于它所倡导的人性美学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不可分割。人的意识总是受制于社会的发展、思潮的转变、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审美品位的,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讲,小说美学就是人性美学。蒲松龄所倡导的美学是人文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天人合一,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观和时代感,在他的作品中,忠信、报恩、仁义、孝廉等都是体现人性美的重要手段。而他所塑造的动物形象,更是符合了国人“孝、悌、仁、义、恩”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基本审美特征。[4]比如《义犬》的知恩图报、《象》的一诺千金、《二班》的廉孝忠胆。与人类相比,动物的恩报情怀更加纯粹,少了几分复杂混沌,多的是报恩者心中所显露出的牺牲美、奉献美、隐忍美和孝德美。从蒲松龄人文美学的视角来看,人性与兽性是无法分离的,人类世界就是动物世界,他们有共通之处。同为生活在自然中的生物却有着巨大的差别,也显示出他在作品中对于人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背后,我们看清了作者所隐喻的深刻用意。这就是蒲松龄一生蹉跎的经历为他带来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人性善良与人生平等的人本主义思想。

三、动物报恩的生态美学意义

(一)动物报恩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蒲松龄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他作为幕僚去南方生活的时期,就为江南山水的风情万种所动容,为他在《聊斋志异》中大篇幅的自然生态及万物生灵的描写奠定了感情基调和素材基础,树立了他独有的生态美学价值观。借动物形象来暗讽社会及人性的黑暗和麻木不仁固然关键,但是从单纯的生态自然角度讲,对动物形象的描写也表达了蒲松龄珍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明媚一面。在《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的故事奏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旋律,体现了蒲松龄所要传达的生命体验的价值和在当代眼光看来所带有的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如果人能够与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飞禽走兽为友,怀着感恩的、珍爱一切生命的爱心与关怀,而不是将它们当做获得利益的工具而随意去占据、去主宰、去屠戮、去征服,人也许会活的更轻松,会更多一些与自然相融合后的平衡感和快乐感,少一些与自然万物对立的浮躁感和痛苦感,在“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流”的过程中,[5]安静地享受生命的和美,从而完成对于自身心灵的荡涤与美化。

(二)动物报恩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意义

实际上,《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题材中所透露出的生态美学意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作者的一种借喻写作手法,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拟人化形象来表现万物生灵的美好,说明了人与自然共享天地万物的和谐美。认为人性如果向善,是可以得到自然的回馈与恩报,透露出大自然对于人类奖惩分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显露了蒲松龄相对于自身人本主义思想的神本主义思想,因为在他作品中的生态美学透露着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蒲松龄一直认为世间有神界和冥府,人的生死祸福由冥府和神界分别掌握。依照他的说法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可以理解为被无形消解了呢?既然人的命运由天决定,不由自己掌握,那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生态空间的责任又该依靠谁来完成呢?这也是蒲松龄过度迷恋于生态美学、信仰神灵的一个思想弊端,是一种唯心主义和神秘的消极因素。[6]所以,读者在阅读《聊斋志异》时,要去伪存真,关注作品中的生态美学和自然之美,从动物恩报的文章中学会感恩,这才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总之,动物报恩只是《聊斋志异》中众多理念与题材的冰山一角,但是它所要展示的却是蒲松龄撰写这部传世佳作的初衷,那就是批判社会的黑暗、呼唤美好的人性,让活在世上之人懂得感恩,学会反思,拥有一颗仁心。同时,蒲松龄也希望人们能够透过这些动物形象的恩德表现来体会到作品中所强调的和谐的、温暖的生态自然美学。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当读到这本传世佳作时也不得不感叹,人类的一切都在进步,但几百年前蒲松龄所倡导的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却是永远不变的,它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代人的思想,闪烁着璀璨的人文主义光辉。

[1]郇彦宁.狰狞外貌后的俗世情怀——《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潘建平.生态美学背景下的《聊斋志异》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08.

[3]叶春雷.论《聊斋志异》报恩型作品的两大范式及其文化内涵[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王菊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的建设问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0).

[5]艾丹.论《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及其隐喻的文化含义[D].黑龙江大学,2010.

[6]郭玉琼.《聊斋志异·寄生》篇的艺术魅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1).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Eco-Aesthetic Meaning of the Animal-Paying-for-Favor Stories in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PENG Hai-yan

(Maoming Children Normal Training School of Guangdong,Maoming 525200,China)

In Pu Songling’s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there many stories about animals paying for favor,which is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returning good for good”. With vivid descriptions,those animals are full of personalities with sense of justice,emotion,kindness,and intelligence. Those images elaborated with artistic modification resent the writer’s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pursuit for eco-aesthetics.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Pu Songling;animals paying for favor;Confucianism;eco-aesthetics

2016-07-20

茂名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YB15。

彭海燕(1975-),女,广东信宜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1004—5856(2017)02—0063—04

I207.419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2.016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STRANGE TALES INDEED
功能与人性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